伊耆

伊耆

宋 羅泌 《路史後紀·炎帝上》:“炎帝 神農氏 ,姓 伊耆 ,名 軌 ……其初國 伊 ,繼國 耆 ,故氏 伊耆 。

基本介紹

  • 本名:伊耆
  • 別稱:炎帝
  • 所處時代:上古
  • 民族族群:炎帝部落
  • 出生地:河南
伊耆,神農氏,

伊耆

伊耆即炎帝,伊耆 為複姓 封號神農 ,後簡化伊姓,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
另據疑點,更正如下,“伊耆”應為“任姜”《竹書紀年·義征》一書說:“炎帝自伊(任)徙耆(姜),故曰伊耆(任姜)氏,伊即帝堯母家。”
古書大都傳抄,"自伊徙耆"應系筆誤,應該是“炎帝自任徙姜,故曰任姜氏,任即帝堯母家。”

神農氏

任姒,少典正妃,名女登,感神龍首爾生炎帝。炎帝之母。《史記·五帝本紀第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jiǎo)氏女登(任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炎帝姜姓,姜的本意應為“任女所生”之意。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軒轅(為複姓,後簡化軒姓)、炎帝伊耆(為複姓,後簡化伊姓)。黃帝以姬水(今陝西武功縣漆水河)成,故有‘姬’姓之稱;炎帝以姜水(今陝西寶雞市清姜河)成。故有‘姜’姓之稱。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陝西寶雞一帶)。
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
伊耆(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伊耆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總計380年。
為了懷念他,舊時的藥鋪里,常掛著一幅畫像,那是一個濃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圍樹葉、手執草藥的人,他就是伊耆(神農氏)。
白虎通義》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一世、二世炎帝均生活於陝西寶雞姜水之岸,八世炎帝生活於湖南株洲炎陵縣、另有湖北隨州炎帝陵、山西高平炎帝陵等多處炎帝陵。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五、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六、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伊耆神農還立曆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神農伊耆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神農伊耆還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伊耆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