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12運輸機

伊爾-12運輸機

伊爾-12(代號:IL-12)活塞式運輸機,是蘇聯為替換里-2型飛機而研製的活塞式近程運輸機,北約組織給它起的別名是“馬車”。1943年初由伊留申設計局開始設計,1945年8月15日首飛,作為里-2型的後續機投入批量生產,1947年開始在蘇聯國內民航航線上試用,1948年正式加入航班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爾-12運輸機
  • 英文名稱:Ilyushin Il-12
  • 前型/級:里-2
  • 研製時間:1943年
  • 服役時間:1947年
  • 國家:前蘇聯
  • 綽號:馬車
  • 首飛時間:1945年8月15日
研製背景,發展歷史,中國引進,結構特點,技術數據,

研製背景

1943年底,正在進行衛國戰爭的蘇聯空軍已完全取得了制空權,航空工業部門開始著手研製比里-2飛機飛得更快、更遠的運輸機和旅客機。 伊柳申設計局當時正在研製裝柴油發動機的雙發旅客機伊爾-12,1944年確定換裝汽油發動機。

發展歷史

伊爾-12採用全金屬下單翼結構,起落架為前三點式,發動機功率較大並裝有二級增壓設備,還安裝了儀表飛行、高空飛行、跳傘及防火防冰設備。客機內安裝了暖氣、隔音、通風設備。 1945年8月15日,伊爾-12首飛,1946年通過國家驗收試飛,作為里-2後繼機投入批生產,1947年開始在蘇聯國內民航航線上使用。 伊爾-12在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前期是高空飛行性能較好的運輸機,作軍用運輸機時可空運或投兵員、輕型裝備。 改型包括:伊爾-12B客機、伊爾-12T貨機、伊爾-12D軍用武裝型運輸機。到1949年停產,各型累計生產了663架。

中國引進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迫切要求加強空投能力。但當時能使用的高空運輸機僅有9架C-46,空投能力遠不能滿足部隊需要。空軍向中央建議訂購蘇聯運輸機。 經毛澤東批准,周恩來於1950年9月16日致電蘇聯,提出訂購42架伊爾-12運輸機。其中訓練用飛機12架,訓練用的12架飛機於11月中旬運到,而剩餘的30架飛機和備份器材則在12月底到達中國。該批飛機分別於1950年11月和1951年初到貨。 1956年3月,伊爾-12成功試飛北京-拉薩航線。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在這次核試驗中,空軍先後出動伊爾-12等14架次飛機,完成了空中運輸、煙雲取樣等任務。伊爾-12還被作為航測飛機,1975年7月10日~11月28日間,空13師伊爾-12飛機執行了東海航空磁測任務。1986年全部伊爾-12退役。

結構特點

伊爾-12型飛機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比里-2型飛機更便於操作;機上裝有功率較大的發動機,比里-2型飛機飛得更高、更快;還裝有較完善的導航設備和除防冰設備,有利於在複雜氣象條件下飛行。
伊爾-12運輸機

技術數據

翼展31.7米,機長12.31米,機高7.8米,翼面積103平方米;空重11100公斤,載重2615公斤,正常起飛重量168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7250公斤,載油量4150公升(6個油箱)。 6000公升(10個油箱);最大速度407公里/小時(高度2060米),巡航速度340公里/小時,爬升率7.3米/秒,爬升到3000米所需時間12分8秒,實用升限8950米,絕對升限9040米,最大續航時間10小時,最大航程2200公里(6個油箱)、3300公里(10個油箱),起飛滑跑距離500米,著陸滑跑距離700米;動力裝置為2台Ash-83FN雙排氣冷星形14缸活塞發動機,配AV-9Y-91型四葉自動變距螺旋槳,單台起飛功率1850馬力,1965年以後逐步換裝國產活塞8丙型(代號651丁)發動機並配J7-G5(AB-50)螺旋槳,單台起飛功率1850馬力。
1946 年,第一架旅客機伊爾-12試製成功。它裝有兩台 AIII-82ΦH活塞式發動機,有27~32 個客座。接著,該局又研製了伊爾-14運輸機。這兩種飛機的質量都很好,曾在蘇聯民航和空軍中廣泛使用,世界上先後有20多個國家購買了這兩種飛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