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山

伊山

伊山,位於湘江西側的衡陽縣杉橋,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的余脈,為淝水之戰的東晉主將桓伊讀書習武之地。據傳,淝水之戰後,桓伊功成身退,到伊山隱居,創作了流傳千古的名曲《梅花三弄》,其創作的靈感,就源於伊山的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山
  • 地理位置: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村
  • 別名:桓山
  • 隸屬於:南嶽七十二峰
簡述,概述,人文旅遊,歷史背景,

簡述

1:伊山是連雲港灌雲縣的縣城所在地。
因在一座名為伊山的大山腳下得名。
伊山公園伊山公園
2:伊山,又名桓山,因桓伊讀書於此而得名。位於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村北端,距縣城北17公里,蒞臨蒸水支流石獅港中游。自衡陽市經呆鷹嶺過板橋而入杉橋,進伊山沖八里方至。千年古寺伊山寺,寺以山名,山因寺幽,甚為壯觀。

概述

晉朝,行軍司馬桓沖,原籍安徽宿縣,總督豫江,揚諸州軍事。前秦苻堅興兵伐晉,桓沖遣兵救援滁州之危,遭苻堅暗襲,全軍覆滅。桓沖兵敗便帶領全家老少逃到衡陽縣杉橋鎮,隱名避難於荒無人煙風景秀麗的伊山,搭建草房,教子桓伊(字叔倫)讀書習武,以圖報仇雪恨。桓伊自少聰敏,習武之餘,善於吹奏竹笛。相傳桓伊在梅花樹下吹笛子的曲調特別好聽,連山裡的飛禽走獸都被吸引,老虎聽見笛聲不叫了,喜鵲聽見笛聲也不嘰嘰喳喳了。桓伊吹了一天又一天,總想給曲調定個牌子,但左想又想,也沒弄出來。有一天,桓伊坐在梅花樹下,吹呀吹,嘴巴皮子都吹出了血,忽然間,抬頭仰望梅樹,梅花朵朵開花了,白得像雪一樣。桓伊感覺很奇怪,冬天還沒來,梅花怎么會開花呢?於是,桓伊停了停吹笛,休息片刻,說來也怪短時間梅花竟開了三遍,桓伊恍然大悟,曲牌有了,就叫“梅花三弄”吧。“梅花三弄”是我國古琴音樂中保存下來的年代較早的一支樂曲,它的旋律優美流暢、形式典雅、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到了唐代,琴人師顏將它改編為同名琴曲,從而流傳開來。公元383年,苻堅調集十萬大軍,分三路南下,兵臨淝水,企圖一舉消滅東晉。桓伊立志打敗苻堅,以報父親全軍覆滅之仇。他與謝石謝玄一道都督軍事,共拒秦軍,憑藉八萬鐵騎,奮勇迎敵,結果以少勝多,大敗敗苻堅,獲得全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晉王拜桓伊為右將軍,封永修候。桓伊年老後,仍然退隱伊山。桓伊死後,東晉宰相在伊山建寺,用以紀念桓伊,取名伊山寺,該地遂稱伊山沖。

人文旅遊

伊山寺屬中國百座名寺之一,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該寺在宋代重加修繕,清光緒年間又再次擴建,規模宏偉,三進六橫,僧侶多時達300人。供僧眾煮粥豆用的鍋叫“千人鍋”及刻姓名的鐘叫“萬人鐘”。寺前有一條依山而築的小徑,有一泓清澈見底的溪水,流入一口深潭,名叫“古潭”,跨潭而建造的一座石拱橋叫青龍橋。古潭潭岸長著7株大楓樹,丰姿綽約,傳說是天上七個仙女下到伊山寺觀景,留連忘返,後來變成了七株楓樹,古稱“七姊妹”。伊山寺南北長60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寺西沒有槽門一座,為夯頂式,紅砂石結構,門框高1.8米,全高2.7米,淨寬1.5米。門框石刻系大學者王闓運題寫的對聯:“明月自聞三弄笛,白雲長對六朝山”。寺額為宋徽宗題寫額曰“景德禪寺”。槽門之後,有佛殿一進,佛殿前有居寺方丈阿彭以“伊山”二字題過的對聯:“伊誰見天心,問古佛不生不滅,從何得通?山光悅鳥性,願世人能淨能參,與吾同春”。佛殿全高11米,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8.8米,建築面積240.64平方米。左右廂房各長12.8米寬17.6米,建築面積225.28平方米。佛殿階基上兩根圓木柱,各用1.2米長的四道鐵皮箍緊,柱礎為紅砂石,高35厘米,階基用青料石砌邊。佛殿用青磚砌築,粉青灰,麵條整齊的拖刀縫。佛殿大門上方為通欄式的大花格窗,梁枋為八仙飄海彩雕。殿內置放菩薩數十尊,有大鼓一面、香案1處。寺院四周遍種花草,尤以一株古羅漢松注目,樹蔸處的樹圍長2.8米,蒼勁挺拔,覽古閱今,令人嘆絕。“雙鳳井”在東西廂房後面,井深百餘米,井水清澈見底,冬暖夏涼。居民傳說該井連通松亭渡,每當蒸水支流洪水泛濫,井水便渾濁起來,可見該井是預測洪水的測報井。伊山寺後山稱雲錦峰,有多處和尚墓,俗稱“千僧塔”。伊山古有八景,古人有詩讚曰:“雲錦峰上舞清風,讀書台前弄笛聲。青龍橋畔騷客游,曬日樓觀釣魚翁。千僧塔藏千僧骨,雙鳳井有一井空。翠穎閣內百花放,逆流洞出水長通”。清代詩人左修位也有詩讚伊山:“域西迤邐獨尋幽,洞口聞香水逆流。縹緲白雲穿古剎,扶疏老樹護高邱。南王經貝殘魚走,東晉亭台宿草愁。遙想興來三弄笛,夜深仿佛答清秋”。伊山寺因景美地勝,遊客紛至沓來。
說起伊山寺的和尚,頗有名氣的要數香菸和尚了。早在宋代,為了伊山寺的修葺,香菸和尚到處化緣募捐,吃了不少苦頭。人們傳說,他每到一處地方,這個地方就消災滅害,安居樂業。因此,戶戶都自願捐獻。有一年,香菸和尚來到江西景德鎮,路過燒碗窯的工地,工地上人聲嘈雜,有的哭哭啼啼,有的唉聲嘆氣,被人圍著的坪中央,只見一個四五歲模樣的兒童,被捆住手腳,坐在一張方桌跟前,哇哇地喊爹叫娘,一個巫師手拿桃木劍,口裡正念念有詞。香菸和尚向周圍眾人打探原因。一位老人說:“法師有所不知,這是用童子祭窯。以前,我們景德鎮的碗總是燒不成,不是泥巴它它,就是塌窯。後來這位巫師做了一個夢。聽窯神說,點火這天,要祭辦三牲六禮供奉,還要一個童子祭窯,辦到了,一定可燒出好碗來……。唉,造孽啊”。香菸和尚聽後,雙手合十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說完,走向被捆綁的孩子,給孩子鬆了綁。當即有人喝道:“哪裡來的和尚,竟敢沖我窯門喜氣”。巫師睜大眼睛衝著香菸和尚罵道:“何方禿驢,膽敢沖我法場”。香菸和尚合掌念道:“阿彌陀佛,貧僧乃出家之人,佛家以慈悲為本,小小幼童,活活燒死,實屬罪過”。窯主氣憤地說:“你既然不許幼童祭窯,這窯碗你可要把它祭過來,否則,你就走不成”。香菸和尚半閉著眼睛說:“貧僧願代幼童,以飽窯神口福”。說罷,整了整袈裟,搖動佛塵,縱身跳入窯中。窯工點火,只見熊熊大火把香菸和尚頓時吞滅。在場的人無不驚得目瞪口呆,原先祭窯的小孩的父母拉著小孩不住的叩頭呼叫,人們都說:“這和尚心腸太好了,實在是受人敬佩”。不幾日,窯火冷卻了,窯工們一個個來到窯洞準備出窯,大家都說這和尚自討苦吃,死了連骨頭灰都撿不回。剛打開窯門,只見香菸和尚紅光滿目,袈裟整齊,緩緩的從窯中走出來,窯工們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便跑。只聽得香菸和尚念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請各位不要害怕,我只不過是藉此窯洞睡了一覺”。幾個大膽的窯工進窯一看,哎喲,滿窯碗燒製得銀光閃閃。窯主更是歡天喜地,立即跪到香菸和尚面前,千恩萬謝,請問仙師大名?香菸和尚笑道:“我乃衡州伊山寺普通一僧,為籌資化緣路過寶地”。窯主立即叫人拿來十兩白銀相贈,香菸和尚對窯主說:“從今往後,再不用殺生祭窯了,我包你窯窯燒出好碗。貧僧不求厚報,只需你每窯送一筒碗到衡州伊山寺供用就行了”。窯主連忙點頭答應,並立即立據為證。從此以後,景德鎮再不用祭窯了,每窯燒出的都是好碗,每窯也按時給伊山寺送碗。幾年後,窯主富了,他把贈碗看成是樁麻煩事,乾脆把立據竹書毀了。說也奇怪,證書被毀之後,窯里又燒不出好碗來了,於是人們都埋怨窯主。窯主無法,又重新帶上禮物來到伊山寺,跪地認錯,重立字據,從此以後每窯向伊山寺贈碗一筒,從未間斷。

歷史背景

伊山寺位於伊山腳下。《大明一統志》山川篇載:“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晉桓伊讀書處,亦名桓山。” 又載:“桓伊故居在府治西伊山寺,西(誤,應是東晉)晉桓伊讀書於此,宋向子忞居焉”。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碑記》載:“因桓伊讀書於此遂得名,創自晉太元慧持禪師,宋徽宗時敕賜景德禪寺”。
伊山寺前有雲錦峰,後有日華峰,左有鳳嶺(亦稱仙鵝嘴),“據清同治《衡陽縣誌》載:“山澗遠流,雙崗若鳳,是為鳳嶺。嘗有蛟出寺井,號為龍塘龍泉。水逕寺西流,南入石獅澗水”。山不甚高,卻重巒疊峰,遍山茂林修竹,環境清幽,花開於叢林,鳥鳴於深谷,山間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縱橫。寺內古金錢松挺拔,生機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晉代遺風,欲覓猶存。
伊山寺創自晉太元間(約384年-390年慧持[慧持禪師,慧遠母弟也.年十八,與兄同事安公,遍學眾經,遊刃《三藏》,安公在襄陽,遣遠與持東下,遂止廬山.徒屬三百,持為上首.豫章太守范寧請持講《法華經》、《阿毗曇論》,四方去聚。隆安三年(399)辭兄入蜀,至成都,居龍淵精舍,大弘佛法,後憩陴縣中寺。義熙八年(412年),卒於寺。春秋七十六。]禪師,因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音樂家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譙國銍縣人(今安徽宿縣西人)官淮南太守,後遷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淝水之戰“破苻堅後封永修侯。”太元末,晉孝武帝 “遷伊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卒官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大明一統志》卷之四十九載:桓伊墓在南昌府城南門外,(桓伊生平可祥見本人部落格之《桓伊生平》)]“幼年讀書於此遂得名”。 “伊山寺,南嶽崔嵬”,伊山自“宋徽宗時敕賜景德禪寺”後以“景德名山”為譽號(摘自乾隆四十一年《重塑韋馱像碑記》)。清康熙時,“國朝初平定兩潘王慕,阿盤禪師[南京徽州婺源縣人,俗姓汪,諱智珠,字阿盤,別號遽(筆者辯碑猜測之字)宿,其父寓居湘潭,母夢月輪入室即孕,崇禎已已年正月十五日辰時生康熙癸亥六月念日午日歿,著書若干]法旨大興棟宇,廣置廊房,嘉慶年間殿宇傾,佛相圯,故宮禾黍”。清道光九年已醜季住持朗明氏永鑒得邑侯徐斷令之助,重修伊山。據考證,清曾四次大修伊山。據傳,歷史最大規模前後三進,前進(土改時改造成田)屋檐水滴入港中。民國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門,山門有“天下伊山寺”題字。
伊山位於名山岣嶁[據《一統志載》“岣嶁峰在縣(今衡陽市)北五十里”。《湘中記》云:“岣嶁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九域志》載:“衡陽有岣嶁山。”“《湘中記》 又云:衡山南有峰名岣嶁,東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一統志》載:“岣嶁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嶁之右。”《明史地理志》載:“縣北有岣嶁,衡山之峰七十二,在縣者凡七,而岣嶁廻雁二峰為最著”。]之西南不足二十里。因桓伊幼年隨父桓景(任丹陽尹長社侯)宦遊(宦遊為本人妄斷)蒸湘(晉時為湘南縣),寓居於此。伊山,成了桓伊讀書習武之處。“伊幼年喜游野王嶺(今雲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伊有武乾,標格簡率,為王蒙(字仲祖,哀帝哀靜皇后之父,官司徒左長史)、劉惔(字真長,官丹陽尹)所知,頻參諸府軍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南犯東晉,宰相謝安主張堅決抵抗,桓伊與大將謝玄謝琰以八萬精兵破前秦百萬大軍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打敗秦將苻融,苻堅中箭受傷,逃回北方,此戰穩定了東晉偏安局面。時桓沖[(328-384)晉譙國龍尤人,字幼子,小字買德郎,初從兄溫累遷振威將軍江州刺史,溫死,謝安執政,沖任中軍將軍,楊豫二州刺史,寧康三年解揚州刺史職,出為都督江荊諸州軍事領荊州刺史[摘自《晉書》]“擁重兵而無所作為,太元九年]聞謝安大破苻堅漸病而死”[摘自《康熙字典》]。
桓伊喜笛(唐杜牧樊川集三潤州詩之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伊性謙素,雖有大功而始終不替”。創作笛曲《梅花三調》[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改為同名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權輯《神奇秘譜》,收琴曲三十六首,改為琴曲,名改為《梅花三弄》,後李芳園編《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譜》,附編《初學入門》,收入桓伊《梅花三調》,定名為《梅花三弄》]。
伊山之勝境,歷朝文人墨客,“游[碑上本字辨認不清,筆者加入,由《荀子·勸學》中有“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士騷人爭詠其勝”。唐張祐游伊山讀書台詠詩曰:“晉代衣冠夢一場,精藍枉是讀書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萬點香。”清易相翎題“鹿鳴鳳山”。[鹿鳴:詩小雅篇名,為宴會賓客時奏的樂歌,詩序:“鹿鳴,燕群臣嘉賓也”,國語魯下:“叔孫穆子聘於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此處借代音樂—桓伊之《梅花三弄》,鳳山,即鳳嶺,這裡借代伊山,為覓晉代遺風之意]。清程景題鐵篆“六朝勝境”,現嵌于山門。山門石檻嵌王闓運題聯“明月似聞三弄笛(筆者批註;《梅花三弄》笛曲),白雲長對六朝山[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建都於建康(今南京市)為南朝六都。宋史張守傅:‘建康自六朝因建都於北方,稱北六朝。後來三國至隋南北兩方,也泛稱為六朝。這時借代東晉傳承下來的伊山]。明徐霞客游楚,與伊山失之交擘。其在遊記中僅記《志》書所言。
伊山八景:雲錦峰 (又名桓山、伊山、野王嶺)、弄笛樓[又名皇妃樓(清有皇妃在此戴發修行,伊山被封為皇莊地)、曬日樓]、逆流洞、千僧塔、青龍橋、翠穎閣(翠穎閣前系花園,原伊山八景詩有“翠穎閣前花灩灩”之句)、讀書台、雙鳳井(龍塘、龍泉二井。現存龍泉,龍塘被石板封井口掩埋)。(原八景有仙鵝嘴之句,青龍橋句中含古潭水景,原作者難於考證,原句亦難於覓得)。
伊山有古羅漢果樹一棵(1973年砍伐),古金錢松一棵(現存,樹齡達300多年),古銀杏樹一棵(上個世紀五十年砍伐)。古潭(水清而深,碧水一潭)岸有七棵古楓,樹桿大至三人牽手難圍(1958年砍伐)。
古蹟有千人鐘、萬人鍋(1958年毀),宋時有向子忞居於桓伊故居(即桓伊讀書台)。古籍若干(上世紀60年毀)。宋徽宗敕賜之“景德禪寺”之“聖旨牌”毀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四周雕龍),現懸於寺門楣之聖旨牌系2004年仿刻。
伊山沖有老鷹嶺(巨石如鷹嘴故名),龜山,豹子岩,鳳凰山,雲錦峰,日華峰,仙鵝嘴,白石嶺。(鳳凰山與仙鵝嘴合為雙鳳)另有三座橫嶺擋住伊山衝去路,更顯伊山寺之藏!
伊山,六朝勝境,因名宦桓伊被載入史冊,是名僧慧持在湘南唯一創建的最早的寺院。它的創建,早於湘南任一寺院,所以,完全可以說,伊山寺是岣嶁(古南嶽)佛教文化的發源地。她的創建,對南方佛教的傳承起到過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