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橋區(宿縣)

埇橋區

宿縣一般指本詞條

埇橋區,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與蘇魯豫三省接壤,1999年由原縣級宿州市更名而來,是宿州市唯一市轄區,總面積2868平方千米。

埇橋歷史悠久,春秋時即為古“宿國”封地,秦漢時已是“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隋朝開“通濟渠”後成為“扼汴控淮”的軍事重鎮。孔子在此演習周禮;孔子高徒、中華民族先賢人物——“孝聖”閔子騫在此出生;白居易在此成長至青年始赴長安成名;王籍、韓愈、蘇軾、袁枚等留下燦爛詩篇;近現代埇橋籍文化名人如梅純一、李百忍、楊在葆、李炳淑等眾多。這裡既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舊址,又是淮海戰役決勝中原的故地。

截至2018年,埇橋區下轄11個街道、16個鎮、11個鄉,另設有1個農場,2個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億元,增長8.5%;財政收入44.48億元,增長16.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億元,增長12.8%;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975元和12198元,分別增長8.5%、10.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埇橋區
  • 外文名稱:Yongqiao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宿州市
  • 下轄地區:11個街道、16個鎮、11個鄉,另設有1個農場,2個開發區
  • 政府駐地:勝利東路636號
  • 電話區號:0557
  • 郵政區碼:2340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北部
  • 面積:2868平方千米
  • 人口:173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垓下之戰遺址、五柳龍泉風景名勝區、閔子祠涉故台等
  • 火車站宿州站宿州東站
  • 車牌代碼:皖L
  • 行政區劃代碼:34130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植被條件,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特色美食,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埇橋區古稱埇橋鎮。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此繁衍生息。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於埇橋鎮,以符離、虹、蘄、臨渙四縣屬之。元和九年(814年),以亳州屬之臨渙縣入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宿州廢。七年(836年),復置。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於碭山縣置輝州、碭山縣屬之。
埇橋區城區景觀埇橋區城區景觀
宋開寶五年(972年),為保靖軍節度,屬淮南路。熙寧五年(1072年),屬淮南東路。
元至元二年(1265年),廢蘄縣、臨渙、苻離三縣入宿州。廢蕭縣、永固縣入徐州。泰定元年(1324年),黃河行故汴渠仍與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宿州汴渠湮沒,埇橋亦廢。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屬臨濠府,七年屬鳳陽府。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宿州屬江南左布政使,以宿州之靈璧屬鳳陽。
民國初期,廢宿州為宿縣,屬安徽省。
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宿縣解放,設宿城市。
1949年,劃屬宿縣。
1951年,復置宿城市。
1953年,又併入宿縣。
1979年,再析出宿縣城關鎮及城郊、城西兩公社置縣級宿州市,與宿縣均屬宿縣地區行署管轄。
1992年,宿縣和縣級宿州市合併為新的縣級宿州市。
1999年初,國務院批准撤銷宿縣地區,設立省轄宿州市,合併後的縣級宿州市更名為宿州市埇橋區。
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埇橋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埇橋區下轄11個街道、16個鎮、11個鄉,另設有1個農場,2個開發區。埇橋區人民政府駐勝利東路636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41302001000
埇橋街道
341302002000
沱河街道
341302003000
道東街道
341302004000
東關街道
341302005000
三里灣街道
341302006000
南關街道
341302007000
西關街道
341302008000
北關街道
341302009000
汴河街道
341302010000
三八街道
341302011000
城東街道
341302100000
符離鎮
341302101000
蘆嶺鎮
341302102000
朱仙莊鎮
341302103000
褚蘭鎮
341302104000
曹村鎮
341302105000
夾溝鎮
341302106000
欄桿鎮
341302107000
時村鎮
341302108000
永安鎮
341302109000
灰古鎮
341302110000
大店鎮
341302111000
大澤鄉鎮
341302112000
桃園鎮
341302113000
蘄縣鎮
341302114000
大營鎮
341302200000
楊莊鄉
341302201000
支河鄉
341302202000
解集鄉
341302203000
桃溝鄉
341302204000
順河鄉
341302207000
永鎮鄉
341302208000
西二鋪鄉
341302209000
北楊寨鄉
341302210000
苗安鄉
341302211000
蒿溝鄉
341302400000
夾溝農場
341302402000
宿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41302403000
宿州埇橋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埇橋區位於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東北部,東臨靈壁縣,西接濉溪縣,南連懷遠縣,北與江蘇省銅山縣接壤。介於東經116°51′—117°05′,北緯33°17′—34°06′之間,總面積286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埇橋區屬於黃淮平原一部分,以平原為主,北部兼有丘陵崗地。地貌特徵是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傾斜。

氣候特徵

埇橋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區,具備南北過渡氣候類型的特點。受冷暖氣流的影響,冬季乾旱少雨、夏季多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光照充足,雨量中等,全年主導風向為偏東風,年平均風速2.6M/S。由於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氣候對本地農業生產的影響較為強烈,旱澇等自然災害常有發生。
光照
埇橋區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在2400—2500h之間,日照百分率為50—60%,日平均≥00期間內的太陽輻射總量為123—127千焦/平方厘米,是全省光照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熱量
埇橋區年平均氣溫為14.4℃,最熱月份為7月,月平均溫度27.4℃,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溫度0℃,年平均最高氣溫38.1℃,年平均最低氣溫-13.5℃。年極端最高氣溫40.3℃,年極端最低氣溫-23.2℃。活動積溫5300℃,無霜期為210天。雨熱同季的氣候特徵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適宜一年兩熟制栽培。
降水量
埇橋區年平均降水量857.1毫米,年際、年內間變化較大,降雨的時空分布差異較大,降雨強度以每年八月份為最大,暴雨往往集中在七月和八月的數日中,月最大降水量達到960.8毫米,月最小降水量僅為57.7毫米。

水系水文

埇橋區屬於淮河水系,流經埇橋區的有澮河、沱河、溜河、濉河、奎河、方河、新汴河等大小河流27條,河道總長560.5千米。

土壤類型

埇橋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砂礓黑土、棕壤土、潮土、褐土、黑色石灰土等5個土類。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3—14克/千克,全氮0.09—0.11%,速效磷10—15毫克/千克,速效鉀113毫克/千克,pH值7.2左右,土壤耕層厚度20厘米左右。

植被條件

埇橋區為典型平原地區,植被分區屬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主要林種為村莊、庭院的果樹林、灌木林和農田防護林及四旁防護林。

自然災害

埇橋區主要的氣象災害有:旱澇災害、低溫連陰雨、乾熱風、霜凍和冰雹等,其中旱澇災害和低溫連陰雨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氣象災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埇橋區屬於淮北平原及丘陵少水區,水資源主要依靠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地表水來自降水,與河流溝渠等儲水工程有關,並受蒸發和滲透的制約。年均降水量為23.4億立方米,但由於地表蒸發大和土壤滲透性強,地表徑流深度僅為276毫米,占安徽省平均徑流深度503毫米的54.9%,年均實際利用地表水只有2.04億立方米,且年際和年內季節性變化很大,乾旱年份和乾旱季節地表水量很小,乾旱缺水情況時有發生。
地下水儲量豐富,埋藏較淺,補給容易,水質良好,便於開採和利用。埇橋區的地下水埋藏分為淺層潛水和中深承壓水兩組,其中淺層地下水埋藏30-50米以內,該層水質地下水多為礦化度小於1克/升的重度碳酸型淡水,pH值7—8,適於灌溉。
礦產資源
一、優質石灰岩。埇橋區制鹼、電石、氫鈣、高標號水泥用石灰岩,不僅品位高,且為埇橋區單個礦種儲量之最,總儲量約為9.35億噸。分布北部10個鄉鎮,具工業開採價值。
二、白雲岩。白雲岩總儲量約為5.602億噸,已查明的有3處,其品位多為Ⅰ、Ⅱ級品,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滬鐵路沿線。適用於冶金工業溶劑,耐火材料,玻璃行業、冶金金屬鎂及生產矽酸鹽、硫酸鎂,鉀鎂肥等。八、九十年代曾作為免檢產品供應馬鋼、蕪鋼、濟鋼等大型鋼鐵企業。
三、頁岩。頁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是埇橋區量大質優、且為獨有的新型牆材原料。頁岩全區約為2億噸以上。煤矸石現存2500萬噸,每年仍以100萬噸產量增長;粉煤灰每年以100萬方遞增。頁岩制磚具有質高、美觀、保溫等特點,是高檔建築的必備牆材,是國家大力推廣的新型牆體材料。頁岩、煤矸石、粉煤灰合成制磚,成本降低,質量提高,實現了制磚不用土,燒磚不用煤,屬最佳配方。
四、樂石。樂石為埇橋區之獨秀,其特點:顏色鮮艷,呈五彩,敲擊有聲,如樂器;石質軟硬適中。用樂石製成的硯台為名家收用,同“四大名硯”齊名,是工藝美術雕刻“六具”的絕好原料,其儲量足以興辦有相當規模的大型工藝美術企業。
五、大理石。大理石總儲量2.4019億立方米,主要品種有墨、灰雲、彩雲(豹皮)“玉品種,另有小雪花等四個品種的花崗岩,適宜於大規模工業開採。
六、瓷石。瓷石儲量約212.3萬噸以上,是陶瓷工業的主要原料,目前沒有開發深利用。
七、藥石。藥石(麥飯石)是一種對生物無毒、無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礦物保健藥石,含有人體多種需要元素,目前尚未開發。
八、礦泉水。埇橋區北、中部地區,不僅儲有地下熱水,還有優質礦泉水及特大型水源地。具有農業灌溉,城市供水,溫室大棚,礦泉水等廣泛的工、農業及人民生活方面的開發利用前景。
九、煤矸石、高嶺土。煤矸石除具有制磚用途外,還可以用於發電等。埇橋區煤多,已查明約為18.64億噸,煤矸石為煤的主要附產品存量很大。高嶺土,為煤的伴生礦種,儲量仍十分可觀,且品位較高。具有多種工業價值,但目前五大煤礦的高嶺土沒有開發利用。
十、煤炭。能源礦產主要是煤,煤炭也是埇橋區最大的優勢礦產。全區儲煤總量約為1100平方千米,分布埇橋大部分鄉鎮,已查明的儲量為18.64億噸,主要為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煤質優良,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現已有五大煤礦正在開採,年產原煤900萬噸以上。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埇橋區總戶籍人口190.63萬人,其中:出生人口3.29萬人,出生率為17.24‰;死亡人口2.5萬人,死亡率為13.09‰;自然增長率為4.15‰。常住人口173萬人,城鎮化率41.56%。

經濟

綜述

2017年,埇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96.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23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54.11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180.47億元,增長11.4%。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15.7:38.8:45.5。人均生產總值23312.06元,比上年增加2497.6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埇橋區固定資產投資459.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71%。其中,城鎮、農村固定資產完成投資308.59億元,比上年增長18.29%。2017年,埇橋區工業投資244.27億元,比上年增長21.93%。
財稅收支
2017年,埇橋區財政總收入38.32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地方財政收入22.38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其中,稅收收入15.43億元,非稅收入6.95億元;財政支出68.6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1%。從重點支出項目看,教育支出增長10.15%,農林水事務支出下降16.05%,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支出增長31.1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6.89%。
人民生活
2017年,埇橋區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1.3%。其中,食品菸酒價格下跌1.0%,衣著價格上漲2.1%,醫療保健價格上漲6.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92元,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79元,增長9.6%。

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17年,埇橋區糧食播種面積22.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95%。其中,小麥面積9.5萬公頃,增加2.04%;油料種植面積0.69萬公頃,增加1.4%;棉花種植面積0.13萬公頃,減少13.3%;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2.6萬公頃,減少4.08%。糧食產量107.2萬噸,比上年增長2.82%。其中,夏糧產量65.3萬噸,增加3.73%;棉花產量0.2萬噸,下降7.47%;油料產量3.6萬噸,下降3.28%;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04.5萬噸,減少0.84%。
林業
2017年,埇橋區造林面積3707.38公頃,四旁(零星)植樹340萬株。森林覆蓋率達20.85%,林木綠化率達25.66%,活立木蓄積量達459.71萬立方米。
畜牧業
2017年,埇橋區肉類總產量11.9萬噸,減少0.83%;牛奶產量0.4萬噸,增長8.6%;水產品產量1.5萬噸,增長7.1%;禽蛋產量5.6萬噸,減少1.7%。
農業基礎
截至2017年末,埇橋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28.2萬千瓦,增長1.88%,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1.27萬台,增長8.28%,聯合收割機保有量0.88萬台,增長12.96%,大中型拖拉機配套比1:2.98,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9.8%。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6.9萬噸,下降1.46%。其中複合肥5.2萬噸,下降0.1%。農村用電量4.1億千瓦時,增長12.73%。耕地灌溉面積122千公頃,新增耕地灌溉面積2.35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5.95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34千公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埇橋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規模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5.42%;產銷率為99.54%。2017年,埇橋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2.9%。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長11.9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6家,比上年淨增43家。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114.13億元,同比增長10.27%;紡織服裝業完成66.58億元,同比增長23.1%;板材家具業完成87.6億元,同比增長6.5%;醫藥化工業完成40.09億元,同比增長49.6%;新型建材業完成114.83億元,同比增長12.76%;機械電子業完成77.56億元,同比增長17.64%,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小麥粉減少12.29%,酒精增長6.18%,人造板增長6.4%,水泥增長15.46%,服裝增長13.3%,家具減少18.2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9.87億元,增長13.67%;實現利潤31.48億元,增長26.79%。
建築業
2017年,埇橋區建築業總產值153.33億元,增長32.36%。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38.64萬平方米,下降2.4%。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埇橋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51.62億元,增長26.4%。分城鄉看,城鎮零售額53.6億元,增長23.4%;鄉村零售額67.47億元,增長4.3%。全區批發業商品銷售額196.03億元,同比增長11.9%;零售業商品銷售額294.51億元,同比增長15.8%;住宿業營業額1.52億元,同比增長13.1%;餐飲業營業額19.56億元,同比增長16.1%。
對外經濟
2017年,埇橋區進出口總額1.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26%。其中,進口總額0.47億美元,增長5.74%;出口總額1.15億美元,增長16.62%。
招商引資
2017年,埇橋區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10億元,完成2017年,埇橋區目標任務的110.52%;引進戰略型新興產業項目57個,占項目總數的41.9%;新增報省項目58個,新增到位資金88億元。
房地產業
2017年,埇橋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50.57億元,增長8.02%。年末商品房銷售面積386.81萬平方米,增長24.58%。
郵電通信
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55.34萬戶;網際網路用戶達到145.5萬戶。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埇橋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948.32億元,增長14.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719.16億元,增長17.9%。金融機構存貸比75.84%,比上年提高2.22%。

交通運輸

2017年,埇橋區全社會公路貨物運輸量5082萬噸,貨物周轉量1052073萬噸千米,公路客運量410萬人,旅客周轉量16802萬人千米。
公路
合徐高速公路貫穿埇橋區南北、206國道和5條省道穿境而過,泗許高速公路(埇橋區境內為泗永高速公路)於2012年底通車,形成了以省幹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輻射的公路運輸網路。
鐵路
京滬鐵路穿越埇橋區境,京滬高速鐵路於2011年6月通車、宿淮鐵路於2013年底通車。
水運
埇橋區境內澮河、新汴河可直通淮河、洪澤湖,東出海,南達江,運力分別達到500噸和300噸。
航空
埇橋經濟開發區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約30千米。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埇橋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6家,當年新增3家;2017年,埇橋區專利申請148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957件。市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3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埇橋區共有普通中學73所,在校中學生79710人;國小249所,國小專任教師6748人,在校小學生144234人,其中:女生65496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埇橋區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量10萬冊。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年末有線電視入戶率18%,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埇橋區擁有衛生機構686個。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665個(含28家鄉鎮衛生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公立醫院3家,民營醫院11家,礦醫院2家。全區實有床位3106張,其中醫院1588張,鄉鎮衛生院1323張。全區衛生技術人員796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540人,註冊護士3135人。全區社區服務中心9個,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

勞動就業

2017年,埇橋區城鎮新增就業1.8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7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88人,轉移農業勞動力1.6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

社會保障

2017年,埇橋區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90.59萬人。其中,城鎮居民參保1.29萬人,農村居民參保89.3萬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9.6萬人,增長0.6%;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0.86萬人,下降7.92%。

環境保護

2017年,埇橋區環境空氣品質二級。城區空氣品質優良率為50.8%,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年均值為109。城市區域聲環境等效聲級均值和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均值分別為53.2分貝(A)和69.2分貝(A)。環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資額15.4億元,工業煙(粉)塵排放量1597.88噸。重點工業企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488.2噸,較上年削減2.56%;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49.7噸,較上年削減7.6%;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6497.46噸,較上年削減25.49%;廢氣中氮氧化物排放總量810.67噸,較上年削減16.35%。

歷史文化

埇橋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秦末,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這裡揭竿而;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將軍領導的新四軍在這塊土地上與日軍侵略者浴血奮戰;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的炮聲在這裡迎來了新中國的黎明。
孔子的弟子閔子騫,“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陳勝、吳廣起義中的將領葛嬰、朱雞石,明朝開國皇后馬秀英、將領康茂才等,都是埇橋區人。
唐宋時期,王績、李白、韓愈、白居易、皮日休、蘇軾、范成大、侯方域、曹寅、袁枚等都曾在埇橋為官、遊歷或寓居。
埇橋區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馬戲之鄉”。

風景名勝

埇橋歷史悠久,為古黃河流域的文化古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區內分布著眾多風景名勝和文化古蹟。到2009年底,共有七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十餘處縣級文保單位,一處省級風景名勝區,一處省級自然保護區。
埇橋區(宿縣)
閔子祠閔子,名損,字子騫。他是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閔墓,是春秋時閔子騫墓,內有春秋閔子衣冠冢。墓前有閔祠,閔祠位於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始建於漢,興盛於唐、宋,元初毀於兵火,明萬曆年間斥巨資重修,清道光年間,民國元年均重修過。
埇橋區(宿縣)
柘龍樹位於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舊址,是中國農民戰爭和農民革命的發祥地,是歷史的載體和見證,是一座偉大的歷史豐碑。
埇橋區(宿縣)
東林草堂位於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白居易住地唐時名毓村,住宅名東林草堂。白居易青年時期在此居住二十餘年,把這裡當作他的故鄉,並創作了許多不朽的燦爛詩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已成為千古絕唱。
埇橋區(宿縣)
符離曉渡符離,即宿州市城北二十里的古符離,北臨濉水。為了方便行人,清乾隆年間,宿州知州張開仕在濉水上修驛站,配置了船隻橋兵,以渡行人。每當清晨,雄雞報曉,濉河兩岸人聲鼎沸,車馬喧闐,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
埇橋區(宿縣)
扶疏餘韻埇橋區政府大院後城牆上有扶疏亭。扶疏亭始建於宋朝,幾經毀壞幾經重建,最後建成古式殿堂五間。據《宿州志》記載:宋朝蘇軾任徐州太守時,贈送給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將其刻在石頭上,並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為“扶疏亭”。
埇橋區(宿縣)
煙寺鐘晨埇橋區夾溝鎮北鎮頭寺,又名“大龍泉寺”、“流溝寺”。寺院內蒼松翠竹,樹木蔥蘢,有珍珠泉自院內流出,與山半腰的呵泉合流,澆灌著數百畝香稻米。每當清晨,寺鐘初鳴,僧人焚香誦經,古寺上空,煙霧繚繞,鐘聲悠悠,極其幽靜。遊人至此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地方特產

埇橋區(宿縣)
高灘蘿
因產自宿州東北郊的埇橋區蒿溝鄉高灘而得名,蘿蔔在這裡已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了。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品嘗過高灘蘿蔔後,大為讚賞,並定為朝中貢品,高灘蘿蔔呈圓柱形,根據肉色分為紅、青兩種,皮薄質脆、甘甜多汁,被譽為“水果蘿蔔”。高灘蘿蔔不僅味美,而且還是冬季滋補的佳品,它富含鈣、錳、鋅、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生吃可止咳潤肺,清心解毒,常吃還可以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穩定血壓、增強體質。這也是高灘蘿蔔能從我國2000來種蘿蔔品種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埇橋區(宿縣)
夾溝香稻米夾溝香稻米產於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風景區鎮頭寺呵泉灌區。香稻米起源於宿州郫湖裡村的野生稻種,被鎮頭寺的住持發現後移植到寺前水田種植,經天然泉水灌溉,成熟後香味奇特,清代嘉慶年間被列為宮廷御用貢米。夾溝香稻屬濃香型,米粒修長,色如漢玉,腹部有一白眼點,在稻穀成熟季節,隨風飄香。種植香稻米的土壤為肥沃的山淤黑土,經由深地質無污染的天然呵泉水灌溉,優質的泉水潤育了著名的夾溝香稻米,其蛋白質、賴氨酸含量高,經常食用具有滋補養顏、溫胃補腎、明目醒肝、抗衰老和營養保健作用。
埇橋區(宿縣)
淮北麻雞(符離雞)是皖北地區北部低山丘陵地區的本地雞,蛋肉兼用型。是宿州著名特產符離集燒雞的原料。2000年淮北麻雞被列入國家畜禽資源保護名錄,2002年,國家家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確定為優良地方品種。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淮南雞與本地麻雞混養雜交,使麻雞數量急減少,品質迅速退化,麻雞種群收到嚴重威脅,造成淮北麻雞的平原型已基本滅絕;山地型麻雞,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
埇橋區(宿縣)
四里中大蒜產於四里中及周邊村莊,所產的大蒜不僅個大、色白,而且勻整度均好於其它地區的大蒜,直徑在5厘米以上占90%左右,最大的直徑達9厘米,有皖北第一蒜之美譽。不僅在國內市場成為搶手貨,而且每年都有部分出口到俄羅斯、新加坡、荷蘭、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特色美食

埇橋區(宿縣)
符離集燒雞宿州名吃特產之首,早在1956年中國第一屆食品博覽會上,就被評為中國名菜,列入《中國名菜譜》,以色、香、味、形俱佳,位列“中國四大名雞”之一。剛出鍋的符離集燒雞,只需輕提雞腿一抖,雞肉便會全部脫落,而骨架相連。其香氣撲鼻、色佳味美、肉質白嫩、肥而不膩、肉爛而絲連。符離集燒雞的獨特風味,與宿州當地物產關係密切,必選當地的麻雞。符離自古氣候溫潤、水草豐茂,是禽鳥栖息繁殖的好地方。符離人早將野雞馴化,並逐步形成了優良獨特品種——符離麻雞,其肌肉柔韌緊密且豐滿,水分含量少,營養豐富,肉質具有野雞的特性。
埇橋區(宿縣)
秦郵酥糖宿州的傳統名特產品,俗稱“酥糖”“麻酥糖”“桂花酥糖”。其名得自於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宿地有一位姓董的商人,收到親戚從秦國某地郵遞來的酥糖,董氏覺得十分可口,別有風味,便仿照製作,在市場出售,人們便稱這種糖為“秦郵酥糖”。成品的秦郵酥糖,色澤弱白,抓起成塊,提起成帶,進嘴酥甜,細嚼齒間留香。由於它潤喉適胃,營養豐富又易於消化吸收,老幼鹹宜。它既可以直接食用,又能沸水沖飲,特別是沸水沖飲,香氣馥郁,營養滋潤,是中老年人十分喜愛的甜食。
埇橋區(宿縣)
sha湯宿州傳統風味小吃,其特點是:稠、鮮、香、燙。熬制sha湯需要特製的甑(聲zèng)鍋,它是用鮮紫柳木箍成,圓筒狀,高約60—80厘米,上小下大,下有鐵鍋作底,上有木蓋。甑鍋木中有柳淚,氣味清香,可給sha湯帶來天然醇香。sha湯的選料非常嚴格:在採購母雞時,要求挑選比較肥的、比較嫩的宿州草雞;骨用豬骨;麥仁是用當年的麥粒。做sha湯的配料多達24種,主要有五香、生薑、大蔥、紹酒、精鹽、澱粉、胡椒粉等。有的作料需要早放,有的作料則需要待湯熬成後投放,十分講究。
埇橋區(宿縣)
欄桿牛肉宿州名吃特產,產於埇橋區欄桿鎮,以其色正、味醇、口感好而遠近聞名。欄桿牛肉選用1至3歲的黃淮平原上的黃牛為原料,經過宰、泡、搓、洗、漂、鹵、晾等工序,配以36味作料和名貴中藥,外加陳年老湯佐之,選取含有水果味的木材燒火,精鹵而成。剛出鍋的欄桿牛肉,肉質細嫩,香氣四溢,味道鮮美,爛而不膩。
埇橋區(宿縣)
羊角宿州傳統甜點,四縣一區均有製作。羊角蜜屬於人們食用的副食品糕點類之一,過去生活條件差,年節走親戚常帶此禮物。羊角蜜製作工藝複雜:手工和面,擀皮子;皮子先擀成長方形,用毛刷刷上一層食用油,中間撒上薄薄一層“面薄”,從中間折成兩層,再用模具製成月亮形狀成生坯;熬糖漿,以白砂糖、蜂蜜、水熬好後待用;將生坯放入熱油鍋內炸至金黃色,緊接著撈起放入已熬好的糖漿鍋內,用撈笊(聲zhào)把炸制好的角蜜按入糖漿中,1分鐘後撈出,倒在案板上,再撒上熟麵粉,冷卻後即成。
埇橋區(宿縣)
蘄縣馬蹄酥燒餅因出於埇橋區蘄縣鎮而得名。蘄縣馬蹄酥造型小巧玲瓏,大小如馬蹄,色澤金黃,薄如竹紙,剛烤好的馬蹄酥濃香四溢,味道鹹淡適中,香酥可口。蘄縣馬蹄酥的製作過程大致如下:首先在案板上塗上一層明油,把發酵好的面放在帶有明油的案板上進行搓和揉拉,使面更加具有金黃、亮色和韌性,烤出來的餅,不論色、香、味、口感都比較好;然後把揉好的面揪成2兩重的面劑,這樣烤制出來的餅,形狀上薄且達到馬蹄大小。接著把每個面劑在案板上進行拉、按,拉成8厘米寬、35厘米長的麵皮狀,放上備好的作料,卷在一起揉成面劑,製成馬蹄形狀,在上面撒上一層黑芝麻,貼在內膛燃著炭火的爐壁上烘烤即成。
埇橋區(宿縣)
鏊炕蝶猴、油炸金蟬蟬,又名知了,俗稱蝶猴、蝶啦、爬猴、蝶啦猴子。蟬的卵常產在木質組織內,幼蟲一孵出即鑽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需幾年才能成熟,然後鑽出地面。蟬體長4—4.8厘米。“鏊炕蝶猴”“油炸金蟬”指的是油炸蟬的這些剛出土的幼蟲。
蟬,是鄉村居家時令美食。逮蟬的最佳時間段是傍晚至午夜,可以捉到剛出土或者才爬山樹的蝶猴,也可以捉到已經蛻皮的蝶啦猴子。逮到的蟬洗乾淨放在鹽罐里自然醃製一夜,再放在鐵鏊子上摁扁、炕熟,便是一道焦脆香酥的“炕蝶猴”。

榮譽稱號

2018年度,全國科技百強區排序70位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排名98位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709位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