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會計控制

隨著當今世界經濟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並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
  • 建立: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 時間:1949年
  • 方式:提高經營效率
定義,必要性,設計原則,完善機制,

定義

內部會計控制的內涵也是隨著人們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最初,內部會計控制並未與內部控制的定義嚴格區分開來。美國會計師協會審計程式委員會下屬的內部控制專門委員會早在1949年定義內部控制“是企業所制定的旨在保護資產、保證會計資料可靠性和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推動管理部門所制定的各項政策得以貫徹執行的組織計畫和相互配套的各種方法及措施,”而後,從內部控制評審作為註冊會計師的一種法律責任考慮,該委員會將內部控制的四個目標一分為二:前兩個目標的控制是內部會計控制,後兩個目標的控制是內部管理控制
會計法理控制。1972年,美國準則委員會(ASB)《審計準則公告》的制定者,循著《證券交易法》的路線進行研究和討論,在第1號公告(SAS NO.1)中,對會計控制提出並通過了今天廣為人知的定義:“會計控制由組織計畫以及與保護資產和保證財務資料可靠性有關的程式和記錄構成。會計控制旨在保證:經濟業務的執行符合管理部門的一般授權或特殊授權的要求;經濟業務的記錄必須有利於按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或其他有關標準編制財務報表,以及落實資產責任;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門批准的情況下,才能接觸資產;按照適當的間隔期限,將資產的賬面記錄與實物資產進行對比,一經發現差異,應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2001年6月,我國財政部出台的《內部會計控制規範--基本規範(財會[2001]41號》第二條規定:“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式。”
現代企業管理越來越多地要求將內部控制和內部會計控制區分開來,並將內部會計控制作為內部控制的中心環節。內部控制以會計控制為主是與新《會計法》相吻合的。在單位建立完善內部控制體系過程中,會計控制無疑是內部控制的是基礎環節。要抓好內部控制,首先應當從會計控制入手,同時兼顧與會計相關的控制。

必要性

我國企業數量眾多,其中以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企業的內部控制也最為混亂,也最具代表性。中小企業不像大企業那樣有較多的條條框框,他們更多地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停產或轉產,因而應變能力較強,但是中小企業中個體私營企業不少帶有較強的家族式色彩,其管理人員和職工往往是企業主的親戚或同鄉,這就造成了企業業主任人唯親,部分人員憑藉特殊身份破壞制定的規章制度,管理人員也往往用
內部會計控制分析圖管理家庭事務那一套來管理企業,造成企業管理混亂。正因為中小企業具有以上特點,決定其不能完全按照大中型企業的方法和要求來設計內部控制,對於其他職責劃分也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樣嚴格。企業內控制度的嚴重缺失和鬆弛。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引起社會各界了的廣泛重視,因此,有必要加強企業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1)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劇烈的經營風險,迫使企業擦亮雙眼,摸索內部控制建設之路內部控制建設是現代企業治理的永恆主題,不僅存在大公司,中小企業也無法迴避。由於我國企業近年來持續發生一系列經營失敗或舞弊事件,這就在客觀上提出了對內部控制建設的基本要求。可以說,全面構建設計合理、執行有效的中國內部控制體系,既是企業精細化管理的需要,也是企業應對經營風險的需要,更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2)融資困難,再次為內控建設拉響警報資金是企業運轉的血液,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當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著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報告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低下,銀行利益難以保障的現象,而這些又大都因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所致。
(3)低成本戰略低成本戰略是企業開展有效市場競爭,取得市場份額,汲取市場利潤的重要途徑。有的企業往往因為資金有限、市場網路不夠密集、廣告宣傳等行銷手段力度不夠,在通過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實施有效的成本費用控制,在銷售終端以較低的價格吸引客戶及帶動企業發展上意義非常重大。內部會計控制是衡量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標誌,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是:得控則強、失控則弱、無控則亂、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環境的變化和管理理論的不斷發展,也要求企業內部控制必須隨之完善和發展。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信息披露制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並保證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設計原則

在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進行研究中,特別是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實施標準,對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其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保護投資人利益、提高企業整體的效率和效果有重要意義。
設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
(1)有效性原則。設計內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規範管理行為,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內控制度的設計必須從“有效”為前提,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當約束企業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所有人員,任何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會計控制的權利,如不能因為企業的規模小,讓管理者個人行為隨意影響企業會計工作的有序進行等,儘量做到內控環節不宜過長而又環環相扣,使人操作起來切實有效;必須有利於控制和檢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執行情況的手段和途徑,同時要根據執行情況和管理需要不斷完善,以保證內控制度更加適應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果。
(2)全面性原則。內部會計控制應當涵蓋企業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各項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並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環節,如憑證控制、實物資產控制等。除此之外還應嚴格貫徹賬、錢、物分管,任何一項經濟業務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式和手續辦理,多人經手,共同負責,努力克服貨幣資金、財產物資及有關賬簿的管理混亂現象,防止企業資產的流失。特別是企業的現金和銀行存款業務,每日終了,應及時計算當日收入、支出合計數和結存數,逐日逐筆進行日記賬登記;月份終了,日記賬餘額必須與有關總賬餘額核對相符,做到日清月結。同時,對財產物資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隨時反映賬面數與實存數,保證賬實相符。這樣能夠防止貪污盜竊行為的發生,保障企業財產的安全。
(3)相互牽制原則。牽制原則即一項完整的經濟業務活動,必須經過具有互相制約關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方能完成,在橫向關係上,至少由彼此獨立的兩個部門或人員辦理以使該部門或人員的工作受另一個部門或人員的監督。在縱的關係上,至少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卜的崗位或環節,以使下級受上級監督,上級受下級制。另外各部門或人員必須相互配合,各崗位和環節都應協調同步,
企業內部控制分析圖例如應避免一個人對某一項業務可以單獨處理或有絕對控制權,而必須經過其他人或部門的審查、核對,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和舞弊等現象的發生。協調配合原則是相互牽制原則的深化補充。貫徹這一原則,尤其要避免只管牽制錯弊而不顧辦事效率的機械做法,而必須做到既相互牽制又相互協調,從而在保證質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經營任務。內部控制應當保證單位內部機構、崗位及其職責許可權的合理設定和分工,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確保不同人員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當然,中小企業由於人員有限,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設定各種相互牽制的崗位,但可以根據需要,採取相互覆核、定期檢查或指定專人審核的辦法。
(4)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任何分工、審核、制衡,都必須考慮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如果分工和制衡的成本高於其效益,則不應當採用該項控制。斷定一項控制是否有效,應當站在企業整體利益的角度上考慮。儘管一些控制方法會影響工作效率,但對整個企業來講,如果不採用,可能對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則仍應實施該項控制。雖然內部會計控制面向企業內部的各項經濟業務、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但這樣並非意味著控制點越多越好,控制點的設定必須考慮到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係,力爭以合理的成本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 5)領導(業主)重視原則。這裡提出領導重視,決不是空談,因為內部控制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領導或企業主的重視和執行程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加強內部控制,實際上是加強對企業實際經營管理者的控制。但有些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很不重視,不領導組織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導致企業缺乏明確的內部控制程式和標準;有的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內容上很不健全,較重視供產銷環節的控制而忽視內部控制結構的整體協調,較重視對實物的控制而忽視對人員的控制;經濟往來疏於管理,造成資產不清、債權債務不實。
(6)遵循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及切合企業實際的原則。企業內控制度設計要遵循國家統一的規定,以要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和要求,使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業自主選擇的財務事項,企業應根據國家統一規定並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規模、經營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規定。有的企業業務量較小,會計核算只能採用集中核算方式,即會計機構統一辦理。在職責劃分上應注意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如出納稽核的分離,出納與總帳、明細帳的分離。
企業本身所具有的特點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缺陷埋下了伏筆,想要完善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首先必須要設立一套合法合規並且符合企業本身特點的會計控制制度設計原則,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只有這樣做,才不至於使企業在建立內部會計控制時沒有頭緒。所以,可以這樣說,設立適當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設計原則是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礎工作。

完善機制

通過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及其有效實施是確保單位會計監督職能有效進行發揮的基礎。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及單位經營管理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避免或降低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和效果,實現單位經營管理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式。內部控制作為一個系統,其範圍遍及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其核心繫統就是會計控制系統。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在內容上,應當突出會計核算會計監督這一環節,即從會計環節入手,並向其他管理環節延伸,逐步形成內部控制網路。
為了加強控制效果,內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
(1)不相容職業相互分離控制,主要包括:授權批准與業務經辦、業務經辦與會計記錄、會計記錄與財產保管、業務經管與稽核檢查、授權批准與監督檢查等;
(2)授權批准控制,是指單位在辦理各項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規定程式的授權批准;
(3)會計系統控制,其主要內容包括:建立會計工作的崗位責任制、按規定取得和填制原始憑證、設計合理的憑證格式、對憑證進行連續編號等;
(4)預算控制預算由各預算單位組織實施,並輔之以對等的權、責、利關係;
(5)財產保全,主要包括接近控制定期盤點控制等;
(6)風險控制,包括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兩大類;
(7)內部報告控制,有利於保證管理人員獲得與責任和許可權有關的信息,暢通相關人員交流的渠道;
(8)電子信息技術,包括實現內部控制手段的電子信息化和對電子信息系統的控制。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經營的複雜程度越來越高,企業由於受經營規模、財力、人力、經驗等因素的限制,企業組織體系通常採用垂直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使得企業存在管理跨度小,管理幅度窄,內部控制機構、崗位設定、職責劃分容易產生交叉重疊等現象,而只是僅僅依靠少數管理人員來管理是不可能完成有效的控制,只能通過各項規章制度來明確、規範各個控制點的責任、權利,協調它們之間的關係,才能糾正偏離會計目標的行為,從而達到企業利益最大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