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學

任繼學

任繼學,吉林省扶餘人,長春中醫學院終身教授,歷任長春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腦病、心病、熱病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內科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顧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藥專業教材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1990年被國家確認為首批、二批、三批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吉林省英才獎章獲得者,吉林省榮譽省管優秀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2009年,他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等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於2010年2月4日14時43分在長春逝世,享年8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任繼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扶餘縣
  • 出生日期:1926年1月9日
  • 逝世日期: 2010年2月4日
人物簡介,學術成果,科研情況,獲獎情況,治學思想,深究醫理,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妙識通圓,研究諸家,知常達變,涉獵廣泛,擇善而從,繼承總結,發揚光大,教學經驗,認真備課,突出中醫特色,因勢利導,提倡啟發教學,注重實踐,培養學生能力,突出業績,創建了中醫急診學學科體系,創新中醫藥學術理論,臨床診治,療效奇特,敬業心強,奉獻眾多,用藥特點,藥味少、劑量大,功專力宏,師經方、重土法,擇善而從,遣蟲藥、用毒劑,膽大心細,精內治、巧外療,唯效以求,

人物簡介

1940—1945 從師于吉林省名醫宋景峰先生學習中醫。
1945—1948 在吉林省扶餘縣第七區人民政府兵站參加革命,從事中醫醫療工作。
1948—1954 在吉林省扶餘縣第十六、十八區衛生所從事中醫醫療工作。
1954—1956 在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
1956—1958 在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從事中醫教學工作。
1958—1960 北京中醫學院教學研究班學習。
1960—1997 在長春中醫學院任內科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中醫內科主任、中風病急症臨床中心技術總指導、顧問。
2010年2月4日14時43分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享年85歲。

學術成果

1、“肺寧沖劑治療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 、“肝炎春沖劑治療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3 、“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的實驗研究” 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
4、“破血化瘀、泄熱醒神、化痰開竅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
5 、“澳泰樂沖劑產品開發” 獲延邊州科技進步一等獎。
6、“破血化瘀、泄熱醒神、化痰開竅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國家科技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7 、《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 獲北京市科技類圖書三等獎。

科研情況

1、曾先後提出肺脹、膽脹、真心痛、脾心痛、厥心痛、時行感冒、虛損性腎衰、急性腎風、慢性腎風等20餘種病名及系統的辨證論治理論。對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急性出血性中風等,提出“氣血逆亂、痰瘀內結、水毒傷害腦髓元神”的病機觀。創立了“破血行瘀、瀉熱醒神、化痰開竅”的治療原則。創建了較為完整的中醫急診醫學體系。主編我國中醫急症第一部規劃教材《中醫急診學》,填補了國內空白,推動了中醫急症學術的加速發展,專著有《懸壺漫錄》、《任繼學經驗集》。主編《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粹》、《漢英雙解中醫大辭典》。副主編《建國四十年中醫藥科技成就》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2、先後承擔國家科委“中醫藥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等重大攻關課題,並榮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證書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和“中醫藥治療真心痛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等課題。研製出醒腦健神膠囊、益腦復健丸、中風腦得平、澳泰樂沖劑、肺寧口服液、反魂草沖劑等10餘種新藥。

獲獎情況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得吉林省英才獎章;獲得2004年度“白求恩獎章”。

治學思想

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任氏認為:祖國醫學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恆,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畫地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了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後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後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施於臨床,指導實踐。這種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習方法,深為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這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 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鑽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任氏認為,要進一步開拓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於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群書,博採廣蓄,並細心揣摩,反覆研究,攝其精要,主張采眾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眾家之精華為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因循守舊,要圓機活法,知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捨,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傷寒論》的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小柴胡湯,原為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後,則用於治療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而烏雞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於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並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所以然,而後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

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任氏不僅精於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研究有素,並常以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任氏認為,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後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於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床實踐,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繫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啟後,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教學經驗

認真備課,突出中醫特色

備課認真與否,直接關係到授課的效果。必須要在平時認真看書、學習和積累資料的基礎上,認真備好課,對每一堂課,都要認真設計,精心組織,要充分研究教材的內容、難點、疑點、重點及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前後聯繫。要明確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好講授的方法,同時還要運用精練、生動的語言。他認為,備課首先要熟悉教材,要字斟句酌,認真推敲,找出各章的重點,對疑難問題要弄明白,並從學生的角度多提幾個為什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足取的。祖國醫學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能不能將中醫的理論體系繼承並傳下去,關鍵的問題有兩個。其一是師資隊伍業務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培養出來的學生水平的高低,只有教員的素質好,基本功過硬,才能培養出來好的學生。其二,就是課程的設計,是否突出中醫特色,是否按中醫自身發展的需要而設,還是想利用其它課程來改造中醫,這是關鍵。當前,提出中醫現代化問題,是要深思的,雖然提出此口號,但並不意味著中醫理論體系是落後的,因為古今醫家都是汲取歷代科學成果來發展自己,武裝自己,不斷發展的。

因勢利導,提倡啟發教學

啟發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活潑、主動地學習,使課堂形成了真正的“雙邊活動”。啟發式教學,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且也應該是教學中貫徹始終的指導思想,他說,只有啟發式教學,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只有啟發式教學,講課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融合,思想共鳴。中醫學自成體系,源遠流長,字義深奧,學習時很難產生興趣,加之學生中部分人專業思想不鞏固,學習就更覺困難。如何變被動為主動,使索然無味的理論,變得有興趣呢?首先要搞清思想情況,吃透兩頭,知己知彼,才能有備無患。所謂兩頭,主要是指吃透教學大綱的要求深度,熟練掌握授課的內容,這是“本”,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對於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作到心中有數,還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到情況明了,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注重實踐,培養學生能力

中醫要發展,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理論指導實踐。中醫學來源於實踐,並通過實踐,逐步升華為理論,繼而又用到臨床上以指導實踐。學生在學校讀書,學習目的是先從理論上武裝起來,這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在臨床教學實習中,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接診病人,親自進行四診檢查和初步辨證論治,最後通過討論,統一認識,由教師作總結。

突出業績

創建了中醫急診學學科體系

自六十年代始,任繼學帶領我們醫務人員即著手系統研究常見急症,運用中醫藥手段進行臨床研究,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甲亢、心悸、急性咳嗽、外感高熱等展開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採用長白山區、吉林西部的道地藥材治療急症。目前已開發了益腦復建丸、抑亢丸、肺寧沖劑、返魂草注射液、木集靈沖劑等一大批科研成果,推廣省內外,為吉林省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醫藥治療急症提供了有效的治療藥物。並於80年代初率先在國內開設《中醫急症學》等系列學術講座,後演變為學生選修課,又發展為《中醫急診學》,在中醫急診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方面貢獻極大。因其在該領域的學術權威與影響,承擔了國家第一部國家規劃教材《中醫急診學》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臨床叢書《中醫急診學》的主編以及專著《懸壹漫錄》、《任繼學經驗集》等著作中均有充分的體現。從規範中醫急診學的概念與範圍,確立了常見的病因病機,創建的對耳人工呼吸術、臟器髒真病機、權變法等首創理論等方面,以及首次提出的脾心痛、急性膽脹、腎風等十七種新的病症證治體系,其間的腦出血破血行瘀,瀉熱醒神證治法則、急性心梗從癰論治觀點等創建,均是構建中醫藥急診學學科體系必不可缺的重大組成部分,對於推動中醫急診學術與臨床工作有重大的貢獻。

創新中醫藥學術理論

廣州鄧鐵濤老先生譽其,“任老博聞強記,腦中有箇中醫文庫,臨床上有套真功夫”。南通朱良春贊其:“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半個多世紀,精研醫理,不尚空談,結合臨床,務求實效,對中醫學之奧義,多有闡發,屢創新論,驗之臨床,療效卓著。”中國中醫研究院路志正評價為“稟學淵深,承繼活泉,其德高品良,術業精純,思敏技巧,學問之日躍,臨證之宏驗,仰慕者日眾,……見解奇新,翔實而實用。”任老學風嚴謹,治學紮實,曾對中風病予以系統的四次論述,每次均有所發展。如中醫“象”學內涵,中醫“道”理論,絡病理論與臨床,肌腠與募原理論,人體三維生理系統闡述,心肌缺血新見解,時疫病毒腹瀉證治,太極學理在中醫上套用,肝之生理補議,腎的生理病理新見,真心痛的病機觀點及治血化瘀,兼調肝腎證治學說,維厥病、解佚病、肺脹、膽脹、脾心痛、髒結、腎風、水毒等創新的病症證治系統,血管性痴呆的“脈舍神”理論闡述以及SARS的中醫藥理論分析與獨特的治療方法等等,多為國內外中醫同道認可,收藏、引用者甚多,對於今後的中醫藥研究和臨床套用之啟迪,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臨床診治,療效奇特

任繼學教授基於嫻熟的中醫理論,治有所本,每於平淡之中多建診療奇特之療效。強調中醫要本源於中醫,反對中醫西化,突出環節突破,立足實踐發揚理論,再指導實踐。急性腦出血的診療歷經七五、八五、九五的國家重大科研攻關,終使診療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令同行首肯而讚譽,72歲老人72ml腦出血一月純中藥治療完全康復。對雙腎萎縮引發水毒症,繼發腎性貧血不僅不補反用絡病祛毒之法使腎功能復常,貧血糾正。
依據“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治療腎病綜合症,肝硬化腹水每見奇效。溫補腎陽法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病,心肌炎的祛風通絡治法,腎風病從咽論治,消除頑固性尿遲遲不除、糖尿病的“燥毒”病機症治,頭風病效方透頂止痛散搐鼻,四君子湯治療地中海貧血,通達膜原法治療肺熱病,二陳湯化裁救治乾燥綜合徵,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氏綜合徵等均獲治癒之佳效。其先後獲取的各級各類獎勵有:破血化瘀,泄熱醒神,化痰開竅法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清靈注射液治療中風病痰熱症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澳泰樂、肝寧沖劑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等二十餘項獎。主編的《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獲北京市優秀國書三等獎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編著作5部,主編2部。

敬業心強,奉獻眾多

任繼學教授的事業心、責任感極強,可謂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地貢獻給中醫藥學術與事業。年近八旬仍每日手不釋卷,精心鑽研,每年均有新的學術創見發表。現仍帶2名博士,培養三屆高徒,指導省教育廳主講教授及省科技廳傑出青年人才計畫,五次承擔全國名老中醫高級講習班主講,一直堅持每周二次門診,一次查房。每年至少三次為全院師生進行專題學術講座,熱心指導中青年人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由其指導的學生現已成為中醫藥學術的骨幹。南征、黃永生、隋殿軍、楊世忠等中年人成為博士導,國家新藥評審委員,學科帶頭人,蓋國忠、石志超、宮曉燕、王中男等青年人有的被為中國百名傑出兩年中醫銀銅獎,吉林兩年科技獎,長春首屆兩年科技創新傑出獎,有的主持國家科技部863項目,有的主持省科技廳重大攻關課題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示範項目,有的列入吉林省重大人才培養計畫,均是中醫藥事業的棟樑之才!之所以如此,與任老的言傳身教、耐心指導分不開的。

用藥特點

藥味少、劑量大,功專力宏

中藥的臨證配伍,靈活多變,方劑中藥物搭配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而藥物的用量,對療效亦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任氏臨床用藥時,一貫主張辨證要準,用藥要精,藥味要少,搭配得當,必要時加大劑量,目的在於功效專一,集中優勢,直搗病所。 任氏認為,臨證時凡是辨證準確,但又久治不愈者,一般而言,多屬病重藥輕,杯水車薪,是謂不及。或因用藥繁雜功不專而力不宏,故而難以取效。因此,任氏認為,必須大膽施用重劑,方能力挽沉疴。

師經方、重土法,擇善而從

任氏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於臨證時,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小柴胡湯,原為和解少陽之劑,但任氏加減化裁後,用治多種病證,效果俱佳。任氏認為:小柴胡湯中有五味藥可以變換,惟柴胡、甘草不可更。並一再告誡我們,方中只要有柴胡、甘草,就具小柴胡湯的原義。張仲景“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深義,即在於此。例如治咳嗽:虛火者,去人參加五味子、寸冬、元參;有實火者,去人參、半夏,加黃連、黃芩、黃柏;燥咳者,去人參、半夏,加天冬、寸冬、生地、元參、阿膠。

遣蟲藥、用毒劑,膽大心細

任氏認為,凡頑症、痼疾,欲起沉疴,拯危候,必用毒劇之品,方能功效獨到,他常說:“人之性命,非同草木,豈有不慎、不明、不辨之理乎!”所以,臨證時凡久病不愈者,必用蟲類藥或毒劇藥搜剔病邪,通經活絡,氣血流暢,其病自愈。中風一證,是我們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而其病機是氣血逆亂,上犯於腦。氣逆於上,為風為火;血逆於上,為痰為水;為此,中風病人首選水蛭,任氏說:“水蛭最善逐瘀血。”另佐土鱉、虻蟲、川芎、蘇木。我們臨證觀察,用水蛭清除血腫,化瘀活絡,療效可靠,對於一身盡腫的病人,則重用螻蛄、蟋蟀之類,他說:“螻蛄治水甚效,但其性寒,較為峻烈,虛者慎用。”一般劑量5-10克,散劑每服1-2克,日服三次。而蟋蟀則性微溫,用於慢性腎風之水腫,常有良效。對於頑固性痹證,善用土鱉、蜂房、蜈蚣、地龍、烏蛇等,每每收效。

精內治、巧外療,唯效以求

任氏善用外治法,認為,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搗病所,提高療效。吳師機曰:“外治藥中多奇方,學識未到,斷不能悟。”他運用外治法,對急證、痛證用之最多,並常收立竿見影之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