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紀舜

任紀舜

任紀舜,1935年2月6日生,陝西華陰人。1955年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西北大學教授,世界地質圖委員會構造圖分會中國代表,中國地質學會理事。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紀舜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華陰
  • 出生日期:1935年2月6日
  • 職業:中國科學院院士
  •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地質系
  • 代表作品:《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從全球看中國大地構造》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版書籍,主要學術成就,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紀舜 院士任紀舜 院士
曾任IGCP224項中國工作組組長,IGCP321項國際工作組組長。
50年代他在著名科學家黃汲清指導下,對中國東南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肯定了其屬於早古生代(加里東)褶皺區的認識;60年代對滇西的調查研究,提出了廣大的滇西一三江地區屬於印支褶皺區的見解;對中國南海曾一度存在前寒武紀古陸也作出了明確的推論。70年代,他作為主要成員,參加了黃汲清領導的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的研究和編制。目前正在主持世界地質圖委員會(CGMW)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際亞洲地質圖(1:500萬)的編制和亞洲重大地質問題研究專項,探討亞洲地質構造演化及其對資源環境的控制,特別是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地質構造背景。

出版書籍

在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的研究和編制基礎上,作為第一作者,出版了《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一書,是國際上了解中國地質全面特徵的主要著作。
80年代,對造山帶的研究中,注意了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資料的結合。出版了《中國東部及鄰區大陸岩石圈的構造演化與成礦》專著(1990年)。
90年代,提出了中國大陸是由古中華陸塊群、親西伯利亞陸塊群和親岡瓦納陸塊群共同組成的複合大陸。提出的多旋迴複合造山帶、多旋迴疊合盆地和多旅回成礦,是中國大地構造演化的突出特徵。
最近完成了1:500萬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及其簡要說明——《從全球看中國大地構造》(1999年),對重要構造界線均查證落實,成為90年代大地構造研究及編圖的一項重大成果。

主要學術成就

確認中國東南部為加里東褶皺帶,全面論證揚子準地台,發現南海原為一前寒武紀地塊,滇西為一印支褶皺帶,從而劃定了中國南部的基本構造單元和從青藏高原經滇西到馬來半島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支造山帶(1960-1966);出版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1979)和《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1980),首次在圖上詳細標出了中國境內的板塊縫合帶;出版《中國東部及鄰區大陸岩石圈的構造演化與成礦》(1990),揭示了中國東部地殼-上地幔的立交橋式結構及其動力學背景;主編 1:500萬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撰寫《從全球看中國大地構造》(1999),確定中國複合大陸屬岡瓦納與勞亞兩個巨型大陸之間的轉換構造域,微陸塊的軟碰撞和多旋迴縫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多旋迴複合造山帶、多旋迴疊合盆地、多旋迴成礦作用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