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市陶牌坊

任市陶牌坊

任市陶牌坊位於開江縣城南35公里的任市鎮街口,始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誥援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張九封為其妻妾所建。牌坊坐南進北,四柱三門牌樓式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任市陶牌坊
  • 地理位置:四川省開江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
文保級別,地理位置,建成年代,牌坊緣由,牌坊形制,建築特點,

文保級別

陶牌坊1991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與甘棠鎮胡氏節孝坊合併為開江牌坊,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四川省開江縣任市鎮達州街。

建成年代

四川省開江縣任市鎮陶牌坊位於開江縣城南35公里的任市鎮街口,始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誥授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張九封為其妻妾所建。

牌坊緣由

道光26年(1847),武舉出身的張九封正值壯年,時任河南周口防禦正五品奉政大夫,5月不幸染病,妻劉氏玉竹、妾姜氏惠茜原本出身書香門第,知書識禮,找遍周口名醫未果,8月辭世,遺下妾姜惠茜所生一子名張錫笏,年僅4歲。
姐妹二人攜子護柩,一路餐風露宿,回到四川新寧縣任市張家老屋,已是深秋時節,揮淚掩埋死者,從此吃齋念佛,撫育幼子。春末,一個姓唐的老爺帶著管家來提親,要娶劉玉竹、姜惠茜為妾。他是任市壩子的大地主,擁有幾千畝田產,七個小妾。
劉玉竹聞言色變,一爪擼下頭上的玉簪,啪地扔在地下。玉簪立刻化為幾瓣。唐老爺狼狽離去,成就了劉玉竹、姜惠茜的矢志守節名聲。張九封辭世的第三年夏天,其母一病不起,幾乎癱瘓,有時連大小便也失禁,先後請了幾個女傭總不如意,劉玉竹、姜惠茜乾脆輪流服侍。
劉玉竹、姜惠茜潛心輔導孩子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言傳身教樂善好施、尊老愛幼的好品德,還請來懂醫、會武的師傅教授張錫笏舞槍弄棒,救死扶傷。他練成的指甲功赫赫有名,人稱張指甲,其指甲長十餘公分一遇強敵,先指力穴,點穴不成,長指甲變成了利劍,直刺敵方的要害,挨著者非死即傷。任市場歷來匪患嚴重,張錫笏任團總的十多年間一直安然無事。
同治6年(1868),25歲的張錫笏正式擔當起了張家的重擔。發現場上一些衣不蔽體的老人與孩子沿街乞討,籲請富戶望族捐資救濟,但回響者寥寥,他與大媽、母親商量,大媽、母親竟一致支持他變賣一部分田產修建“聚善堂”,數十名孤寡老人與棄兒得到了救助,一些無依無靠者把張家當成了救星,他們甚至從幾十里外的梁平一路問道而來,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光緒初年(1875)春夏之交,川東一帶溫熱、瘟疫流行。張錫笏一面精心護理好張家大小,一面積極救治那些上門求醫者,將清朝初年著名的醫學家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部分資料摘要,結合自己多年的醫學實踐,編成新寧縣第一本醫書《醫學三字經摘要》,利用自家的刻板、宣紙、印墨,印刷了一批又一批,送給從醫者,不取分文。
張錫笏勤於耕作,樂於施捨,卻從沒有放棄對身體的鍛鍊。因從小習武,又不斷地得到高人指點,到壯年時武功已達到爐火純青。
光緒6年(公元1881),新寧縣長何靄然到任市核查,將張錫笏為民辦事,為朝廷分憂連同劉玉竹、姜惠茜矢志守節,潛心將孩子培養成人的事跡上報到綏定府,層層上報,直到紫禁城,感動光緒帝,遂下詔,誥授張錫笏為奉政大夫四品御賞戴花翎候選清軍府,並加封為中憲大夫(享受朝廷俸祿,但不到朝廷任職的四品名譽官員),賞節孝坊一座。

牌坊形制

牌坊坐南朝北,四柱三門牌樓式建築。高12米,寬11米,厚0.8米。牌坊通體用數十塊陶件拼並而成,樑柱鉚榫對接油灰鑿打,不用鐵活。四根方形柱,十道方橫樑構成坊架,柱面寬0.8米,橫樑面寬0.6米,三道門為拱形頂,中門高4.3米,寬2.1米,側門各高3.8米,寬0.9米。柱底為雕有仰蓮、雲雷紋的須彌座,高4.4米,寬1.6米。須彌座上的坊柱前後和牌坊兩則,是鑲雕有如意、花草的陶鼓,將柱身與坊座連為一個整體,銜接牢固,雄偉穩重。牌坊正反兩面各部位均雕刻有各種的圖案:每柱的柱頂和陶鼓頂上,有鏤空鐫刻的臥獅一座,仰首翹尾,造型生動;牌坊中脊高浮雕“雲海雙行龍”,五爪龍在雲海中翻騰,氣勢磅礴;脊下牌樓里外兩面雕有“聖旨”堅匾,四周雕塑“五龍捧旨”,匾兩側有文臣武將護衛,威武壯觀;中門橫坊上雕有“雙鳳朝陽”,金鳳在霞光中翩翩起舞。其餘各個橫樑面上都有鏤空浮雕、透雕的“龍宮水府”、“松鶴遐齡”、“雲海仙界”、“天宮樓閣”等圖案,構思巧妙,雕工精細。與這些圖案紋飾相映襯的還有題刻楹聯:在牌坊正中牌樓上刻有“德國坤維”,下牌樓上刻有“誥授奉政大夫張九封之妻劉氏、妾姜氏節孝坊”,其橫樑上刻有“光緒八年孟秋月十六日建修”,均陰刻有橫排楷書。在南北中柱上還陰刻豎排楷書楹聯二幅,內容為:
烈婦難,節婦尤難,念鵠諄教誨,歷三十四年來,養潔蘭口,心盟井水。
慈母易,賢母不易,羨鸞章寵賁,從五千餘里外,輝流邑乘,慶行門閭。

建築特點

牌坊周身用數十塊燒鑄陶件拼並而成,樑柱鉚榫對接油灰鑿打,不用鐵活。四根方形柱,十道方橫樑構成坊梁,三道門為拱形頂,柱底是雕有仰蓮、去雷紋的須彌座,其上的坊柱前後和牌坊兩則,是鑲雕有如意、花草的陶鼓,銜接牢固,雄偉穩重。牌坊里外各部位雕刻了多姿多彩的圖案,每柱的柱頂和陶鼓頂上,有鏤空鐫刻的臥獅,牌坊中脊高浮雕“雲海雙行龍”,脊下牌樓里外兩面雕有“聖旨”堅匾,四周雕塑“五龍捧旨”,匾兩則有文臣武將護衛,中門橫坊上雕有“雙鳳朝陽”。其餘各個黃梁面上還有鏤空浮雕、透雕戲劇、神話故事場面20餘龕,與這些圖案紋飾相映襯的還有題刻楹聯。這座川東北獨有的陶雕節孝牌坊,雖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反映了大巴山一百多年前的制陶工藝、繪畫、雕刻技術的精湛水平。
苦節自能甘,看今朝芝誥榮褒,無負貞魂摑血,孝養承歡,可法可傳,共仰皇恩旌楔永。
芳徽原不朽,憶當年柏舟矢志,允宜子舍楊芬,孫枝競秀,而昌而熾,從知天意報劉長。
既抒發了牌坊修建者對朝庭的崇敬仰慕之情,又表達了時人對封建“孝節”觀念的頌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