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廟

仲子廟

仲子廟,即供奉孔子大弟子子路的祠堂,全國有多出,其中位於蘇州的吳江盛澤仲子廟又稱御賜仲子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是全國仲廟中占地面積最大、祭祀規格最高的仲子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仲子廟
  • 外文名稱:ZhongZi temple
  • 地理位置江蘇吳江盛澤
  • 文獻:《御賜河內公廟記》
蘇州吳江盛澤仲子廟,歷史沿革,祠廟文獻,仲子廟與中山古塋,淮北濉溪仲子廟,簡介,現狀,濟寧微山仲子廟,概述,詳述,清康熙御題“聖門之哲”刻石,濟寧泗水仲子廟,歷史沿革,現狀,

蘇州吳江盛澤仲子廟

歷史沿革

盛澤仲子廟位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小口圩,該廟又稱御賜仲子廟,又名御賜河內公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系宋高宗趙構御賜。
這裡的仲子,即先賢仲子。先賢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大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衛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內公,南宋度宗鹹淳二年進封衛國公,明世宗嘉靖九年追稱先賢仲子,清世宗雍正十一年上尊號為衛聖。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長孫仲基隨康王趙構從濟州南渡,以軍功授台州知府,後定居吳江膳字圩,即今盛澤鎮。
宋高宗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詔在盛澤鎮劃地百畝,修建御賜河內公廟,宋高宗親撰匾額與廟記。
宋高宗所撰《御賜河內公廟記》,由陳康伯謄寫刻碑,南宋時濟寧仲德懋撰有《謁大宗祖廟》、寧陽仲正琮撰寫的《之盛寨祭廟懷祖二首》等詩歌,都是描寫該廟的。
該廟是仲氏家族歷史上唯一一座御賜祖廟,而且是全國仲廟中占地面積最大祭祀規格最高仲子廟。
歷經宋元明清,主體建築仍在,民國期間改名仲氏家祠,49年前後因族長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廟荒敗。

祠廟文獻

御賜仲子廟的建廟原委在盛澤鎮仲爾侗撰寫的《仲氏統譜·序》中有詳細體現,該文寫於南宋淳熙年間,其中這樣記載:“吾先世乃濟州人焉。
靖康丁未,中興皇帝次濟州,先祖考益庵公以河內公嫡裔,率宗人父老自請出戰保國。
帝甚褒之,遂遣祖考如揚。五月,帝登壇受命於應天,改元建炎。至帝自揚抵浙,祖考扈之,遂賜復廟於吳,雕樑畫棟,以續河內公祀。”這一點在元朝至正十二年濟寧籍仲衍撰寫的濟寧橫坊村《仲氏族譜·序》也得到了佐證:該文提及“宗子遷吳已歷年所。
紹興初,宋皇加賜廟額,宗祊有序,春秋祭祀仍其舊。吾濟域仲氏,自靖康以前舊譜頗詳。靖康季,金主南遊,宋皇渡江。吾族宗廟、大宗主皆遷於吳。”
對於御賜仲子廟在南宋初期的規模,仲基的墓志銘做了如下記載:“公諱基,字址生,號益庵,衛侯河內公仲由四十九世嫡孫。
父諱爽,本生父諱潔,性剛直有勇力……大儒之風……元符己卯時濟州……公率而……靖康丁未上次濟……公奏曰……僑寓秀水天字圩,後遷吳江膳字圩……遂賜復廟於吳,……廟方一頃有餘……畫棟……餓民……公疏財以賑之……享壽……配享河內公……湖州……”雖然墓志銘字跡模糊,但“廟方一頃有餘”赫然可見,也就是說御賜仲子廟在南宋初期就已經占地百畝。
而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使胡祖廣所撰寫的《濟寧侯呂魯重修廟記》將御賜仲廟與衢州孔廟做了對比:“素聞吳越分歧間有子路祠廟,始於宋高宗南渡,大宗即嫡支主祀,其規制不遜於衢城。”這個廟記寫於元至正九年,這則文獻記載了御賜仲廟在元朝的時候規模已經不次於衢州孔廟。
盛澤鎮御賜仲子廟在明清兩朝,由於年久失修以及兵災頻仍,規模一度有所縮小。但祖廟主體建築仍在。崇禎戊子仲時鉉所撰寫的《仲氏族譜·序》便提到了這一點:“益庵祖扈蹕,功昭日月,御賜廟堂猶在,祖訓猶存,即前朝博士亦誠心拜謁,未有僭越。”對此,修撰於康熙年間的贛榆縣仲氏舊譜也做出了記載“基,字址生,號益庵,爽公嗣子,潔公長子,主祀事。
宋靖康間以武功授高郵判,建炎戊申間,偕胞弟白庵、履庵隨衍聖公孔端友扈蹕而南,遂籍吳江縣膳字圩。
累官台州知府,遷秘書學士,節制軍國檢校,誥封中憲大夫,妻張氏、王氏俱封夫人,合葬吳江小口圩,墓旁有先賢祖廟。”這裡面提到的“墓旁有先賢祖廟”,吳江盛澤鎮大宗譜注說得更明白,其中提到“合葬小口圩。
墓旁有御賜河內公廟。子三:世登、世第、世資。”
這個信息不僅提供了御賜仲子廟在康熙年間仍存在的信息,還指出了御賜仲子廟的位置——在仲基墓地旁邊。

仲子廟與中山古塋

由於《盛湖志》沒有記載任何姓氏的家廟,故而御賜仲子廟在《盛湖志》中也付闕如。但該志提到了仲基墓地的位置。
查《盛湖志》十四卷本卷五“墓域”頁九“秘書學士仲基墓在小口圩普福橋北堍,明萬曆間裔孫大績修。環以石城,建坊,墓門前華亭陳繼儒題“中山古塋”四字,是為仲氏南渡始祖。
宋建炎時,從山左扈蹕至此,子孫遂家焉。國朝錢雲《謁中山古塋》“人來澤畔始誅茅,地擇牛眠卜(乾隆兩卷本作向)近郊。鼻祖巳占椒衍實,耳孫重見鳳揚苞。”
對於小口圩的“普福橋”,刊於民國時期的《盛湖志》十四卷本記載:“普福橋,跨小口圩、具字兩圩,今在。”清末民初的普福橋在清初又名“小口橋”,刊於乾隆三十七年的《盛湖志》二卷本載“小口橋:此橋下即中山古塋,至今仲氏子姓祭祀不絕。”...
參考資料:仲氏族譜、仲氏傳家集

淮北濉溪仲子廟

簡介

濉溪仲子廟位於老城後大街中段,是祭祀孔子弟子子路的處所 唐會昌二年 公元 842 年 始建於宿州 清乾隆二 十六年 公元 1761 年 遷建於濉溪口 鹹豐年間遭兵燹毀壞 光緒初年 仲氏家族重修 故當地稱 仲氏祠
仲子廟門樓沿街而建 為歇山式 飛檐挑角 角挑 3 尺許 紅 黃琉璃瓦屋面 兩扇各寬 5 米木製紅漆拱形大門 門上方正中雕 仲子祠 3 個金色大字 大門兩側各建一小門 小門上方左右分別嵌 明決 忠信個大字 兩邊圓脊圍牆 分別開一拱形門 前院過廳 3 間 高 8 米 頂為合瓦 疊脊 廳兩側為八字形院牆 均用六棱磚砌築牆體 院牆左書 萬世師表 右書 聖門所畏 前院向東有拱形大門 直通跨院 院偏西有仲氏節孝石牌坊 1 座 頭梁透雕 汾陽王七子八婿滿堂笏 歷史故事 二梁刻有牌坊名 三梁與檐下透雕五條飛龍銜聖旨神話故事 頂為石雕斗拱 中院拜堂 3 間 高 9 米 寬 8 米 屋面為平脊飛檐 前 後有走廊 兩側磚砌花牆 各開月亮門 1 個 後院大殿 3 間 高9米 寬8 米 重梁起架 斗拱出廈 檐下木匾書 衛道千成 4 個大字 殿前是方形月台 長 10 米 寬6 米四周石欄桿上雕李白醉酒 狀元遊街和花鳥蟲魚 雕工細膩 工藝奇特

現狀

仲子廟規模宏大 布局規整 雕刻工藝出類拔萃 惜在 1948 年被國民黨飛機炸毀 過廳 拜殿 大殿等建築相繼拆除
參考資料:濉溪縣誌

濟寧微山仲子廟

概述

在微山湖北部的東岸,綠樹掩映的仲淺村中聳立著一座巋然古樸的廟宇,這就是為孔子的得意門生仲子路修建的仲子廟。仲子,名由,字子路(公元前542—480年),春秋末年魯國卞(山東泗水縣泉林)人。仲子有兼人之資,尚剛好勇,聞過則喜。
孔子見仲子性情勇猛,但缺少文教,便設禮誘之,收為弟子。孔子曾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仲子為孔子趕過車,作過侍衛,隨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為了仲子的前程,讓他尋求仕途,仲子不願離開孔子,直到六十一歲時才離開孔子到衛國任大夫。
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三月衛國發生變亂,仲子在鏖戰中帽子被打掉,仲扶正帽子,說:“君子死,冠不免。”說罷,被亂軍一刀砍倒,眾軍齊上,剁為肉泥,卒年六十三歲。
孔子聞知衛國變亂,料到仲子性命難保。待聞訊仲子被剁成為肉泥,痛哭一場,自此再不食肉。直到今天,仲淺村周圍的村落還有大年初一第一頓餃子不食肉餡的傳統風俗。
仲子原籍泗水,其後胤因避戰事遷往微山縣魯橋,《仲氏族譜》載:“漢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亂山東逃於濟寧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橫坊村即今仲家淺”。仲氏在仲淺村落腳,後來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布於許多省份,北至黑龍江訥河也有仲氏。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賀知止見到仲子三十六代孫仲文,念其祖英烈,遂於仲淺村建廟以祀仲子,仲子廟建成後,仲氏後裔、官員名士路過或專程前來祭祀,香火不絕。漢永平十五年明帝東巡至曲阜孔廟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這便是仲子享受皇帝祭祀的開始。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仲子為衛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河內公,南宋度宗鹹淳二年追封為衛公,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仲廟歷宋、明、清多次修復,留下許多重修仲廟的碑記。現在的仲廟是明代建築風貌。廟院占地30畝,因為仲淺村中有運河自北向南穿過,廟門便向東而建。大殿5間,單層歇山式,單華拱,6鋪座,殿內通天木柱8根,重梁起架,9檁,雙層木椽,飛檐上升獸頭,廟瓦為綠色琉璃瓦。大殿寬18米,深12.5米,高18米。大殿前有穿堂3間,懸山式,四梁八柱,五檁,方椽,灰色泥質筒瓦,穿堂高6米。大殿後有寢殿,直山式,斜檐,3間兩層,木樓梯,高12米,南北廡,各5間,直山式,高6米。?仲子廟原有廟門、木、石碑坊,廟院周圍曾建有幾座小祠堂。惜這些建築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匾額、仲子像亦被砸爛,幾塊大碑也被運去修建排灌站。廟南邊所存翰林院,建築尚完好。廟內現存乾隆御書木聯,書體為“館閣體”,印章為“乾隆之寶”。還殘留一鐵香爐及石碑38塊。寢殿內尚有清嘉慶年間的石碑,記載仲氏因避戰亂由卞遷任的經過及重修仲廟的經過。大殿脊檁上訂有一長木條,上書“重修仲子廟時嘉慶十一年歲次丙寅三月上浣□□□□六十七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仲貽熙立”。1984年省文物部門撥款十萬元,由曲阜古建隊施工大修,增設了圍牆、月台,重修了穿堂。現今,仲子廟以莊重古樸的明代建築風貌巋然屹立於微山湖畔的仲淺村。

詳述

微山仲廟,始建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據《仲里志》記載:當時賀知章為任城(今山東濟寧市中區)令①。見到仲子的第三十六代主鬯孫仲文,詢其家世,知其為先賢后裔,然流落鄉野,下同編氓,深表慨嘆,於是在當時的橫坊村(今仲家淺)為之建廟,並撥給一定數量的祭田,令仲文主祀事,此即為微山仲廟之始。
該廟坐落於今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京杭運河西岸,占地20畝,座西向東,前後五進院落。有牌坊、大門、御碑亭、泗淵井、中興祠、聞喜堂、神廚、齋宿房、穿堂、兩廡、衛聖殿、寢殿等建築,主體建築以衛聖殿為中心,分布於東西中軸線上,左右建築作對稱式配列。是國內宋元至明清以來的古建築代表作,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仲廟建制為:前有大門三間,懸山式,綠琉璃瓦覆頂,紅色木柱,前後擎檐俱彩繪。大門兩旁木柱懸掛董朱桂書寫的“環疏柳以映宮牆,對孔里千松之色;取清漕而潔俎豆,生禹川一水之香”木質對聯。大門右路牆垣之下,有一古井,該井口橫臥一石,牆垣由井口中跨過,牆內鑲一石碑,一米見高,上書“泗源井”三個大字。古有“牆裡有井,井裡有碑”之說,成舊時一景。該井不知掘於何年,亦不知碑文為何人所書。
大門前有石柱木牌坊一幢:中題“先賢仲子廟”,右題“氣凌今古”,左題“志隘乾坤”。大門後有三間穿堂,又曰“升堂門”,升堂門右有“明決門”,左有“忠信門”,升堂門寬11.5米,深6米,高約6米,懸山式,四梁八柱,五 檀方椽,灰色筒瓦,龍紋瓦檔。室內牆壁上鑲有真草隸篆各類石碑8塊。兩旁木柱上懸有陳於逵書寫“溯春秋幾千年矣,樹大道干城赫如前日;距洙泗僅百里焉,依聖人劍佩常若同堂”木聯。 在微山湖北部東岸魯橋鎮,綠樹掩映的仲淺村中矗立著一座古樸的廟宇,這就是為孔子的得意門生仲子路修建的仲子廟。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沿運河南巡,登岸拜謁仲廟,御書“聖門之哲”“克紹家聲”石匾,石匾分別嵌於北廡和南廡的牆壁上。雍正三年(1725年)頒賜“聖道乾城”匾額。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下江南途中,登岸拜謁仲廟,欽賜“三德達身修勇故不怠,四科從政事果則無難”木聯及“賢詣升堂”匾額,並賜大鐵香爐一個。南北廡四壁上鑲嵌著明、清碑刻,皆是官員名士拜謁仲廟時留下的手跡、題詞、詩文。最精緻的一塊碑刻是南宋高宗皇帝贊仲子的一首四言詩,文字篆書,文曰:“宋高宗皇帝御製贊:升堂惟先,千乘惟權,陵鼎知非,委質可賢,折獄言簡,結纓禮全,惡言不耳,仲尼賴焉”。詩文下部陰刻仲子像,衣著朝服,雙手持笏。此碑為明嘉靖年間刻制。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仲里志》仲家淺仲廟圖
升堂門後即為金碧輝煌的衛聖大殿。和衛聖殿平行的兩側,左建“聞喜堂”,右建“中興祠”,殿前兩側建南北廡各五間。衛聖殿為五間,進深三間,寬18米,深12.5米,高約15米;單層歇山式,單華拱,六鋪座,內有通天木柱8根,直徑0.56米;大殿正脊之上書有大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仲貽熙修立字樣。前牆有六棱石柱四根,方石柱礎;重梁起架,雙層木椽;飛檐獸頭,綠色琉璃瓦,龍紋瓦檔;房頂鴟吻對望,煞是威武。殿內設神龕一座,神龕之上懸掛著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時御書“聖門之哲”雕龍巨匾。神龕內塑有端莊威嚴的仲子坐像,其服飾,亦採用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禮制,著九旒九章,繪有山龍、華蟲、藻火、宗彝、粉米等圖案。神龕之前放置供桌一張,配有銅鼎香爐祭器,殿外正上方懸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親筆書寫的雕龍巨匾“聖道干城”,兩旁木柱上掛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匾御製對聯:“三德達身修,勇故不怠;四科從政事,果則無難。”並落有“乾隆寶翰、陶冶性靈”印章兩方。殿內正對仲子塑像,懸掛著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的御書匾額“賢詣升堂”。
兩廡是供奉對仲廟建築有功的顯要聞達之士的地方,其中賀知章、劉天和、顧彩、施鸞坡、阮元等名宦位居首要。廡內牆壁上鑲有石碑16塊,北廡內有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題寫的“聖門之哲”石匾一方,中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章一方,南廡有七皇子題寫的“克紹家聲”。北廡內明工部郎中汪邦柱142韻“三字經”式的題詠尤具特色,實可謂韻險字奇、才華橫溢。衛聖大殿後便是三間寢殿,又名鼎煙堂,祀有仲子以上仲氏四代先祖的木牌位;殿為直山式,寬10.2米,深6.7米,高約8米。殿內有仲子六十七代孫仲貽熙立石、阮元撰文的石碑一方,另有仲子石刻肖像一方,碑上篆有宋高宗御製仲夫子贊四言詩一首:“升堂惟先,千乘惟權。陵暴知非,委質可賢。折獄言簡,結纓禮全。惡言不耳,仲尼賴焉。”殿兩則建有“齋宿房”和“神廚”,是每次仲廟丁祭時主祭官沐浴戒齋和籌備祭品之所。廟院內各代各類石碑180餘塊。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宦、文人墨客、俊彥賢達,沿漕而至,進廟瞻拜,興來感發,或詩或言,必有題詠,這些碑刻,就記錄了他們各自的感慨和悼念之情。其中尤以明司業馬一龍的狂草碑刻獨具天賦。此碑為七言律詩一首,從起筆到落筆,一氣呵成,中間沒有斷筆,廣為世人傳頌。其詩曰:“仲子祠前秋舸新,相逢俱是客中身。古來此地多君子,今在他鄉少故人。紅日有天三引領,白雲無處一傷神。虛舟任自乘流去,莫遣迷途再問津。”廟內蒼松翠柏,幽竹修篁,石碑參差,花草斑爛,雜以青磚綠瓦,玉砌雕欄,愈顯得肅穆莊嚴。

清康熙御題“聖門之哲”刻石

此廟自建成後,歷經五代十國的戰亂,亦因傍運河而建,時受水患之侵,故毀圯較眾,但因此處為水路要衝,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顯要,達官雅士皆沿漕路過拜謁,故能時圯時興。金元之間,代有修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追封仲子“河內公”時,敕令重建仲廟,由仲子四十一代孫仲扶九監修。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濟寧路同知劉用以公務南行,至仲家淺,見仲廟棟宇頃頹,風雨不蔽而重修,並有記。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濟寧路總管呂魯同仲子五十代主鬯孫仲炫捐資修建,廉訪使胡祖廣記。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仲子五十四代主鬯孫仲義報官請修。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都御史劉天和來濟治水,以仲廟湫隘毀頹,撥治河公銀重修,歷半年工峻,大學士夏言作記。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工部主事葉以蕃組織修葺,有總河待郎陳堯作記。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由濟寧刑科陳伯友捐俸金重修,崇禎年間,濟寧知州王孫蕃報部請修。逮自清朝鼎立,仲廟修建之役更繁,其工程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仲子六十一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仲於陛上書運河同知王有容,繼而又聯絡御史顧如華,督府潘臬,督河司馬朱雲門,共趨厥事,於康熙甲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動工修建。此次修復,擴大廟址,重建門坊,至康熙乙已仲冬(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竣工。有翰林學士張士甄和御史顧如華分別作記。廟規遂臻於頂制。據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載入《大清會典》的資料核實:當時仲廟宅基為68畝,墳地950畝,無糧祭田6358畝,廟戶46戶。此後又先後於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建,戶部尚書戴明說作記。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御史顧如華捐千金共趨厥事,歷時一年零十月,用工共三萬三千有奇,而鼎新之,運河同知王有容作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禮部尚書張伯行作記。乾隆年間重修,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被黃水沖圯,二年(公元1797年),仲子六十七代孫、五經博士仲貽熙移請濟寧知州王彬轉詳情飭委曲阜知縣吳鐘岳勘估,九年(公元1804年),巡撫鐵保於治運河道庫銀中撥款九百九十餘兩重修,歷時二年竣工。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御史施鸞坡講學濟寧,捐俸金2000金,創建寢殿三間,後又整修中興祠。光緒年間重修。民國曾有小型的募捐修葺。
仲廟經數次重修,成為規模有加、香火鼎盛、名揚四海之仲子息靈之所。後因滄桑巨變,這座優美的典雅的古建築,後經“文革”洗劫,幾乎蕩然一空,只有衛聖大殿的外殼尚存,人們無不扼腕嘆息。令人欣慰的是,經1985年、1998年兩次國庫撥款修復,中軸線上的建築,除牌坊外基本恢復了原貌。2002年春,仲氏後裔捐資20萬元修復了前大門,院以松柏飾之,其中大門、穿堂、兩廡、大殿、寢殿輪奐之美,丹雘有加。有識之士認為,一俟仲廟修復工程工峻事藏,它可以東牽孔孟旅遊勝地,西映微山湖萬畝荷花,北連濟寧“小北湖”的遊船畫舫,南接微山島“三賢墓②”的青山秀水和南陽古鎮的湖光波瀾,中括伏羲廟③的嵐光琴泉,把它闢為旅遊之地,將蔚為壯觀。
【簡注】
①另一說為賀知止為任城縣令。
②三賢墓:殷微子啟墓、春秋目夷墓、漢張良墓。殷微子:名啟,因封於微,子爵,世稱微子,有賢聲,死後葬微山縣微山島,微山縣因此得名。目夷:公子目夷,字子魚,宋桓公庶長子。因兩次讓君位於宋襄公,得賢稱。公子目夷生前景仰殷微子啟,死後葬微山湖中微山島微子墓旁。漢張良:字子房,一生輔佐漢高祖劉邦。謀刺秦始皇失敗,逃到下邳(今江蘇邳縣)。辭封三萬戶侯,因初識劉邦於留地(今微山湖中),請封於留,世稱留侯,死後葬微山湖中微山島。
③伏羲廟:伏羲,又名伏戲、皰犧、犧皇,史稱太昊。死後一說葬於河南,一說山陽高平(今微山縣兩城鄉附近),該廟坐落於微山縣兩城鄉,仲子廟東南四十里處。此廟宋朝框架,金、元、明多次修復。廟院內有伏羲殿、女媧殿、關帝殿、魁星閣、三聖閣、聖母泉池等建築物。是全國現存三處伏羲廟最早的建築。(其他兩處一處在甘肅天水,一處在河南淮陽)。

濟寧泗水仲子廟

歷史沿革

泗水縣先賢仲子廟位於泗水縣城東部濟河西岸,原名“鄉賢祠”。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泗水令譚好善,見仲子廟貌興嘆,乃捐資重修,建享殿三間,因財力不足,較前規模為小。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
泗水知縣尤應魯又於廟東建“仲子故里坊”。
泗水仲廟大規模重修始於清初康熙年間,規劃占地百餘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泗水知縣高晉樣呈請估修,乾隆元年(公元1737年)欽定重修,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泗水知縣黃志亮奉委監造,於二月十三日動工,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十月告成。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又經山東巡撫明興奏請修葺,規模較前擴大,煥然一新。其主要建築依次為:正大門三間,高2.2丈,闊3丈,深2丈,前後擎搪用青綠妝繪,木柱用紅漆,蓋瓦用本色。門前有石牌坊,表為“仲子廟”,兩旁各有一木牌坊,東曰;“百世之師”,西曰:“聖門所畏”,權柱俱以朱紅油漆塗飾。
進大門即為前院,有碑林,東西各有一側門,皆三間,東曰:“忠信門”,西曰:“明決門”,再往北為“升堂門(即高明門)共三間,高2.7丈,闊4.2丈,深2丈。升堂門兩邊的木柱上懸掛著總理河院顧宗書“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木製對聯。兩側各有一角門,皆一間,用紅油漆繪。東曰:有勇門(能行門),西曰:知方門(啟賢門)。
過升堂門,即為中院,正中大殿曰:衛公殿(高明殿),廟制7間,重檐,高4.9丈,闊10.1丈,深6.7丈。享殿門前有透雕盤龍石柱兩棵,與曲阜孔廟大成殿龍柱同。上有二龍在雲間飛舞,中有寶珠,下有海水,似二龍戲珠,栩栩如生。兩側後檐有雕花石柱22根,殿內楠木柱,圓周7尺,梁、檁、仿、嵌皆為楠木。蓋頂天花板,直欞鬲扇外罩,搏風板套柱,俱銀硃粉漆。大殿正中有仲子彩色塑像神盒,上方刻有清雍正帝御書“聖道干城”雕龍巨匾。仲子塑像服飾沿用宋徽宗崇寧五年禮制,著九旒九章公爵服。龕前有供桌一張,供桌上有燭台、香爐,左右置鼓、鐘等祭器,俱水花朱油漆。內外仿檁半拱,俱用青綠妝繪點金。龕座彌磨石州愁(音晝),蓋用青綠色琉璃瓦。牆俱大號方磚、露台和台基俱用砭石,周圍有精雕細刻的石欄桿。大殿的迎門柱上懸掛清代著名詩人、劇作家顧彩親筆寫的楹聯:“治賦其才,升堂其德,七十國追隨無倦,長為至聖之干城,先游夏而列賢科,有自來矣;負米是孝,結纓是忠,二千年俎豆常新,允作帝王之師表,並顏曾而膺世爵,不亦宜乎!”享殿兩側東有聞喜堂,西有啟賢祠,各三間。殿前兩側為東西兩慶,祀二代子崔和啟及唐宋以後有名望的子孫。東廡後有神廚,西廡後有報功祠。
大殿之後為後院,是寢殿。殿內供奉仲子上七世祖的木牌位。寢殿東側有齋宿房,西側為寢祠。這次重修仲廟耗銀10715兩,又所需一切顏料繪畫循例估發銀1142兩,使仲廟達到空前宏偉的程度。
泗水仲廟以其規模宏大,金碧輝煌,古木參天,流光溢彩的風貌在魯東成為一大勝景。但自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之後,未再有較大修葺,且社會動盪,戰亂迭起,因此日漸破敗。新中國成立時僅存正殿。“文革”後期,廟門前的古松全部被伐,廟內僅存衛公殿亦被拆除,僅存其台基,24根石柱橫臥其上。

現狀

近年來,泗水縣立足資源稟賦特色,整合生態旅遊資源,通過招商引資等方法籌集資金,規劃建設龍鳳幽谷自然生態旅遊區、聖源農業生態旅遊區、泉林泉水文化生態旅遊區、泗水民俗生態旅遊區,大力構建生態旅遊新格局。泗水民俗生態旅遊區以泗河和濟河景觀帶、仲子廟、水泉新村、銀杏生態園為主體,在中部建設具有濱河觀光、仲子先師憑弔、銀杏產業、民俗體驗、水泉農家樂等功能的民俗生態旅遊區。(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