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釜形鼎

仰韶文化釜形鼎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期的陶瓷器,淺腹,圜底,下具三個鴨嘴狀扁長足。現收藏於新鄭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仰韶文化釜形鼎
  • 館藏地點:軒轅路228號
  • 所屬年代:石器時期
  • 所屬博物館:新鄭博物館
  • 所屬地區:河南鶴壁
基本信息,文物介紹,古代陶瓷的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

(距今約7000—5000年)

文物介紹

鼎泥質夾砂陶,陶色呈褐紅色,慢輪修整。鼎小口,圓唇,高領,廣肩斜直,折腹,腹外側折棱明顯,肩部刻劃多道粗弦紋,淺腹,圜底,下具三個鴨嘴狀扁長足,足外側有豎形溝槽。

古代陶瓷的發展歷程

瓷器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陶瓷的發展本質上來說首先源於原始社會末期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而後奴隸制的發展促使了手工業內部的分工和各種手工業的發展,而陶瓷就在此時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和器皿。總之我國陶瓷的發展與私有制的產生和階級的萌芽,以及奴隸制的出現都是有著密切聯繫的。 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就出現了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的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瓷器是以瓷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掛釉、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經 1300℃以上高溫燒製成的器物。 商代的原始青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幾個發展階段。 東漢青瓷剛剛從原始瓷中脫胎出來,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門檻,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的躍進時期,製造工藝不斷提高,青瓷廣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兩大青瓷系統。特別是北朝時期成功地燒出了白瓷,成為瓷器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唐代制瓷業在規模、技術、藝術上都超越前代,瓷窯遍及大江南北。唐代由於瓷器產區日廣,各地區出現不同風格的瓷窯體系,故開始在窯上冠以地名,如越窯、邢窯、岳州窯、洪州窯、壽州窯等。青瓷、白瓷都發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並駕齊驅的局面。其時瓷器以北方的邢窯和南方的越窯最為著名,一白一青,遙相輝映,即陶瓷史上所稱的“南青北白”。同時被作為唐朝象徵的唐三彩在這一時期廣銷海內外。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元代的制瓷業在宋、金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燒制青花瓷和發明了釉里紅裝飾法,是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瓷器生產空前繁榮,景德鎮窯名滿天下,民間窯廠遍布南北,制瓷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進一步改進提高外,康熙時期還創造了聞名中外的粉彩、琺瑯彩瓷器。雍正朝燒造了發色最鮮艷的釉里紅,青釉的燒造也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就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而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也至此落下帷幕。 今天,久負盛名的中國古瓷已經成為人類文化史上重要的研究對象,它所蘊含的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令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陶瓷學家、考古學家以及古玩收藏家為之神往不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