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鐘樓

代州鐘樓

代州鐘樓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城鼓樓后街;1947 年秋,葉劍英元帥踏訪邊靖樓,豪情頓生,揮筆寫下“威震三關壯代州,聲聞四達雁門樓。欲窮千里登臨眺,紫塞滹沱固臥牛。”導引後學不由進入一個深厚的歷史人文環境,做一番尋覓、做一番探求。正因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和濃厚的文化氛圍,才鑄造了邊靖樓名揚天下的招牌,形成了國人心中魂牽夢縈的雁門情結,同時為代縣文化旅遊產業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品牌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代州鐘樓
  • 外文名稱:無
  • 地理位置:代州鐘樓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城鐘樓街
  • 氣候類型:北溫帶氣候
  • 占地面積:1441.89 平米
  • 開放時間:無
  • 景點級別:歷史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代州鐘樓
介紹,擴展閱讀,

介紹

地理位置
代州鐘樓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城鐘樓街。
歷史考證
明成化十四年(1478)十二月《邊靖樓記》載:“翼七載,春三月,侯夏卜衛之右隙地,築台建樓,設鐘樓,為兵民之警焉”。樓磚築台基,台高5米,寬15米。樓建台上,二層三檐,下層施重檐有回廓,高14米。樓身呈正方形,每面寬11米。“鳥革罷飛,光彩炫目,洵足與城樓、鼓樓後先輝映已”。內懸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所鑄大鐵鐘1口,直徑1.66米,上鑄銘文“金大定二十八年歲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其聲雄渾激越,“聞之鐘聲鏗鏹以立足,有號令之象焉”。

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代縣,地鎖晉北咽喉,雄屏中原腹域,歷為三晉門戶,戰略要衝。自古有“得雁門而得中原,失雁門而失天下”的美譽。代縣境內的雁門關、內長城、邊靖樓、楊忠武祠等古蹟以及相關的傳說掌故,構成了中國韻味獨特、旋律高亢的關隘文化。關隘文化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脊樑,那蒼涼雄壯的險關名隘,向後人昭示著一種襟懷:中華民族不可辱。
代縣,秦、漢為太原郡廣武縣。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廣武城為州、郡、縣三級治所。隋唐為代州、雁門郡。五代先後歸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皆稱代州雁門縣。北宋、金仍稱代州雁門縣。元中統四年(1263年)直稱代州,明清均為代州。民國廢州稱代縣。1946年代縣解放。1958年繁峙、代縣合為繁峙縣,1961年繁、代分治,仍稱為代縣。
代縣縣城最醒目的建築是位於中央大街的邊靖樓(右下角圖片為邊靖樓),高約25米,樓身寬7間,深4間。樓基高13米,長43米,寬33米,南北向有10米高的樓洞。邊靖樓,又名譙樓,俗名鼓樓,初建於明洪武年間,後歷代多次修葺,極為壯觀。在戰爭年代,邊靖樓既是瞭望台,又是信號站。全城軍民惟此樓號令而動。和平年代邊靖樓門洞大開,南方運載名茶精絲的商隊過此洞而往塞漠,北方的胡馬滿載著胡鹽、玉石過此洞而赴中原。熙熙攘攘的馬隊商旅,接踵而至的胡漢人流,擠滿了代州城。此外,古城四周還駐紮著大量的邊戍衛師,軍隊的存在,本身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糧食、布匹、戰馬、軍刀……各種商品源源不斷地匯聚而來,供應著軍隊和邊民。所以,宋遼以來代州城一直是繁榮興盛的榷場和邊市。時至今日,古城的大街兩側還保存著眾多的商賈票號遺蹟,隨意邁進一座幽深的院落,都可以從中發現一段富可敵國的傳奇故事。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