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白雲寺

代州白雲寺相傳建於唐代,後歷代均有修葺。“文革”期間殿堂佛像遭到嚴重破壞。三中全會以來,落實了黨的宗教政策,住持弘瑞募集資金,現已恢復成了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像設莊嚴的道場。現有30餘位僧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代州白雲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代縣
  • 建造時間:唐代
  • 別稱:東西寺
寺院介紹,建築格局一覽,擴展閱讀,

寺院介紹

寺分東西兩部分,東曰白雲寺,西曰文殊寺,故亦稱東西寺。
地理位置
代州白雲寺座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城東南25公里,風景秀麗的峨河出口,巍巍聳翠的峨峰山上。為五台山北衢之門戶。
歷史考證
歷代均有高僧到此修行,樓煩覺山道人遊歷時大為感動,揮毫留下八字:“山壁拱秀,間出奇英。”山癖散人遊歷後更是感慨,寫道:“余性好山,再一遊覽,輒三致意。因見峨峰特秀,峪水澄清,鐘毓之靈,以濟時艱,余日望之”。清康熙皇帝巡遊五台山曾於此駐蹕,乾隆也曾於此駐蹕,並留下許多詩文,其《迴鑾過白雲寺》載:“雪中斯過晴斯返/山色溪聲愜重尋//”卻是白雲占勝義/無心亦不曰無心。”寺毀“文革”,現已由香港衍行大師率先捐資130萬元整修一新,有威武端莊的天王殿,曲徑通幽的配殿長廊,氣宇軒昂的大雄寶殿,高峻巍峨的藏經樓,整個建築規模宏大,氣勢壯偉,自建後香鼎盛。可謂:“歷盡卻難總為剎/峨峰頂上駐祥雲//自古香火難泯滅/今朝更比往日盛。”

建築格局一覽

該寺坐北面南,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為配殿。天王殿,面寬3間,歇山頂,內供彌勒佛和面對大雄寶殿的韋馱菩薩,左右山牆下塑有威猛健壯的四大天王。天王殿兩邊有門樓、鐘鼓樓。鐘鼓樓為十字歇山頂,鐘樓內懸明代鐵鐘一口。
穿過天王殿,正面為大雄寶殿,面寬20米,進深12米,四出廊,單檐歇山頂。殿內供有木雕貼金“橫三世佛”,高約5米。中為釋迦牟尼佛,結禪定印;左為藥師佛,右手托寶塔,左手結說法印;右為阿彌陀佛,左手托蓮台,右手結說法印。釋迦牟尼左右前方立有阿難和迦葉。大雄寶殿右邊從南至北依次有功德堂、地藏殿、普賢殿各3間,均為歇山頂,三面出廊。功德堂內正面供有達摩祖師。三面牆上掛有13幅淨土祖師像。地藏殿內供有地藏王菩薩,頭戴五佛冠,手托如意寶珠,左右兩邊為道明和閔公。佛龕兩邊聯曰:“大願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難行者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橫聯為:“普利冥顯。”殿內後山牆左右兩邊各繪一幅地藏王像,左右山牆繪有十殿閻王壁畫。大雄寶殿左面依次有客堂、觀音殿、文殊殿各3間,硬山頂,三面出廊。觀音殿供有觀音菩薩,右手拿柳枝,左手拿淨瓶,兩邊有龍女、善財。三面牆上繪有24幅“觀音接引圖”。文殊殿內供有騎獅文殊。除天王殿內為泥塑外,其餘殿內的佛菩薩像均為木雕,雕工精細,線條流暢,端嚴殊麗,仿佛明代雕像。

擴展閱讀

風雨滄桑白雲寺
白雲寺座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縣城東南25公里,風景秀麗的峨河出口,巍巍聳翠的峨峰山上。原寺分為東西二寺,東寺稱白雲寺,西寺稱文殊寺,二寺東西相連,南仰西台、馬鬃梁,北瞰恆岳草垛山,寺東絕壁上有金代摩崖石刻,其下是金碧輝煌的相公廟、碧霞宮。從五台山西台黑龍池發源的峨河如一條銀練四季唱著歡快叮咚的歌,由此一瀉而下注入滹沱河。白雲寺依山面水,氣勢宏偉壯觀。
自古以來白雲寺即是蒙藏及各地香客遊人到佛教聖地。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朝覲觀光的西大門。進山的第一座古剎,也是代縣乃至五台山台外上百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寺院建築之一。東西二寺占地數十畝。其中自雲寺分內外兩進院落,內院原有北大殿五間,進深三間,五殿設有廊,東西帶廊配殿五間,外院有過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山門三間。文殊寺原有山門三間,山門各有一匾,其一為“清涼勝境”另一匾題“五台山第一階”左右設鐘鼓二樓,系二層重檐,山門設屏風,入門建有東西配殿各四間、正北為大雄寶殿五間,歇山頂,設廊,東西均有旁門。後院東西北三面各有一二層單檐樓房五間,後檐有抱廈一間。白雲寺,文殊寺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布局合理,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精湛,堪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精華。據香港出版的岑學呂著《虛雲年譜))載,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近代禪宗高僧虛雲長老時年43歲,為報父母親恩,由南海普陀山發願朝拜五台聖境,歷時三年,艱辛備嘗。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45歲時在拜香途中兩次病危之際幸蒙頗具神通的老丐搭救,(按書中記載丐者系文殊菩薩化身也)並指點朝台路經,農曆五月一日虛雲長老拜至忻州地界幸遇同鄉清軍駐峨口白雲寺一營官相助,代攜行李於馬車上。五月中,虛雲長老拜至白雲寺,該營官熱情相待,留宿三日,又贈盤纏,長老不收,另派兵將行李先期送至台懷顯通寺。由此可知, 自光緒年間白雲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即巳被清軍占據。本世紀30年代,“七七”事變後,日寇占領繁峙,隨之將距繁城20里的白雲寺作為侵略據點。並修築了炮樓,一時間香菸繚繞、安靜幽雅的佛門聖地,被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變成森嚴壁壘的“閻王殿”。值得慶幸的是東西二寺雖兩次被兵家所占,卻基本未遭破壞。然而令人遺撼和惋惜的是,這座代縣最大的古剎對研究五台山和代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尤其是佛教的傳播等具有重要價值並產生廣泛影響的寶貴文化遺產,卻在“文革”後期的1973年遭到空前的大劫。以致連東西兩寺初創確切年代湮沒無考。從現有資料僅知其寺在明嘉靖,清康熙年間重修過。如今唯一的寺內遺物系縣博物館歸還的一隻大銅鞋。改革開放以後的1984年,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15歲即已在五台山塔院寺出家修行的弘瑞法師,在午屆63歲時由太原多福寺被代縣峨口眾居士邀請來到東西寺主持佛事,弘法利生,弘瑞法師帶領信眾在原址土崖石岩中新挖窯洞14間,建起瓦房5間,請到木雕佛像6尊和《大正大藏經》兩部。近年師從香港佛教界著名大德聖一法師(虛雲長老弟子)曾扮演霍元甲的香港演員黃元申,出家後法名衍申,發心將巨額布施捐助重建白雲寺,並舉行了隆重的捐助儀式,在弘瑞法師的監督下,重建工程已完成東西山門、鐘鼓二樓、天王殿、伽藍殿、觀音殿、文殊殿、祖師殿、地藏殿、普賢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三學堂、齋堂、關房等建築。聖一法師的另一徒弟衍基,於1994年農曆11月17日從香港來到白雲寺閉關修行三年期滿後,今年又發願再續三年。如今的白雲寺已經成為雁門關內外著名的佛教勝地,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授予白雲寺“宗教界為兩個文明服務先進集體”獎狀。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民間繪畫畫鄉的代縣,將會成為各地遊客嚮往的地方,被譽為“五台山第一階”的峨口白雲寺,歷經風雨滄桑後也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香客,成為代縣又一佛教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