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蹤鎮

仙蹤鎮

仙蹤鎮,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位於含山北部,屬原巢湖市級中心鎮,總面積174.26平方千米(2017年),轄16個行政村,3個社區, 332個自然村,總人口60447人(2017年)。塔古路穿街而過,公路網路化、交通便捷,是一個文化積澱極其深厚的古鎮,民風淳樸,厚可載物。

境內山水成趣,相得益彰。公益林綿延數百里,樹木蔥鬱,層巒迭嶂,春日百花爭艷,蜂飛蝶舞;夏日枝繁葉茂,鳥語蟬鳴;秋日霜染叢林,紅葉點綴;冬日雲霧繚繞,蒼松傲雪,可謂“有風松濤吼,無雨水長流”。長山水庫,系全市最大的中型水庫,微風輕拂,波光粼粼,細雨飄落,薄霧空濛。境內另有數十座小型水庫,為仙蹤鎮塘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資源。尤其是長山水庫的漁業品牌認證,是當地農民調整生產結構,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闔上歷史的帷幕,仙蹤鎮黨委、政府在傳承中發揚光大,在拼搏中強化發展,堅持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生態美鎮的工作理念,統籌推進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不久的未來,必將以和諧仙蹤、安康仙蹤、生態仙蹤、人文仙蹤展現在世人面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蹤鎮
  • 外文名稱:Xian Zong town
  • 別名:仙蹤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馬鞍山市含山縣
  • 政府駐地:仙蹤鎮
  • 電話區號:0555
  • 郵政區碼:238181
  • 地理位置:安徽省含山縣
  • 面積:174.26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6044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一年四季
  • 著名景點:石龍口,降恩廟,江淮橋,大官塘,大城墩遺址
  • 車牌代碼:皖E
簡介,地理位置,景色宜人,資源優勢,發展前景,人口資源,農業經濟,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簡介

仙蹤鎮位於含山北部中心位置,屬市級中心鎮,鎮域面積174.26平方千米(2017年),其地理位置優越,距南京、合肥、蕪湖等大中城市不足100公里,歷年商賈雲集,是含山的次中心鎮,含北經濟、政治、商貿、文化中心,仙蹤集鎮的發展將帶動整個含北,輻射人口達10萬之多。 鎮2007年度國內生產總值11.5億元,實行利稅1.2億元,仙蹤鎮財政收入4494萬元。投資5.6億元新建的潤基水泥公司第二條生產線已於08年9月份投產,另外以建材、機械製造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集中區迅速發展。
一個工貿型、生態型城鎮正在迅速崛起。

地理位置

仙蹤鎮位於含山北部,屬市級中心鎮,總面積174.26平方千米(2017年),轄16個行政村,一個社區,一個居委會,222個自然村,總人口60447人(2017年)。仙蹤鎮北接河劉,東臨昭關,西界居巢,塔古路穿街而過,公路網路、交通便捷,是一個文化積澱極其深厚的古鎮,民風淳樸,厚可載物。
仙蹤鎮

景色宜人

境內山水成趣,相得益彰,更是仙蹤的兩大自然資源。六衡公益林綿延數百里,樹木蔥鬱,層巒迭嶂,春日百花爭艷,蜂飛蝶舞;夏日枝繁葉茂,鳥語蟬鳴;秋日霜染叢林,紅葉點綴;冬日雲霧繚繞,蒼松傲雪,可謂“有風松濤吼,無雨水長流”。長山水庫,系全市最大的中型水庫,800畝的水面,灌溉面覆蓋全鎮60%的農田,微風輕拂,波光粼粼,細雨飄落,薄霧空濛,另有多座小型水庫,為仙蹤鎮塘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資源,鵝、鴨養殖,魚、蟹養殖,尤其是長山水庫的漁業品牌認證,是當地農民調整生產結構,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仙蹤鎮

資源優勢

土地 仙蹤鎮總面積174.26平方千米(2017年),農用地12562.58公頃,建設用地2346.9公頃,未利用地3115.4公傾,土地利用率82.72%。
仙蹤鎮
全鎮農田基本保護面積6509.66公頃,保護區5個、保護片27個,基本農田保護率達88.62%,。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後,山區和崗丘區的大片土地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林地占鎮域面積的29.7‰。
仙蹤鎮有豐富的優質水資源,滁河流經仙蹤鎮境內7.2公里。鎮域有一座國家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10座小(二)型水庫和1939口當家塘,全鎮的地下水源也十分豐富,集鎮、農村擁有深水井6580口、壓水井257口(含仙蹤、姚廟、河劉集鎮)。駱集行政村黃六村的大、小龍洞,六衡行政村的清河,金窪行政村的北張土井,常年不斷流出清澈的、含有各種微量元素的礦泉水。
仙蹤鎮
礦產 仙蹤鎮探明的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無煙煤和鐵礦石。
仙蹤鎮
適用建材的石灰石儲量達6.8億噸,主要分布在八熊、東洪行政村的狼洞山、黃山東麓的張塘、黃六、張窪、六衡等行政村的山場和鎮區東面的青山。生產水泥的石灰石儲量3.8億噸。2003年12月安徽省潤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9億元在牛頭山下興建了潤基水泥廠, 2005年11月底正式投產,年產水泥100萬噸。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2005年,黃六、張塘兩個山場發展初具規模,累計開採各種石料4000多萬噸。
無煙煤主要分布在鎮區南面的牛頭山。1975年原仙蹤鎮興建了仙蹤煤礦。三十多年來,累計開採無煙煤100多萬噸。
仙蹤鎮
鐵礦石主要分布在長山山脈構山段(原姚廟鄉雙林行政村)。

發展前景

農業堅持壓糧擴經,壓水擴早,壓常規種植擴規模種植,推廣“一棉一油一
稻”,初步建立起萬畝優質油生產基地和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提高科技含量,走科技興農之路。無公害蔬菜生產和“地膜五早”在仙蹤鎮也形成了一定的氣候,並以點帶面,全面推廣高效複合種植模式。
仙蹤鎮
引進資金150萬建成金針菇生產基地,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縱深發展。另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做山水文章,發展山羊養殖和塘口經濟,統一供種、統一技術規程,提高養殖戶共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工業以建材、煤炭開採為主。礦產資源C+D級煙煤,儲量豐富,達130萬噸,優質石灰石以及耐火粘土分布廣泛,並成功引進浙江達仁集團投資興建安徽省潤基水泥廠,是該鎮的龍頭企業,占地面積465.6畝,總投資6億元,日產2500噸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2條。現正處於建設中,場面壯觀、宏大,可望於今年年底產出。

人口資源

1988年,仙蹤鎮(含原仙蹤、姚廟、河劉三鄉鎮)人口為62305人,其中男32268人,女30037人,農業人口59073人,非農業人口3232人。2005年底,全鎮人口為64628人,其中男33640人,女30994人,農業人口60730人,非農人口3898人。
60447人(2017年)。

農業經濟

種植業
種植業是仙蹤鎮賴以生存的產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種植一季稻漚田面積大。七十年代末,改漚田擴種雙季稻。千方百計擴大複種指數,漚水田面積逐年減少。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早稻、雙晚面積兩個百分之百。
九十年代中期至2004年,種植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達到協調發展。2005年底,仙蹤鎮(含原姚廟、河劉兩鄉鎮)種植雜交中稻29600畝,棉花增加到17400畝。
種植業結構調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仙蹤鎮(含原仙蹤、姚廟、河劉三鄉鎮)3萬畝漚水田基本上改成了麥稻二季田。
1988年以後,全面推廣農業新技術,引進、擴種和普及農作物新品種,不斷調整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比例。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棉花、油菜“兩育兩栽”的高產配套技術和地膜玉米栽培技術。
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仙蹤鎮一稻一油的種植模式全面鋪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且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至2005年,全鎮優質稻種植面積29600畝,棉花種植17400畝,其它經濟作物5000畝,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為1.32:1。
農業機械套用
1988年,農民經歷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的休養生息,經濟仍然比較困難,排灌機械的水泵很少,使用的是木犁、木耙、木水車,一個村民組(生產隊)也只有一兩台手按式噴霧器,一至兩台的腳踩脫粒機;肥料及秸桿運輸靠肩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農業機械推廣使用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好勢頭。除了七、八十年代興建的16個抗旱排澇電力機站外,至2005年底,全鎮16121戶擁有大小水泵12138台,耕田機3010台,土地翻耕,運輸基本上實現機械化,農用噴霧器所有農戶都有。水稻收刈告別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全鎮每年中稻收穫季節要組織100-150台收割機搶收,近3萬畝中稻只需10-15天就收割結束,農產品及肥料運輸,除山區少數村莊外,都是農機運輸。
至2005年底,仙蹤鎮排灌機械使用率100%;翻耕機械作用率82%;植保機械使用率100%;收穫機具使用率85%;農產品加工機械使用率100%;肥料運輸機械使用率95%。
農業新品種廣泛推廣
廿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前,仙蹤鎮農作物早稻是“五熱”、“六熱”,中稻是老揚秈,棉花是小籽棉,油菜是白菜型,花生是癱秧子,山芋是小紅皮,旱雜糧也都是傳統老品種。農作物產量低,好年景,中稻畝產也只有八、九百斤,油菜籽畝產200斤左右,籽棉畝產二、三百斤。
1977年引進雜交稻汕優系列,棉花“徐棉553”、“泗棉2號”、花生“海花一號“等優良品種。1988年以後,農業部門逐漸淘汰了水稻高產不優質的汕優系列雜交稻品種,推廣引進協優、特優和兩優系列高產優質的雜交稻品種;推廣“秦油二號”品種。
1995年以後,推廣油菜華雜系列:中油雜2號、蓉油8號、皖油9號、綿油11號、12號等高產優質的甘藍型油菜,逐步淘汰使用了10多年的“秦油2號”等雜交油菜品種。二十一世紀始,又大力推廣德優系列新品種。蔬菜也有90%以上由農技部門提供良種。
為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套用仙蹤鎮利用廣播、牆報,舉辦專題培訓班或以會代訓,印發農科宣傳資料,建立示範片等多種形式深入廣泛地宣傳水稻、棉花、油菜高產栽培技術。舉辦“水稻栽培”、“稻改棉”、“油瓜稻”、“油瓜豆”模式栽培和“甘蔗、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油菜菌核病防治”、“秸草還田”、“優質油菜秋發冬壯栽培”等農技培訓班。
2005年,仙蹤鎮農民種的是優質雜交稻、優質棉花和優質油菜品種,90%以上農戶實行旱育稀植,100%的棉花、油菜實行了育苗移栽。
示範片和生產基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以後,仙蹤鎮陸續建立了優質水稻示範基地1000畝;建立雜交油菜示範基地1000畝;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1000畝;建立草莓示範片50畝;建立棉花育苗移栽示範片1000畝;建立雜交玉米示範片100畝;建立日本山芋生產基地300畝和500畝旱育拋秧高產田;建立5000畝優質油、優質棉“兩育兩栽”高產示範片以及鵝、鴨、魚立體養殖基地,山羊養殖基地。
1998年在大范行政村申莊自然村推廣塑膠軟碟旱育秧62畝;在張塘行政村小張村建立82.7畝棉花高產示範片, 2005年底,原河劉鎮(駱集鄉)棉花面積達7000多畝,這是建國以來所沒有的。建立優質油料生產基地四塊,即:在原河劉鎮境內沿塔古公路兩側各250米,面積為3000畝;沿黃六村部至再安路兩側各200米,長近6公里,面積為2000畝;沿金湯村部至張窪村公路兩側和張窪行政村全境面積為2000畝;沿駱集糧站至邵集行政村王橋村公路兩側各150米,長5.5公里,面積為1800畝,共8800畝。優質稻生產基地確立再安行政村萬畝滁河聯圩。
在張塘、金湯、駱集、邵集、大范、張窪等六個行政村毗鄰地帶建立2500畝優質紅打瓜生產基地,掛靠巢湖冷庫在高張行政村建立20畝日本南瓜和金徐行政村50畝青刀豆生產基地;以張窪行政村為龍頭建立300畝日本山芋生產基地;在大范行政村建立60畝地膜甘庶生產基地;在張窪、崗胡兩行政村建立300畝地膜花生生產基地;在張渡行政村建立400畝“油瓜稻”模式栽培生產基地。
2005年底,仙蹤鎮已核准國家2個萬畝優質糧、一個萬畝優質棉生產基地。
訂單農業(公司+農戶)
1999年,河劉糧貿公司首次和再安行政村簽訂了水稻新品種‘綠稻24’1100畝的種植收購契約。2000-2005年,河劉糧貿公司及外地有關單位每年在原河劉鎮範圍內與農戶簽訂“兩優”系列高產優質雜交稻種植契約3000-5000畝。與縣種子公司簽訂棉花F1代制種3000畝。與巢湖冷庫及沈巷嘉誼食品有限公司簽訂日本山芋1813畝收購契約。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形成了土地轉移集中連片種植,湧現了種糧大戶。2004-2005年全鎮承包100畝以上(習慣畝)種植優質水稻的有11戶,承包10畝以上種植水稻、5畝以上種植棉花的1435戶。
林 業
仙蹤鎮山場面積5.3萬畝,分布在長山、葛集、六衡、東洪、八熊、玉皇、江淮、金窪、駱集、張塘、邵集、崗胡等12個行政村,公益林面積為31056畝(其中國家級2671畝,省級4325畝),退耕還林1.6583萬畝,自2000年以後,全鎮建綠色長廊53公里,林網17公里,封山育林2702畝。
森林權屬變更 五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末。山林權基本上屬於大隊和生產隊兩級所有,有的地方歸生產隊所有。1981年下半年至1982年4月,仙蹤鎮(原仙蹤、駱集、姚廟三鄉鎮)根據國家 “定山權、定林權、定自留山”的規定,在10個行政村48個有林自然村完成了1680戶林業三定,頒發了林權所有證和自留山使用證, “三定”山林面積50037畝,解決了山林權屬糾紛,促進了林業發展。
1995年以後,行政村對一些山場的使用權實行租賃承包,全鎮有13個林業生產大戶共承包荒山3000多畝,邵集和崗胡行政村將620畝光禿禿的嶺崗租賃給全椒縣一位個體戶,栽意楊樹11000多棵,租期20年。
發展林業開展全民植樹造林活動。實行 “包山場,包時間,包質量”造林。發動婦女、青年、學校師生、機關幹部、街道居民營造三八林、青年林,幾經反覆,全鎮綠化了3000萬畝。至
2005年,全鎮田旁植樹達60多萬棵。每年“3.12”植樹節,組織機關幹部、學校師生、街道居民義務植樹約30多萬棵。宜林山場基本綠化以後,出台了封山育林措施,加強山林管理。同時建成長江防護林2702畝
退耕還林自2002年開始,仙蹤鎮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至2005年經縣林業部門驗收,退耕還林面積16583畝,有馬尾松、杉木、國外松、意楊、國槐、板栗、茶葉、油桃等20015畝,森林覆蓋率約29.7%。
為了加強林木保護與管理,鎮政府成立森林防火指揮部,以青年幹部、基幹民兵組建防火小分隊,制定崗位責任制度,有林村及山場四周成立防火防盜聯防組織,確定專人負責。充分利用廣播、標語,印發宣傳資料,廣泛宣傳森林法及森林防火的地方性法規,提高民眾的森林防火防火意識。有林山場開闢防火道16公里,設立望火台3個,配備風力滅火機12台、防火服15套,撲滅工具120件。同時抓好松毛蟲、松針綜合症、松蠍天牛、松杉立枯病等防治工作。
養殖業
畜禽主要飼養牛、豬、羊、驢。
飼養主要用於耕田,不能耕田則宰食。1988年全鎮飼養2753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2005年耕牛飼養減少到1234頭。
生豬 仙蹤鎮自實行生產責任制度,生豬飼養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是仙蹤鎮生豬飼養發展較快時期,幾乎每個農戶都養一頭豬,後來由於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糧價上漲,許多人說:“千瓢水萬瓢糠辛辛苦苦養一睥不如打工一個月”,生豬飼養量一年比一年少,至2005年全鎮飼養生豬只有2534頭,比1988年減少10810頭。
山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許多養羊大戶賣掉山羊,從事別的行業。1988年養羊1988隻,2005年全鎮養羊3084隻。本地槐山羊,體形小,重量輕,產肉率低。仙蹤鎮2000年引進了雜交波爾山羊1代,與本地槐山著雜交。
本地品種,體形瘦小,四肢發達。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作運輸工具,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以後,驢逐漸被淘汰。
家禽主要飼養雞、鴨、鵝:
:本地雞,體形小,生長慢,肉質鮮美,主要是家庭零散飼養,1988年養雞287516隻,廿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一些地方在積極推廣塑膠大棚飼養土雞的同時,引進了羅曼蛋雞、三黃肉雞、麻雞。至2005年全鎮養雞483810隻。
:本地麻鴨,生長快,肉質鮮美,後引進江蘇崑山麻鴨、櫻桃肉鴨和巢湖麻鴨。1988年飼養96664隻,2005年飼養32681隻。
:本地白鵝,生長期長,單只重量輕,後引進了無為、鹽城、六安等優良白鵝品種,雖生長期較長,但單只重量達3.5-4公斤。1988年飼養66182隻,2005年飼養21116隻(鵝鴨飼養均受到2004年發生狗禽流感疫病影響)

社會事業

教 育
學前教育 1988年後,仙蹤鎮(含姚廟、河劉兩鄉鎮)三所中心國小和34個村完小、初小都設有學前班,根據學前班人數多少,有的單獨開班,有的複試教學。仙蹤國小設有幼稚園,仙蹤、姚廟、河劉利用集鎮條件,興辦了私立幼稚園。
2005年,仙蹤鎮公辦幼兒教育開設41個班,在校幼兒1060人,專職幼兒教師38人。私立幼兒教育時辦時停, 6個班,在校幼兒147人,教師8人。
國小教育 1988年前,仙蹤鎮國小教育基本上保持了一村一所國小(完小附設帶帽國中班)的模式,少數偏遠地區還設有單班,在校生7009人。教育教學設施簡陋,教室有的租用民房,有的是土改時期收歸國有的祠堂及沒收地主的房屋。
1996年國家實施 “雙基”教育工程,仙蹤鎮的農村國小教育事業有了較快發展,教育教學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投入964萬元,新建校舍15528m,改造學校危房9522m,國小占地面積由1988年63690.5 m發展到2005年的202474 m。2005年各村國小實施了遠程教育,配製了電腦、彩色電機等教學設備,在校小學生6914人。
中學教育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仙蹤地區只有1所初級中學,原姚廟、駱集、謝集公社中心國小和完小附設國中班,每年在校國中學生300人左右。
1965年河劉初級中學建立,在校學生28名,一名公辦教師、一名代課教師。
1970年,仙蹤國中增設兩年制高中部,1984年改為三年制,招生範圍由原來的仙蹤地區擴大到清溪地區。
1975年姚廟初級中學創辦,1988年在校學生450餘人,1996年在校學生810人,教職工43人,投入80萬元興建1幢2700 m能容納15個班級的教學樓和理化實驗室,2005年在校學生1032人。
2004年,河劉國中投入30多萬元興建了兩個電腦室和一個多媒體教室,安裝64台電腦,安裝了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實施遠程教學工程,至2005年,學校開設了16個班級,在校生1056名,教職工56名,畢業率和升學率都是100%。
2005年仙蹤中學國中部23個班級學生1600人,建有3個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1個多功能廳,一個多媒體教室,3個微機室擁有電腦168台。高中部28個班級1800多名學生。2004年和2005年高考本科達線分別為54人和72人,居全市同類中學之首。
衛 生
醫院 仙蹤鎮有仙蹤中心衛生院、河劉衛生院和姚廟衛生院3所醫院。
1961年秋,仙蹤鎮衛生院成立。1993年,仙蹤鎮衛生院更名為仙蹤中心衛生院。2004年春,姚廟鄉併入仙蹤鎮,姚廟鄉衛生院掛牌為仙蹤鎮姚廟衛生院。2005年底,河劉鎮撤併入仙蹤鎮,河劉衛生院保留,單獨核算。仙蹤中心衛生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一級甲等綜合性醫療機構。1988年,占地面積4200M,醫療用房(含門診、住院及其它輔助科室)1300M,醫療設備落後。有職工34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人,中專學歷8人,只有5名醫生的初級職稱,病床20張。1997年,投入70多萬元興建了1000M的門診樓,固定資產由1988年的56萬元,增加至2005年的近320萬元,有病床50張,各項功能設施、手術室房設備齊全。通過巢湖地區專家一級甲等醫院驗收。2005年營業收入達170萬元。有職工48人(醫技人員42人,占全院職工的88%),其中大專以上學歷8人,中專學歷23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35人。
河劉衛生院的前身是駱集衛生所, 1961年秋成立駱集公社衛生院, 1986年、1991年駱集衛生院兩次投資14萬多元在河劉街道沿合寧公路興建了一幢500M集門診、住院、辦公、職工住宿一體的醫院樓房,更名為河劉衛生院。同時,設立再安、駱集兩個衛生分院。
1988年,河劉衛生院占地面積達1100M,醫療用房830M,醫療設備簡陋。有職工18人,其中中專學歷10人,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7人,病床10張。2000年,投入160萬元在河劉街道沿古塔路興建了一幢三層850M的門診樓和150M病房,新增病床26張;興建了900M的水泥道路、花圃和廁所等。同時投入27萬元購置了B超機、200MAX光機、多導智慧型胃電圖、心電圖機、腦彩超、腦電圖機、自動生化儀、牙科治療機、麻醉機、眼科器械、綜合手術床。病房、化驗室、操作台以及手術房、產房、藥房內的設備全部進行了更新和添置。2005年,衛生院投入84萬元興建了400M的住院樓(含配套設施),病床增至38張。有職工2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4人,中專學歷10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14人。2002年5月由駱集遷址河劉新院址。
姚廟衛生院的前身是姚廟聯合診所,1969年,建門診室手術室11間240M,添置了50WAX光機和顯微鏡,住院病房5間,病床12張。1997年,投資75萬元興建766M門診樓,投資5.5萬元購置了B超機和萬能手術床1台。2004年投入20萬元興建520M的住院樓,設定了輸液廳,更換和添置了必要的醫療設備和器械。2005年,姚廟衛生院占地面積由1988年的不足800M增至1700M,醫療用房面積達1346.8M,在職職工15人,其中大中專學歷10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11人。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科、防保站、中西藥房、手術室、B超室、化驗室、放射室、中西醫結合科、腸道門診、兒童健康門診等。院長杜世明在國家級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5篇,《常見中成藥失效判斷》獲部級論文獎和國際優秀論文獎,在德國柏林召開的國際衛生大會上宣讀,收入德國波恩出版社出版的《現代醫藥與傳統醫學國際交流經典》。
村級醫療衛生組織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以公社為單位,各大隊先後成立了醫療室,辦起了農村合作醫療。村醫療室配備1?2名赤腳醫生,堅持一根針一把草,中西醫結合為農民防病治病。由於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完善,逐步解體,赤腳醫生經縣衛生行政部門考核考試,符合條件的,發給鄉村醫生資格證書,就地從事鄉村醫療防疫工作。
2005年底,仙蹤鎮境內除了仙蹤、姚廟、河劉三所衛生院外,有行政村醫療室36個,從醫人員41人。村級醫療室的醫療使用面積2520M,年均治療患者3.5萬人,年均防疫2.9萬人。經縣衛生行政部門批准,2005年,仙蹤鎮還有個體診所5個,病床13張和2家藥店。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05年仙蹤鎮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0737人,參合率83.64%,補助1244人,補助報銷醫藥費金額為
1044629.4萬元。
計畫生育
1979年,根據上級有關部門要求,仙蹤鎮招聘三名計生專乾(原仙蹤、姚廟、駱集三鄉鎮各一名),1989年鄉鎮設立 “計畫生育辦公室”。配備1名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工作,另聘1-2名計畫生育幹部。每個行政村配備1名男主任,1名女保健員。實行 “鄉聘、村用、縣管”。1998年,根據中共安徽省委《關於加強計畫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撤消了計畫生育常抓小組(小分隊),鎮計畫生育工作步入 “宣傳教育為主,經常性工作的為主,避孕節育為主”的下一步正常管理渠道。2005年底,農村綜合改革,鎮計畫生育辦公室配備主任1名,4名副主任和13名工作人。鎮計生服務所配備5名專業技術人員。行政村(社區)配備一名計生專乾(由村婦代會主任兼任)。
計生基礎設施 1989年鎮計生辦和其它辦公室合併辦公,人流、引產等手術到縣醫院或縣計生服務站做,每年開展的計生會戰育齡婦女實施結紮,請外地醫生在鄉鎮衛生院進行。
1997年5月原仙蹤、姚廟、駱集三個鄉鎮計生服務所,配齊配強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了開展四項手術所需器械,可以正常進行育齡婦女上環、取環和人流等計生服務。
2002年6月,原仙蹤、姚廟、河劉三鄉鎮安裝了鄉級育齡婦女信息管理軟體,實現了縣鄉兩級計生聯網。2003年,原仙蹤、河劉、姚廟三個鄉鎮實現了以計算機網路為平台,全市各級計生、各部門之間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目標。
2005年,鄉鎮合併後成立的仙蹤鎮計生辦(所)用房16間,占地面積420M,建築面積300M,設有B超室、微機室、諮詢診斷室、手術室等,有B超機4台、微機3台、手術室內配有空調,四項手術設備器械齊全,可實施計生常規手術。27個行政村(社區)計生服務室(人口學校)平均建築達50??100 M,計畫生育必備器材齊全。
計畫生育工作成績 原河劉、姚廟兩鄉鎮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一直位於全縣計生工作的先進行列。1995年原河劉鎮被省計生委授予“計畫生育先進單位”,2000年、2001年、2002年原姚廟鄉連續兩年獲全縣計生第一名和第二名,原河劉鎮連續兩年獲全縣計生第三名和第二名,2002年原仙蹤鎮獲全縣計畫生育第一名。六衡行政村2002年被省計生委、計生協會表彰為全省計生協會先進村,2003年旗山行政村被巢湖市政府授予“關愛女孩,改善生活環境”先進單位。2005年1月省電台第一時間欄目組到旗山村採訪“關愛女孩”工程,3月,省電視台第一時間欄目組到旗山村歷時20天拍攝六集計生宣傳片《咱們村裡的獨女戶》,於當年“五一”期間連續播出,社會反響熱烈。
仙蹤鎮人口綜合節育率由1989年的78.5%增至2005年的92.74%;出生率由1989年的22.9%降至2005年的9.69%;人口增長率由1989年的12.78%降至2005年的5.78%。計畫生育工作由過去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步入規範化的管理軌道。
集鎮文明創建
1988年前,仙蹤集鎮建築面積11萬M,只有一條老街,水泥路面長400米左右。1989年,集鎮開發建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新建二層以上樓房26萬M, 2034戶農戶入住集鎮。常住戶增至2500戶,人口增多11000人,集鎮規模擴大了,環境衛生管理難度增大了。鎮政府把治理集鎮 “髒亂差”作為了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確定一名黨委成員負責,成立了隸屬鎮文明辦的城管機構和環衛隊伍,出台了《創建文明集鎮的有關規定》,將仙蹤集鎮劃分八個責任區,建立垃圾收集站25個,鎮城管辦和街道居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環衛人員每天清晨、傍晚清掃垃圾,集中運送。
先後投入50多萬元在鎮區建3座固定垃圾池,改造和新建沖水式公廁5座;鎮區下水道排水網採用φ400MM-φ600MM水泥砼管鋪設21千米,鎮城管辦先後購置運送垃圾板車9輛,農用汽車1輛,灑水車1輛,改造污水塘2口,污水溝5條。
為解決集鎮居民飲用水問題,1988年,投入18萬元在仙蹤街中心建了一個300噸儲水池,從長山水庫將水引到仙蹤。1993年興建了一座日產2000噸的自來水廠,居民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仙蹤集鎮老街街面寬約6米,路況不好。1988年後,鎮政府結合開發,先後投入47萬元,新建水泥砼路7條, 4.4公里,其中仙中路寬20米,鎮區道路鋪裝率86%,既改善了集鎮的交通狀況,也改善了環境衛生。
仙蹤集市貿易繁榮,10天逢4個集。1993年鎮政府興建了一個占地178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大棚, 2003年採取股份制辦法又興建了一個占地2448 M的農貿市場。內設家禽、豬肉、蔬菜、豆製品、百貨、水產品等8個交易平台123個攤位,確定一名專職衛生人員負責農貿市場內的垃圾清除和環境衛生。
為美化環境,仙蹤集鎮實施了綠化、亮化、美化工程,1996年,原仙蹤鎮投入4萬元更新仙蹤老街兩側2.3千米的法國梧桐,栽植15000棵廣玉蘭、香樟樹等,成活率達99%。2000年古塔路修通後,又投入10多萬元,在道路兩側興建長2100米,共2500M的綠化帶,內植小黃楊、金葉、女貞、扇森等苗木。在老街、中南街、富民街、沿河街等街道安裝路燈56盞。2002年在古塔路兩側安路燈82盞,總照明路長4500米,年耗電5500千瓦。2003年在仙蹤、謝集路與古塔路的三角帶,建公共綠地500M,在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江淮橋兩端建綠地700M,在全市25箇中心鎮考核中獲三等獎。2005年鎮區綠地面積達4.8萬M,人均綠地4 M。
但由於種種原因,農村環境衛生治理仍然緩慢,缺乏措施和力度,改水改廁工作難以推進,村內雜草垃圾甚多,農藥瓶、袋到處可見,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文化體育
文 化
1983年4月,人民公社改為鄉鎮人民政府,公社文化站更名為隨之更名為仙蹤鎮、姚廟鄉和駱集鄉文化站。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經常被拉做中心工作。1988年後,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先後轉為國家幹部,不再從事專職的文化工作。
2001年春鄉鎮機構改革,鄉鎮文化站與鄉鎮廣播站合併,有線電視劃歸縣網路公司,成立了文化廣播站(簡稱鄉鎮文廣站)。屬鄉鎮政府的二級事業單位,配2-3人。
2005年12月,農村綜合改革,原仙蹤鎮、河劉鎮文廣站撤消,成立了蹤鎮文化廣播站,在崗3-5人。
公社文化站,起初主要是蒐集一些地方民間傳說、故事及傳統的文化劇目如門秧、秧歌、山歌等,自編一些文藝節目上報縣文化館,有時,還組織和協助村莊文藝演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鄉鎮文化站的工作增加了文化市場管理,幫助行政村興辦青年民兵之家(圖書館),協助、指導和組織中、國小開展文體活動,組織業餘創作人員開展業餘創作,圍繞鄉鎮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開闢黑板報和櫥窗等宣傳。原仙蹤、姚廟、駱集三鄉鎮共有14個行政村興辦了青年、民兵之家,有圖書4000餘冊。
1997年、1999年、2003年含山縣舉辦全縣文化藝術節,文化站組織隊伍創作30多個節目,參加縣調演。黃梅小戲“計生契約”、“女兒也是傳後人”,小品“家庭新風”、“上訪”,話劇“晚婚辦廠”、“最後一戶”受好評。
香港、澳門回歸、黨的十五大勝利召開和建國54周年的文藝晚會,演出的節目有樂曲、男、女聲獨唱、舞蹈、小話劇、喜劇小品、黃梅小戲、廬劇、京劇摺子,還有吉它,彈唱、笛子獨奏等20多個節目。
原仙蹤鎮利用重大節日舉辦文藝演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成立了兼有健身性質的仙鶴協會、夕陽紅文藝宣傳隊,並設有腰鼓隊、秧歌隊、龍獅隊。這支由政府牽頭,民眾自發組織的民眾文藝宣傳隊活動正常,民眾稱讚。
農村電影放映 仙蹤、姚廟、駱集三個公社於1972年1月成立了農村電影放映隊,每個公社配備2-3名經過縣文化部門集中培訓上崗的電影放映員。人員由公社管理,報酬由公社支付。放映機械是8.75MM放映機和腳踩發電機,後來換成16MM電影放映機。實行巡迴放映。從1972年1月至1983年12月的12年時間,原仙蹤、姚廟、駱集三個公社放映隊累計放映18100場,觀眾達821萬人次。
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後,巡迴放映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電影隊入院放映。原仙蹤鎮電影放映隊劃歸仙蹤農具廠管理,仙蹤農具廠將廠房改建成950座的影劇院,實行售票放映。原姚廟、駱集兩支電影放映隊利用七十年代公社興建的大會堂(大禮堂)售票放映。駱集電影隊在做好入院放映的同時,堅持農村放映。
隨著電視機的普及,農村電影放映逐漸衰退,1993年,原仙蹤、姚廟兩支電影放映隊基本停止放映,駱集電影隊1995年也結束了放映。
文化市場 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仙蹤鎮的文化市場自1988年後逐漸活躍起來,九十年代後涉及的有:圖書、錄像、音像製品、花卉、廬劇團、網咖、書畫、美術攝影、攝像、卡拉OK、音樂茶座等11個門類,專業戶有31戶。2000年後,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人數增多,文化市場消費水平大大降低,一些文化專業戶改行。2005年,仙蹤鎮有網咖3家、遊戲廳2家、音像製品5家,書報刊3家、打字複印5家、圖書1家共6個門類17個文化專業戶。
文化市場由縣文化主管部門管理,鄉鎮文化部門協管。多年來,仙蹤鎮嚴把文化專業戶的初審關,積極配合支持、參與縣文化部門開展文化市場管理。
體 育
仙蹤鎮是含山縣的“體育之鄉”, 1997年原仙蹤鎮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體育先進鄉鎮”;2002年被安徽省體育局授予“安徽省全民健身示範鄉鎮”;2005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體育先進單位”。
民眾性體育活動持之以恆
仙蹤鎮民眾性體育活動主要項目以籃球和田徑為主。以青年教師成立的“怒濤”籃球代表隊;以青年基幹民兵組成的“人民武裝”籃球代表隊;以在外地讀書的返鄉青年學生組成的“友誼”籃球代表隊;國小教師與青年農民組成的“星火”籃球代表隊和年齡較大的國小高年級學生組成的“萌芽”籃球代表隊,結合各自的工作、學習、勞動特點,犧牲休息時間,開展訓練和比賽,還經常廣泛地與鄰縣一些鄉鎮、學校、單位進行比賽。這些籃球代表隊活動的場地、設施都是自力更生,活動經費自理,常年活躍在仙蹤和仙蹤周邊地區大地上。
1988年-2005年仙蹤鎮開展較大的民眾性體育活動,主要有:歷年“五四”籃球比賽,中國小運動會,慶祝“國慶”和迎香港、澳門回歸籃球比賽,組織社會上籃球運動愛好者和仙蹤中學、河劉中學的教師、學生對抗賽,和友鄰外縣球隊友誼賽,組織籃球、足球隊多次去東關、運漕、清溪、河劉環峰等地交流球技,開展友誼比賽,同時中、國小體育設施、設備和體育健身器材等都得到了改善。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仙蹤鎮政府(226省道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