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少數人的思維模式

不同的思維模式,帶來不同的生命模式。

人分為平凡和非凡、多數和少數;思維正常不是好事,人會淪為大多數。而有些事,大多數人是不這么想的,但它們卻是潘石屹、俞敏洪、潘石屹等思維模式的共振帶。

潘馬俞等的思維共振帶,不僅是成功的思維模式,還符合心理治療中的17個完整人格的標準。所以可以說,本書只是在用潘石屹、俞敏洪和馬雲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目標顫抖、平等人格、逆向思維、心理自由度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 又名:馬雲、俞敏洪、潘石屹,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 作者:菲尼克斯
  • 原版名稱:Think different
  • ISBN:978-7-5404-7061-6
  • 類別:心理學通俗讀物
  • 頁數:208
  • 定價:30
  •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摘錄,目錄,

內容簡介

出生平平,也沒有智力、天賦、遺傳等方面的優勢,到底是什麼讓這三個人逆天生長?優秀之人自有共通之處,馬雲、俞敏洪、潘石屹的思維模式中,有一部分是重疊的,這部分交集,與眾不同、超乎想像、十分強大。
本書用馬雲、俞敏洪、潘石屹的語言和事例,證明了心理諮詢中的17個完整人格標準。

編輯推薦

◆ 優秀是痛苦的,是什麼束縛住了你的心智?
任何形式的成就,都源自心理成熟;任何形式的社會競爭,都是心理戰;任何社會領域的成就,都來自心理上的優勢。
◆洞悉最少數人的思維頻率
優秀之人自有共通之處,潘馬俞的思維模式中,有一部分是重疊的,這部分交集,與眾不同、超乎想像、十分強大。
◆確立完整人格的17個標準
作者從潘、馬、俞的話和事跡中,提煉出的交集,竟然和心理治療中的17個健康人格的標準完全吻合。
◆從今天起,遇到豁然開朗的自己
◆獻給在不夠好的世界裡,努力奔跑的你

作者簡介

菲尼克斯,Phoenix(鳳凰)的音譯,意為“重生”,心理學碩士(心理治療方向)、心理諮詢師,多年的學習和心理諮詢經歷,讓他不但獲得理論體系的支持,還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同時善於把最嚴謹、最科學的心理學知識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解讀。

摘錄

序 重新開啟你的思維
被自己關起來的熊
要open mind。
——馬雲
從前有一隻熊,它從還是一隻小熊的時候起,就住在一隻籠子裡,跟隨一個馬戲團一起到處旅行。它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籠子裡走來走去,供遊客觀賞。
一天,一個有錢人看到它可憐,就花重金買下了它,想還給它自由。他把它安置在一個大遊樂園裡,這裡有游泳池可以泡澡,有草坪可以玩耍。
當籠門第一次打開的時候,每個人都特別期待。但是,熊竟然沒有要走出籠門的意思,它只是像從前一樣,不停地在籠子裡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就像籠門根本沒打開一樣。
人們把它從籠子裡拖出來,把籠子搬走。它站在寬闊的草地上,沒了籠子,感覺有點兒不知所措。它抬頭看了看自己的新家,看了看漂亮的游泳池和綠色的草坪,然後又開始踱著步子,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就像被關在一個無形的籠子裡一樣。
“你準備好走出來了嗎?”我問。
就像小熊把自己關在一隻無形的籠子裡一樣,我們的思維里也有這樣一個隱形的籠子,我們稱其為“思維之框”。這是一本“開啟”的書,就像那扇門一樣;如果你沒有準備好打開自己,那么打開它的效果就不見得會有多好。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測一測,看你的思維里是否也有一個框。右圖是一個由16個小正方形組成的大正方形。經過圖中各點,畫出最大的等腰三角形。
框內的答案: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框外答案: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裡面打破是生命。
——匿名
思維地圖是人生最大的投資之一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The sun also ariseth, and the sun goeth down, and hasteth to his place where he arose.
——聖經
思維決定命運,思維之框決定了命運之框,而被命運操縱則產生悲劇。古希臘人認為,命運就像四面玻璃牆,不僅把人囚禁住,還給人自由的假象,讓人們在四面牆裡不停地打轉而不自知。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底比斯王生了一個兒子,舉國慶祝。當國王請示過太陽神阿波羅後,神示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殺父娶母。於是,男嬰被拋進深山,被來此打獵的科林斯國王撿回並當作親生兒子養大,取名俄狄浦斯。
一日,俄狄浦斯向阿波羅請示後,得知自己將殺父娶母的命運。驚恐之下,他從科林斯逃跑,途中路過底比斯時,一個老人攔住了他的去路。為了逃避自己的命運,他毅然殺死了老人。此時,獅身人面的斯芬克司正在底比斯城中橫行無忌。進城後,俄狄浦斯用智慧殺死了斯芬克司[2],被底比斯人擁立為王,並娶了剛剛死了丈夫的寡後為妻。
多年後,底比斯瘟疫肆虐。愛民如子的俄狄浦斯王求助於神示,神示說:當年先王外出時,與衛兵一起遇害,兇手至今逍遙法外,只有弒君的兇手伏法,才能消災祛禍。俄狄浦斯王嚴厲地詛咒兇手,下令全國緝拿。但是慢慢地,一切開始明了。他發現當年殺死老國王的正是自己,而老國王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隨後,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王后飲鴆自殺。
俄狄浦斯竭力逃脫命運,但終點似乎早已注定,他始終被命運釘得牢牢的,所有的逃避都只是在原地打轉,四面無形的牆讓他所有的努力都歸於徒勞。
古希臘人發明了命定論,感嘆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卻沒有找到突破命運之框的方法。破框的要素數量太多,而且在方向上還常常互相矛盾。比如,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貶低自己;自信而不自大,謙虛而不自卑,自尊而不自傲;獨立又懂得合作,樂觀且完全務實,有夢想又腳踏實地;能夠在博愛和利己之間找到平衡;遵守遊戲規則的同時享有自由;能享受成功的激動和愉悅,又能抵抗住失敗的失望和波動;既堅忍不拔、執著追求,又能及時改換跑道……
那么,如何在這些紛繁蕪雜且互相矛盾的要素中找到平衡點呢?從古至今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在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是遺傳嗎?是,又不是。通過對雙生子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先天遺傳對人的智力只有50%左右的解釋權。
關係與類別
可以解釋的相關量
無血緣關係且生活在不同環境中
0.00
無血緣關係但在同一環境中長大
0.04
養父母與養子女
0.09
親生父母與親生子女且生活在一起
0.25
同胞兄弟姐妹但在不同環境中長大
0.12
同胞兄弟姐妹且在相同環境中長大
0.25
異卵雙生子性別不同但在同一環境中長大
0.25
異卵雙生子性別相同且在同一環境中長大
0.36
同卵雙生子在不同環境中長大
0.56
同卵雙生子在同一環境中長大
0.77
而且,因為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中大多都是紈絝子弟,即使在遺傳智力上可能有些優勢,也會被其他方面的劣勢所抵消,根本沒有什麼心智上的優勢。
那么,是智力嗎?顯然不是。某地教育廳研究了1977-2009年全國的124名高考狀元,結果發現:沒有一個人成為所從事職業領域裡的領軍人物。無獨有偶,“高考狀元研究課題組”經過調查發現,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高考狀元,離校投身社會後,大多湮沒無聞了。
不過,有些人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他們咣咣地打爛了命運的框。我們稱之為“優秀的人”。通過對大量優秀人物的研究,我們把破框的答案解釋為:人和人之所以不同,完全取決於思維模式(又稱認知模式、思維地圖等)的不同,只有思維模式可以統領這些紛繁蕪雜且互相矛盾的素質。
任何形式的成就,都源自心理成熟;任何形式的社會競爭,都是心理戰;任何社會領域的優勢,都源自心理上的優勢。
三胞胎兄弟:俞敏洪、馬雲和潘石屹
所有發生過一次的事,可能永遠不會再發生;但所有發生過兩次的事,肯定還會發生第三次。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有個美國人買了套房,房前有塊草坪,需要設計幾條小路,但他怎么也設計不出滿意的方案,只好擱置一旁。一個月過後,鄰居、家人、郵遞員們把草坪踩得亂七八糟,但是地上隱約出現出了幾條小路,於是他沿著這幾條痕跡鋪上了石子。
相似之人必有重疊。我喜歡讀名人傳記,尤其是馬雲、俞敏洪和潘石屹的。單獨來看,他們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說,驚心動魄、跌宕起伏,一堆好故事;但是,如果把個體放到群體中去,撇開他們各自的經歷、行為、年齡和性格特徵等,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思維模式中,竟然有一部分是完全重疊的。如果我們把他們重疊的思維模式視作他們非生物學角度的DNA,那么這三個人就像同一個母親生的三胞胎一樣。
優秀的人自有共通之處。共同的思維模式,也不僅限於這三位。馬雲說:“我發現這些人其實都是一樣的,包括我見到過不少樸實的農民,一個優秀的耕地的農民和這個公司的領導者有著一樣的境界。領導者在境界上其實是相通的,他們有共同的品質和思想。”馬雲所謂的這些相通的“品質和思想”,就是他們的思維模式[3]。
思維模式就是“人腦加工新信息的方式”。或者說,對於環境和自我互動時的信息,大腦的加工模式是什麼樣的:是用刀斧去砍、用石磨去磨、用水去沖,還是用鏡子去反映呢?是用銅鏡、手機的自拍“鏡”還是玻璃鏡呢?是用圓玻璃鏡、方玻璃鏡還是殘破污濁的玻璃鏡呢?我們用來加工信息的工具就是我們特有的思維模式,會決定我們的反應模式,從而決定環境與自我的互動的質量。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交集?單個優秀人士的所有思維方式之中,總有自己的個人偏好。那些明顯帶著個人色彩的,並不具有真正的參考價值。馬雲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天他和王石在一起,一個小店的工作人員在門口招呼生意,馬雲問:你們這兒有涼啤酒嗎?服務員說:有,請進。兩人坐定之後,發現沒有涼啤酒。馬雲立刻起身就走,說:這就是不誠信,我不在沒誠信的店裡吃飯。崇拜馬雲的人一看,好,下次我也這么乾。但這個暴脾氣只是馬雲的個性,如果王石、潘石屹、俞敏洪等都是這個暴脾氣,那才屬於交集,具有參考價值。再比如馬基雅維利[4]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政治。這種思維方式帶有職業色彩,一個律師可能會說: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律;一個醫生可以說:所有人都是病人。這些思維方式都是個人或某類人的傾向,所以不具有普遍性。
另外,每個卓越之人的背景不同,經歷不同,行為模式不同,人格、能力等也各不相同,所有人的思維方式集合起來,會是一個龐大的無法利用的資料庫,所以我們只能提煉交集,這也許才是最有參考價值的部分。簡化是一種力量,可以把最複雜的問題,用最簡單的框架概括出來。
為什麼需要由他人來提煉這部分交集?人是盲目的動物,終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命運做鬥爭,贏了,也不見得就知道自己是怎么贏的。
自己永遠看不清自己的眼睛。優秀之人有時會有些迷信,並用虛無的原因來解釋自己的優秀。西方人就不用說了,他們會歸功於上帝,東方人竟然也很迷信。俞敏洪解釋不清是什麼在主導自己的命運,所以稱其為“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他在北京大學執教時,擁有很多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身上帶著北大老師的榮耀和光環。後來因私自辦學受到處分,不得已才全身心投入了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新東方前身)。對於受到處分這件事,俞敏洪說:“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這個處分來得不早不晚,對我的辭職反倒是一個特別大的助推。”[5]
馬雲也很盲目,他認為阿里巴巴周圍有一種“很奇特的東西”。他把自己的優秀歸於“運氣”或“風水”:“我們這家公司有運氣的東西,有很奇特的東西圍繞著這家公司,遇到倒霉的事情時就有奇特的運氣出來。你說有風水我相信風水,你說有運氣我們是有運氣。”
潘石屹則受較多受佛教影響,他說:“我相信,賦予我們智慧力量的存在,在永遠護佑著我們,它是神,是天,是老天爺。我們在腳踏實地行走的時候,時時仰望星空,它會讓我們的腳步更寬廣,讓我們的行走更有力,同時也讓我們懂得虛心、敬畏和節制。”[6]
如果看不清自己的優秀,就解釋不清,解釋不清就無法被有效借鑑,所以,提煉公分母(也就是優秀者共同的思維模式)的任務就落在了他人的身上。[7]
為什麼只有三個人
這是一個不夠好的時代,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努力和收穫總是不成比例。我們曾經藐視起跑線上的不公平,試著用自己的雙腿闖出一條路來,結果越努力就越迷茫。
有些人忽略了前人的思維模式,奔跑但找不到方向,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讀書畢竟是少數人的事。但還有另一些人,隨便抓個偶像就開始學,所以注定會一無所獲。因為他們的偶像之所以成績卓然,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得天獨厚,而父蔭和天分之類的,是無法複製的。
任志強的思維模式值得仿效嗎?難說。任父是商業部副部長,他起點本來就高,普通人跟著他的思路走,很難有什麼結果。同理,王石也不行,其父是某軍區副司令;馬華騰也不算,其父馬陳術為深圳市航運總公司總經理;巴菲特家族數代都是政商兩界的風雲人物,老巴菲特是國會議員[8];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董事,他比別人更早地接觸電腦就是因為他的母親……
天分也是無法複製的。王朝陽是1986年的清華畢業生,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同理,李開復、唐駿和李彥宏等,我都不推崇。還比如陳歐,如果你也在新加坡和史丹福大學留洋過,回國後也不見得就一定比他差多少。漂亮也是天分的一種,所以,楊冪、章子怡、林志穎等的思維模式很難說值得參考。
所以,如果真有一種人值得參考,那也只是一小部分人,他們生命的起點比較低,也沒有特殊的天分優勢。滿足這個條件的人,莫過於潘石屹、馬雲和俞敏洪了。
最後,人是可以升華的,就像蛇會蛻皮,種子會發芽,泥土可以變成陶瓷一樣。菲尼克斯,英文Phoenix,“鳳凰”的意思,代表“重生”。這不是我的筆名,而是我給你起的名字,因為我不知道你叫什麼,所以權且以它作為你的代稱。
之所以給你這個名字,我是有個希望的:希望你讀過這本書後,能像鳳凰一樣地重生了,感覺自己被解放了,獲得了新生的力量。或者至少有了一些新的觀點吧,這樣我就滿足了。或者不要說得那么功利,如果我們聊完之後,你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都懂得某些道理,只是它們一直處於胚胎階段沒有成形,所以一直沒能自己突破,而現在因為我們聊得投機,你覺得它們被點破了,那可真是我的功勞和榮幸了。
是什麼束縛住了我們的心智
第1章 目標顫抖:越努力越倒霉
欲速則不達。——《論語》
第1節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90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耶克斯(Robert M. Yerkes)和他的學生約翰·多德森(John D. Dodson)研究了動機和成就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一定範圍內,心理和生理狀態越亢奮,表現越好;超過一定範圍,心理和生理狀態越亢奮,表現越差。前半句一般人都知道,後半句無疑提出了一項震驚世人的結論:努力也要有個度,太努力了就一定會倒霉。
低難度任務時:渴望越高,表現越好
中等難度任務時:中等強度的欲望值時,表現最佳
高難度任務時:欲望越小,表現越好
話分兩頭。如果有記者問:你努力工作,目的是什麼?大部分人應該會暗自回答:賺大錢,飛黃騰達,名利雙收……這是正常人活著的目的。我們並不偉大,但我們不做作、不虛偽、不假裝高尚。
但是優秀人士都特別會裝清高。俞敏洪說自己“少了些急功近利”。潘石屹說,自己有“雷鋒精神”,追求服務社會,創造社會價值。馬雲則更酷,他說:“忘掉money,忘掉賺錢。我一直認為不管做任何事,腦子裡不能有功利心。賺大錢?我們沒有想過。”“永遠不把賺錢作為第一目標。”“讓社會感覺到我們存在的價值,這才是阿里巴巴的社會責任感所在。”
很顯然,他們都在裝,但是,為什麼三個人都在裝呢?當清高成為公分母,那么即使真的是裝,也一定暗含著某種價值。
這裡的秘密就是人生最大的悖論之一:目標顫抖。所謂目標顫抖,就是“動機越強烈,成功率越小”,也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通俗說法。盯著針眼穿線,人的手就會發抖;越想穿進去,手就會越抖;如果穿不進去就砍頭,手就會抖得過於厲害,穿進去的可能性降為零。
因為“目標顫抖”的存在,功利行為實際上有自我毀滅的傾向。因為運動可以減肥而去運動,那這運動就不可能有效果;因為信佛可以添福增壽而信奉,那么即使有神佛也不會保佑你;因為送花可以追到女神所以送花,那女神肯定不會青睞於你;貪婪金錢,那就不可能賺到錢。
第2節 生命就像盪鞦韆,越努力盪得越低
表達美德的詞特別多,其中“堅持”和“努力”常常並列,但是人真的可以同時擁有這兩種素質嗎?
“努力”是什麼意思?儘量超乎平常地“擠”出力氣,就像擠牙膏,使勁擠,或者開車時踩油門兒,使勁兒踩。而“堅持”則是別過勁兒,別著急,慢慢來。
這樣看來,努力和堅持是兩種不同的耗能形式,一種是短暫的爆發,一種則緩慢而持久。它們性質相反,互相排斥,我們只能在兩者之間選擇一個,就像開車時,快了就沒勁,要爬坡就得減速一樣。
那么,什麼時候我們會被要求努力呢?在能量不夠的時候。當我們覺得實在沒勁的時候,人們會鼓勵我們“努力”。而這種時候,能堅持下去都很困難,更別提能量大爆發了。當你油缸快乾的時候,鼓勵你猛踩油門的人,一定是為了讓你爆缸;當你能量不夠的時候,要求你努力的人,一定是要害你。
生命是美好的,它有適合自己的喚醒(arousal)狀態,也就是一定的身心強度水平。比如醉拳這種武功,要發揮最好的狀態,身體就必須進入喝醉的喚醒狀態。心理學家赫布(Hebb)和柏林(Berlyne)提出的喚醒理論認為:
1.人體偏好中等強度的喚醒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2.每個個體的不同時間,也都有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
3.長時間偏離最佳喚醒水平,人會變得焦躁、煩躁、記憶力下降等,甚至破壞中樞神經系統。
無論什麼情況下都慣於努力的人,就是在人為地改變自己身體和精神的喚醒狀態,這樣會長期破壞身心的平衡,最後不僅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而且還容易罹患各種精神和身體上的疾病。
努力,只是一種爆發式的耗能形式,不能說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就像你不能說踩大油門是一種美德一樣。
馬雲和俞敏洪都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一場無窮無盡的馬拉松。馬雲說:“這是個3000米的長跑,不是100米的短跑。”俞敏洪說:“人生不是百米賽跑,人生是一場無窮無盡的馬拉松。”
如何跑贏長跑呢,而且它還是無窮無盡的?大家在大學裡都跑過,所以知道,在長跑中,人的身體能量一直是透支的,我們只能在“跑快”和“堅持跑下來”之間選擇一個。在能量透支的情況下,尤其不可以選擇“跑快”,否則後果堪虞。在馬拉松比賽中,你不會聽到教練在跑道邊大喊“加油!快跑!”而是“你跑得太快了,慢下來!”
生命也一樣,它是一個慢慢走遠的過程,努力不得。這符合贏得跑馬拉松的原則:求慢而不是求快。在學校運動會的長跑項目中,凡是能跑下來的,基本都有名次,都有獎勵。在起跑線上搶跑的,不可能跑贏馬拉松;在半路上猛跑一陣的,也絕對走不到終點。急於求成的努力行為,或者急於消耗完體能的運動員,不可能跑贏任何長跑。
是啊,慢下來,才能走得更遠。個人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時間長著呢,著什麼急呢?我們總覺得自己都三十歲了還沒功成名就,所以著急,所以要加速,所以要努力,所以一無所獲。就像新手開車,往往會“努”力,用力過猛、油門太大,不僅走不快,還老“跳舞”,不僅早早地就把油耗光了,還容易撞護欄。這不就是“努”力的結果嗎?
一個人走得多遠,不在於你跑得多快,而在於你跑得多慢。只要方向是對的,越慢,走得越遠。因為只有跑得慢,才能跑得久,一旦努力就會迅速累趴下。
面對“努力”和“堅持”這兩個互相排斥的單選項,優秀人士會選擇後者。馬雲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見到後天的太陽。”所以,人要“有烏龜一樣的耐力”。俞敏洪則說,其實一個人想走得很遠的話,“不在於你跑多快,而在於你堅持跑多久,你稍微跑得慢一點沒關係,只不過你比別人跑得時間更加長一點。”
堅持比努力好在哪兒?第一,堅持是緩慢的耗能形式,努力是快速耗能形式,所以堅持比努力更容易做到。就像在馬拉松比賽中,體力一直瀕臨透支,慢一點兒是可以做到的,快一步體力就會過度透支,即使跑到終點也很容易休克,而人生的終點在哪兒呢?第二,堅持會拖長時間,拖長的時間會讓體力恢復;努力的話,能量不僅消耗太快,而且體力無法及時自行恢復,人會迅速崩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堅持是一種品質,給生命加分;努力則源自急功近利,會激活目標顫抖,有自我毀滅的傾向。
生命是美好的,它有自己的成長方式。它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一點點長大,不可能跨越式地發展。人們一努力,目的無外乎“跨階段進步”,而生命就像一列多米諾骨牌,我們不能越過任何一個骨牌。跨越式的發展是強求不得的,一強求就會摧毀目標本身。
生命是美好的,它有自己的速度。美國心理學家格維爾茨做過一個實驗。他準備了幾套難度不等的學習材料,由學生們自由選擇來做。他發現,學生們解決了某難度等級中的一個問題之後,便不願意再解決同等難度的另一問題,而更願挑選較為複雜的難題,探索新的解決方法。但是如果一上來就給他們較高難度的問題,他們很快就會疲倦、厭煩。生命的成長是一個自動自發的過程,它有自己的速度,任何人為加快進程的做法都是毀滅性的。
生命是美好的,它自有其節奏,節奏對了,才能發展。就像盪鞦韆,如果鞦韆盪不起來,或者越盪越低,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瞎努力了。在正確的結點奮力一搏,是必須的;但是如果無章法地發力、持續發力,就會打破節奏,越頻繁地使勁推,鞦韆就越盪不起來。持續發力,耗幹了力氣不說,對鞦韆來說,就是停擺,對生命來說,結果則是災難性的。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這句話挺好,但是請注意,這可不是鼓勵你逼自己十把、一百把,它只是說在“適當的時機”努力“一把”。也就是說,在鞦韆盪到最高處時,努力一下,就能跨入下一個階段;它不是鼓勵你持續努力,長時間發力,然後把自己毀了。
那些認為努力是一種美德、鼓勵你不斷努力的人,就像在持續地推你的鞦韆,或者趕著你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或者鼓勵你持續大踩油門兒一樣,上輩子一定是你的仇人,是來害你的。
第3節 頭痛醫腳:打不過去,繞過去再打[9]
根據目標顫抖,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推論:我們只能得到副產品。不把賺錢作為最終目的,錢就變成了某項主產品的副產品,所以反而能夠賺到錢;因為不急功近利,“功”和“利”就成了副產品,所以反而能夠獲得“功”和“利”。
潘石屹說,居住條件、生活條件是“思想和智慧”的副產品,人生價值和社會地位是“服務”的副產品:“居住條件、生活條件都是我們的思想和智慧進步後的副產品。他的自我實現、他的人生價值、他的社會地位……都是服務之外的副產品。”
馬雲認為,有了社會責任感,有了存在價值,別的就“水到渠成”了:“讓員工快樂工作成長,讓用戶得到滿意服務,讓社會感覺到我們存在的價值,這才是阿里巴巴的社會責任感所在,至於賺錢和社會回報,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為我們只能得到副產品,所以要達到目標就一定要繞道而行,暫時擴大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
漢諾塔(Hanoi Tower),是一款專為這種思維方式而設計的數學遊戲。規則:把所有鐵餅移到另一根柱子上,每次只能動一個鐵餅,同一柱子上不能出現大餅在小餅上方的情況。
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1907年,威廉·詹姆斯[10]退休了,他的老朋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也退休了。一天,詹姆斯和他說:老夥計,我一定能讓你養一隻鳥。卡爾森不信,因為他從來沒養過鳥,也從沒打算養鳥。幾天后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給他一個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看它很漂亮,就收藏了。從此,只要有客人來,看到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大多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怎么死了?於是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釋說:我從來就沒養過鳥。但客人們總是將信將疑。日子久了,無奈之下,卡爾森只好買了一隻鳥裝進籠子裡。
可見,要讓人養鳥,就不能直接讓他養鳥,必須繞道,從送鳥籠入手。
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助手到兩個緊鄰高速公路的居民區,遊說居民在房前或窗戶邊豎一塊寫著“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小區,他們直接提出此項要求,結果只有17%的居民接受了。而在第二個小區,他們先請居民在一份倡導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籤字,幾乎所有的人都簽字了;他們在幾周后第二次上門,向這些住戶提出豎牌的要求,接受者占到了55%。
要讓居民豎牌,就不能直接讓人這么做,必須繞道,從簽請願書入手。
電視劇《雍正王朝》[11]里說:李衛奉雍正之命施行攤丁入畝的新政,但新政直接威脅到當地官場的平衡和利益,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和李衛抗衡。一籌莫展之際,軍師任南坡給李衛講了個道理,他問李衛:如果現在桌上有隻雞,一堆人圍坐在桌邊都想吃這隻雞,你該怎么辦?李衛說:直接伸手搶啊。任南坡說:直接搶,別人不讓你搶啊。李衛悟到:要吃到雞,必須先把桌邊的人都幹掉。於是他翻開舊卷宗,重審劉王氏的冤案,判了最大的絆腳石黃倫一個徇私枉法、強姦婦女之罪。於是新政得以推行。
這三個故事都說明:要達到非常大的目標,最直接的手段往往是無效的。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教授買鳥,只有一個方法最無效:直接讓他養鳥;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居民配合,只有一個方法最無效:直接讓他們豎牌;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地方官員推行新政,只有一個方法最無效:直接拿皇帝的聖旨壓;有很多方法可以搶到雞,只有一個方法最無效:直接下手搶。
所以,要達到大目標就一定要繞道而行,暫時擴大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這種方法,就像爬大山一樣。如果是小山,直奔山頭而去即可;如果是大山,溝溝壑壑的,能直奔山頂而去的只有電纜,而無實路。[12]
“彎路”可以避開“目標顫抖”,所以“彎路”不是個貶義詞,甚至不是箇中性詞,它是個褒義詞,所以中醫裡頭說:頭痛醫腳。
1995年,為了推銷Internet(網際網路)和自己的中國黃頁,馬雲編了一個段子:“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網際網路將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還記得那時的媒體高頻率地引用這句話。但實際上呢?後來馬雲坦承:“其實這話是我說的。但是我若說是馬雲說的誰會搭理?所以我說是比爾·蓋茨說的,其實他那時候還是很反對網際網路的。”而到了2007年4月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比爾·蓋茨說:“下一個比爾·蓋茨就是馬雲。”
新東方初建時,硬體條件不行,招生場地很差,就在一個國小門外支了一張桌子。面對這樣簡陋的條件,很多學生都害怕被騙,所以報名人數特別少。學生們一看登記表上寥寥無幾,就不敢報了。一天上午,好不容易來了三個學生,俞敏洪用了半個多小時終於將其說服,結果15分鐘後,錢還沒焐熱,其中兩個又返回來把課退了。用口才招生,效果太差。後來,俞敏洪發現,如果報名表上已經有10-30個人,再來的學生就不會太有牴觸情緒。於是他就把報名登記本上前30個名字自行填滿。所以有一段時間,新東方的學號都是從31號開始的,前面1-30號都是空號,沒有人對應。
比起直接說服學生,“忽悠”的效果還是很好的。第一個報名的學生一來就看到自己已經排在第31號了,覺得選新東方的人這么多,肯定錯不了。以前每個招生人員至少都得講半小時到一個小時,而後來,不用多說,大家就已經爭先恐後地報名了。
這種技巧不是俞敏洪首創的,而是行銷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案例。席爾文·戈德曼(Sylvan Goldman)是美國俄克拉荷馬市一家超級市場的老闆,但他的生意並不好,為什麼呢?原來,顧客提著籃子,能提多少就只能買多少。當籃子裝滿了貨物,即使還不夠,也只能這樣了。戈德曼想:如果顧客可以拿更多的商品,就可以買更多的商品了。一天他突生靈感,於是發明了購物手推車,每輛車上放兩個籃子。
1937年,他在自家的“標準超級市場”里首次啟用這種手推車。但一開始顧客並不買賬,他們還是喜歡提一隻籃子而不是推兩隻。所以戈德曼又發明了一招。這一招比發明手推車更富有天才,他雇了好多“顧客”推著手推車在商店裡轉來轉去。慢慢地,名聲就起來了。到了1940年,整個美國都開始使用購物手推車。後來,超市購物手推車也被評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很多時候,要走到別人走不到的終點,彎路可能是唯一的選擇。當然,彎路只是彎路,走彎路的前提是終點不變。俞敏洪在回顧這種行銷策略時,表示自己的原則是不欺詐:“我並不是要把學生的錢拿到手以後就溜了,而是想通過這個辦法吸引學生走進我的課堂。”他相信,新東方的教學水平,對得起所有的人,對得起學生交的每一分錢。
第4節 要追女神,先做備胎
張小硯說:“以前提出上床,人家會說你戀愛動機不純;現在提出戀愛,人家會說你上床動機不純。”不過要是照著張小硯的建議:動機要純,人類就該絕種了。因為動機一純,就功利了,就會激活目標顫抖,注定徒勞無功,一無所獲。
那么,如何追女神(男神)呢?男女關係有很多種。根據目的不同,人們會有很多種身份:
好友、知己(藍顏、紅顏)、備胎、男(女)友、情感慰藉者、身體安慰者……
其中“備胎”這個身份是必不可少的。“備胎”這個詞的發明會削弱年輕人勇於追求的積極性,但其實這種在兩個身份間游離的愛情心理是很正常的。要泡到女神,就要避開目標顫抖,要避開目標顫抖,就必須先做備胎。備胎是升級為男女朋友的必經途徑,備胎都不想做,你還想泡到女神?
準備好做備胎,上床就成了副產品;一心只想上床,備胎就成了副產品。
那么反過來,拋卻上床的目的,只想做備胎,會如何呢?因為目標顫抖,連備胎都做不成了。只追求備胎身份,和只追求上床一樣,都是徒勞無功的。
完全拋卻功利心,只追求奉獻社會,就不僅連奉獻都做不到,名利更得不到了。俞敏洪並不否認追求名利的合法性,他說:“任何人都會追求名利,這是沒有問題的,追求名利也是社會的推動力。”但他不建議把名利作為唯一的目標,“但是一個社會只認名和利,就是一個大問題。”
看來,追求任何事物,人都必須持有兩個目的才行;否則就功利了,就目標顫抖了,就兩手空空了。
第2章 意志並非美德,能量是一種素質
第1節 能量夠不夠:別的蝸牛去哪兒了?
有一個關於雄鷹和蝸牛的故事是這樣的:“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了上去。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另外一種動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頂端,那就是蝸牛。蝸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從最底端爬到最上面可能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在金字塔頂端,人們確實找到了蝸牛的痕跡。”
這個故事說明:強大的意志力可以彌補天賦上的不足……不不不,那不是我要說的。因為更多的蝸牛為了效仿那隻爬上金字塔頂的同類,非得努力一把,結果不但沒爬上去,反而曬乾在半路上了。
俞敏洪一直認為自己是一隻蝸牛,他覺得自己很慢,只能靠“努力”;而像徐小平、王強[13]那樣的人,都是雄鷹,有“天賦”。但是蝸牛真的是靠意志力爬上金字塔頂的嗎?
雄鷹和那唯一一隻蝸牛都站到金字塔頂時,使用的同質的東西是什麼?是消耗的能量。用物理知識我們知道,從低處到高處,如果高度相等,其消耗的勢能就相同。所以,不管雄鷹還是蝸牛,要到達金字塔頂,其消耗的同質資源,就是它們付出了相等的體力。鷹飛上去,消耗的能量和蝸牛爬上去消耗的能量是一樣的。除了爬上塔頂的那隻蝸牛,更多的蝸牛爬到一半能量就耗光了,意志力爆棚所以咬著牙往前沖,結果全軍覆沒。它們並非意志不夠,而是能量不足。如果有一隻蝸牛爬到了頂點,那么,在半路上最起碼會找到九十九隻蝸牛空殼。
看來,快慢、努力、意志堅定等等,都不是根本問題,能量多寡才是關鍵。
老鷹
因為能量充足
到了金字塔頂
一隻蝸牛
因為能量充足
到了金字塔頂
九十九隻蝸牛
因為能量不足
曬乾在石頭上
所以說,意志力肯定挺好的,但它絕對不是那隻蝸牛爬上金字塔頂的條件。俞敏洪並非靠意志力才達到了徐小平和王強的高度,而是因為從根本層面上來講,他們三個本來就在能量方面不相上下。速度和意志只是表象,能量充足才是關鍵。
如果我們想努力卻總發現力不從心,或者沒有力量克服各種情緒,原因何在呢?可能還有九百九十九隻蝸牛,一開始充滿雄心壯志,發誓要爬上金字塔頂,結果爬到一半出現了惰性,意志力耗盡,所以無法堅持,無法抵抗各種誘惑……出現種種狀況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它們的品質不足而是它們能量不夠,而且它們不算傻,知道自己選錯了方向,於是選擇爬回來,結果保住了性命。這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人也是這樣,當你想努力卻使不出力氣的時候,常常不是因為品質欠缺,而是能量不足。蝸牛自動產生的那些“惰性”“無法努力”“無法堅持”等,其實是為了保護蝸牛的生命,或者提醒蝸牛:要么改造自己的能量系統,要么回家娶老婆生孩子。
人的能量是什麼?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叫作“資源”(resources);在中醫里叫作“精”“氣”;在網路遊戲里,就是“血”,“血”就是生命值,看見它少了就得趕緊補,要不就會死;升級之後,你的血槽就會擴大,也就是生命值的容量提高了。
但是,這東西到底是什麼?無論心理學還是中醫,都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但是,不清楚它是什麼沒有關係,我們知道它可以做什麼就夠了。
第一,思考問題需要能量,自控需要能量,預見未來需要能量,承受壓力需要能量,忍耐白痴上司、容忍無聊耗神的會議需要能量,抵抗恐懼、焦慮、分神需要能量,邏輯分析、想像力、創造力、記憶力等也需要能量……
第二,勞動需要能量,修復口腔潰瘍需要能量,清除熬夜產生的毒素需要能量……
第一種和大腦活動相關的能量,我們稱其為心智慧型量;第二種和身體相關的能量,叫作身體能量。
第2節 器具:心智資源是恆量的
定量思維是個好工具,它可以簡化問題,讓人看透事物。舉三個例子如下:
1.人一生就是吃六噸左右的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
2.人生的黃金時期,滿打滿算一萬多天,就看你怎么安排了。
3一個年薪10萬的白領,上班30年,共有300萬收入,所以要買房子,就要有無息貸款,還要不吃、不喝、不住、不行、不生、不養、不生病。
以上三個都是定量分析的案例。定量法只是一個思考模型,和現實總會有些出入。比如“人一生也就吃六噸左右的食物”這個說法,實際上 “六噸”這個具體數字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人跟人不一樣,飯量有大有小;有些人吃得多,運動也多,壽命變長,活得久吃得自然更多。所以人一生吃的食物總量,真不見得就是固定的。但是,數字的精確與否並不重要,數字是否會變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恆量”,也就是“定量”或“恆量”的思維方式。
其實每個人都在使用恆量思維模型,比如支配工資。工資可能有起伏,但基本上是恆量的,每個月就那么多,幹了這個就無法再乾別的。這個月,買了“iPhone6”,就無法去旅行;買了大量的書,就無法再陪女朋友吃飯;住好房子就無法買車……工資是我們使用恆量模型的一個方面,但很少有人會用這個思維工具來分析其他生活資源,比如心智慧型量。
心智慧型量等抽象資源,如果能從恆量角度思考,便會呈現出一片全新的風景。馬雲認為,智力是恆量的。他說:“我從小就是一個傻孩子,大愚若智,其實很笨,腦子這么小,只能一個一個想問題,如果誰連提三個問題,我就消化不了。”[14]
俞敏洪認為,體力是恆量的。1993年,新東方招聘的學院派老師都離開了,但新的老師還沒有到位,他只好親自上。一段時間下來,每天都嘴巴發乾,聲音嘶啞,身體漸漸吃不消,最後差不多隻剩下半條命。這時他想到評書中的一句老話“一塊好鐵能打出多少釘”。
俞敏洪還覺得,人生的苦是基本恆量的。他“發現每個人心中幾乎都有等量的痛苦和煩惱。人生就是這樣的,你不受這個苦就會受那個苦。你做這件事情有痛苦和煩惱,你不做這件事情,另外的痛苦、煩惱一定是一樣的。”
人的各種抽象資源,比如心智慧型量,就像工資一樣,也是基本恆量的,做了這個就無法再做別的。從事演藝行業,就無法再在編劇界揚名立萬;從事管理職位,就很難再在技術層面上勝人一籌。這就像汽車就一箱油,接了老婆就無法再開去公司,送了孩子就無法再去自駕游。人的能量和油箱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它不用補,因為不管今天的能量耗費多少,第二天就自動加滿了。
英語中有個詞叫procrastinate(拖延),pro表示“錯後”,詞根crustinus表示“一天”,所以procrastinate的意思是“拖到第二天”。為什麼是拖到第二天而不是後天、下周或明年呢?因為我們的身體或深層記憶知道睡眠的價值,身體很清楚,補充能量需要一段時間,下一個24小時就自動補滿了。
第二,它不能儲存。今天的能量不能留到明天再用,如果沒用光,就浪費了。從前有個人養了一頭奶牛,每天都可以生產一桶奶。有一天他想:“我可以把牛奶存在牛的身體裡,一年之後就有幾百桶牛奶了。”結果一年之後他再擠,奶牛已經過了產奶期,一滴奶都沒有了。
基於以上兩個特點,如果要提高我們的能量,重點不是如何補充能量,而是如何提高我們的油箱容積,或者是遊戲裡的血槽,也就是我們的最大生命值。
這個油箱、這個血槽,古人把它叫作“具”,是一種器皿。比如說一個人“頗有才具”,“才具”的字面意思就是“盛放才的器皿”。曹植被評為“才高八斗”,“斗”是一個體積單位,“才高八斗”的意思就是說曹植這個人的油箱或血槽有八斗的容積。而日本人也很聰明,他們借鑑了中國人“大器晚成”的成語,把這個油箱或血槽,叫作“器”,當然也是一種器皿。
無論“器”還是“具”,都強調人的能量系統(這個油箱、這個血槽),就像一個器皿,容積是一定的、恆量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擴容。
本節所述內容,來自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理論。
簡單是一種力量:把能量留給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沒有擴容之前,器具的容積是固定的,心智慧型量是有限的,所以要幹啥,廣度就有了限制。就像電腦,其配置是一定的,開一個視頻挺順暢,再開個網頁可能就開始卡,再開個音頻系統也許就卡機了。
在這種情況下,集中發射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一個水龍頭或水管,擋住半個噴頭或捏住水管口的截面,水流自然會噴出去。馬雲說:“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想去做成一件事情,必須把僅有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
多面手往往一事無成。古典說:“一個領域的成功,必須以另一個領域的不成功作為代價。沒有人是全才,只有一個領域可以完全介入,就像老鷹會飛就不用再學游泳了,兩種技能或者領域其實是互相牴觸的。”
在《天龍八部》中,有一對師兄弟,蘇星河和丁春秋。蘇星河天分較高,但興趣太過廣泛,天文地理、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而他培養的徒弟們也都只學會了他的“副業”:在“函谷八友”中,老大琴顛康廣陵善於彈琴;老五神醫薛慕華醫術高明,可以起死回生;老七花痴石清露擅長園藝,善用花粉迷人……
師父看到蘇星河雖然天資聰穎,卻搖了搖頭:可惜啊,可惜,武功一定是不行啊。果然,蘇星河打不過資質比他差得多的丁春秋,最後還被丁春秋害死了。
能量泄漏:人們是如何浪費自己的資源的
要做成任何事情,都要消耗有限的能量,所以首先要減少浪費。從能量節省的角度看自己的生活,可以得出很多很多推論,現舉幾個例子:
第一,雞毛蒜皮的小事耗能很多,產出很低。大船都翻在小陰溝里,絆腳的都是小事兒,比如每月的房貸、家庭不和睦等。這些小事耗能看似不明顯,但一旦開始,就會沒完沒了;這就好比油箱有個洞,油雖然一時半會流不完,但它不停地漏,一個月下來你會發現油錢多了好幾倍。洞不補上,能量就會沒完沒了地泄漏,生命線必然開始向下彎曲。
第二,不真誠是一個巨大的能量漏洞。說好一個謊言需要消耗大量的心智慧型量,只有那些能量滿滿的人才能說好謊話,可見“不真誠”是多么耗油。更嚴重的是,第一個謊言說出之後,更多的謊言就勢在必行的,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第一個謊言。而當人深陷謊言之中,從此便永無寧日。能量持續泄漏,而且漏洞越來越大,那人的生命線還能不下滑?所以潘石屹說:“我們不會為了隱藏一個秘密而去行賄受賄,導致白天吃飯不香,晚上睡不著覺。”
第三,輸得起才配贏。帶著必死的決心,就不會把心智慧型量花在糾結上,節省下來的能量,總能帶來好事:即使演講砸了,你也能承受得住,這樣才不會搞砸;最重要的客戶,往往不是由於你沒有能力獲得,而是因為自己覺得無法承受搞砸的結果,所以“能量泄漏”,用來爭取客戶的能量不足,於是就真的失去了……其實世界上沒有任何失敗是人無法承受的,當你認為自己能夠承受時,就節省了能量,從而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幾率。
第四,放下。兩個和尚,一老一小,下山化緣時要經過一條河,沒有橋。老和尚背著一個女施主過河後繼續上路。直到回到寺廟後,小和尚還在一直念叨老和尚不知禮,老和尚回答:“我在河邊的時候已經放下她了,怎么你還一直背著她?”
第五,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你有過自己生悶氣的經歷嗎?生完氣之後是否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例子是舉不勝舉的,因為掌握了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得出的結論會無窮無盡,都給生命加分。
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在消耗能量呢?很簡單,留意你的小腹是否收緊。人體的運行有它固有的規律,一個人不管是運動、做體力勞動,還是思考問題、進行邏輯推導,甚至掰腕子的時候,小腹都是微微收緊的。緊緻的小腹說明我們的能量在消耗,就像開車時微踩著油門兒一樣。
如何檢測能量是否在浪費呢?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小腹有些緊張,但面對的事情又沒什麼意義和價值時,能量就在浪費了。浪費了能量,塑造未來的能量就會不足,再去面對更加重要的健康、快樂、成就等時,便會力不從心了。
能量和器具的話題還沒有完,我們還要聊最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如何給自己的“器具”擴容,提高自己的油箱、血槽、能量槽,或者叫作最大生命值。這一點因為尤其重要,而且比較抽象,我們將在最後一篇集中論述。
第3章優秀是痛苦的,成功是一個犯眾怒的過程
第1節 成功學:當禿子在賣生髮水
通往地獄的路上鋪滿了鮮花。
——恩格斯
我們都有目標,目標就是名利、權力、地位等,財富肯定是其中之一,最好是暴富。何謂“暴”?迅速且大量,最好第二天一醒來,賬戶里多了兩千萬。
為了迎合人們暴富的幻想,以前有傳銷,現在有成功學。成功勵志大師們要么開班授課喊口號,要么把口號寫下來印成書兜售。傳銷組織和成功學裡,都會講很多故事,也會像我一樣列舉馬雲、俞敏洪、潘石屹的經歷,這些人都是他們的座上賓。這些故事和經歷會讓學員或讀者心馳神往,它們告訴你: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你就會有錢,你就是第二個比爾·蓋茨。
我並非說這些人的經歷不值得參考,否則我也不會援引了。但是傳銷組織和成功學裡講這些故事,總是自動規避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一是忽略時間,二是忽略機率。
忽略時間,這些故事看起來就像一夜之間完成的。但如果把時間因素考慮進來,我們發現俞敏洪、潘石屹和馬雲,從未迅速致富過。暴富是超出他們的能力的,他們都是在奮鬥了十年左右之後,事業才“剛剛起步”。
姓名
畢業時間
事業起步
耗費時間
俞敏洪
1985年,北大畢業
1993年,新東方正式成立
8年
潘石屹
1982年,石油管道學院畢業
1992年,參與創立北京萬通有限責任公司
10年
馬雲
1988年,杭州師範學院畢業
1999年,與人湊了50萬元,創建阿里巴巴
11年

目錄

序 重新開啟你的思維 3
被自己關起來的熊 3
思維地圖是人生最大的投資之一 6
三胞胎兄弟:俞敏洪、馬雲和潘石屹 7
為什麼只有三個人 9
破繭篇 重新認識生命的成長過程:是什麼束縛住了我們的心智 9
第1章 目標顫抖:越努力越倒霉 9
第1節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9
第2節 生命就像盪鞦韆,越努力盪得越低 11
第3節 頭痛醫腳:打不過去,繞過去再打 13
第4節 要追女神,先做備胎 15
第2章 意志並非美德,能量是一種素質 15
第1節 能量夠不夠:別的蝸牛去哪兒了? 15
第2節 器具:心智資源是恆量的 16
簡單是一種力量:把能量留給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17
能量泄漏:人們是如何浪費自己的資源的 18
第3章 優秀是痛苦的,成功是一個犯眾怒的過程 19
第1節 成功學:當禿子在賣生髮水 19
第2節 有機體的排異反應 21
第4章 情緒管理:為什麼領袖大多面癱 23
第1節 情緒是人格系統的動力核心 23
第2節 我們無法拒絕傷害,但是我們可以拒絕受傷 25
第5章 每一個想法都有重量 26
第1節 什麼是不完全現實 26
第2節 每個想法的重量不同 27
第6章 賣笑和賣傻:論舞女和領袖的異同 29
第1節 真誠:這不是一種美德 29
第2節 平等:獅子是草原上的弱者 31
第3節 服務:奉獻即索取,“無”私即“大”私 33
第7章 隱性記憶:經歷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34
第1節 無覺察知覺 34
第2節 隱性記憶 35
第3節 隱性影響 37
第4節 社會性傳染 38
第5節 相似相容原理 40
第6節 經歷: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41
第7節 你永遠不知道世界為你準備了什麼樣的美好 42
地圖篇 升級你的思維工具:心智優勢從何而來 44
第1章 世界是主觀的:兔子用胡蘿蔔釣魚 44
第2章 跳出自己的軀體:我們並非總是客觀的 46
第3章 試試別人的眼鏡:他人並非總是無理的 47
第4章 倒過來看的世界:為什麼不能洗開水澡 48
第5章 共生簇思維模型:如何擴大視界廣度 49
第1節 以偏概全,以此代彼 49
第2節 共生簇模型 51
第6章 邏輯是不可信的:夢想=2元 53
第1節 當概念不再可靠: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 53
第2節 當推導過程失效:如何得到合乎邏輯的謬論 54
第3節 當先後關係失效: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56
第4節 當因果關係失效:大腦是如何哄騙我們自己的 57
共變:生活不是數學 59
第5節 當幼稚成為優勢:為什麼有些人幸運得摸不著頭腦,有些人喝口涼水都塞牙 60
給生命加分或減分的合力 62
第6節 當好壞對錯失效:世界在變,我們也在變 64
貴人語遲 64
貼標籤 66
世界在變 68
我們在變 68
第7節 當形式大於內容:美貌即美德 69
姓名到底有多重要 71
第7章 世界是不完美的,允許自己看到它的美 73
第1節 完美主義≠吹毛求疵,脆弱≠善良 73
第2節 世界是不完美的,接受它 74
第3節 委錯於他人是精神病人一生最大的謊言 75
第4節 突破漢語的框:當代舶來詞對心智的束縛 76
換檔篇 升級你的動力系統 78
動力系統一 身體能量:為什麼上帝青睞好吃懶做的人 78
動力系統二 自我價值:內心的強大從何而來 82
第1節 男人的胸懷都是被情感撐大的 82
內在價值和幽默 83
第2節 中國人的情感危機 84
第3節 情感關係和業務關係混淆時 84
此朋友非彼朋友 84
家庭內部的業務傾向 86
動力系統三 內在驅動:找到發動生命引擎的鑰匙 87
第1節 目標≠夢想 87
第2節 夢想到底長什麼模樣? 88
第3節 夢想是一種錯覺 90
第4節 自戀是個褒義詞 91
第5節 分裂人格: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 92
動力系統四 人是不能沒有信仰的 93
第1節 敬畏未知 93
個人的認知局限 93
人類的認知局限 94
第2節 每個選擇都創造兩個宇宙 96
生命的三大選擇 97
第3節 信仰危機:貪官養情婦vs希拉蕊的放縱 98
第4節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101
第5節 信仰的碎片:我還有一個蘋果 102
敬畏:我們最缺的是敬畏 102
自省:要反思自己,否則覺得都是對的 102
謙卑:基本上我每次一有成功的感覺時就倒霉了 103
感恩:如今我最感謝的是這個大學四年中唯一的不及格 103
愛:愛所有人,相信部分人,不負任何人 103
原則:這是我交朋友最基本的原則 103
第6節 外道:還差一點點嘍 104
第7節 寫在最後 105
參考文獻 107
心理學 107
馬雲 107
俞敏洪 107
潘石屹 10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