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水矴步橋

矴步是一種橋樑的原始形式。浙南地區溝谷縱橫,溪流交錯,一年中水文情況常有變化,溪水常年流量不大,但山洪來時異常兇猛,河床河道變化無常。為解決兩岸交通,一些地方因地制宜修建了矴步。
位於泰順縣仁陽鎮溪東村的仕水矴步,初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一字凌波而立,架於平坦寬闊、水流平緩的仕水溪河面上。全長130米,共223步,每步由高低兩塊條石構成,整條矴步可同時容三個並肩而行,相對的行人可自如交匯,高者還可供行人在漲水季節行走。兩組矴步間距0.6米,在矴步的上下游兩側,用卵石砌成護坦,護坦間相隔數十米深埋木樁,並用橫木相聯,以加固坦基,即所謂“木石牙錯”。岸邊有碑12通,記載仕水矴步的建造工藝。建造者在選擇矴步的石質上也頗費苦心:高的用白色花崗岩,低的用青石深砌。
這種石質與顏色的不同搭配不僅使矴步外形優雅美觀,更使夜行者借星月微光而暢行無礙,洪水初漲,踏浪而行的人們亦能安然渡岸。建造者的匠心不止在渡河,更有深意:“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泰順山區溝谷縱橫,溪流交錯,造橋甚多,惟泗水溪河寬闊,不宜造跨河大橋,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簡易矴步以便交通,實非得已。此矴步頗為典型,被《中國橋樑史話》定為原始橋樑雛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