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石(西和當地文化石)

仇池石(西和當地文化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和古仇池國 原產地特色精品仇池石

古仇池產自原產地的特色精品,獨一無二的仇池石

仇池石產於伏羲之鄉——仇池,即今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大橋鄉。據傳說,伏羲創世時,其妹女媧煉五彩石以補蒼天。所余之石棄置仇池,故有此石,當地民眾稱之為“五花石”。而“仇池石”之得名則始於宋代文豪蘇軾之詩。蘇軾夢遊仇池,醒而詠杜甫“萬古仇池石,潛通小有天”之句,遂將自己珍藏的一塊愛石命名為“仇池石”。蘇軾所詠之仇池石與西和所產之仇池石,名同而實異。彼仇池石是一塊觀賞石的名號,此仇池石則為一種石料。稱呼即久,兩石相混。但卻更顯出仇池石之歷史和深刻詩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和仇池石
  • 類別:自然文化藝術品
仇池山,仇池石藝術品,仇池石傳說,

仇池山

仇池位於甘、陝、川三省交界,西和縣境內,屬秦嶺和大巴山交錯之地,面蜀背秦,形勢險要。酈道元《水經注》描寫它是:“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形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迥。”
嚴格來講,它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個已經消失了的獨立的國家——當年的仇池國統治甘、陝、川三省邊境六郡18縣達386年之久,而這個國度的首都就在仇池山!
車子進入甘肅省西和縣大橋鄉,遠遠地便能看見仇池山。它孤立於群山之中,壁立千仞,整座山形呈小舟之狀,四周紅岩石壁,險要無比。仇池山歷史上兵匪多次安營紮寨,故又有大山寨之稱。
去仇池山要經過“神魚洞”。神魚洞位於仇池山下西漢水邊的青石崖腳,在大塊的青石下有一小洞,一股碗口粗細的泉水噴涌而出,注入下面的深潭。水清澈見底,碎石歷歷可數。詩人杜甫有一首詩:“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其中的“神魚”即指此。據當地人說,每年清明前後,從洞內深處會湧出許多大大小小的鮮魚,可達千斤。村民用背簍抓捕,由於洞小魚多,不少大魚的外皮都被岩石擦破。這種罕見的珍貴魚種,從頭到尾,完全透明,照亮了它周圍的無窮黑暗,但稍聞人聲,即馬上游回洞中。
汽車沿著盤山公路向仇池國駛去。一路之上,只見奇峰突起,亂石崩雲。它三面絕壁,一面深澗,絕壁猶如斧劈,深澗不見其底,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漢光武帝時,氐族居於仇池,數為邊寇,郡縣計之,則依固自守,可見絕不是偶然的。
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頃,因以百頃為號。史載泉水遍布,物產豐饒,氣候溫和,可煮土成鹽。果然汽車上山後,眼前一片開闊,山上地勢平坦,山巔平曠綠野,村舍相望,桑竹蔥蔥,林木相映,秀氣四溢,潤氣上流,如世外桃源。
我們到路邊的一個村子打問去伏羲崖的路,那裡的人民風淳樸,不事修飾。他們給我們泡茶,並詳細描述如何前行。這戶農民家被包圍在一大片玉米地里,如同神仙的居處。
順著農民朋友所指的路,我們向伏羲崖駛去。山上路很窄,僅能容一輛越野車行駛,司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這個山頂上的一處國小里,我看到了這次要探尋的一個重要內容:古仇池國遺址。
從資料中可以看出,古仇池國遺址是東晉初年白馬氐人楊氏建立氐人地方割據政權的中心。東漢建安十六年(211),武都白馬氐部大帥楊騰之子楊駒,在此建仇他國,以百頃為號,經晉至隋六個朝代,傳18代,易 33主,建立過五個氐族國家,統治甘、陝、川三省邊境的六郡18縣達386年之久(196~581)。
仇池國能夠憑險固守,與當時的國內形勢是分不開的。東漢漢獻帝劉協時,群雄割據,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這種混亂紛爭的局面無法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仇池國能夠與中原動盪的23個政權相抗衡。仇池國疆域面積較廣,以仇池為中心,輻射向陝中、川北,包括現在的甘肅隴南(包括臨洮、岷縣)、四川江油以北、陝西漢中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人口也有200多萬。由於連年的戰爭,其國址不斷南遷,最後在文縣成立陰平國,於南北朝時滅亡。
仇池山有“峰、泉、雲、洞、石”五絕的特有美景,當地民謠唱道:伏羲崖第一景,軒轅神修滾龍珠。東石無根西石勺,中洞潛藏小有天。四大菩薩雲霄殿,八仙上壽吉祥山。一上仇池百頃田,麻姑仙洞幾千年。”
站在仇池山最高峰伏羲崖上放眼遠眺,西和、禮縣、成縣、康縣的峰巒煙井、城郭山村,遙入眼底。俯視山下,西漢、飲馬二河猶如一條玉帶,纏繞在山腳,真可謂“環水有山不見山,一叢雲村插天緣”。 仇池山是歷代詩人最愛遊覽的名山之一,如陶潛、李白、杜甫、蘇軾等都為此山留下了名言絕句。“一點空心在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我念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蔥籠”、“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難忘畏壘鄉”、“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從仇池山返回的路上,我專門撿了一塊仇池石放在車上。它石色赫紅,吸水性強,其上可種植花卉,廣植苗木,是高級的假山盆景石,具有皺、透、瘦、秀和俊中有醜等特點。據我所知,歷代的石譜,多收錄有仇池石。後世之人長期將仇池石錯以為仇池硯,誤說多年。蘇東坡當年在秦鳳路轄管的風翔任判官,當他得到一塊來之不易的仇池石時,更是愛不釋手,當作珍品,用當時由朝鮮進貢來的高麗銅盆裝置於內,供於案幾。
仇池石

仇池石藝術品

仇池石有著當地文化底蘊,收藏價值極高而且經常被拿來加工成為藝術品。
 仇池石品類繁多,神彩各異,或黑色相間,或無色混雜。有的可作印石,比肩青田、壽山;有的可做石雕,玉潤光潔;有的還可做建築材料,耐磨美觀。因石深藏深山,開採不易,難以觀其全貌,隨著開採的深入,仇池石的質地與用途將進一步被人們清楚認識。
仇池石(西和當地文化石)

仇池石傳說

在仇池山伏羲崖腳下,有亮閃閃的雪白如玉的石子,人們稱它“仇池石”。後來,這石子兒又變成血跡斑斑的五色花石,光彩奪目。關於“仇池石”,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這道山嶺上古柏成林,怪石林立,虎豹出沒,烏鴉群棲。《山海經》上稱它為“瞿堆山”。相傳是一位瞿氏老人堆積而成的山丘。後來,又有一個人們稱做“龍興”的老人雕鑿了山體的形態,又被呼為“龍興山”。再往後,又有叫“仇維”的老道人鑿井煉丹,引水蓄池,才改稱它為“仇池山”。就在仇池山西南仇維老道煉過丹的小有洞天旁邊,住著一位手藝精巧的雕刻老人。銀須齊胸,白髮如霜,手藝出眾。他剛正耿直,脾性古怪,終身不娶。然而,他愛山上的孩子如命,珍惜山上的一草一木,猶如十指連心。誰家有困難,他願意幫助;哪個有憂患,他願意解除。人們不願意直呼其名,也不願意喊他的姓氏,都把他視為吉祥的龍,給他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叫“龍興”。他足踩過的山頭呼為吉樣山,他開闢過的山巒叫做龍興山。而那些石子兒呢 ? 後世人給它起名叫“仇池石”。
一天,龍興老人起得絕早。他在山邊轉了一圈,又在山腳繞了一遭。忽然,他撿起一塊細白如玉的石子兒,掂了又掂,看了又看,心有所思,語有所悟地自言自語說:“自己孤身一人,無牽無掛,又對山上無所作為。不若我用自己的一點雕刻手藝,雕它一座山體,流傳於世,也不枉了這孤苦伶仃的一生。”於是,他就用伏羲仙崖腳下的石子,開始雕刻這座山。
動工了,人們都趕來為他搬運石子,又為他敲碎打細,供他選用。叮叮叮,噹噹當,敲得石子火花揚,味溜溜,味溜溜,雕得農家屋上樓。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又過了九九八十一個春秋,山體還沒雕刻完美,可山上的莊稼已荒蕪成蒿。人們開始餓起了肚子。龍興老人看在眼裡,悶在心裡,眉毛擰成一股繩,皺紋結成道道渠,不聲不響,只是嘆息。人們知道他的脾氣,也沒有間他究竟。突然,他從一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手裡奪過鐵錘,狠狠地將快完工的雕刻品砸得粉碎,然後把錘扔在地上,憤憤地說:“都給我種田去吧,守著這勞什子乾什麼!不頂吃!”說罷,飄然而去,音訊杳無......
不知又過了多少個春秋,熬過了多少個歲月,人們從山嶺側面的一個小山洞裡,發現了龍興老人。他在這兒雕刻了玉柱雕梁,又開鑿了山村小舍,桌椅矮凳,杯盤家具,天上吊燈,地下布泉,高低錯落,層次繁絮,景中有致,致中有景,人們叫它“景致洞”。家家戶戶,村村舍舍,全像一幅十樣景圖。這個喊“這是我家院落”,那個叫“看,我媽媽還給豬兒倒食呢”!就這樣,你奪我搶,吵吵嚷嚷,喋喋不休。
就在這個時候,王母駕著祥雲赴蟠桃會路過此地,聽到吵聲,即撥開一道雲縫,向下望了良久。她被這景致吸引住了,手裡痒痒,口裡嘖嘖。旁邊的八仙也都讚不絕口,看得呆了。壽星老兒為了討好王母,自告奮勇地說:“娘娘若愛,待我下凡喊他們獻上珍寶便了。”於是,他拄著葫蘆拐杖,按下雲頭,來到景致洞前喊道:“老頭兒,王母看中了你這石子兒刻的藝術品,命我前來取,快拿來吧,她還要趕赴蟠桃會呢!”“不給!”龍興老人斬釘截鐵地說。“果真 ? ”“果真!”“老實 ? ”“老實!”“好吧,”壽星一邊憤然走開,一邊回頭說,“你等著!”“我等著!”龍興老人毫不畏懼,看他遠去。
王母聽了這壽星老兒添油加醋的話,氣得直打哆嗦,隨即大把大把地將淨瓶里裝的細砂粒向著龍興老人拋撒,撲嚕撲嚕地還吹著氣。霎時間,天昏地暗,飛砂走石,打得龍興老人鮮血淋淋。但他始終護著這些精心雕鑿的山水魚蟲、村舍茅庵,大聲喊道:“鄉親父老們,各保村舍,各保田畝,各飼牛羊,務好田園,整好村容,保住山體,山體,山……體……”山風呼嘯,雷電交加,龍興老人的聲音也越來越弱,漸漸就消失了……
從此,這些石子就被龍興老人的鮮血染上血色的斑跡,後來索性給它起名“仇池石”。那座龍興老人苦心雕鑿的洞裡,僅存在了石碟石碗,按數數,又叫十碟十碗,成為仇池山的景中之景。
常紫薔
採錄地點:西和縣大橋鄉
仇池石(西和當地文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