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安仁

《論語·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釋義: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者安仁
  • 出處:《論語·里仁》
  • 釋義: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
  • 作者南懷瑾
南懷瑾的注釋,照臨萬類的仁道,

南懷瑾的注釋

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處在簡樸的環境中。所以人的學問修養,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可以不改其樂,不失其節。換句話說,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於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境就忘了形,也是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照臨萬類的仁道

所謂“仁者安仁”相當於仁的體,“知者利仁”相當於仁的用。我們研究孔子學說,他的主要精神是“仁”。對於仁的道理,我們最好不要拿自己的意見來作註解,要把有體有用的道理把握住。前面提到唐代韓愈拿自己的意見作了註解,說“博愛之謂仁”。我們現在不用自己的意見作註解,拿接近孔子的,或拿孔子本身的意見作註解。孔子對於仁的註解全部都在《里仁》這一篇中,本篇里都是談“仁”;談它的用,比談它的體來得多,正如孔子在《易·系傳》中所說的:“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再其次,我們可以從《孟子》的資料中找到一些有關仁的界說,現在我們看《孟子》最後一篇《盡心》章的上章里所提到:“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這幾句話,上面講到“根於心”是講體,以下是講用,這是很明顯的。所以我們作學問的辦法,最好以經注經,以他本身的學說,或者本人的思想來註解經典,是比較可靠的事。然後,把古人的學說消化以後,再吐出來,就是你自己的學問。有些人作學問,對古人的東西沒有吃進去,即使吃進去,也消化不了,然後東拉西扯,拼湊一番,這方法是不能採用的。我們要真的吃下去,經過一番消化,再吐出來,才是真學問。正如雪峰禪師所謂:“語語從胸襟中流出,蓋天蓋地。”
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第四章 里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