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河口鄉

仁河口鄉

仁河口鎮,位於三縣交界之地,區域面積88平方公里,東與本縣小河鎮接壤,西與漢濱區東鎮連畔,南鄰本縣桐木鎮,北交商洛市鎮安縣柴坪、達仁兩鎮。仁河口鎮為台階狀地形及河谷形,雨量充沛,是典型的北亞熱帶暖濕帶濕潤氣候,平均海拔580米,悠悠旬河穿境而過,另有一條來自鎮安縣的達仁河交旬河於境內東端。距旬陽縣城7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仁河口鎮
  • 政府駐地:仁河口
  • 電話區號:0915
  • 地理位置:旬陽縣
  • 面積:88平方公里
  • 人口:7029
  • 氣候條件:濕潤
  • 區域面積:88平方公里
  • 平均海拔:580米
  • 耕地面積:13095畝
歷史沿革,經濟狀況,基礎設施及建設,交通狀況,旅遊景點,擊鼓飛瀑,黃龍古寺,噴泉玉柱,碓窩布嶺,臥虎飛龍,八龍下山,天降玉印,幽洞清風,

歷史沿革

仁河口鄉政府駐地正處兩河交匯口,故名仁河口。
仁河口鄉解放前稱原生鄉,1949年屬小河區轄之仁義鄉、財旺鄉、水泉鄉;1958年合併三鄉稱仁河公社。1984年更稱仁河口鄉,轄仁河口、元台、二里、橋上、水泉、王莽、瓦屋場、葉家坡、磨石場、楓坪、段家溝、麻灣、方家灣、大安場等14個行政村。
1989年,仁河口鄉隸屬小河區,鄉政府駐地仁河口,面積85平方公里,轄大安、葉家坡、段家溝口、方家灣、園台、仁河口、王莽山、楓坪、磨石埫、橋上、二里、麻灣、瓦屋廠、水泉坪14個村,64個組。1996年,撤區並鄉時單設仁河口鄉,轄14個村64個組,1828戶7122人。1998年,撤併為仁河口、瓦屋廠、段家溝口、橋上、方家灣、水泉坪、王莽山、楓坪等8個村,64個組。2009年,全鄉轄8個村,64個組,1796戶7029人,漢、回、蒙古族3個民族。

經濟狀況

境內可耕地7967畝,主產玉米、水稻、油菜,有白果、板栗、核桃、五味子等林產品。2008年,興煙989畝,產值119萬元。養蠶3100張,推廣方格簇、標準化蠶室建設,養蠶量單位產量具全縣第一。勞務輸出2083人次,收入2503萬元;養殖生豬2.25萬頭;建成橋上村814畝板栗、銀杏園,產值超40萬元;訂單魔芋種植1344畝,產量2000噸,產值400萬元。2009年,農業產值35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30元。
仁河口鄉
2000年後,陸續辦起鑫鑫水泥磚廠、仁河砂石料廠、孔茨令木器加工廠等企業。2009年,返鄉農民投資150萬元建成仁河麒麟山免燒磚廠,年產值300萬元,實現就業50人。是年,全鄉中小企業及個體戶230戶,從業人員563餘人,年產值 4200萬元。
集鎮地處兩縣一區交界點,流動人口多,史上曾是水旱碼頭,商貿繁榮。2002年,6月9日洪水災害重創集鎮。2003年後,投資800餘萬元,在仁河終端兩岸拓展集鎮,以仁河口大橋為脊樑,連線一河兩岸民居,構成“工”字形骨架新集鎮,南為文衛商貿一條街,北為陽坡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2009年,有住戶188戶,常住人口1500餘人。

基礎設施及建設

2004年後,相繼實施仁河口、段家溝、王莽山等扶貧村建設,修路21公里,農網改造31桿公里,解決900餘人飲水問題,移民搬遷54戶218人,民居改造62戶223間,實現人均增收1100元,脫貧1600人。2007年,啟動水泉坪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建設,涉及水泉河流域的橋山、水泉、王莽山三個行政村,北起麒麟山、西至王莽山、東北以平川兩周山脈為界,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80米,耕地面積2128畝,其中水田660畝。建成循環農業模式養殖戶260戶,修沼氣300餘口,生豬飼養量突破5000頭。年種植無公害魔芋800餘畝,玉米2500餘畝,洋芋800畝,良種水稻1000畝,白果、板栗等特色林果1000畝,其中,省農業技術部門定點油菜制種基地1000畝。

交通狀況

境內有縣鄉幹線兩仁(兩河口—仁河口鄉)公路19.2公里。2009年,境內通村水泥路7條32.7公里,通村率100%,到組率70%;農電入戶率達100%,移動通信基本覆蓋,自來水入戶率達60%,無線數位電視覆蓋人口1700人;有國中、中心校各1所,教學點3 個,在校學生825人,教職工67人;有4個村建起惠民書屋,4個村成立農民自樂班;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8個,計生服務站1個,敬老院(2009年被安康市民政局命名為三星級鄉鎮敬老院,為全縣首家)1個,集中供養五保戶50名。

旅遊景點

從仁河口鎮政府往西北約五公里,近千米高的山顛之上,豁然一處方圓近千畝的“平原”,四周群山環繞,峰巒疊嶂,山霧繚繞,源於王莽山麓的一溪綠水穿坪而過,流經8公里外的川口,突然飛落山下。水泉坪,有水,有泉,有坪,顧日水泉坪。水泉坪,河水源遠流長,清冽見石;水泉坪的泉甘甜醇和,冬暖夏涼;水泉坪的坪躍然于山頂,一眼遼闊,美麗壯觀。水泉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空氣清新潔淨,植被覆蓋率達75%,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天然生態農業區。
仁河口鄉

水泉坪除了它本身極其美麗之外,還有十處景觀分布在水泉坪的周圍,那十處景觀分別是:飛瀑擊鼓、黃龍古寺、摩天桶竹、泉噴玉柱、碓窩布嶺、臥虎飛龍、八龍下山、天降玉印、幽洞清風、萬年垂柳。此外,還有王莽山、王莽墓、古戰壕、劉秀寨、碓窩嶺、八龍寨和正在成長的石頭等等歷史景觀和人文景觀遍布在水泉坪的周圍,給水泉坪頻添了許多神秘的傳說和靚麗的色彩。

擊鼓飛瀑

位於水泉坪的東沿,水泉坪的溪水從這裡飛流直下數十米,掛起一道白色的瀑布,落入崖下的深潭之後,其聲音便象擊鼓一般而又比鼓聲響亮。

黃龍古寺

位於水泉坪上游的八龍山下,依山而建,氣勢恢弘,鳥檐獸脊,畫棟雕梁,花窗錦閣,曲徑迴廊,龍神雕像栩栩如生,蝦兵蟹將神態各異,不但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摩天桶竹生長在水泉坪東側,每一根竹子都有水桶粗細,株株翠竹拔地而起,直插雲霄,恰似一根根擎天大柱,頂天立地,堅忍不拔,是少見的稀世珍寶。

噴泉玉柱

位於水泉坪西頭的王莽山麓,一股清泉從地心噴薄而出,形成數丈高的水柱,如玉一般晶瑩剔透。它是水泉坪的母親泉,旱也亦然,澇也亦然,無怨無悔地滋潤著水泉坪的千畝土地,也養育著幾千水泉坪人。

碓窩布嶺

在水泉坪南面的劉秀山上,整條山嶺都陳列著大大小小的碓窩。相傳劉秀追王莽追到水泉坪時,王莽占踞了一座山,就是現在的王莽山,劉秀也占踞了一座山,就是現在的劉秀山。其時,劉秀急需火藥,而制火藥需搗,於是官兵們就就地取材,將石頭鑿成碓窩搗火藥。所以,劉秀山上就布滿了碓窩。過去水泉坪不通電,沒機器,水泉坪吃大米全靠碓窩搗,而碓窩都是從劉秀山上得來的。

臥虎飛龍

是自然形成的石虎石龍,置身在水泉坪的三元溝口。那石虎匍匐在地,占地半畝有餘,虎尾朝南,虎頭朝北,虎口微張,虎目圓瞪,兩隻前爪前伸,兩隻後爪後蹬,似乎隨時都可跳躍而起。那石龍剛好在石虎前面,直徑盈丈,龍鱗畢露,與石虎相隔不過數米,,半截在土裡,半截在空中,露出地面部分三丈有餘。龍頭高高昂起,龍目怒視石虎,龍爪前伸作撲抓狀。那石龍石虎的位置和形狀,剛好形成了一副龍虎相鬥的奇景奇觀。真是鬼斧神工,匪夷所想。
仁河口鄉

八龍下山

指的是八龍山的八條山脈,那曲曲折折八條山脈,恰似八條巨龍頭下尾上從天而降,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不由得使人驚嘆天地造化之玄妙。

天降玉印

在黃龍古寺前的一塊平地里,是一尊方形石柱。那石柱上小下大,稜角分明,高九丈九尺九寸,上底邊長三丈三尺三寸,下底邊長五丈五尺五寸,四面光滑如鏡,光可鑑人,上底和下底均方方正正,不差毫釐,真象一顆大印立在地上,真是奇妙無比。

幽洞清風

位於水泉坪南側大黑溝的一個半山腰上,是一個天然石洞,呈七十五度傾斜,沒人能夠知道它有多深,反正一塊石頭拋進去,叮噹叮噹的滾動聲不絕於耳,半個多小時也停不下來。洞口呈圓形,直徑不到兩尺,一股股清風從洞中呼嘯而出,真叫人不可思議。
萬年垂柳生長在水泉坪正中,直徑八米以上,樹冠遮天蔽日,占地一畝有餘,絲絲柳枝迎風飄蕩,美不勝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