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堂大樓

仁慈堂大樓

仁慈堂大樓(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磚石建築物,為澳門慈善機構仁慈堂的物業。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仁慈堂大樓的地下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慈堂大樓
  • 地理位置:澳門特別行政區
  • 創立時間:1569年
  • 建築風格:新古典主義
建築介紹,建築特點,旅遊觀光,參觀指南,

建築介紹

仁慈堂位於議事亭前地,是澳門第一所慈善組織,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後,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並設育嬰堂、麻瘋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 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 8 世紀中葉,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仁慈堂大樓的地下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仁慈堂博物館於2001年12月14日正式揭幕,展出了大部份來自飛安達的仁慈堂珍藏。其中珍藏了;印有耶穌會徽號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歷史文獻“澳門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白馬行醫院的銅鐘、天主教的一些祭器用品和聖像等。
仁慈堂大樓
建築整體除花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故即使立面裝飾線豐富,依然給人一種安靜高雅感覺。
仁慈堂仁慈堂

建築特點

仁慈堂創立於1569年,現有建築修建於18世紀中葉,立面線條最初極為簡潔, 19 世紀末根據新古典的表現方式加建現有立面之拱廊部分,至今外貌基本保持不變。
仁慈堂位於市政廳前地,為一磚石建築,由於後加的兩層券廊,賦予它新古典外衣從而吸引人們的注意。建築整體除花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故即使立面裝飾線豐富,依然給人一種安靜高雅感覺。建築物正立面上層為大樓之外廊,下層為寬2米的公眾通道。
立面牆身是建在10個方形的花崗岩柱基上,柱基間則以磚券相連,同時,在柱基上均設有壁柱一對作裝飾,這種券柱式建築手法在立面上重覆使用,從而令大樓立面具有一種鏤空的效果,建築物寬22米,女兒牆高度為12.5米,左右分為三部份,中間部份寬22米,其頂上之三角形山花高達16米,打破了建築物的水平感主面上下兩層各開有7個券拱,其中以中間3個較大,而券拱兩側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層中央三組為愛奧尼式圓柱,兩側4個則為愛奧尼式方柱,至於下層則為科林斯柱式,兩側為圓柱,中間卻是方柱,並以疊柱形成出現。

旅遊觀光

慈堂昔日為澳門老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幫助,對於當時以廟會文化為主的老居民來說,仁慈堂又稱為支糧廟。其會址仁慈堂大樓白色的外牆展露樸實安靜感覺,與其慈善為懷的形象不謀而合,就像白衣天使穿白袍一樣。
仁慈堂仁慈堂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仁慈堂與澳門龍頭產業博彩業有密切關係。原來澳門是中國最早正式發售中西式彩票的地方,而第一批以慈善為目的彩票就是由仁慈堂發行。剛好氹仔龍環葡韻現正舉行《集彩回顧 —— 老彩票珍藏展》,不妨去細味一下老彩票珍貴之處。
要參觀仁慈堂大樓,請從其右巷進入,直上2樓的博物館,可參觀仁慈堂創建者賈尼路澳門天主教第一任主教) 的全身畫像、頭顱遺骨和陪葬品十字架。在靠牆的位置擺放了一個銅鐘,是白馬行醫院使用過的。這所醫院是仁慈堂在澳門建造首間以及中國境內第一所西醫院。在牆的另一面,還看到有關天主教會的祭器用品,如18世紀象牙雕刻的聖母像,都是別具一格的珍貴文物。
仁慈堂右巷,現時成了不少遊客拍照留念的地方,尤其到了晚上,巷子盡頭的牆上所掛的燈飾光亮一片,吸引遊人的注意。在巷子盡頭有一蹲半身銅像,就是剛才提及的仁慈堂創辦人賈尼路主教的雕像。據說,這個銅像幾十年前原本安放在仁慈堂大樓三角形尖頂上,後來拆了下來,現在重新安放在這裡給遊人瞻仰。

參觀指南

仁慈堂大樓交通線路
可乘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於新馬路下車。
仁慈堂大樓門票價格
門票:暫無,開放時間:每天10:00→18: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