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緬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紀念中國抗日遠征軍戰績的紀念碑,為仁安羌大捷指揮官劉放吾將軍之子劉偉民所建。2013年1月於8日舉行佛教開光儀式,13日正午時分在501高地上舉行了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揭幕典禮。為了尊從緬甸當地的習俗,紀念碑修成佛塔的形制,蔣孝嚴親筆提寫碑名的“七級浮屠”。負責統籌建造工作的中國遠征軍網主編舒宏艦介紹,塔身背南面北,基座下埋了一抷取自重慶雲岫樓的泥土和一枚軍用指北針。“讓英靈知道家的方向。”

基本介紹

源緣,意義,碑文,

源緣

1942年4月17日至19日,孫立人將軍派中國遠征軍113團團長、黃埔軍校六期生劉放吾率部在仁安羌成功撕開日軍第33師團的包圍圈,解救出7500餘條生命,其中包括英緬第一師主力及英美傳教士、記者。此役史稱“仁安羌大捷”。戰鬥在仁安羌北部的平牆河大橋兩邊進行,持續了三晝兩夜。整個仁安羌之戰,113團202名官兵犧牲。戰況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平牆河南岸的501高地。負責主攻並最終在拉鋸戰中奪下陣地的是該團一營,營長楊振漢。
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
仁安羌大捷指揮官劉放吾仁安羌大捷指揮官劉放吾

意義

二戰之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和墓碑都被剷平,用鮮血建成的功勳遺蹟也被抹去。反觀英國在仰光建立的國家公墓,即便戰敗國日本,也在戰後透過各種途徑,在全緬甸日軍曾經作過戰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靈紀念碑。但客死他鄉的中國遠征軍,卻魂歸無處。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是第一座紀念遠征軍戰績的碑,它的落成是一件揚眉吐氣的事情。中國遠征軍先後兩次入緬,雖然最終對日軍作戰取得勝利,但在第一次入緬的戰鬥中,仁安羌大捷是唯一的一場勝仗。

碑文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塔建成亦碑亦塔。
碑者,意在彰顯中國軍人抒忠赴難,浴血鋒鏑,攻殲奏捷,揚庥異域。
塔者,意在告慰先烈在天之靈,讓忠魂長眠安息。
塔高七層,寓意佛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碑塔坐南朝北,為英靈歸鄉之方向,矗立仁安羌古戰場,正是當年傷亡最慘重的地方。
七十年前,我中華健兒,為國家,為民族,反侵略,反強權,拋妻棄子,背井離鄉,義無反顧,邁向戰場,不顧白髮爹娘倚閭而望,用青春的生命,救盟軍於覆亡。
我一一三團八百壯士,傷亡過半,二百零二忠魂,捐軀沙場,屍骨無存,客死他鄉,朝朝暮暮,不知魂歸何方。
先父生前每念及此,心中無限悲涼。
我劉家後人深體先父心愿,多年以來,念茲在茲,不敢或忘。
今碑塔建成,願我前輩英靈,沿碑塔之所向,魂歸故國,重返梓鄉,領家人之祭祀,享骨肉之蒸嘗。
碑塔矗立,賦英雄尊嚴,昭前輩榮光。碑上英名無法周詳,忠魂偉績,必隨此役,光耀千秋,史冊輝煌。中華兒女,後代子孫,永遠銘記,萬世景仰。
公元二○一三年一月十三日
(作者為中國遠征軍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