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縣金泉宮

仁壽縣金泉宮

金泉宮,地處眉山市仁壽縣汪洋鎮金泉村(金錢坳加油站往裡行500米),是汪洋鎮一處道教宮觀。宮觀現有占地面積1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建有三清殿、玉皇殿,女媧殿,觀音殿,靈官殿等殿堂和附屬設施,有常住護法居士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壽縣金泉宮
  • 原名:超覺寺
  • 始建年代:唐代
  • 道法活動:三會日
歷史,道法活動,相關傳說,金泉布道,降伏毒蟆,修造金泉,匡救富紳,道沐始建,鑿井楊泗,基本信息,

歷史

汪洋鎮金泉宮原名“超覺寺”,始建於唐代,距今1300多年。唐開元年間建“開元寺”,明末毀於兵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重建,號“神仙廟”,後得到自貢鹽商資助擴建,稱“新廟子”。建國後道觀多次瀕臨破敗,2000年3月重新恢復開放。
福祿壽福祿壽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派,而五斗米教是中國道教重要的一個分支。相傳五斗米教創始人張道陵主政陵州期間(今仁壽縣城),曾到訪汪家場(今汪洋鎮)金泉坳進行傳教活動,而金泉宮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的。道教信仰有神仙的存在,相信通過修煉,行善積德能快樂,能得道成仙。最高尊神為三清,即玉清原始天尊,太清靈寶天尊,上清道德天尊。

道法活動

三會日
又叫三元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稱天地水三官檢校之日,可修齋祈福。此日,各道徒都集會於本治。師民皆當清靜肅然,不得飲酒食肉,不得喧譁言笑。每逢三會日,金泉宮信徒雲集,好不熱鬧。
金泉論道金泉論道
右圖為道觀甲午年上九會,慶賀科儀,高功法師,經師合影。

相關傳說

金泉布道,降伏毒蟆

張道陵主政陵州,四處修建鹽井期間,曾雲遊四方,宣揚五斗米教道法。
在距陵井百十里的東南邊,汪家場(今汪洋鎮)附近,有一個叫金泉坳的地方。此地山勢不高卻峰巒甚多,逶迤蜿蜒且古松古柏稠密蒼翠,雜草叢生,野花遍地。常有狐兔出沒,毒蛇爬行。由於地勢較高,十年九旱。當地百姓常常因缺水而一籌莫展。有的甚至舉家遷往他鄉。方圓十里,幾乎都是靠天吃飯。一條幹涸的小溪也只形同虛設,有名無實。只有一處小潭,從地里稀稀疏疏浸出甘露般的水滴,百姓們常常挑著桶,背著盆在此日夜守候,隊伍排成彎彎曲曲的長龍。每每因為爭水而發生口角,甚至出手傷人。
蛤蟆石蛤蟆石
然而,就是如此一眼救命之水,卻突然被一隻巨大的毒蟆強行霸占。一時間,黒風呼呼,毒氣漫捲,鄉里一汪姓農夫不知真相,前往汲水,被毒蟆所噴白色毒漿溺死在潭邊。因之,鄉民談蟆色變,無人再敢前往。其飲水只有到十里之外的沙灣河取之。
一日,烈日高照,天氣酷熱。家住金泉坳附近的十幾位鄉民,因遠途跋涉挑水而累,正在汪家場口一大黃桷樹下乘涼。忽見一百歲老者,童顏鶴髮,銀髯飄飄,絕塵而來。身邊兩人亦英姿颯颯,氣宇軒昂。眾人十分驚奇,剛才激憤的咒罵毒蟆害人的聲音也嘎然而止,仿佛每人皆患了窒息病一般,傻傻地望著這突如其來的“神仙”。
 原來,張道陵及徒弟巡完二十四治後,迅速返回陵井,並車不停步、馬不停蹄,去陵州各地布道,發展道徒,同時探查新的鹽泉。師徒三人沿李家壩、付家場到甘泉寺(今禾加鎮安全鄉)一路闡道,畫符念水,讓多位雙目失明的農夫重開雙眼。在甘泉寺附近一小村,張道陵聽百姓訴之,一李姓鄉官夫婦骨子裡皆心腸黒,為人狠,六親不認,像毒蛇般收刮民脂民膏。張道陵一聽,義憤填膺,心道:“對如此惡人,不懲戒何以平民憤!”於是他使用道法,讓這對鬼魅男女像狗一樣在受害人面前爬行求饒。再令其跪地懺悔,發誓永不欺民,否則喪命。百姓拍手稱快,對張天師無不敬佩之至。
此刻,張道陵師徒雲遊到了汪家場,見一峨冠大樹,正欲納涼小憩,卻正巧遇上這一群擔水返村的老少鄉民。
張道陵看眾人驚愕的的眼睛,便和言悅色地說:“鄉親們別怕,我等乃道家之人,路過此地,欲借大樹乘涼,共處一會如何?”
一老者突然激動站起,道:“爾等道家?可曾聽說過熖陽洞修道之張天師?”
張道陵故作驚訝:“喔?老丈何以知曉張天師?”
老者道:“唉!爾等既是道家,竟如此孤陋寡聞!聽說張天師來自東方仙島,半人半神,亦道亦仙。入蜀降妖斬魔,拯救百姓。治癒的患者不計其數,百姓都呼之活神仙也。”
另一中年男子接過話題:“還聽說他於三隅山開鑿鹽井,其利用之於民,修橋鋪路,疏通河溪,設定書館,修築文廟,是個大大的好官……”
張道陵哈哈大笑,銀髯飄飄:“如此說來,這張天師沒有白活一回矣!”說罷,取出葫蘆慢慢悠悠呷上一口。之後把葫蘆遞出:“老丈也來兩口?”
老者有些不解:“爾等道家之人,也準許飲酒?”
張道陵道:“我正一道,乃道法自然,不忌葷酒也。”
老者接過葫蘆亦呷了一口,問:“你知道張天師吃酒嗎?”
在一旁禁不住暗暗好笑的王長道:“老丈啊,你說的張天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也。”
老者一驚,猛然明白過來。他趕緊匍匐於地:“唉呀呀!小民有眼不識泰山,不知天師駕到,恕罪恕罪。”
眾鄉民見此情景,也紛紛圍上前來。
張道陵哈哈一聲長笑,激動地說:“何罪之有?何罪之有也!老丈你,快快請起。貧道一生所願,乃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故為民祈福,為民謀利,乃我道教之本分也。老丈如此客氣,豈不折煞貧道?” 老者道:“天師有所不知,你之大名我等早已如雷貫耳。只是未曾謀面。道教如此之好,可嘆老夫已至耄耋之年,不然則投其麾下,隨天師從道也。”
張道陵甚感欣慰,他扶住老者的肩膀說:“我正一盟威道,不分男女老少,勿須出家靜修,隨其自然。若先生與道有緣,歡迎之至矣。”
此時,太陽越來越烈,熱浪越來越猛。一乞丐衣衫襤褸地走來,求水飲。一婦人破口大罵:“去!去!去!”老者卻動了憐憫之心,說:“給他一口吧。”張道陵看在眼裡,喜在心頭,這老丈何其善也,有我道家之風範。他問老者道:“爾等家居何處?”
“十里之外,金泉坳。”老者說。
“取水如此之遠,莫非當地無井?”
“唉,天師不知,我地十年久旱,水比金貴,故名金泉。方圓五里鄉民之飲水,全憑一小潭。可近來不知何方跑來一群妖蟆,獨霸潭水,若有鄉民靠近,便噴漿毒之。我等只能到這十里之外取水。”
張道陵一聽,簡直氣沖牛斗:“有如此惡魔橫行鄉里,百姓豈有活路!走!我去滅之!豈有此理!”
眾人喜不自禁,挑起水擔跑起來,腳步如風。
這金泉坳真乃地如其名,山巒重疊,草木枯黃,沒有一絲水的氣息。偶有星星點點之莊稼地,禾苗早已腦袋耷拉,仿佛一步一步地踏進死亡。看到眼前這一片荒蕪的景象,看到那些衣衫襤褸走來的山民,張道陵的雙眼模糊了,兩行老淚禁不住衝出眼眶。
在老者的帶領下,張道陵同王長、趙升奔至小潭背後的山崗,身後跟著數十男男女女的鄉民。只聽得潭中毒蟆嘰哩哇啦的歡叫,仿佛在打情罵俏,或者還在慶祝橫行霸道的勝利。潭中黒煙一股接一股地衝起,把整個山谷熏得烏煙瘴氣。張道陵大聲呵斥:“大膽妖孽!竟敢如此猖獗!奪我百姓生命之泉!還不速速就擒!”說罷,一揮拂塵,頓時颶風呼嘯,山搖地動起來。山民們也站立不穩,個個面含懼色。王長、趙升趕緊施展法術,用一道黃圈將眾人罩住,罡風不得進入。那毒蟆被強大的罡風括起,又被重重地拋向樹梢,卡在枝椏之間。它拚命掙扎一番,突然跳下地來,歇斯底里吼道:“你是何方妖道?閒事少管!否則,對你絕不客氣!”
張道陵:“我乃道教天師,專打人間不平。你等在此獨霸泉水,無異奪百姓生命!是可忍孰不可忍?”
毒蟆強詞奪理:“此山原叫蛤蟆山,乃我先祖遺地,我理所當然應該收回!你講不講理?”
山民們群情激憤,紛紛譴責毒蟆無中生有,反咬一口。
老者抖動著銀髯也破口大罵:“你個妖蟆!我祖祖輩輩,養家活命,耕食於此,分明是金泉坳,哪來的蛤蟆山,你簡直厚顏無恥之極!” 趙升扶著差點摔倒的老者,說:“此乃天下禍害,豈要臉矣。老丈休怒,看我師傅如何收拾這廝?”
張道陵命趙升拿出符籙,閃電般畫上鎮妖符號,然後揮手摔出。只見一道金光閃過,轟然作響。毒蟆一聲慘叫,跳起數丈之高,口噴白色毒汁一圈,狼狽地跳入小潭躲藏。張道陵再拋一符,化作一隻巨大的金鳳,盤旋於潭水之上,不時用長長的喙啄進潭水。那毒蟆發出悽厲的叫聲,夾雜著“天師饒命”的哀求。
隨著張天師所念道經,毒蟆痛不欲生,攪起一陣水波之後,垂頭喪氣地爬出小潭,匍匐到張道陵面前哀聲說:
“求天師寬恕,我等滾出金泉坳,永世不再侵犯。”說罷,猶如雞啄米似的不斷磕頭。
鄉民們看到這振奮人心的場面,高喊:“殺死它!殺死它!”那老者更是激憤,用手杖狠狠地擢著毒蟆之首、背。狠不得擢它幾十個窟窿,方能解恨。
張道陵道:“眾鄉親!大家息怒!這廝雖罪大惡極,本該當誅,但本天師將其收服,另有妙用!”接著他對毒蟆訓斥道:
“你禍害鄉民,本當問斬,但念當地鄉民缺水少糧,你務必改過自新,一生贖罪!”
毒蟆再一次磕頭道:“謝天師不殺之恩,我當終生銘記,但憑天師吩咐,做牛做馬,絕不推諉。”
張道陵說:“我命你脫胎換骨,化為青蛙,為當地百姓常年送水,不得有誤!否則,將誅殺之!”
毒蟆又一個勁的磕頭道謝!只見張天師拔出雌雄雙劍一指,毒蟆蛻去一身醜陋的疙瘩,漸漸化作一隻油光水滑巨大的青蛙,口中一股清泉噴射而出,且綿綿不絕。
此刻,像爆發的火山,像翻滾的海洋,鄉民們歡呼騰躍,掌聲、笑聲、口哨聲響徹山谷,許多人激動得相互擁抱。緊接著,他們虔誠地跪下,高呼:“天師萬歲!天師萬歲!”
(至到今天,汪洋鎮金泉坳之金泉宮旁邊,有一巨大的青蛙石,無論旱情有多嚴重,仍然常年吐水,附近村民常常來此取水。近兩千年來,救活了成千上萬的生命。當地百姓稱其為青蛙神石。)
神獅神獅
靈官殿靈官殿
林蔭福地林蔭福地

修造金泉,匡救富紳

接著,張道陵及二弟子在眾鄉民的陪同下,登上最高峰。他環顧四周,覺得此地峰巒翻湧,鐘靈毓秀,堪為修道布道之聖地。於是,他決定就在此青蛙石旁那片平地,修建道觀,闡道授徒,成就這一番風水,教化這一方鄉民。
金泉宮管委會金泉宮管委會
金口玉言,說乾就乾。在那老者(張道陵後來知道,此老者姓汪名循,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私塾先生。百姓大事、小事,每每請他定奪,受到鄉民甚至當地富紳及鄉亭的尊敬)的帶領之下,鄉民們無不積極參與,不捨晝夜地建設。一月之後,道觀落成,簡潔明快。張道陵及王長、趙升擇日布道授徒。一時間,方圓幾十里,遠到寶珠街(今寶飛鎮)、西龍場(今松峰鄉)甚至榮公封國(今榮縣)之百姓,前來拜師學道的,簡直絡繹不絕。昔日的窮山惡水,此時變得熱鬧非凡,人氣沖天。
一日,張道陵正在金泉觀太上老君畫像下,向幾百道徒傳授《道德經》及自己撰寫的《老子想爾注》。忽聽門徒前來稟報:“師傅,一江州客商前來拜謁,弟子已擋在觀外。”
張道陵聽後,心中一振,莫非當年自己在江州做縣令時的哪位老友來訪,他反反覆覆在腦子裡收尋未果,便對門徒道:“請他入觀,小憩片刻,待為師授道之後再會。”
原來,那商人並非張道陵老友,乃江州鑿井煮鹽兼販鹽之富紳,近來患了冤孽病,一身毒瘡,奇癢難受,四處求醫問藥,根本不見好轉。(冤孽病不是病名,但在古代民間,往往把人之善惡與病聯繫起來,反映人民樸素的是非道德觀念。有打油詩曰:“妙藥不醫冤孽病,橫財不富命窮人。多情自古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是為勸善之謠。)他聽說張天師能逢凶化吉,治病救人,便千里迢迢趕往陵州陵井。不料張道陵已布道去了汪家場,便只得打馬上路趕往這裡。兩個僕人挑著四箱財寶跟隨其後,早已累得筋疲力盡。
江州商人等了許久。此時日頭已高,熱浪鞭人。他周身更加不適,早已坐立不安,便請門徒催之。門徒兩手一攤,道:“師傅授徒之時,絕不中途離席,你等還是耐心候之。”富紳無奈,便走出道觀去青蛙嘴邊接水淨手。不料,青蛙突然閉口不吐。旁邊排隊接水的鄉民以為這富紳得罪了青蛙,將不會再吐水了,便氣得暴跳如雷,紛紛舉棒一陣痛打。富紳嚇得熱汗直冒,倉皇逃入道觀,不巧正與張天師撞了個滿懷。熙熙攘攘的道徒們都圍觀而來,富紳十分惶恐尷尬,巴不得有一地洞而逃走了之。
身為道家不祧之祖的張道陵當然不慍不怒,他客氣地請這位不速之客入座。縱使這富商一身奇臭難聞,也絕不皺眉表現出一絲嫌棄。 富紳躬身施禮,說:“久聞天師道法高明,為民治病,無不痊癒。今江州小民周昆前來拜謁天師,望天師救命矣。”
張道陵一看,便知其病根所在。他哈哈長笑一聲,說:“你之病乃急火攻心,百毒入侵。乃為富不仁,盤剝苦力所致。若不及時醫治,月余命將休也。”
富紳一聽,大驚失色。天師所言,不無道理。自己於江州所開鹽井,量多利厚。可近來鹽工紛紛逃去,言工錢太薄,以致於罷工停產,急得自己如熱鍋中的螞蟻。幾天后,這病突如其來,莫非是自己冤仇罪孽之報應?
“更不可饒恕之事,”張天師繼續說道:“你為娶五房太太,居然把元配趕出家門,以致於她悲痛之至,投井而亡。”富紳簡直猶如五雷轟頂,連這些都知曉?張天師真乃先知先覺!他嚇得魂不附體,趕緊如搗蒜般磕頭作揖:“請天師救我!”然後讓兩僕人打開寶箱道:“這些珠寶細軟,願孝敬天師。”
張道陵與圍得水泄不通的眾徒們一看,滿滿四箱的珍珠寶器,綾羅綢緞。簡直琳琅滿目,光芒四射!讓道徒們瞠目結舌,大開眼見。 張道陵橫眉一掃,語重心長而又無不嚴肅地說:“你盤剝鹽工,富貴而淫。此等不仁不義之財,我豈能受之。若你能真心悔過,找回良心,本天師為你治病,不收分文。”
富紳淚流滿面:“誠聽天師教誨,我周昆對天發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萬望天師相信。”
張天師命王長取出紙筆說:“按我正一道之規,你將所犯罪孽寫於紙上,一式三張,一張置於山頂,一張置於山腰,另一張投入河中,並與神盟誓永不再犯,否則要你性命。”(按早期道教之說法,山頂代表送達天官,山腰代表送達地官,而河或溪則代表水官。)
富紳一一照辦,不敢半點差遲。
完事之後,張天師命王長端水一碗,燒符於水中,再念咒語數遍,讓富紳飲之。須臾間,富紳周身膿瘡突然結痂,皮膚完好如初,奇癢也倏然消失。
富紳感激不盡,一拜再拜天師之後說:“謝天師大恩大德,我周昆沒齒難忘!另外,我江州有口鹽井,一年有餘都未鑿穿,能否再煩天師指點迷津?”
張道陵說:“你先回去,待你重新做人之後,視其將來再定。你此次所獻資財,就分給這金泉坳之百姓吧,算你積善行德之始,若何?” 富紳點頭道“憑天師安排,就分給窮人吧。”
眾道徒不約而同鼓起掌來。張道陵兩眼放光,甚是欣慰。富紳此刻更是心花怒放,仿佛久旱遇甘霖。他叫上兩僕人,對張天師再深深鞠躬,然後一步一回頭離別而去。
看著富紳興高采烈遠去的背影,張道陵感慨萬端,心道:“這些貪得無厭之人,覬覦天下之財,殊不知人亡財易亡,財多又若何?何不修身養性,得道成仙耶?其心無非被金錢美色所蒙蔽,行屍走肉而不自知。如此看來,我道家以引導教化百姓為根本,其任重,其道遠。天下仍有諸多事,還需我輩義不容辭,當此重任也。他由此想起自己於熖陽洞不遠之玉女廟所書的一幅楹聯:
鹽入千家百姓日子雖涌味,
道沐萬戶黎民靈魂方有家。
三清殿三清殿
道可道道可道
香爐香爐

道沐始建,鑿井楊泗


金泉宮(需要說明的是:五斗米道的活動場所不稱作觀或宮,而稱為治、靖室。但為敘述方便以及人們之習慣說法,此處用宮)一時間道教氣氛十分濃郁,入道修煉者上千人。方圓幾十里趕來朝拜,求符求水之人更是絡繹不絕!凡來之人,不管是否入道,張道陵及徒弟王長、趙升皆耐心授以祓除、厭勝和祝由法術(祓除法,即舉行某種儀式,祓除災禍,祈禱福壽。厭勝法,設定一些含有吉祥性或特殊意義的物品來鎮邪驅魔,保護生靈不受損害,常用的有屋黽、虎爪、饕餮、狼頭等。祝由法,道教認為人體內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各有主神,神各有名、有形。人之身體不過是靈魂暫寓之所。靈魂出竅,肉體就只是一個軀殼了。靈魂附體,就能成為一個生命。因此,用象徵性的器物人形可以代表人的存在,誘導靈魂出竅,使所象徵的人受到傷害,懲治惡鬼。通常用木板、泥土、麵團、剪紙等東西製成象徵的擬人形,然後把它們送出、搗爛或掩埋,以示殃災消除,惡鬼被滅。)並授以道教之呼吸調息和內丹修煉的功法。尤其到了三會日,金泉宮簡直人山人海,如都市城邑一般(三會日又叫三元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稱天地水三官檢校之日,可修齋祈福。此日,各道徒都集會於本治。師民皆當清靜肅然,不得飲酒食肉,不得喧譁言笑。) 
大鼎大鼎
張道陵看到汪家場及金泉坳這片廣大之地,道教之旗已冉冉升起,並呈呼啦啦飄揚之勢,便授那位私塾先生汪循老者為奸令(又曰鬼吏,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隸屬武陽這一教區(即治),以管理這一地區的道教事務。並暗授機宜,交待諸事項之後,攜上王長、趙升沿西以行,再次踏上施化布道的漫漫征途。

基本信息

類 別:道教
地 址:仁壽縣汪洋鎮金泉村
郵 編:620500
主要負責人:劉早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