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嘎曲德寺

仁嘎曲德寺

仁嘎曲德寺,在日喀則地區這謝通門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東、仁欽孜鄉東8公里的羅林村北側。寺廟坐落在布達日山巔,南鄰牛曲河,海拔42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仁嘎曲德寺
  • 地理位置:日喀則地區這謝通門縣
  • 海拔:4200
  • 建造人:加塘南喀朗覺瑪
寺廟歷史,寺廟布局,

寺廟歷史

始建於11世紀,由加塘南喀朗覺瑪創建,屬香巴噶舉法統。加塘南喀朗覺瑪(今南木林縣境),是香巴噶舉鼻祖克珠·瓊波南交(978~1127)的上首弟子。17世紀初葉,第四世班禪·卻吉堅贊(1567~1662)的弟子其美·班覺堅贊(生卒年不詳)將該寺改宗格魯派,並擔任住持。蒙古準噶爾部侵擾西藏時,該寺慘遭破壞而倖存,之後成為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分寺,堪布由扎什倫布寺委派,任期七年。

寺廟布局

大殿
:是仁嘎曲德寺最早的建築,居於建築群之北側。由前廊、經堂、佛殿三部分組成。門向南,高一層。前廊有柱2根,廊前壁上繪有四在金剛。經堂內有柱16根,4×4排列,面闊5間進深5間,內供釋迦牟尼佛鎏金銅像,高2.5米;兩側供奉金剛持、宗喀巴、觀音、無量壽佛等造像一百餘尊,高0.2~0.5米,系合金鎏金、泥質;兩側經書架上供有《般若經》二套,其中一套為手抄本;壁畫題材為密集金剛、勝樂金剛、能飾金剛壇城(曼荼羅)及一些護法神內容。佛殿面積2柱,主供釋迦牟尼佛鎏金銅等身像,還供有加塘南喀朗覺瑪泥塑等身像及一些小宗造像;殿內繪有香巴噶舉祖師瓊波南交巴等高僧肖像,並珍藏《般若經》一套。
護法神殿
:位於大殿西南側。門向東,高二層。面積2柱,殿內主供吉祥天女和四臂依怙、六臂依怙、白依怙、黑依怙護法神,皆泥塑,高約1.4米;殿內懸掛矛、盾、盔甲等兵器。
靈塔殿
:位於大殿南側。門向北,高二層。面積4柱,殿內主供第三任堪布班欽努日堅贊銀質靈塔,高約3米。
拉章
:位於大殿東側。門向南,高3層,面積8柱。第一層為庫房;第二、三層為歷任堪布臥室。
佛塔
:位於寺廟東側和南側上山的路旁,呈一字排列。東側:有塔5座,名為降神塔、恩東塔、果瑪塔、尊勝塔和戛耐布冬塔,塔瓶前皆開佛龕,龕內供有一尊佛像,塔瓶內皆藏有經書;南側:有藥師佛塔8座。
仁嘎曲德寺在“文革”中全部被毀,僅存毀址。1984年修復佛堂一座,面積31平方米,有柱3根,已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