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民俗館

人類民俗館

人類民俗館(Museum of Ethnology)位於香港新界大埔滘紅林路2號嘉裏白鷺湖互動中心內,於 2000年開幕,是香港首個以世界民族為主題的博物館,展出來自世界各個地區的生活文化結晶共仟多件藏品,顯示出人類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如何利用及組合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加上創意與發明來改善生活質素,內中所蘊涵的驚人智慧與生機,及“適應”與“改善”的精神,正是現代都市人所日漸遺忘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民俗館
  • 外文名:Museum of Ethnology
  • 位於香港新界大埔滘紅林路
  •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六1:00至晚上6:00
源起,展覽內容,互動,專題,開放時間,交通,消費預算,

源起

1990年代中期,嘉里建設計畫於大埔滘發展大型住宅項目滌濤山(包括12座9層高寓所、50幢獨立洋房及28座複式別墅)。由於鄰近為一處潟湖紅樹林濕地,是白鷺的棲息地,於是政府在地契規定發展商須興建及營運大埔滘互動自然中心(即今日的嘉裏白鷺湖互動中心),以提倡並宣揚環保意識及知識。
除了人類民俗館外,嘉裏白鷺湖互動中心設有“小白鷺餐廳”及“自然活動中心”。

展覽內容

大自然有時並不容易親近- 冰天雪地的嚴寒,又或者是乾燥曝曬的酷熱- 這些都是人類要克服的困境;但大自然往往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寶庫,人類只要肯動腦筋,就可以從這些珍貴的資源中取得生活所需,畢竟,我們的祖先靠著這些資源,已渡過了艱困的數百萬年。 大自然有時並不容易親近-冰天雪地的嚴寒,又或者是乾燥曝曬的酷熱-這些都是人類要克服的困境;
約自二百萬年前始,人類已開始利用各種到手的物料來作日常生活的輔助,隨著無數次無意之中的觀察和發現,更開始將這些物料加工製作,一代傳一代,經年累月地將技術累積和發展,所利用的物料,除了最早的獸骨、獸皮和石頭之外,更包括了木、草、動植物纖維、竹和泥土等,再配合重力,風力、水力和離心力、槓桿運作等發現,科技就如此展開。隨著無數次無意之中的觀察和發現。
展區博物館大多以時期或者地域來劃分展品種類,人類民俗館的藏品則以功能和對人類不同生活範疇的影響來區分。
共分為下列十二部分: 共分為下列十二部分:
1.紡與織-各地織布機、紡紗車及早期紡織工具
2 .石器-工具之源原始石片、石核工具及石制用具
3.文明的搖籃-非洲蒐集自非洲馬賽、布須曼及祖魯等民族的獵具及日用品
4.離開陸地-波里尼西亞諸島及其他地區的獨木舟及船具
5.音樂-人類的共同語言來自世界各地的原始樂器
6.這一切來自樹林- 原始至十九世紀的木製用具
7.捕魚工具-不同地域的捕魚工具,如誘籠、魚罩等
8.世界編織祭- 各地的草、竹編織日用品,有大如浴缸的竹簍
9.裝飾與美-面飾及祭儀飾物
10.行得更快、去得更遠-早期輪子、馬車及雪橇等
11.西部先鋒-美國十九世紀西部開拓者的生活
12.他們野蠻嗎?
另外,尚包括愛斯基摩人馴鹿骨製品、中美洲原型織布機、廿八呎長的印度洋外架獨木舟、帆船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祭神舞衣等多件珍貴獨特展品。

互動

人類民俗館嘗試將互動元素加入展覽之中,館內部分展品可讓參觀者觸摸和操作,另外又安排各種示範、互動遊戲和研習,讓參觀者與展品有更直接的接觸,深入體會不同民族的生活智慧。

專題

人類民族館除不斷蒐集更多獨特展品之外,亦會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博物館及教育機構合作,定期舉辦特別主題的展覽會,為香港市民提供更豐富及多元化的服務。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下午1:00至晚上6:00(只接受團體預約參觀)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00至晚上6:00(開放予公眾人士)

交通

巴士:九巴70、72、72A、73A及74A,途經大埔道,於翡翠花園或滌濤山下車,步行5至10分鐘即可。

消費預算

成人 HK$25
小童 (12歲以下)、長者(60歲或以上)及殘疾人士 HK$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