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規律

人際交往規律

“人際交往規律”就是“人際交往的一般規律”。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具體地講就是人與人相互提供產品或服務。從表面上看,人際交往活動在形式上是複雜多樣的,在時間上是隨機發生的,在內容上是零碎繁瑣的,在對象上是瞬息多變的,似乎不存在任何確定性和規律性。事實上,人際交往是商品交換的廣義形式,它同商品交換一樣遵循著“等價”的基本原則,而這個“等價”原則一方面需要藉助於社會的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外部約束力來維護,另一方面需要藉助於個人的情感和意志所產生的內部引導力來維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際交往規律
  • 外文名:Law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全稱人際交往的一般規律
  • 意指:人與人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
  • 實質商品交換的廣義形式
  • 客觀動機:使用價值大於付出的使用價值
客觀動機,基本原則,幾點說明,不同特點,情感引導,正向情感,負向情感,影響因素,供求關係,政治與經濟,倫理道德,

客觀動機

人與人進行交往時,雙方都希望自己得到的使用價值大於付出的使用價值。

基本原則

人際交往總是以雙方的成本價值為基礎,實現等價交換

幾點說明

1、人際交往的主體是廣義的,包括個人、集體與國家,因此人際交往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等具體形式。
2、人際交往的內容也是廣義的,包括商品交換、思想交流、勞動服務、互助合作、勞動與娛樂等。
3、人際交往的主體關係也是廣義的,包括夫妻關係、父母子女關係、朋友關係、親戚關係等。
4、人際交往的領域也是廣義的,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等。
5、人際交往的等價方式是廣義的,包括正值等價與負值等價,即對方如果使自己遭受了價值損失,自己將會設法使對方遭受同樣程度的價值損失。

不同特點

為了生存與發展,人與人除了需要進行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外,還需要進行各種非商品的生產與交往。所謂非商品,就是指那些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暫不具備進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條件的事物。商品交換可以看作是人際交往的特殊形式,這兩者各有不同特點,分別反映了人際間的不同影響方式和作用方式,適用於不同交往場合。

情感引導

人際交往的等價原則,一方面通過社會的道德與法律等方面的約束方式來實現,另一方面通過個人的情感引導的自律方式來實現。用以維護人際交往等價性的情感引導,可分為正向情感引導和負向情感引導兩種基本方式。

正向情感

是指當自己付出的價值大於對方付出的價值時,人將形成一種特殊情感用以引導自己在今後的交往中自覺不自覺地進行索取,直到完成等價過程,如自豪感、傲慢感、施恩感等。當人具有這種情感時,往往態度比較傲慢,喜歡對對方指手畫腳樂於接受對方的稱讚,難以接受對方的批評,心安理得地接受對方的回報。

負向情感

是指當自己付出的價值小於對方付出的價值時,人將形成一種特殊情感,用以引導自己在今後的交往中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補償和回報,直到完成等價過程,如內疚感、羞愧感、不安感。當人具有這種情感時,往往態度比較謙虛,容易容忍對方的缺點,接受對方的意見,服從對方的安排,維護對方的利益。

影響因素

人際交往總是趨向於等價,但是客觀上存在許多外在和內在的影響因素,使其偏離等價性。不過,許多影響因素並不會在根本上否定人際交往的等價性,恰恰相反,是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肯定人際交往的等價性。

供求關係

它是影響人際交往等價性的主導因素,它反映了各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當某一事物供不應求時,人際交往的比例關係要大於其價值成本的比例關係;當某一事物供過於求時,人際交往的比例關係要小於其價值成本的比例關係。從表面上看,供求關係的這種影響干擾了人際交往的等價性,恰恰相反,是為了引導人們把價值資源投入更合理的生產領域或消費領域,從而確保人際交往在更大的供求關係的變動範圍內實現其等價性。

政治與經濟

它是影響人際交往等價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反映了社會不同階級、階層、民族、行業、性別、信仰等之間的利益矛盾。社會是一個有眾多變數的複雜系統,為了確保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協調發展,需要制訂一系列的經濟與政治制度,來調節和控制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係。當制度有利於維護和發展一部分人的利益時,就意味著這部分人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人際交往過程中享受著優惠性待遇,另一部分人則享受著歧視性待遇。從表面上看,經濟與政治制度干擾了人際交往的等價性,恰恰相反,是為了引導人們綜合考慮和協調不同階級、階層、民族、行業、性別、信仰等之間的利益關係,從而確保人際交往在更大的主體角色變動範圍內實現其等價性。

倫理道德

它是影響人際交往等價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反映了社會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例如,正常人在與殘疾人進行交往時,總是應該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青年人在與老年人或兒童進行交往時,總是應該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富人在與窮人進行交往時,總是應該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等等。從表面上看,倫理道德干擾了人際交往的等價性,恰恰相反,是為了引導人們充分考慮各種社會風險價值對於人際交往的影響,從而確保人際交往在更大的主體利益變動範圍內和更高價值層次上實現其等價性,因為所有社會成員在任何時候都有成為殘疾人的可能性,對於殘疾人的這種“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正常人的一種傷殘保險金;所有社會成員都需要經歷兒童時代和老年時代,對於老年人或兒童的這種“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青年人的一種特殊的養老金或保幼金;所有富人在任何時候都存在成為窮人的可能性,對於窮人的這種“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富人的一種特殊的財產保險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