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膚蠅

人膚蠅

人膚蠅是一種昆蟲,成年膚蠅,體表多毛,看起來像蜜蜂,但沒有觸角,叮咬家畜及人類。人膚蠅在自然界相對稀有,很難採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人膚蠅
  • 別稱:膚蠅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
  • 亞目:環裂亞目
  • :狂蠅科
  • :膚蠅屬
  • :人膚蠅
  • 分布區域:美洲,非洲
  • 英文名:bot fly
  • 原產地:非洲
形成,繁殖過程,習性,價值,危害,清除,皮膚蠅蛆病一例,

形成

人膚蠅的蛆先由蚊子感染上,通常可在北美和南美找到人膚蠅的蛆。蒼蠅會抓住蚊子並將幾枚卵產在它身上,然後,蚊子會找到人類,在它吸血的過程,卵會落在人身上並開始孵化。

繁殖過程

人膚蠅的繁殖是這樣的,它會先找一隻蚊或家蠅,將卵產在它身上,當蚊或家蠅停在牲畜或人身上,卵藉著寄主體溫,在5到10秒內孵化,之後順著毛孔鑽入皮膚,在皮下靠吃結締組織為生,長到3到5厘米大,開始化蛹,最後從皮膚中掉出,而它原來居住的地方就會出現......,
成熟的人膚蠅母蠅會將卵運送到一個被它相中的動物身上。體溫使卵孵化成蛆,蛆迅速鑽入體內,在體內發育數個月後活生生地爬出來

習性

成年膚蠅,體表多毛,看起來像蜜蜂,但沒有觸角,叮咬家畜及人類。而母膚蠅一般將卵附著在蚊蟲、家蠅及其他昆蟲上,通過他們再真正傳經寄主。

價值

事實上,人膚蠅並沒有想像中的恐怖,膚蠅的幼蟲在其生長過程中會分泌一些特殊的抗生素,以防止其周圍的組織感染化膿,同時可以分泌抗凝血因子,使周圍血液不會凝固。其生物價值十分值得肯定。
而且,人膚蠅在自然界相對稀有,很難採集。完整的標本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的科學家故意讓人膚蠅在自身寄生

危害

這種蛆入侵松鼠、牛、猴子,甚至人類。入侵者在體內待8周左,鮮肉把它們餵得膘肥體壯。它們頑強地盤踞在宿主體內。它們背上的刺,刺穿肌肉組織,會使用一圈一圈的毛刺把自己固定在組織內。有時,這種蛆甚至可以入侵到眼睛周圍柔軟的肌肉,要清除它們相當困難。中國國內目前發生案例較少。
人膚蠅的小幼蟲在孵化期間在身體裡“該吃吃該喝喝”除了會造成心理障礙對人的健康並無大礙,當然了,如果寄生在眼睛等危險部位就另當別論。

清除

為了呼吸人膚蠅會在皮膚表層造個“窟窿”有時幼蟲甚至會從窟窿里探出頭來呼吸新鮮空氣
該蛆生存有2條件:1是食物環境,2是氧氣。切斷氧氣是最有效可行的辦法,當人或畜受到該蛆侵入體內危害時,塗厚厚一層凡士林(#推薦)或貼緊膠帶 覆蓋住傷口,能讓它缺少氧氣主動爬出來,
(公認最佳處理方法:用油脂或蠟質蓋住傷口,待幼蟲伸出時,再封住其尾部呼吸孔令其收起倒鉤,然後用鑷子拔出來,因其自行分泌的抗生素,不必擔心感染,只要及時處理好留下的傷口就好。)
這種蟲子有點智慧,身上一層一層帶有鉤子,感到危機會鑽回去更深,所以最好是讓它沒氧氣窒息先,它感到窒息時會拚命往傷口出處爬,等它窒息或差不多,就可以在傷口處拔它出來
注意:千萬不要試圖將人膚蠅強行從肉里擠出來因為一圈一圈的毛刺會死死的抓住人類的肌膚,一旦用力過猛,不小心把幼蟲弄死了,殘留的屍體反而會造成感染,危及性命,即使成功移出,倒刺也會導致傷口大量出血。所以一般來說,除了手術摘除,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幼蟲自然成熟,脫落。

皮膚蠅蛆病一例

臨床資料
患者,男,38 歲。主因小腹部及大腿紅色丘疹、結節,伴癢痛1 個月余,2013 年10 月就診。患者3 個月前曾到非洲經商,並在多地(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等)旅遊。1 個月前在小腹、大腿處出現十數個紅色丘疹,未予關注,漸增大,並伴疼痛,自行塗抹碘酒後,自覺結節可變小。當地華人診所按照帶狀皰疹給予阿昔洛韋等藥物治療,症狀未見緩解,後又在當地醫院按皮膚軟組織感染給予口服抗生素、外用藥物(名稱不詳)治療,自覺局部疼痛及紅腫均有所緩解,但持續治療後療效不佳。10 d 前回國後,局部疼痛加重,並時有螞蟻叮咬樣感覺,嚴重影響睡眠。前往多家大醫院診治,亦多按照多發性癤腫等治療,曾予以頭孢類、喹諾酮類藥物治療,局部莫匹羅星軟膏外用,療效欠佳。患者自起病以來無發熱、頭痛、嗜睡、咳嗽等症狀,既往無生食肉類的習慣,否認發病部位外傷史,未從事與畜牧業有關的工作。曾在非洲有多次騎馬的經歷。既往體健。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性疾病史。否認家族遺傳疾病史,否認食物、藥物及接觸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明顯異常。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中嗜酸粒細胞0.85×109/L[ 正常值(0.05 ~ 0.50)×109/L],紅細胞沉降率69 mm/1h(0 ~ 15 mm/1h),尿、糞常規,肝、腎功能,血電解質等均未見異常;超敏C 反應蛋白20.35 mg/L(< 5 mg/L);愛滋病、梅毒、B肝及C肝等相關檢測均陰性。胸部正側位X 線未見異常;心電圖、腹部B 超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查體:右側小腹、大腿可見20 余個黃豆至花生米大小的紅色丘疹、結節,炎症明顯,部分皮損頂端火山口樣凹陷,觸痛(圖1)。組織病理活檢術中,從皮損中擠出一蟲體,後從其他皮損處陸續擠出20 條活的幼蟲蟲體(圖2)。蟲體經中山大學基礎醫學院微生物寄生蟲教研室鑑定為狂蠅科幼蟲。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最終診斷:癤腫型皮膚蠅蛆病。
人膚蠅
治療:皮膚常規消毒後取出蟲體,給予頭孢克洛緩釋片0.375 g 每日2 次口服,局部外用夫西地酸軟膏。1 周后患者皮損紅腫已消退,破潰處已結痂,2 周后隨訪痂皮脫落,局部僅遺留色素沉著斑。
討論
皮膚蠅蛆病(cutanenous myiasis)是由某些蠅類幼蟲(蛆)進入人體皮膚所引起的一種炎症反應。該病與人類和牛、羊、蠅類密切接觸及個人衛生狀況和居住環境密切相關,多見於牧區,我國青海、西藏、內蒙古東北及華北等地偶有散發病例。皮下蠅蛆病可表現為癤腫型、匐行型、外傷型3 種皮膚損害[1,2]。引起本病的蠅類有多種,我國文獻記載的有牛膚蠅(青海)、紋皮蠅(遼寧、內蒙古自治區)、陳氏珍蠅(內蒙古自治區)等。而在非洲則多為嗜人瘤蠅。根據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腸道蠅蛆病,眼、耳、鼻、口腔蠅蛆病,創口蠅蛆病,陰道和尿道蠅蛆病,以及皮膚蠅蛆病。最常見的是眼蠅蛆病,其次是皮膚蠅蛆病。
感染方式分以下3 種:①蠅蛆直接產卵於人體皮膚或毛髮、衣物上,當卵孵化成幼蟲後即可穿入皮膚,引起皮下蠅蛆病。 不同蠅種的致病途徑也有所不同,如嗜人瘤蠅,多將卵產於潮濕的衣物、沙子及骯髒的覆蓋物表面。幼蟲移行部位主要是皮膚鬆弛部位,也可以是背部、四肢、腰部、臀部,甚至可移行至口腔、眼瞼、食管、脊椎等部位。②蠅通過某種蚊蟲吸吮人血時,由刺吮傷口處進入皮膚(如人膚蠅)。③直接產卵於皮膚創傷或皮膚潰瘍中在腐爛組織中生活(如馬蠅、肉蠅),稱為外傷性蠅蛆病。癤腫型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感染數月後皮膚出現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遊走性風團狀正常皮色或紅色腫塊,深達皮下。腫塊逐漸增大,瘙癢加劇,自覺有蟲蠕動感。破潰後可排出幼蟲(蛆)及少量黃色黏液或膿液,常分批發生,一處愈後,他處又復出現。僅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腦癱、胸腔積液、心包炎、胸膜炎等。
根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血常規檢查,嗜酸粒細胞計數顯著增高(可高達20% ~ 40%),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組織病理呈嗜酸性肉芽腫,真皮內有局限性嗜酸粒細胞浸潤,有時可見蟲體斷面,可以做出診斷。在流行地區有接觸牛、馬牲畜史者,更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若在皮下腫塊或結節內找到蟲體,即可確診。皮膚鏡和超音波可作為輔助的診療手段[6]。有學者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對致病蟲體的種屬做了判斷。
本例患者發病期間只表現為多發的癤腫樣皮損,局部有劇烈疼痛和螞蟻叮咬樣感覺。根據患者曾經前往國外疫區,皮膚多發癤腫樣皮損、局部不適,實驗室檢查見血中嗜酸粒細胞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快,並於局部擠出活蟲體,可明確診斷為國外輸入的皮膚蠅蛆病(癤腫型)。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般多待幼蟲自行排出,或擠壓腫塊促使幼蟲排出,也可採用沖洗、手術、鑷子夾出等方法取出蟲體。排出後用氯仿植物油沖洗腫塊的內腔和潰瘍創面。應儘量保持蟲體的完整性,因幼蟲破裂後,殘留在體內可能造成嚴重異物反應,故取蟲時可在患處塗抹凡士林或液體石蠟,使幼蟲為避免窒息而自行爬出。在皮損表面塗抹蜂蜜,有時也可引誘幼蟲爬出。也可試用丙硫咪唑,一般多用20 ~ 30mg/(kg·d),連續服用12 d 為1 個療程;或氯喹0.25 g 每日2 次,共服2 ~ 3 周;或乙胺嗪(海群生)0.2 g 每日3 次,14 d 為1 個療程,有繼發感染者酌用抗生素。內服抗組胺劑或潑尼松止癢,止痛,減輕全身反應,降低血液嗜酸粒細胞作用,局部用消炎止癢洗劑。
尤其需要臨床醫師關注的是:該病國內較少見,接診醫生常不易想到本病,因此,及時做出診斷較為困難。醫生須全面了解相關疾病,能夠提供正確的旅遊諮詢,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同時可避免這些疾病向非流行區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