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科動物

人科動物

人類(Hominidae)所有種類之通稱,屬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超科(Hominoidea);人類的學名是智人(Homo sapiens),是人科現存靈長目唯一的屬和種。人科也包括已滅絕的靈長目種群或譜系,但僅能根據化石遺存了解其情況。通常學者將人科畫為3個屬:一是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的臘馬古猿屬(Ramapithecus); 另一是更新世南猿屬(Australopithecus);還有更新世至現代的人屬。智人這個現代種可以說是哺乳動物中進化發展得最成功的一個種。它易於變異,其二性狀態比大多數靈長類都更為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人科動物
  • 拉丁學名:Hominid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靈長目
  • 亞目:類人猿亞目
  • :人科
人科成員,人類演化,

人科成員

根據DNA研究為基礎的支序系統發生分類學,當今人科人亞科人族動物的成員有兩大類三個種:
  1. 黑猩猩類,包括黑猩猩倭黑猩猩兩個種(請分別參考這個兩個詞條)。
  2. 人類,,僅存當今我們智人一個種。
黑猩猩黑猩猩

人類演化

人科成員的骨骼和肌肉系統,全都適應於身體直立和兩足行走的步態,而且上肢與下肢在功能上有極大的分化。前肢的雙手適合抓握東西和從事極為細緻靈巧的操作。後肢的雙腳是承擔身體重量的支柱,腳和腿協同一致地配合,提供了一副強有力的推進槓桿,且全身保持平衡,能夠站立、走路、奔跑,甚至跳芭蕾舞。所有靈長類動物的身體都能夠直立起來。但是只有人類才是直立兩足行走,而所有其他的現代靈長類動物,更確切地說都是能夠直立的四足動物。人科成員具有許多方面進化的傾向不同於其他動物,尤其是適應於直立的姿勢和兩足行走的步態,在骨骼上產生的許多變化最為顯著。最重要的是下肢腳部成比例地增加了長度,盆骨、股骨和腳都在比例上和形態結構上有變化。所有這一切都與兩足運動在力學上的種種要求有關係。人手是一種獨特的器官,使人類與現代所有靈長類動物都不同。人手除了不用作運動器官和不具備卷纏而抓的功能以外,其抓握活動與精確運動都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是通過進化產生出來的最靈巧的生物器官。只有人類由於獨特發展成為直立姿態和兩足運動,才使雙手解脫而成為操作器官。
人科成員的臉部,發展到南猿階段已經與其他靈長類的不同了。鼻下齶凸的程度已經縮減,原來是面部組成部分的前齶骨早已消失。額骨輪廓,眶上隆突,眼窩部位以及顴弓位置較高,顴骨的顳突縮減等特徵,都與身體大小與人類相仿的猿類的面骨不一樣。臘馬古猿和南猿顯然都已經有人科成員的牙齒,尤其是前部牙齒(犬齒和門齒)都有所縮小,這些特徵被看作是在食物和習性上都有較大變化的信號。我們根據對人科成員有限的了解,尤其是牙齒上的齒間磨耗面的圖式,可以說人科成員的主要食物不是質地堅硬多汁的綠色植物;可能也吃肉類,但是食性上本質的改變是人科成員以種子之類小而且硬的東西為主食。
雖然我們只能以智人的腦為根據對人科成員的腦作直接的認識,但是也可以根據更新世(例如南猿類)顱骨化石殘片和完整的齶骨以及北京人、瓜哇人和尼安德塔人的遺存予以推論。腦的體積愈來愈大,腦重與體重之比可能也逐步增大。大腦皮層明顯的增大,現代人腦已經發展成為具有綜合與控制作用的、大而複雜的結構。人們對現代智人的染色體、血紅素、血型、多種血清蛋白以及紅血球酶(還有其他一些受遺傳控制的性狀)都廣泛地作過研究。因為染色體和各種蛋白質不可能石化,所以沒有關於已滅絕的人科成員的類似資料。不過已有的關於人類和現代猿類的上述資料,都符合於人類與猿類之間有親緣關係的現代概念。為了對猿類和人類的種系發生關係作深入的研究,在免疫學與生物化學方面都作了精確的比較,但是尚無最後結論。在對人科的評價中,智力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動物學特徵。因為化石不可能具備智力行為,大多數有關的證據只能來自智人。人科成員與靈長類其他各科動物相比,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神經系統的進化途徑。人科成員(尤其是人類)顯著的認知特徵,就是使用符號的能力,即對各種事物任意賦予含義的能力。在人類進化史中,人腦這些特點是怎樣及何時變得明顯起來的,學者都力圖從化石記錄及有關考古成果中尋找答案。工具是明顯的遺存,而且其有計畫的系統生產過程的標誌,也是人與人之間、代與代之間用符號交往的證據。使用工具,即套用器物完成一定的工作,在所謂的低等動物中也不罕見。海獺可以把岩石塊當工具使用,當仰泳浮在海面上時,把牡蠣或者蚌蛤放在胸部用石塊將其敲開。禿鷲會用岩塊把鴕鳥蛋殼打破,吃其中的美味。這些行為或許可以稱為「使用」工具,但是這類特殊的、孤立的操作,絕不等同於人科成員製造工具的行為。
儘管人類有使用符號進行交往的證據,但其運用聲音符號(口語)的起源,或許在化石記錄中不可能找到。人類能夠模仿他所聽見的聲音,包括各種動物的聲音,必定是語言起源的基礎之一。口語必定是從某種原有的聲音系統加以改變而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有理由假定,產生語言的動物的種屬,必定是其聽力對發聲能力的控制已達到可以互相模仿彼此聲音的程度的那樣一個種屬。社會行為或社會集團當然不會變成化石。我們對早期的人科成員的社會生活的推測,所根據的是化石的形態學資料,是現代人類以外靈長類的群集生活狀況,此外還根據當代智人的社會生活狀況。一種身材矮小、直立而兩足行走的人科成員,由於牙齒已經不再適合吃在茂密潮濕森林中採集到的那些質地堅韌多汁的莖幹和葉子,可能已經發展了一種適合於狩獵與採集穀物、種子以及果類的生活方式。這種變化所可能意味著的有組織的社會性的活動,需要男女有所分工。很可能已經出現了一些結合得相當穩定的家庭單位,而且隨著集體狩獵與採集活動的發展 ,有了進一步的分工。
人是動物的一種。按著動物學家的說法,根據“界、門、綱、目、科、屬、種”來分類,人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動物綱、靈長類猿猴亞目類人猿超科人科動物、人屬、智人。人的祖先是類人猿,起先,人的本領同猴子、大猩猩差不多,赤身裸體,群居,生活在樹上,以樹葉水果等為食。大約在2600萬年前,人類從樹上跳了下來,後來又學會了使用工具和火,這偉大的一跳,使人類在眾多動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動物中的佼佼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