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改革

人民幣匯率改革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指中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在不同的時代,為了適應中國自身發展與對外貿易的需要而不斷調整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變更的過程。

匯率也稱匯價,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貨幣兌換另一國家或地區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

匯率是國際貿易中重要的調節槓桿。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或出售的商品都是按本國或本地貨幣來計算成本的,匯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直接影響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民幣匯率改革
  • 外文名: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 目的:改革
  • 國家:中國
變革歷程,政府立場,歷史事件,市場聲音,

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2015年:在制定當日人民幣中間價時,首先參考上日“收盤匯率”,即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匯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供需狀況;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即在一籃子貨幣兌美元匯率有所變化情況下為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所要求的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調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據對不同籃子的權重選擇不同從而報出不同中間價。

政府立場

中國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立場如下
一,實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中國一貫的方針;
二,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三,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

歷史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市場聲音

改革下一站:中間價?
“在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區間、淡出常態化干預的情況下,未來匯率改革的重點將是更靈活的中間價形成機制,而非單邊升值或貶值。”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表示,具體來看,進一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逐步改革中間價形成機制,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和豐富外匯市場交易品種等幾個方面將是下一步匯改的方向。
實際上,決策層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已然加快。宋清輝告訴記者,央行致力於在兩年之內實現利率市場化,支持人民幣雙邊互換的國家也在增多。這顯示中國正在沿著匯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以及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等四個方向加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專家:雙向波動將成主要趨勢
記者注意到,當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然而,上述“權重”從未公布,成為中間價形成機制中最不透明的部分。“當前,中間價的走勢實際上體現了央行匯率管理的意圖,並不能及時反映市場供求的變化。因此,定價機制是中間價改革的重中之重。”宋清輝表示,應逐步提高中間價形成機制的透明度,並降低美元在貨幣籃子中的權重。
對於人民幣未來的走勢,宋清輝指出,在美元強勢的大背景下,人民幣短期仍面臨貶值壓力。“未來半年出現小幅貶值是大機率事件,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民幣的雙向波動將成為主要趨勢。”宋清輝表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