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洪山

人文洪山

《人文洪山(共3冊)》由張少林主編,《人文洪山(共3冊)》包括《洪山掌故》、《詩韻洪山》、《伏虎英豪》三冊書。 《洪山掌故》介紹了洪山的得名與隨州的大洪山有關,中南民族大學原址“街道口”原名“鑰匙頭”,華中師範大學所在地“廣埠屯”與“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廣積糧”有關,關羽在伏虎山下卓刀取水以飲兵馬,李白在東湖邊放鷹吟詩以名志,民國兩任大總統……

基本介紹

  • 書名:人文洪山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711頁
  • 開本:32
  • 作者:張少林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606907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人文洪山(共3冊)》由張少林主編,洪山古名東山,又名黃鵠山。唐貞觀四年(630年)尉遲敬德在此監修彌寺。到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孟珙把隨州大洪山的幽濟禪寺遷移到這裡,才改黃秸山為洪山,改彌陀寺為崇寧萬壽禪寺。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改為寶通禪寺,一直沿襲至今。寺是依山建築的,門內有一個大院落,院中有放龜池,通以小橋,過橋有殿,殿後又有一院落,拴級上,才是大雄寶殿。整個禪寺歷經千年,顯得幽靜古樸。

圖書目錄

洪山掌故

卓刀泉與伏虎山
御泉九龍巖的傳說
卓刀泉的另類傳說
丹桂傳說
卓刀泉的百年變遷
卓刀泉文化
三神共奉的文化遺傳
夏斗寅的佛教情結
九嶺十八凹的傳說與石牌嶺古墓群
南湖與鮎魚套的傳說
白馬洲
落雁島與湖心島
九峰山和九峰摩崖
江漢名鎮——花山
嚴西湖
嚴西湖比翼雙飛的傳說
嚴西湖捕魚趣聞
嚴東湖
聖水口和龍王井
鼓架山
白玉山
左嶺軼事
左嶺“寶塔”遺址
闖王足跡:李自成與左嶺鎮
洪山的古水、古橋
吹笛山和太漁橋
東湖邊的放鷹台
南望山的傳說與“江西填湖廣”
沙湖
“孟宗哭竹”
天興洲
白沙洲
神箭手養由基
劉備郊天台
廣埠屯的由來
明楚郡主軼事
一夢緣
楚郡主顯靈
九女墩
南湖辛亥舊事
黃埔軍校南湖校區的歷史變遷
大總統黎元洪的葬禮
珞珈山和國立武漢大學
十八棟的故事
黎元洪與宋卿體育館
張學良開武大女泳之禁
張難先的思舊庵
珞珈山麓的“曹家花園”
金冢桃花
街道口的崛起
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的傳說
名人與洪山菜薹
人間美味——洪山菜薹炒臘肉
洪山寶塔
彌勒殿“石龜”現身
建文帝出家寶通寺?
洪山摩崖及“壽泉”之謎
岳飛松
庚子烈士墓
青山埋忠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
官兵諸烈士墓
興福寺塔
天齊會與洪山甘蔗節
美人店的傳說
蠻王冢
李邕墓
馬銓墓
蓮溪寺
青菱古寺
周莊“字藏”遺址
八吉府
活靈泉
參考和引用文獻
後記
詩韻洪山
洪山科技一條街賦(代序)
於洪波
伏虎山尋跡五首
詠眾英烈
頌郝夢齡將軍
詠關羽
詠卓刀泉
尋黎元洪墓不遇
馬軼群
沙湖夜步
太虛
洪山即景
游武昌九峰山口占
癸亥端午登洪山
游珞珈山步唐法化原韻
王文英
臨江仙·辛巳春日偕妻同登武昌東湖李白放鷹台二章
王沂暖
洪 山
王孟槐
中秋夜於沙湖望月
王智純
早春出校園游磨山東湖
韋蔭炎
詠洪山菜薹
詠中南民族大學
方桂英
觀李白放鷹台感賦
凌晨觀雙湖橋有感
葉文福
東 湖
葉聖陶
水龍吟·武昌東湖
皮青華
訪華師桂子山
占驍勇
拜謁伏虎山烈士墓群
白雉山
浣溪沙·石門峰瞻仰沈祖先生墓
齊義鵬
水調歌頭·珞珈山頌
齊修福
行香子·放鷹台
朱東潤
同游珞珈山
安北窗
雨後登獅子山
劉未零
詩韻洪山
採桑子·頌洪山
劉先森
天興洲
劉南陔
洪山圖畫引
劉俊林
遙看珞珈山
劉獻琛
卜運算元·東湖磨山梅園
孫軼青
紀念湖北省博物館建館三十周年
楚城梅園漫詠
陳大志
江城子·游磨山
陳太和
秋景
東湖不了情
陳帆
蝶戀花·雨後武大看櫻花兼懷三烈士
陳定字
醉花陰·磨山春色
留春令·磨山朱碑亭
如夢令·珞珈山下
陳榮權
沁園春·入學華師五十年
夕游武漢九峰野生動物園
陳敦源
揚州慢
肖少平
卓刀泉記游所感
游洪山休閒鄉村
祝英台近·游東湖落雁景區
高陽台·瞻仰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
滿江紅·謁辛亥首義烈士群
肖奇光
水調歌頭·洪山暢詠
張天望
齊天樂·珞珈櫻霞
張代重
鵲踏枝·東湖硃砂梅
張成信
贈洪山菜農
張遠益
桃園憶故人·聚龍山莊
玉樓春·卓刀泉懷古
鷓鴣天·立冬寫東湖風光村
張金煌
八聲甘州·望珞珈山
張少林
武漢洪山科技一條街建街二十周年
紀念關公卓刀泉留跡一千八百年
訪蓮溪寺
參觀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洪山初冬即事
沙永松
東湖磨山
洪山寶塔
吳正信
詠洪山菜薹
餘年峰
江城子·洪山寶塔
鄒良俊
問沙天興洲
楊叔子
沁園春·慶賀瑜珈詩社成立20周年
楊德棻
登卓刀泉諸山一覽
何國瑞
一剪梅·珞珈秋興
蘇者聰
游磨山植物園二首
梅花展覽
仙 人 柱
蝶戀花·武漢大學櫻花
沈祖棻
泛舟東湖
李素
森林公園
望海潮·華中科技大學校園贊
李健章
踏莎行·聞武漢大學發生六一慘案二首
汪尉鴻
洪山一夢入青山(選一)
蘇慕青
步黃景仁感舊四章寫珞珈山
易長發
祝英台近·沙湖晚眺
羅陸藝
謁伏虎山辛亥首義烈士墓群
羅 熾
臨江仙·琴園春曉
羅輝
落雁島陪客
游楚城
洪山廣場菊展
周晶晶
游卓刀泉古寺
郁犁
天興洲島郊遊
天興洲垂釣
天興洲島遇故人
淨慧
重過卓刀泉
游洪山
姚傳敏
游卓刀泉寺
謁黎元洪墓
清明謁武昌伏虎山烈士墓群八首
蔡濟民
李漢俊
郝夢齡
劉靜庵
孫武
吳兆麟
藍天蔚
劉公
姚松岩
女冠子·磨山賞梅
胡國瑞
水龍吟·題武漢大學新建人文館一-
胡均華
南湖春韻
胡厥文
東湖四首
九女墩
湖心亭
長天樓
行吟閣
柳景芳
夏日訪青菱鄉文化藝術中心
憶少年·青菱鄉訪舊
洪源
鷓鴣天·東湖行吟吊屈原
登磨山朱碑亭
郭文志
踏莎行·華工荷塘
塗光雍
華中師大校園感賦
塗運橋
題卓刀泉
伏虎山謁辛亥烈士墓群
摸魚兒·南湖贈別
高陽台·東湖懷遠
新荷葉·重過東湖亞洲棋院
侯里笑
東湖春曉
袁第銳
東 湖
唐希瑕
武漢天興洲
聶紺弩
壽橋
錢耘
竹枝詞·洪山即景雜詠
栗棲
東湖晨步
陶繼承
洪山科技一條街
憶秦娥·辛亥首義烈士墓
黃弗同
春日游磨山眺望東湖景色
黃懷
浣溪沙·秋臨武大
蕭粵生
沁園春·鄂渚洪山
宋慶齡
謁九女墩
趙朴初
九女墩
傅占魁
浣溪沙·湖邊夕眺磨山
雙湖橋上眺李白放鷹台
曾俊偉
南湖中秋月
溫戰勇
頌洪山
謝榮輝
洪山行
蔣碧昆
南湖校園致學友
董必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
雷萬春
端午東湖游感
簡兆麟
洪山竹枝詞
洪 山
洪山一條街
洪山南湖
洪山光谷
洪山高校
天興洲
和平鄉
左嶺鎮
九峰鄉
花山鎮
蔡正輝
鄉村新貌
潘泓
洪山放鷹台
洪山菜薹
謁武昌伏虎山辛亥烈士墓群
原韻和泉名《謁黎元洪墓》
臨江仙·過卓刀泉寺
臧春艷
秋日瑜園漫步
附錄
唐·劉長卿
步登夏口古城作
唐·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宋·楊萬里
賦洪山晴後雪
宋·袁說友
游武昌東湖
元·丁鶴年
南湖度夏二首
明·朱元璋
題僧無念九歲出家
賜僧無念用前松實詩
明·釋無念
悟偈
明·譚元春
南湖夜月
明·朱榮戒
正德癸酉恭祀寢園還經洪山
嘉靖甲申偕姻家吳世賢都閫游洪山分韻得風字
弘治壬戌奉迎睿駕再駐洪山
明·八孝廉
游洪山
明·袁中道
游洪山.
清·熊賜履
洪 山
清·陳大章
洪 山
清·馮廷櫆
游洪山
清·崔應階
上元同友游洪山寺限韻
清·伍肇齡
清·何璟
清·胡鳳丹
游洪山八疊前歆(選一)
清·劉朝英
登洪山
清·譚嗣同
登洪山寶通禪寺
畫 蘭
清·熊雨誼
南 湖
清·陳廣敷
贊洪山萊薹
陳曾壽
危文繡
賀新郎
後記
伏虎英豪
引言 辛亥志士長眠伏虎山
辛亥首義元勛劉公
共進會的實幹家孫武
首義總指揮吳兆麟
視死如歸的陸軍上將藍天蔚
起義軍參議長蔡濟民
創立日知會的基督徒革命者劉靜庵
中國抗日疆場上犧牲的第一位軍長郝夢齡
閻錫山的幕僚長朱綬光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漢俊
民國大總統黎元洪
打響辛亥首義第一槍的熊秉坤
彭劉楊三烈士之一的彭楚藩
與宋教仁同學的黨國元老田桐
放響“辛亥首義第一炮”的蔡漢卿
武昌起義首倡者楊時傑
辛亥革命少年志士李西屏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卓刀泉,位於洪山區伏虎山麓。相傳,東漢末年,關羽曾駐兵於此,因天旱無水,兵乾馬渴,關羽一急之下,卓刀於地,頓時水涌成泉,後來人們便把此泉取名為“卓刀泉”。這在一些文獻上也有記載,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記載:“在府城東十里,漢昭烈郊壇上。世傳關羽曾卓刀於此,有廟在泉上。”清康熙時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載:“卓刀泉,縣東十五里,為漢昭烈郊壇,漢壽亭侯關羽行軍卓刀壇下,有泉出焉。”又據清光緒九年(1883年)所存之“卓刀泉記”載:“城東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勝跡也。昔漢壽亭侯關羽治兵江陵時,卓刀於此,故名。”
除了碑石上記載的故事之外,民間的傳說或許更加生動。相傳在東漢末年,曹操與劉備、孫權爭雄的赤壁大戰前夕,關羽奉軍師諸葛亮之命率兵馬途經此地,正值盛夏,士兵們酷暑難熬,關羽派人四出尋找水源,均無所獲。一位銀須飄拂的老翁告訴關羽:“這裡原是水豐林茂之地,後來出了個老虎精,把湖灣水源全給糟蹋掉了。老百姓為求水用,還得送上童男童女供這老虎精受用呢!”此話剛出口,一陣狂風起處,一隻金睛白額老虎張牙舞爪地撲了過來。關羽見狀,鳳眉倒豎,怒不可遏,隨手祭起那把青龍偃月刀,大刀瞬息化為一條青龍,呼嘯著迎虎而上,猛虎也縱身竄向青龍,龍虎相搏,飛沙走石,斗得天昏地暗。青龍越斗越勇,猛虎一陣慘叫,趴在地上再也不能動彈,化成了一座石頭山,而青龍降伏了猛虎後又還原成偃月大刀,回到關羽手中。關羽以刀卓地,仰天大笑,就在他的大刀卓地之處,居然冒出涓涓清泉。將士們用此泉水痛飲解渴,軍威士氣大為振奮。臨行前,關羽用刀蘸上泉水澆灑石頭山,山上立即綠樹叢生,青翠一片。後人便把這處清泉取名為卓刀泉,並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廟,把白虎精化成的山叫做伏虎山。有詩日:“青龍降虎關雲長,甘醇還數卓刀泉。”
當然這些只是傳說,我們雖無法考證這個傳說是否真實,但它至少可以說明關羽與武漢的關聯。傳說中的這口泉井仍在,泉深10米。據碑文記載:“斯泉冬溫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飲之可療疾。”因泉而名,宋代在此修築道場。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分封武昌為楚昭王,遊歷於此,嘗飲泉水,讚嘆不已,便築台建亭,在泉井的石欄上,題刻“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於井口之上。這石階與井口一直保存下來,成了至今尚能觸摸的歷史見證。
卓刀泉乃關羽在武漢地區傳說活動的見證物、“活化石”。全國關帝廟寺遍布城鄉,據有人統計,全球約有關帝廟4萬餘座。而關羽以刀卓(鑿)泉,僅此一處。
且不說關羽在赤壁大戰前是否途經這裡,上述故事僅是民間的傳說。但該處的小山和井泉確實存在,這就提出了卓刀泉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問題。根據地質工作者的考察,武漢位於長江中游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豐富的大氣降水,垂直滲入伏虎山的土壤和岩縫中。卓刀泉水的一部分就是來自這種滲入水,另一部分是在含水層和隔水層相互影響制約下,一部分地下重力水運移到地形低凹的地方,被迫出露地表,這就成了卓刀泉。因為卓刀泉的水是經過岩層多層過濾的地下水,所以清澈澄淨,炎夏時水溫明顯低於氣溫,喝起來確實清冽爽口,有消暑解乏的功能,尤宜沖沏香茗。因為泉水本身就是一個傳說,所以對遊人的誘惑就非同一般了。
相傳,當年關公馳騁沙場,在攻打樊城時,手臂為曹仁毒劍所傷,總是未能痊癒隱隱作痛。後有人用此泉水為關公清洗傷口以刮骨療毒,關公笑談自若。於是,泉水的傳說愈傳愈神。泉水沏茶,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古人云:“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鐘山川之靈稟”、“茶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唐朝時,陸羽自幼為某寺廟主持所收養,成為佛家弟子。他對於茶道有著精深的研究,品茶論茶高人一籌,為士大夫和僧人所追捧,被歷代茶商奉為茶神、僧俗人等,方見飲茶之妙,飲茶成為一時風尚,茶文化蔚然大興。讀書人品茶,是為靜心修身;僧人飲茶,是為了靜心悟道。意圖有別,過程一致,所謂殊途同歸。
如今遊人和香客在寺廟裡,用泉水沏茶,悠閒地品茶談道,無疑是一種非凡的享受。據寺中法師介紹,近年有不少港台和海外朋友來此,都要虔誠地灌上一壺泉水,帶回大洋彼岸,供奉關帝像前,或饋贈親朋好友,或以泉水寓完美——此乃故土玉液瓊漿也。
卓刀泉寺始建於對關公評價極高的宋代,始建的初衷是關帝廟,因廟中有關公卓刀之古泉,定名為“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自宋以來先後名為御泉寺、玉泉寺、泉寺等。卓刀泉又是一處險要之地。它處九嶺十八凹之間,是武昌城東古驛道隘口,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卓刀泉寺歷盡滄桑屢建屢毀,一時曾被人們淡忘。明末戰亂,卓刀泉寺毀於戰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後因太平軍與清軍在此鏖戰,卓刀泉寺再度遭毀。清鹹豐八年,“同光中興”名將、時任湖北巡撫胡林翼發動善男信女捐資重建(有《清鹹豐八年功德碑》為證),呈“神字復新,而登高周曆,四顧童立”。廟宇建後,林木稀少。清光緒二年(1876年),邑侯鐘公領銜種松樹1.3萬株,間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樹。到光緒九年,已林木蔥蘢。
據寺內石碑載:卓刀泉“四周松柏繚繞,拔地參天,每當煙開日出,天朗氣清,則百鳥騰聲,歡如樂作。及微風披拂,而雲飛濤涌,谷應山鳴。其澎湃之聲,恍如萬馬賓士,雜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頃,百靈變幻,莫測其端,詞客騷人,靡不以得睹斯泉為快。”其美麗壯觀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間者,恆累宿不能去”。
P5-8

後記

洪山區作為武漢市的七個主城區之一,流傳有極其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了保存洪山區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決定編選這本《洪山掌故》。
本書編寫過程中摘用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文章和著作,有些甚至未能註明明確的出處,在這裡要向他們表示感謝並致歉。由於本書力圖完整搜羅關於洪山區的掌故,因此也採用了一些網路上的觀點、著作,在此我們也要向他們致以深深的謝意。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李永鋒為本書的資料蒐集做了大量工作,著名學者嚴昌洪教授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在此深表謝意。
由於編者學識所限,加之時間倉促,本書可能存在不少瑕疵甚至錯誤,我們熱忱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武漢市洪山區地方志辦公室
2011年9月

序言

這是一部講掌故的書。“掌故”,原意是指國家的故事,就是歷史上那些舊制度、舊事例,後來泛指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現在演變成記敘人物軼事、朝野瑣聞、民間傳說、風土人情的一種文章體裁。這種文章具有知識性、趣味性,讀起來顯得輕鬆雋永,可以屬於野史、稗史一類。有些人一聽說是野史、稗史,就覺得零星、不可信。我倒覺得對野史、稗史需要分析,固然有不少臆說傳聞不可靠,甚至有荒誕不經的記載,需要剔除,但也有許多有用的材料,正可補正史之不足,我們可以在掌故中獲得許多官書上看不到的知識。
這是一部講洪山的書。洪山區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其建立的時間並不久遠,但在這塊熱土上演繹的人類繁衍與社會變遷的歷史,卻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洪山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只是以前作為江夏縣的屬地,其光輝的篇章融人到江夏的歷史中,所以人們對洪山的歷史沿革、山川攬勝、名人軼事、社會民俗等等,了解並不多。
居住在洪山境內的居民,現在有多少人知道,洪山的得名與隨州的大洪山有關?大家都喜歡吃洪山菜薹,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晚清曾任湖廣總督的李瀚章,為了在家鄉合肥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洪山菜薹,不僅帶去了菜種,還派船來把洪山的泥土裝了一船去,背了一個“刮湖北地皮”的名聲。又有幾人知道,辛亥武昌首義元勛、民國兩任大總統黎元洪,就安葬在洪山區的土公山上。不讀手上這本書稿,我不知母校中南民族大學原址“街道口”原名“鑰匙頭”,也不知現在任教的華中師範大學所在地“廣埠屯”的地名來源於明代的屯墾制度,而且與“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廣積糧”有關。關羽在伏虎山下卓刀取水以飲兵馬,李白在東湖邊放鷹吟詩以明志,諸如此類,洪山歷史上的故事何其多,反映了該區域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
為什麼人們對這些事情知之甚少,主要是宣傳不夠,弘揚不夠。還在上世紀80年代,我曾對時任洪山區委書記的張烈彩先生說過,洪山區的歷史文化蘊涵豐富,可以深度發掘。他說,你能否幫我們挖掘一下呢?當時在飯桌上僅說說而已,區里沒有下文,我也就沒有動作。二十年過去了,我除了在編寫《武漢掌故》時,將洪山的歷史典故,風土人情儘量發掘,編進書里外,沒有為洪山區的歷史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做點事情,實在是感到汗顏。
近年來,洪山區委區政府在武漢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於建設“現代洪山”的同時,在發掘和保護“歷史洪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古卓刀泉寺不僅恢復了昔日佛教叢林香菸繚繞的景象,為善男信女提供了許願祈福的場所,而且增其建制,復其古蹟,使那裡成為外來遊客探幽訪古的好去處。黎元洪墓園的擴建,伏虎山辛亥陵園的修整,均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現在,他們又組織編寫了這本《洪山掌故》,比較系統、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洪山地區的令人神往的風物、饒有趣味的軼事、鮮為人知的秘聞、美麗動人的傳說,讓我們在看見一個以光谷為代表的欣欣向榮的現代洪山的同時,也看見了以卓刀泉為代表的洪山的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文化根脈。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洪山區的前途將更加美好!
因我主編過《武漢掌故》,作者向我索序,不便推辭,就寫了以上這些感想,權作一篇小序吧。
2011年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