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學派

亭林學派

亭林學派是清人顧炎武所創立的學派,主張實事求是,不分漢宋門戶,經世致用,規模宏峻。代表作有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亭林學派
  • 學派創始人:顧炎武
  • 年代:清朝
  • 代表著作: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簡介,學術主張,代表著作,影響,

簡介

亭林學派是清人顧炎武所創立的學派。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寧人,清崑山(今屬江蘇)人,因其故居有亭林湖,學者稱亭林先生,此學派因此而名。
顧炎武像顧炎武像
顧炎武之先,世代業儒,其祖父以上,三代都是進士。顧炎武早年參加過復社,與同鄉的歸莊相友善,以詩文並稱於世,固兩人性格耿介違俗,時人稱“歸奇顧怪”。
顧炎武因深惡明季招門徒、立名譽之習,故教誨傳學僅潘耒一人。見於《年譜》者尚有毛今風、宋列、王太和三人,張石舟所編《年譜》附載王吳曾受於炎武。但上述諸人著述未聞。《漢學師承記》謂張力臣受業於炎武。但《年譜》未載。顧炎武之交遊者有歸莊、吳炎潘檉章朱鶴齡、王錫閻、李□張爾岐朱彝尊閻若璩、楊□、博山、路澤農、吳任臣、張□、王宏撰李因篤、馬□、汪琬等;炎武之從游者有徐乾學徐元文、陳芳績、陳啟源等。炎武之私淑弟子有黃汝成。

學術主張

亭林學派之學,實事求是,不分漢宋門戶,經世致用,規模宏峻。炎武“學主於斂華就實,晚益篤志經學”,“於陸、王之說辨之最力,論治、綜核名實,於禮教尤兢兢”,“論學,標博學於文、行已有恥二語為宗旨”。
該派談性理者不多。雖屢次稱引朱熹,但對於其理學思想則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雖在形式上仍保留著宋學的外殼,但試圖以經學主張改鑄理學。提出“古之所謂理學”即經學,而“今之所謂理學”即禪學,這種理學,“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它“校諸帖括之文而尤易”。認為經學難治而可貴,禪學易習而不足取法。
顧炎武尖銳地批評了理學家們“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流弊,總結了清談誤國的教訓。他指出:“劉、石亂華,本於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昔之清盜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骯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盪覆,宗社丘墟!”(《日知錄》)
針對晚明士林空疏學風,該派提出“博學於文”、“行已有恥”的主張,認為這是聖人之道。自一身以至天下國家,皆學之事;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恥之於人至為重要,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雖“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行已有恥”是該派它身處世的原則;“博學於文”是該派通經致用的方法和途徑。
他們的學術宗旨是“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通經致閒的手段則是訓詁考據。他們主張通以漢儒為師,認為“六經之所傳,訓詁為之主,仲尼貴多聞,漢人猶近古”,從而拋棄了理學家的明體功夫,而致力於通經之業。並且摸索出了一套紮實細密的治學方法。如,在廣泛占有資料基礎上的比勘審核、旁推互證、排比鉤稽的歸納法;力求名實相符、事有佐證的證驗法等。
該派還提倡創新的治學精神,反對剽襲模仿的風氣。認為著書頒有新內容。“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人之所不可無。而為之”。對著述持嚴肅負責的態度,指出“讀書不多,輕言著述,必誤後學”。
該派反對治學上的門戶之見,認為“排斥眾說,以申一家之論”的做法會使通經之路狹窄,主張“問道論文,益征同志”。對於自己的為學主張,該派能夠身體力行,如顧炎武一生“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即使在戎馬離亂之間也手不廢卷,閱書數萬卷,他給自己立下了繁難的讀書規程,從國小音韻文字人手,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數十年學力去做通經致用的學問。在其北游途中,“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
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該派主張從“人道”人手,認為“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這種“人道”並非“純乎天理之公,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認為自私心是人之“常情”。
該派還反對超經濟的權力干涉,主張利盡山澤面藏富於民。認為富國之策一在簡政便民,二在開發資源。要求擺脫封建君主的集權政治,實行以郡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以為國家治亂決定於社會有無“清議”,肯定人民“不治而議”的正當性,提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然則教風俗苟非盡善,即許庶人之議矣”。
該派還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實行唯才是用的選舉制度,提出“天下之人皆得舉麗薦之”的選舉原則,表現出初期的民主思想。顧炎武對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非常讚賞,謂自己的《日知錄》中所論同於黃氏“十之六七”,於此可見兩人觀點有許多相同之處。

代表著作

亭林學派代表著作有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種》、《韻補正》、《亭林詩文集》,潘耒《易論》、《類音》等。

影響

亭林學派在儒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徐世昌《清儒學案》謂其學“為有清一代學術淵源所自出,後之承學者,因其端以引申之,各成專家,而兢兢以世道人心為本,論學論治莫能外焉。此其學之所以大也。”其通經之學,開一代補學之先,對後來的乾嘉時代的漢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