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費用學說

交易費用學說

交易費用這一概念是羅納德·科斯教授首次引入經濟學分析的。他在1937年發表的經典性論文《企業的性質》中用於分析企業的起源和規模時提出的。後經奧利弗·威廉姆森、阿曼·阿爾奇安、哈羅德·德姆塞茨道格拉斯·諾斯張五常經濟學家發揚光大而開創了西方新制度經濟學,成為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易費用學說
  • 外文名:Transaction cost theory
  • 提出者羅納德·科斯教授
  • 引入經濟學分析
  • 用於:分析企業的起源和規模時提出
簡要綜述,專用框架,影響分析,

簡要綜述

根據科斯的解釋,交易費用是運用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並以此來解釋企業存在的原因,它包括兩個主要內容:(1)發現貼現價格.獲得精確的市場信息的成本。(2)在市場交易中,交易人之間談判、討價還價和履行契約的成本。在科斯看來,市場交易過程是要花費代價的,這是對傳統經濟學進行反思的結果,就是說進行市場交易並不像正統的完全競爭理論所假定的那樣,價格信息為既定的並為所有當事人掌握,相反,價格是不確定的、未知的,要將其轉化為已知,是要付出代價的。同時,市場交易過程並不總是順利的,因為交易人之間經常會發生糾紛、衝突,因此就需要談判、履約甚至訴諸法律,所有這一切都要花費成本。因此,“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一個權威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
科斯首創交易費用理論,之後許多的經濟學家對交易費用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其中威廉姆森就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從協約的角度將交易費用分為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後的交易費用兩種。所謂事前的交易費用是指起草、談判、保證落實某種協約所必須付出的成本;所謂事後交易費用是指交易已經發生之後的成本,它可以有許多形式:
第一,當事人想退出某種契約關係必須付出的費用.
第二,如果市場關係是一種雙頭壟斷關係,交易者發現事先確定的價格有誤而需要改變原價格所必須支付的費用,
第三,交易當事人為政府解決他們之間的衝突所付出的費用。
第四,為確保交易關係的長期化和持續性所必須付出的費用。他還修正了經濟行為的前提假設,提出交易費用理論的第一個假設是“有限理性”,即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和不完全信息的限制,使得人們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認為人的認識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地做到”.第二是機會主義假設,認為人不僅是自私的,而且只要能夠利己,就不惜去損人,在交易費用理論中主要指向交易對方提供歪曲的信息。第三是資產專用性假設,是指為了某一種特定的交易而做出的持久投資,它一旦形成便很難轉移到其他用途上去。威廉姆森還將交易這個分析單位進一步緯度化,認為交易的主要緯度有三個:交易的不確定性,交易的市場環境和交易的頻率
在他們之後,又有一些經濟學家對交易費用學說進行了闡釋、發展和運用,使交易費用概念和交易費用理論一般化了,擴展了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範圍,這個一般化過程也就是新制度經濟學體系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無論是科斯還是威廉姆森,他們都是以交易費用作為分析問題的工具,將經濟學的方法套用於研究制度的運行和演變,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經濟活動,從而在現代經濟學中創立了一種新的範式,用理論將經濟學引向了現實世界,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理想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經濟問題的新的解釋力。儘管交易費用理論還不是一種成熟的理論,本身還存在諸如交易費用難以界定和測量、對企業產生問題解釋不充分等缺陷,但是它畢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現實世界的角度,科斯也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下面我們將用交易費用理論來解釋旅遊企業聯盟這一現象。

專用框架

諾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1937年發表的經典性論文《企業的性質》率先揭示了交易費用普遍存在的事實。1960年,他發表了著名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將交易費用概念從企業成本進一步擴展為社會成本範疇,以“公地悲劇”的典型案例入手,首次明確提出了交易費用概念。
科斯未再深究,但交易費用概念卻成為新思維的邏輯起點。許多學者投入到對交易費用的內涵和外延、決定因素和性質等問題的研究中。在這些學者中,使交易費用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還是基於威廉森的一系列論述。正如瑞典經濟學家約翰·克勞奈維根所說:“自威廉森開始,交易成本經濟學在概念詮釋和實證檢驗兩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交易費用之所以被視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分析工具,在於它顛覆了占據西方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思想,即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機制這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經濟人”可以通過自利的動機和行動實現客觀上增進整體社會福利的效果,即利己不損人。
但實際上由於市場個體的知識存量和信息高度不對稱,或即使信息充分,憑人類有限的精力和能力也不可能悉數掌握並加以利用。因此,在威廉森看來,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人更多地表現為“契約人”,即人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性,僅能做到有限理性;在不具有完全理性和對稱信息的情況下,具有自利動機的個體就會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會不擇手段地侵害他人利益以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人的因素決定了經濟活動的複雜性。威廉森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視為一種交易,並提出了體現交易特徵的三個基本維度: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交易頻率資產專用性是最重要的,也是使交易費用經濟學與解釋經濟組織的其他理論相區別的最重要的特點。所謂資產專用性,是指資源在用於特定用途以後,很難再移作他用的性質。這種性質,不確定性或複雜性是現實經濟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就是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交易頻率,即在某段時期的交易次數,是一個相對的維度。
由於資產具有專用性,使得它們轉向其他生產目的時就會大大貶值。此時如果某一方投資於這些專用性資產,則另一方就可能以退出交易相威脅,這種被稱為“敲竹槓”或“要挾”的機會主義行為會阻礙專用性投資,從而影響到經濟績效
出於以上考慮,現實中各種社會主體, 包括個人和組織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易過程中,必定會消耗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諸如收集交易對方的產品信息、資信狀況,與對方討價還價,仔細擬定契約,進行事後履約監管等等行為以防止“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些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是交易費用最為直接表現形式。
威廉森的目的其實並不在於不斷解決交易衝突,而是在事前認識到了潛在的衝突,並把不同屬性的交易與不同成本、不同效能的組織治理結構相匹配,來阻止或弱化衝突,並達到節省交易費用的目的。
威廉森的配置原則如下:其一,對資產專用性很弱、接近和等於通用性資產,或交易頻率低的交易,適合於採取市場機制;其二, 對具有中等程度資產專用性,或中等程度交易頻率的交易,適合採取縱向的中間體組織。比如通過形成長期的訂貨、供貨契約,或當供方必須進行專用性資產投資時,供需交易夥伴形成相互的產權關係;其三,對具有高強度資產專用性,或頻率很高的交易,適合於由組織內部交易;其四,對具有高度專用性資產,但納入企業體制後明顯出現規模不經濟的交易,適合於採取政府組織
威廉森通過發展交易費用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分析範式,使交易費用經濟學成為當代經濟學異軍突起的一個分支,其貢獻是無可替代的。他被譽稱為交易費用經濟學之父。
從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分析思路可以看出,該理論套用性較強,視野較寬,適用範圍也較廣。交易費用似乎更成為經濟學家手中的一面“魔鏡”。事實上,任何一種關係,不論是經濟關係還是其他關係,只要可以表述為契約交易的問題,就都可以用交易費用理論來進行分析。

影響分析

Hennartt和Park(1993)最早運用交易費用理論來分析跨國公司的新建與併購選擇。他們把交易費用作為工具,分析指出當跨國公司具有技術優勢、管理優勢時,併購投資會增加交易成本,從而不利於併購進入;如果跨國公司的擴張是在非相關性行業,併購則可以減少投資風險,降低交易費用。
內部化理論的著名代表巴克利和卡森(1998)發表《國外市場進入戰略分析——內部化理論的延伸》一文,進一步發展了Hennart等人的研究。他們利用交易費用這一工具,從東道國巨觀環境產業環境企業內部因素等三個方面,全面分析了東道國的文化差異、行業結構、行業進入限制、競爭對手的反應以及跨國公司的技術水平、規模、海外經營經驗等對貿易、許可證、特許經營合資跨國併購等不同市場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
巴克利等人並沒有直接比較不同因素對新建與併購交易費用的影響,但他們的研究將交易費用作為一種廣泛的分析工具,延伸到了對跨國公司市場進入戰略行為的分析,並使用成本收益的傳統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跨國併購交易過程中各種因素導致的交易費用,提供了一種分析跨國併購影響因素的有用工具。同時,他們還運用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對東道國巨觀環境、產業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進行分析的做法,也值得借鑑。
交易費用學說提供了一個解釋跨國併購影響因素的一般理論範式和工具。但是,其局限性也相當明顯。例如,交易費用的出發點是市場不完全性,但是對於一些市場不完全性的情況,如目標公司具有特殊資產、政府政策等對跨國併購的影響,交易費用學說似乎無法解釋。
有一些行業環境特徵,如產業壁壘、產業進入政策等,用交易費用也無法分析。更重要的是,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跨國併購影響因素的分析,忽略了跨國公司主體目標對併購投資行為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