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

亟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亟
  • 漢字:亟
  • 讀音:jí qì
  • 部外筆畫:7
基本信息,讀音,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漢字:亟jí qì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讀音

部首:一部
總筆畫:8
五筆86&98:BKCG
:MEM
筆順編號:52251541
角號碼:1710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9F

釋義

急切;迫切:亟盼|亟待解決。
亟 <形>
(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亟”(極字)字的初文。中間是一個站著的人,上面一橫表示“極於頂”,,面一橫表示“極於踵。”金文繁化字形,與小篆的寫法相似。本:極點,盡頭) 快速;迅速(含有急迫意)
亟,急也。――《廣雅
亟其乘屋。――《詩·豳風·七月》
小飯而亟之。――《禮記·少儀》
欲霸之亟成。――《戰國策·宋策》
亟言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君亟定變法之慮。――《商君書·更法》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孟子·梁惠王上
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亟請廣州府余暨南
則家中需金甚亟。――《黃仙裳濟友
太祖亟見之——《涑水記聞·司馬光》
經始勿亟——《詩·大雅·靈台》
熈然以亟陟,揆席為祝,(袁可立)及抵里蕭然。——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
值登萊匱亟之會,命飛挽,以專征。——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
亟qì
⒈屢次:~來探視。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好從事而亟失時。”——《論語·陽貨
“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答李翊書
亟jí
⒈趕快,急切:~需辦理。~待糾正。
⒉見qì。
一音氣(qì)。
①指氣。《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張景岳註:“亟,即氣也。觀《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即此藏精起氣之謂。”
②屢次。《素問·疏五過論》:“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王冰註:“數刺陰陽經脈,氣奪病甚,故身體解散而不用,四支廢運而轉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
二音極(jí)。急速。《素問·生氣通天論》:“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紀力切《集韻》《韻會》訖力切,音棘。敏也,疾也。《說文》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徐鍇曰》承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之意也。《詩·大雅》經始勿亟。《左傳·襄二十四年》公孫之亟也。《注》急也。言鄭公孫宛射犬性急。
又《廣韻》《集韻》去吏切,音唭。頻數也。《孟子》亟問亟餽鼎肉。《又》仲尼亟稱於水。
又詐欺也。《揚子·方言》東齊海岱之閒曰亟。
又與棘通。《詩·大雅》匪棘其欲。
又與革通。《禮·檀弓》夫人之病革矣。
又與極通。《荀子·賦論》反覆甚極。《注》極與亟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