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卡多根

亞歷山大·卡多根(Sir Alexander Ceorge Montagu Cadogan)(1884—1968),譯“賈德乾”,英國外交官。貴族世家出身,求學於伊頓公學牛津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卡多根
  • 別名:賈德乾
  • 國籍:英國
  • 職業:外交官
政治生涯
1909年起進入外交界,供職於英國駐外機構和外交部門。1934年任駐中國北平公使。1936年奉調回國後即任外交部次官。1938年1月取代*范西塔特為外交部常務次官,在慕尼黑會議中,支持綏靖政策,贊成同希特勒德國妥協,但也反對過分軟弱。在長期的外交生涯中,以處事幹練、注重實際、善於應順上級的政策傾向,深得歷任首相和外交大臣的賞識,積極參與外交決策活動。
1946 年後改任常駐聯合國代表,1947年4月2日,英國駐聯合國代表亞歷山大·卡多根正式通知秘書長特里格夫·賴伊,要求秘書長把巴勒斯坦問題列入聯合國議程,並要求事先召開聯大特別會議,成立一個對巴勒斯坦問題進行實地調查的特別委員會。
1950年1月8日,北京的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給聯合國秘書長賴伊發了一封電報,堅決要求聯合國接納紅色中國,驅逐國民黨中國。蘇聯駐安理會代表雅可夫·馬立克提出了一項驅逐國民黨中國的決議案。 在接著進行的辯論中,美國反對蘇聯的決議案,但卻宣布說,美國願意讓安理會成員國進行投票表決,並且不使用否決權,若有7票贊成,美國就接受表決結果。
馬立克遭到了失敗:1月13日的投票結果是6比3,英國和挪威棄權。雖然馬立克僅差一票,但他卻立即退出安理會會場,並宣布只要國民黨代表不走,蘇聯就將抵制聯合國。英國駐聯合國代表亞歷山大·卡多根爵士,對蘇聯引發的這一危機的真正動機提出了質疑。他懷疑蘇聯不是要幫助紅色中國進入這一世界機構,而是要阻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以便使北京“更為有效地同西方隔離開來,而處於俄國的控制之下”。
1950年退休。其1938—1945年的日記經人整理在1971年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