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文水壩

亞斯文水壩

亞斯文水壩位於埃及境內的尼羅(Nile)河幹流上,在首都開羅以南約800km的亞斯文城附近,是一座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具有灌溉發電防洪航運旅遊水產等多種效益。

壩址位於亞斯文老壩上游7km處的水庫回水區內,水深約30-35m。壩址河谷寬約500m,兩岸邊坡下陡上緩,高出河底100m處的河谷寬約為3600m。

大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11m,當最高蓄水位183m時,水庫總庫容1689億m3,電站總裝機容量210萬kW,設計年發電量100億kW·h。工程於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10月15日第一台機組投入運行,1970年7月15日全部機組安裝完畢並投入運行,同年工程全部竣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斯文水壩
  • 外文名:Aswan Dam
  • 地理位置:開羅以南900公里的尼羅河
  • 建設時間:1960年1月9日-1970年7月21日
  • 壩體全長:3,600米
  • 壩體高度:111米
  • 體積:4,300萬立方米
  • 所屬城市:亞斯文城
  • 所屬國家:埃及
  • 水域面積:5120平方公里
  • 最佳遊玩季節:春、秋兩季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開放時間:7:00-17:00
  • 門票價格:15埃鎊
  • 氣候條件: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簡介,相關文化,數據概述,蓄水總量,建設歷程,工程規模,現狀,重要意義,存在問題,工程警示,

簡介

亞斯文水壩
亞斯文水壩(Aswan High Dam)位於埃及開羅以南900公里的尼羅河畔,尼羅河美麗的自然景觀,舒適的熱帶氣候,豐富的文物古蹟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壩,使亞斯文的旅遊業特別發達。水壩的建設自1960開始,歷時10年,耗資9億美元,站在111米的亞斯文水壩上,腳下波濤翻滾的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被攔腰截斷,放眼南望是寬15公里長500多公里的納賽爾湖,這座世界第二大人工湖吞下尼羅河的全年徑流,實現河水多年調節,使1964年的洪水,1972年的乾旱,1975年的特大洪峰和1982年以來的持續低水位都化險為夷。在幾乎全非洲都在鬧饑荒的時候,埃及的糧食基本自給自足
亞斯文水壩由主壩、溢洪道和發電站三部分組成。大壩所使用的建築材料約4300萬立方米,其體積相當於開羅西郊胡夫金字塔的17倍,堪稱世界七大水壩之一。

相關文化

壩址位於亞斯文老壩上游7km處的水庫回水區內,水深約30~35m。壩址河谷寬約500m,兩岸邊坡下陡上緩,高出河底100m處的河谷寬約為3600m。河谷呈南北向,在變質岩、火成岩中切割而成。右岸為變質岩系,主要為混合岩,左岸除混合岩外,尚有花崗岩及火山岩,上部還有努比亞砂岩,岩體受一系列斷層切割。左、右岸基岩出露。
河床基岩埋藏很深,覆蓋層最大深度達225m,主要為砂層。上部為細砂,厚約20m;其下為粗砂、礫石相間;在低於河床120~130m以下為弱透水的第三紀地層,由砂岩、細砂、粗砂、砂質壚坶及半堅硬粘土組成。
埃及氣候炎熱、乾燥少雨,開羅以南的上埃及地區實際上是無雨區,由於沿途蒸發滲漏和灌溉等多種原因,尼羅河到埃及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09億m3;亞斯文站最大年水量與最小年水量相差很大;年內分配亦很不平均,8~10月水量最豐,占全年水量70%,2~4月為枯水期;洪枯水差別更大,最高洪峰流量為14000m3/s,枯水時約350m3/s,相差40倍。尼羅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34億t,平均含沙量約1.5kg/m3,最大可達5~6kg/m3,泥沙主要來自衣索比亞高原。
高壩總庫容1689億m3,相應水位183m,其中死庫容約310億m3,水電站運行的最低設計水位為147m,調節庫容900億m3,相應水位為147~175m;最大防洪庫容473億m3,相應水位175~183m。水庫總長約500km,在埃及境內長約300km,稱為納賽爾湖,在蘇丹境內長約200km,稱為努比亞湖。水庫總面積6751km2。水庫防洪標準採用千年一遇洪水設計,洪峰流量15100m3/s,相應洪量為1340億m3;萬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17000m3/s,相應洪量為1520億m3。

數據概述

亞斯文大壩看起來象是鋪在大湖上面的一條寬廣的公路。大壩兩側除了無邊的水面外,還有很多水利設施,這樣工業化的場面在埃及是不多見的。
弧形拱橋式的大壩,高111米,長3830米,壩底寬980米,頂部寬40米,動用土石4300萬立方米.將尼羅河攔腰截斷,從而使河水向上回流,形成面積達5120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640億立方米的人工湖-納賽爾湖。遠處是蓮花狀的大壩建成紀念碑,伴著平靜的湖水,我們已無法感受到當年水利工程施工時的浩大場面了。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根據國際協定,埃及每年可從尼羅河獲取555億立方米的水源,約占其總水源的87%,其中有80%被用於農業灌溉。亞斯文高壩建成後在其南面500多公里河段上形成的納賽爾湖為埃及合理利用水源提供了保障。

蓄水總量

埃及氣候炎熱、乾燥少雨,開羅以南 的上埃及地區實際上是無雨區,由於沿途蒸發滲漏和灌溉等多種原因,尼羅河到埃及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09億立方米;亞斯文站最大年水量與最小年水量相差很大;年內分配亦很不平均,8~10月水量最豐,占全年水量70%,2~4月為枯水期;洪枯水差別更大,最高洪峰流量為14000立方米/秒,枯水時約350立方米/秒,相差40倍。尼羅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34億噸,平均含沙量約1.5千克/立方米,最大可達5~6千克/立方米,泥沙主要來自衣索比亞高原。高壩總庫容1689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83米,其中死庫容約310億立方米,水電站運行的最低設計水位為147米,調節庫容900億立方米,相應水位為147~175米;最大防洪庫容473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75~183米。水庫總長約500公里,在埃及境內長約300公里,稱為納賽爾湖,在蘇丹境內長約200公里,稱為努比亞湖。水庫總面積6751平方公里。水庫防洪標準採用千年一遇洪水設計,洪峰流量15100立方米/秒,相應洪量為1340億立方米;萬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17000立方米/秒,相應洪量為1520億立方米。
亞斯文水壩亞斯文水壩

建設歷程

英國人在1898年興建了舊壩,於1902年完工,長1900米,高54米,屬於中型重力壩,由於原設計的不足,舊壩已於1907-1912年和1929-1933年兩次加高,但在1946年時洪水卻幾乎漫壩,使得人們決定在舊壩上游6.4公里處建造新壩,而非再次加高舊壩。在埃及總統納賽爾革命後,在1952年開始了新壩的設計,起初美國答應就此貸款2.7億美元,但由於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取消了這項資助,埃及政府因此計畫用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來繼續這項工程,在1958年時蘇聯加入,提供了大約三分之一工程造價的資助,以及工程師和重型機械。新壩施工從1960年開始,於1970年7月21日完工,其水庫在1964年一期工程結束後便開始蓄水,為搶救水庫區內的埃及文物及古蹟,196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示下,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搶救工作,24項古蹟被遷移或贈送他國,1976年水庫達到設計水位。
亞斯文水壩

工程規模

亞斯文水壩位於埃及境內的尼羅(Nile)河幹流上,在首都開羅以南約800公里的亞斯文城附近,是一座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具有灌溉、發電、防洪、航運、旅遊、水產等多種效益。 大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11米,當最高蓄水位183米時,水庫總庫容1689億立方米,電站總裝機容量21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00億千瓦·時。工程於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10月15日第一台機組投入運行,1970年7月15日全部機組安裝完畢並投入運行,同年工程全部竣工。壩址位於亞斯文老壩上游7公里處的水庫回水區內,水深約30~35米。壩址河谷寬約500米,兩岸邊坡下陡上緩,高出河底100米處的河谷寬約為3600米。河谷呈南北向,在變質岩、火成岩中切割而成。右岸為變質岩系,主要為混合岩,左岸除混合岩外,尚有花崗岩火山岩,上部還有努比亞砂岩,岩體受一系列斷層切割。左、右岸基岩出露。河床基岩埋藏很深,覆蓋層最大深度達225m,主要為砂層。上部為細砂,厚約20米;其下為粗砂、礫石相間;在低於河床120~130米以下為弱透水的第三紀地層,由砂岩、細砂、粗砂、砂質壚坶及半堅硬粘土組成。
納賽爾湖納賽爾湖

現狀

如今的亞斯文水壩所使用的花崗岩,比胡夫金字塔用掉的還多,足見其宏偉壯觀。12座發電機,不僅可供應埃及的電力,還可提供其它阿拉伯國家使用。因為水壩而建的納瑟人工湖泊(Lake of Nasser)也相當壯闊,但卻嚴重威脅到岸邊的古蹟神殿,有不少沉入湖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此發動了一連串救援活動,雖然搶救回部分古蹟,但仍有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慘遭滅頂。但大壩建成後,下遊河水由於不再定時泛濫,下游土壤肥力不斷下降,致使農業減產。

重要意義

亞斯文水壩於1960年開始建造,竣工於1970年.在世界大壩中排名11。但是它的壩面積超過了它的壩高,長度則跨越了尼羅河2英里。 由蘇聯設計了前期工程,並提供了一座電站的設備。水壩的建成對埃及的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其南面五百多公里河段上形成的納賽爾湖為埃及合理利用水源提供了保障,供應了埃及一半的電力需求,並阻止了尼羅河每年的泛濫。
埃及國王為亞斯文水壩奠基埃及國王為亞斯文水壩奠基
亞斯文水壩位於亞斯文城南6公里處的山口地帶,由主壩、溢洪道和發電站三部分組成。主壩全長3600米,壩基寬980米,壩頂寬40米,壩高111米,所使用的建築材料約4300萬立方米,其體積相當於開羅西郊胡夫大金字塔的17倍,堪稱世界七大水壩之一。
水壩是一項集防洪、灌溉、航運、發電為一體的綜合利用工程1964年尼羅河曾發生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由於當時亞斯文高壩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已能蓄水防洪,使埃及人民避免了一場災難。從那時起,亞斯文高壩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尼羅河洪水對埃及的威脅。
新的亞斯文高壩全長3600米,底層寬度980米,頂層寬度40米,高111米,體積4300萬立方米,屬於大型重力壩,最高每秒流量11000立方米,其攔河而成的納賽爾湖(又稱納賽爾水庫),是世界第七大水庫,長550公里,寬35公里,面積達5250平方公里,體積達132立方公里。
工業方面,水壩擁有12組175兆瓦發電機,總功率為2100兆瓦 ,1967年開始發電,1998年發電量占埃及總發電量的15%,最高峰時發電量占埃及全國的一半,甚至可向鄰國輸出電力。
農業方面,水壩有效減小了1964年、1973年的大洪水和1972年-1973年和1983年-1984年的旱災造成的危害。在幾乎全非洲都在鬧饑荒的時候,埃及的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水庫還發展了漁業,由於離消費市場距離太遠,漁業的收入並不高。
另一個特別的利益是從此埃及擺脫了其不友好的鄰國蘇丹有機會對其埃及命脈尼羅河水的控制。因為如今絕大多數的埃及人都工作、居住在尼羅河谷,埃及還在計畫從納賽爾湖引出另外一條和尼羅河平行的水道,擴大經濟面積。

存在問題

1.大壩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質肥力持續下降。大壩建成前,尼羅河下游地區的農業得益於河水的季節性變化,每年雨季來臨時泛濫的河水在耕地上覆蓋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地為土壤補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壩建成後,雖然通過引水灌溉可以保證農作物不受乾早威脅。但由於泥沙被阻於庫區上游,下游灌區的土地得不到營養補允。所以土地肥力不斷下降。
2.修建大壩後沿尼羅河兩岸出現了土壤鹽鹼化。由於河水不再泛濫,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帶走土壤中的鹽分,而不斷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層土壤內的鹽分帶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鹽分和各種化學殘留物的高含量,導致了土壤鹽鹼化。
3.庫區及水庫下游的尼羅河水水質惡化,以河水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大壩完工後水庫的水質及物理性質與原來的尼羅河水相比明顯變差了。庫區水的大量蒸發是水質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殘留部分隨灌溉水又回流尼羅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導致河水富營養化,下遊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了,由160毫克/升上升到250毫克/升。此外,土壤鹽鹼化導致土壤中的鹽分及化學殘留物大大增加,即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羅河水的含鹽量。這些變化不僅對河水中生物的生存和流域的耕地灌溉有明顯的影響,而且毒化尼羅河下游居民的飲用水。
4.河水性質的改變使水生植物及藻類到處蔓延,不僅蒸發掉大量河水,還堵塞河道灌渠等等。由於河水流量受到調節,河水混濁度降低,水質發生變化,導致水生植物大量繁衍。這些水生植物不儀遍布灌溉渠道,還侵入了主河道。它們阻礙著灌渠的有效運行,需要經常性地採用機械或化學方法清理。這樣。又增加了灌溉系統的維護開支。同時,水生植物還大量蒸騰水分,據埃及灌溉部估計,每年由於水生雜草的蒸騰所損失的水量就達到可灌溉用水的40%。
5.尼羅河下游的河床遭受嚴重侵蝕,尼羅河出海口處海岸線內退。大壩建成後,尼羅河下遊河水的含沙量驟減,水中固態懸浮物由1 600ppm降至50ppm,混濁度由30~300毫克/升下降為15~40毫克/升。河水中泥沙量減少,導致了尼羅河下遊河床受到侵蝕。大壩建成後的12年中,從亞斯文到開羅,河床每年平均被侵蝕掉2厘米。預計尼羅河道還會繼續變化。大概要再經過一個多世紀才能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的河道。河水下游泥沙含量減少,再加上地中海環流把河口沉積的泥沙沖走,導致尼羅河三角州的海岸線不斷後退。一位原埃及士兵說,他曾站過崗的燈塔如今已陷入海中,距離目前的海岸竟然有1-2公里之遙。

工程警示

由於大壩設計的時候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足,大壩建成後在對埃及的經濟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其一:使下游喪失了大量富有養料的泥沙沃土。由於失去了泥沙沃土,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的土地開始鹽鹼化,肥力也喪失殆盡。如今,埃及是世界上最依賴化肥的國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化肥廠正是亞斯文水電站最大的用戶之一。
其二:水壩嚴重擾亂了尼羅河的水文。原先富有營養的泥沙沃土沿著尼羅河衝進地中海,養活了在尼羅河入海處產卵的沙丁魚。如今沙丁魚已經絕跡了。這對此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大型水壩建設工作起了警示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