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急性肝衰竭

亞急性肝衰竭是指急性肝損害或慢性肝損害急性發作,並在發病2~26周內出現的肝衰竭綜合徵。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肝炎病毒感染
  • 常見症狀:極度乏力,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噁心、嘔吐等),黃疸迅速加深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1.肝炎病毒,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在中國,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B型肝炎病毒。
2.其他病毒,如巨細胞病毒、腸道病毒、EB病毒。
3.藥物及肝毒性物質,如異煙肼、利福平、抗代謝藥、化療藥物、乙醇等。在歐美國家,藥物是引起亞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4.嚴重或持續感染,如敗血症、血吸蟲病等。
5.自身免疫性肝病。
6.其他,如休克、充血性肝衰竭、創傷等。

臨床表現

起病較急,急慢性肝損害在發病2~26周內出現肝衰竭綜合徵,臨床表現如下。
1.極度乏力,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噁心、嘔吐等)。
2.黃疸迅速加深。
3.出血傾向明顯,血漿凝血酶原活動度(PTA)檢查異常並且能夠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
4.可伴有肝性腦病。

檢查

1.體格檢查
伴有肝性腦病的患者,可有神經活動遲鈍、嗜睡、躁動、撲翼樣震顫等表現,嚴重者可表現為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2.實驗室檢查
(1)血清總膽紅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
(2)PTA≤40%或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5。
3.組織病理學檢查
(1)急性期(發病約2周):表現為肝臟亞大塊壞死或橋接壞死,壞死局部改變與急性重型肝炎一致,可見壞死區肝血竇擴張,內含紅細胞。
(2)進展期(發病4周后):肝組織內同時存在新舊壞死灶,較陳舊的壞死區網狀纖維塌陷或有少量膠原纖維沉積。壞死範圍大者,肝組織內形成寬窄不一的纖維性間隔,部分或全部分割殘存肝細胞,後者呈不同程度增生或形成結節狀團塊。新生或殘留肝細胞團周緣帶可見細、小膽管增生,腔內有膽汁淤積,管周伴中性粒細胞浸潤。再生結節形成和肝內明顯膽汁淤積是亞急性肝衰竭的突出特點,同時可見強烈的再生反應。

診斷

診斷要點
(1)慢性無症狀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出現肝衰竭,肝組織病理學、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或Knode ll肝炎活動指數<4。
(2)臨床表現為極度乏力,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黃疸迅速加深,並有明顯出血傾向。
(3)實驗室檢查結果為血清總膽紅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 PTA≤40%或INR≥1.5。
(4)病理組織學檢查可見肝組織呈新舊不等的亞大塊壞死或橋接壞死,壞死區網狀纖維塌陷或有膠原纖維沉著,再生結節形成及肝內明顯淤膽。

鑑別診斷

(1)急性肝衰竭:①急性起病,2周內出現Ⅱ期及以上肝性腦病;②極度乏力,有明顯厭食、腹脹、噁心、嘔吐;③短期內黃疸進行性加深;④出血傾向明顯,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⑤肝進行性縮小。與亞急性肝衰竭的主要鑑別是發病特點不同,後者多於起病2~26周內出現肝衰竭綜合徵,伴或不伴有肝性腦病。
(2)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短期內發生急性或亞急性肝功能失代償的臨床綜合徵。表現為極度乏力,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有失代償性腹水,可伴有肝性腦病。血清總膽紅素超出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天上升≥17.1μmol/L,PTA≤40%或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的出血。

治療

1.治療原則
(1)識別並去除肝衰竭的病因。
(2)改善內環境和提供器官功能支持,為肝臟再生提供條件。
(3)積極防治併發症。
(4)及時進行肝移植,提高手術成功率。
2.內科治療
(1)一般支持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病情監護,予以高糖、低脂、適量蛋白飲食,積極糾正低蛋白血症,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2)病因治療:對B型肝炎病毒DNA陽性的肝衰竭患者,應儘早使用核苷(酸)類藥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對藥物性肝衰竭患者,應先停用可能導致肝損害的藥物,再給予相應治療。
(3)免疫調節:可用胸腺素等免疫調節劑,以調節免疫功能,減少感染等併發症。
(4)其他: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減少腸道細菌移位或內毒素血症等。
3.人工肝支持治療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或聯合使用,包括血漿置換、血液透析、持續性血液淨化等。
4.肝移植
適用於經內科和人工肝治療效果欠佳者。
5.併發症防治
亞急性肝衰竭的併發症有肝性腦病、顱內高壓、感染等。
(1)肝性腦病:應去除誘因,如感染、出血等;適度限制蛋白質攝入;服用乳果糖等酸化腸道,減少腸源性毒素吸收;使用支鏈胺基酸糾正胺基酸失衡。
(2)顱內壓增高:套用高滲性脫水劑。
(3)合併感染:先聯合套用抗生素,並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
(4)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可給予新鮮血漿、凝血酶原複合物和纖維蛋白原等,血小板減少顯著者可輸注血小板並給予小劑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預防

1.一級預防
病因預防,積極推廣B肝疫苗,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
2.二級預防
對病毒攜帶者應定期檢查並規範用藥。
3.三級預防
積極防治併發症,早期套用人工肝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