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冰期

亞冰期

亞冰期(glacial substage)是指由於氣候變化的波動性,在一個冰期內可鑑別出的次一級的變化。相對寒冷的階段,冰川擴大為亞冰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冰期
  • 外文名:glacial substage
  • 內容: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
  • 性質:地理術語
  • 學科:自然地理學
  • 成因:氣候變化的波動
  • 特徵:相對寒冷的階段,冰川擴大
特徵,劃分標誌,地質影響,成因,天文學成因說,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特徵

大冰期中包括若干亞冰期與亞間冰期,相對寒冷階段冰川擴大,為亞冰期;相對溫暖階段冰川縮小,為亞間冰期。因此可將一個冰期劃分為幾個亞冰期或亞間冰期。冰期中最冷即冰蓋最盛時,氣溫約比現今低10~12℃。間冰期則比現今氣候暖,北極氣溫比現代高10℃以上,低緯度地區比現代高5.5℃左右。

劃分標誌

冰期時期最重要的標誌是全球性大幅度氣溫變冷,在中、高緯(包括極地)及高山區廣泛形成大面積的冰蓋和山嶽冰川。由於水分由海洋向冰蓋區轉移,大陸冰蓋不斷擴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時的氣候表現為乾冷。冰蓋的存在和海陸形勢變化,氣候帶也相應移動,大氣環流和洋流都發生變化,這均直接影響動植物生長、演化和分布。

地質影響

亞冰期對全球的影響是顯著的。①大面積冰蓋的存在改變了地表水體的分布。晚新生代大冰期時,水圈水分大量聚集於陸地而使全球海平面大約下降了 100米。如果現今地表冰體全部融化,則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80~90米,世界上眾多大城市和低地將被淹沒。②冰期時的大冰蓋厚達數千米,使地殼的局部承受著巨大壓力而緩慢下降,有的被壓降100~200米,南極大陸的基底就被降于海平面以下。北歐隨著第四紀冰蓋的消失,地殼則緩慢在上升。這種地殼均衡運動仍在繼續著。③冰期改變了全球氣候帶的分布,大量喜暖性動植物種滅絕。

成因

學者們提出過種種解釋,但仍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歸納起來,主要有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

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間的相互關係。①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夏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②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當黃赤交角大時,冬夏差別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緯地區處於寒冷時期,有利於冰川生成。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影響因素較多,有大氣物理方面的,也有地理地質方面的。①大氣透明度的影響。頻繁的火山活動等使大氣層飽含著火山灰,透明度低,減少了太陽輻射量,導致地球變冷。②構造運動的影響。構造運動造成陸地升降、陸塊位移、視極移動,改變了海陸分布和環流型式,可使地球變冷。雲量、蒸發和冰雪反射的反饋作用,進一步使地球變冷,促使冰期來臨。③大氣中CO2的禁止作用CO2能阻止或減低地表熱量的損失。如果大氣中CO2含量增加到現代的2~3倍,則極地氣溫將上升8~9℃;如果現代大氣中的CO2含量減少55~60%,則中緯地帶氣溫將下降4~5℃。在地質時期火山活動和生物活動使大氣圈中CO2含量有很大變化,當CO2禁止作用減少到一定程度,則可能出現冰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