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傳統舞蹈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類陘拉花最早源於民間的節日、廟會、典及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誌》中就有相的記載。到了20世紀初,拉花已經十分盛行,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說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井陘縣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2006年5月20日,井陘拉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井陘拉花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河北省井陘縣
  • 遺產編號:Ⅲ-3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音樂特點,表演道具,舞蹈動作,表演形式,藝術分類,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主要分支,社會影響,重要展出,榮譽表彰,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拉花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書的《元和郡縣誌》就有記載。拉花產生並形成於何時何地,史無記載,無文字可考,但眾說紛紜,或曰宋金,或曰元明清,或土生土長,或外地傳入等,皆無確鑿的證據,只能說是一種傳說。
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從人口密集戰爭少的山西晉南、晉中、晉東南於1373年和1388年的兩次大規模的移民,使井陘增添了一百多個晉籍村莊和數十個晉籍姓氏。一些外地民間藝術形式也隨之而來,並在井陘開花結果。“地拉花”的代表之一“井陘拉花”《貨郎擔》的傳人李氏,就是這一時期的移民,在“井陘拉花”由來的傳說中,也明顯的指出了這一點。《中國舞蹈史》中提到:“明人姚旅在山西洪洞縣曾見到多種民間舞蹈。如手持小涼傘的《涼傘舞》,手持檀板、邊拍邊舞的《花板舞》等。”說述民間的舞蹈活動現已看不見了,但傘和板卻是拉花中不可缺少的道具。
改革開放後,井陘拉花多次參加國家級、省、市級大型演出活動。舞蹈家賈作夫、趙宛花、資華筠等親臨井陘學習指導,使古老的拉花藝術煥發出勃勃英姿,在全國性舞蹈大賽中頻頻折掛。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井陘拉花日漸興盛,發展迅速,應邀重大演出接連不斷。井陘拉花的足跡留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神州各地。

舞蹈特色

音樂特點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民歌、民間曲牌和戲曲曲牌的音調,還不乏濃厚的寺廟音樂和宮廷音樂的色彩,它的曲牌約有十幾首,如“萬年歡”、“春夏秋冬”、“爬山虎”、“小兒番”、“粉紅蓮”、“雁南飛”、“摸”、“八板”等曲牌,“八板”這個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藝人稱“踩著八板扭拉花”。“拉花”的音樂調式多為“宮”、“徽”、“羽”調,多為 2/4或4/4的中速節奏,特色伴奏樂器有掌鑼等。它古樸典雅、清爽動聽、深沉美妙、剛健穩重,其風格特徵是剛而不野、柔而不糜、華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點是節奏鮮明。與拉花舞蹈的沉穩、含蓄、剛健、豪邁風格交相輝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現代的井陘拉花,既保持了傳統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陣容龐大時,氣勢恢宏。隊伍精煉時,特點突出。舞蹈語言多姿多彩,音樂旋律扣人心弦,更具情感容量和藝術張力。

表演道具

拉花的樂器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龍頭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雲鑼、小鏜子、小鑔、扁鼓。管子是拉花音樂中的靈魂,起領奏作用,在樂曲中時奏時停。那種淳樸、粗獷、渾厚、略帶悲悵的音色。小管的高亢,膜笛的滑音、顫音和花點與大管互相呼應,捧笙以三度、五度和弦將樂曲珠聯璧合。雲鑼以其清脆悅耳的問答式的輪奏,復調旋律與大管配合。小鏜子、小鑔按花點擊拍,管、笙、笛、雲鑼是拉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主奏樂器,構成拉花特有的藝術魅力以及濃郁的鄉土氣息。
井陘拉花表演井陘拉花表演
拉花道具繁多,多是流傳在民間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絹、彩扇、傘、鞭、太平板等。在此基礎上各種拉花均根據自身的需要而增設。如莊旺拉花貨郎擔,他表現的是貨郎賣絨線的故事,就根據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貨郎鼓、貨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她表現的是護送美女入宮的故事,就加入化裝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拉花道具各有其象徵寓意,如傘——風調雨順;包袱——豐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等,傳統井陘拉花表現內容主要有《六契約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東》等。其表演人數多少不等,原為4-11人,少則2人,多則不限,可百人、千人。

舞蹈動作

井陘拉花有其顯著的藝術特色,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動律,以“花瓶”、“花傘”、“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可稱為獨立樂種的拉花音樂伴奏,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特色,擅於表現悲壯、淒婉、眷戀、歡悅等情緒。
井陘拉花既然處於“開門見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環境裡,爬坡則要邁步高抬腿,身體前俯,下坡則是雙膝處於緊張狀態,身體稍仰,因而,男性的舞步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穩”。女性的舞步為“進要弓,退要丁,腳外撇”。屈膝是貫穿於動作的始終,即使是伸膝也是短暫的,每做一個動作主力腿皆隨著動律起伏伸曲,而當雙腿變換動作,就需藉助力腿那踩地剎那用力一蹬去完成。尤其女性的舞步,猶如雨天蹬山,山陡路滑似的。藝人說“邁步不過半塊磚”,後腿多以丁字步,促成了側腰、進俯退仰的舞姿。拉花的上肢動作與步伐是密切結合的。而上肢的肩是關鍵,肩的一頂、一聳、一擰、一壓,最能突出拉花的風格。肩是臂肘手的發力點,肩帶動臂而動作。如在左肩前頂左臂下垂向後抬勾腕,右肩聳起右臂曲肘在胸前勾腕,在強拍里左肩外擰,同時帶起臂翻手甩至強拍抬扣。右肩又是下壓,促使連鎖反應帶起臂和手的翻、撥、伸、收,使人感到內在力的對抗,富有彈性的伸與韌的張力,掌握拉花風格需細心體察肩、臂、手的韻律。
井陘拉花表演井陘拉花表演

表演形式

井陘拉花是一種不受場地限制,即可街頭、場院演出,也可登台獻技,時間可長可短的群舞。演出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行進中的演出,稱為“過街”,這種表演因受行進的局限,僅能用“一根鞭”、“二龍並進”等簡單的隊形,無法追求舞蹈的完整性,但有因地制宜的特點,一般在參加“拉會”和“踩街”時採用。另一種為場地演出,其隊形多變,能充分發揮演員的表演技能,而且演出完整。參加演出的演員,一般為六的倍數,大規模的拉花隊伍如18人拉花、36人拉花、60人拉花和102人拉花等都是繼承了拉花的這一特點。

藝術分類

井陘拉花從形式上分“文拉花”(以武增錄為代表的南正拉花);“武拉花”(以郝白白為代表的南平望拉花);有醜拉花(以吳近仁為代表的吳家垴拉花);有俊拉花(以李樹芳為代表的莊旺拉花);有戲拉花(以魏全保為代表的南固底拉花)。文拉花文雅、端莊,柔中有剛;武拉花舒展大方,動作幅度大,稍象武術;醜拉花動作簡便滑稽、幽默風趣;俊拉花扮相俊美,動作嫵媚;戲拉花是古裝戲劇打扮,腳蹬小木蹺。
井陘拉花表演井陘拉花表演
從情緒上分,又有悲拉花、喜拉花兩大類。悲拉花表現悲傷淒涼的情緒,如《走西口》、《下關東》、《盼五更》;喜拉花表現喜悅歡樂的情緒,如《賣絨線》、《鬧元宵》、《居家樂》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井陘拉花的形成和發展,是“遊動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晶。在融合的過程中,它不僅承襲了其他舞蹈的特點,更主要是根據井陘特有的地域特徵、風俗特徵而發展形成了獨有的舞風。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井陘拉花日漸興盛,發展迅速,應邀重大演出接連不斷。中央電視台等眾多新聞媒體向全國及海外多次播放、宣傳、介紹井陘拉花,此後井陘拉花走出國門,先後代表河北精品藝術參加在日本鳥取縣舉行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和美國舊金山華人藝術節,向世界人民展示和傳播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風采。

傳承現狀

從師承關係看,拉花在井陘流傳,主要是以祖傳孫、父傳子侄的傳統保守方式。如莊旺老藝人李樹芳(1909年—1989年)11歲跟當時就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梅國小習拉花,他又將技藝傳給孫女巧玲、愛玲等。其他拉花大體與莊旺相同。但是隨著井陘拉花各流派拉花老藝人相繼謝世,大量拉花技藝不能真傳實教,使拉花瀕臨危機。

傳承人物

武新全,男,漢族,1941年生,河北井陘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井陘拉花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井陘縣申報。武新全出身於拉花世家,祖父武庭是著名拉花藝人。他從八九歲開始向父親武連喜學習拉花,掌握了拉花中各類角色的表演技法。他的舞姿健美舒展,動作收放自如、粗獷含蓄,充分體現出井陘拉花舞蹈幅度大、力度強、情緒深沉蒼涼的藝術風格。

保護措施

1996年,井陘縣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2009年,井陘拉花躋身河北文化名片之列。 井陘縣委縣政府牽線,井陘拉花藝術團與文化產業企業“聯姻”,啟動井陘拉花藝術風情園項目。合作企業不僅在中國小免費教授井陘拉花,還面向全社會開辦了免費的拉花培訓班,受訓人員達千餘批次。井陘縣還定期舉辦兩年一度的“中國·井陘拉花文化藝術節”,成為井陘縣招商引資、擴大影響力和打造文化產業的平台。

主要分支

主要流派有東南正拉花、莊旺拉花、南平望拉花和固底拉花等,而其中又以東南正拉花為主體,東南正拉花的代表作是《六契約春》。在十年前出版的《井陘縣誌》中,則列舉了七個流派之多。過去井陘18個村有拉花,首先是名稱的不同,雖同屬“拉花”一種舞蹈,但具體名稱各異,如小作拉花叫《走西口》,莊旺拉花叫《賣絨線》,南固底拉花叫《小賣藝》,北平望拉花叫《梅花洛》,南平望拉花叫《慶太平》,南石門拉花叫《盼五更》,賈莊拉花叫《送燈》等。
莊旺拉花莊旺拉花
東南正拉花
東南正拉花的《六契約春》,“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莊子、齊物論》)。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可見,六合四方就是天地四方同迎春回。類似這種的民間藝術,在別的地方也有一二,如清人李斗在他的《揚州畫舫錄》中載:“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於城東蕃喱觀,令宮妓扮社火”,角色有六,“春夢婆一、春姐二、春官一、皂隸二。”無論從角色上還是內容的表現上,《六契約春》與之有著很大的相識之處。
莊旺拉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的三大藝術派系之一的莊旺拉花始於明朝、盛行於清末民初,是莊旺村一張閃亮的名片,具有古老濃厚的鄉土氣息,其音樂曲調、舞姿動作具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地方特色。“燕戳水”、“掃羅裙”、“雁南飛”、“八板步”、“擰肩”、“翻腕”、“擰臂”、“撇腳”等為主要舞蹈形式,樂曲有“八板”、“雁南飛”、“賣絨線”、“臘梅花”、“摘花椒”、“盼五更”等,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莊旺村因此也被稱為“拉花之鄉”。
南固底拉花南固底拉花
南固底拉花
南固底拉花是“在路上”的情節,就像一出情景劇。因為各村劇情不同,動作也就不同。除了“情景劇”這個特點,南固底拉花還有一大特點是踩蹺,不是高蹺,是戳蹺。這是封建時代女性不參與表演,為了遮掩男性的大腳而進行的設計,因為腳下有了限制,舞蹈動作要拘謹一些。

社會影響

重要展出

1956年3月礦區東南正村拉花隊的《拉花》代表河北省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優秀節目二等獎。
1991年,井陘拉花以全新的面貌出現於瀋陽“全國優秀秧歌大賽”的賽場上, 並榮獲最高獎——優勝獎。同年,又應邀赴京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拍攝的“92文化部春節晚會”。

榮譽表彰

1957年,井陘拉花首次晉京,在“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二等獎,並在中南海受到了朱德、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79年,井陘拉花再次進京參加了“慶祝建國30周年全國文藝調演”,榮獲創作、表演二等獎。
1991年,井陘拉花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瀋陽“全國優秀秧歌大賽”的賽場上, 並榮獲最高獎——優勝獎。
1996年,井陘拉花以龐大的陣容參加了“全國第六屆群星獎廣場舞決賽”,奪得全國社會文化領域政府部門最高獎——群星獎金獎。
2004年,井陘拉花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並榮膺金獎。

文化軼事

牡丹花遷移
拉花是在拉運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傳說,該村有一名叫楊名舉的人,明朝萬曆時在河南任西華縣縣令,任滿路過牡丹勝地洛陽時,將數簇牡丹帶回,在以本村老君廟內以“花王”敬神。從此每到花開季節,總吸引許多男男女女前往觀看。為紀念牡丹在井陘紮根這件事,一些民間藝人將其編為舞蹈。因當時交通不方便,在近千里的路途中,牡丹花的遷移只能用人力拉運,故取名為“拉花”。這樣演員就出現了身背花、頭插花、臉畫花、肩挑花的無處不花的裝束和與拉有密切關係的前傾、落步、撇腳的舞步姿態。現代藝人仍持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說法。
井陘拉花表演井陘拉花表演
拉花即“拉荒”
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諧音:十年九旱的井陘,以及連年的戰亂,迫使百姓們攜兒帶女背井離鄉逃荒在外,他們在大街上邊走邊唱、述說苦情、乞求施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有定性的乞討形式—“拉荒”。時下,仍可在一些老藝人中收集到一些”拉荒”中的傳說趣聞,因“花”與“荒”為地方諧音,故稱“拉花”。
愛情故事
拉花是由一個叫“拉花”的村姑根據自己的愛情生活經歷編成的舞蹈,並以其名而命名的,莊旺拉花“貨郎擔”中意味很濃,他的歌曲“貨郎謠”與其所表現的內容就很協調。此說在橫澗一帶最為流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