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志

《井岡山志》是鄒馥光、楊里重編纂的地方志,1997年9月由新華出版社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井岡山志
  • 作者:鄒馥光、楊里重
  • ISBN:7-5011-3728-5
  • 類別:地方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年9月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本志記述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和井岡山市自然與社會的歷史和現狀。

作品目錄

概述
大事記
卷一建置區劃
第一章位置建置
第一節新遂邊陲特區位置、面積
第二節井岡山特別區位置、面積
第三節井岡山管理局位置、面積
第二章建置、區劃
第一節建市前行政區劃
第二節市行政區劃
第三章鄉、鎮
第一節茨坪鎮
第二節拿山鄉
第虹屑她三節廈坪鎮
第四節黃坳鄉
第五節長坪鄉
第六節下七鄉
第四章國營井岡山墾殖場和自然保護區
第一節國營井岡山墾殖場
第二節井岡山自然保護區
卷二自然環境
第一章地質地貌
第一節地質
第府匙廈二節地貌
第二章山嶺、河流、盆地
第一節山嶺
第二節河流
第三節盆地
第三章氣候
第一節四季
第二節氣溫
第三節降雨
第四節雲霧和“雨凇”
第五節災害性天氣
第四章自然資源
第一節礦藏
第二節植物資源
第三節動物資源
第四節風景資源
第五章自然災害
第一節水災
第二節旱災
第三節風暴凍雨
第四節其他災害
卷三戀企祝革命巴悼盼敬根據地
第一章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黨的組織
第二節重要會議
第三節黨員教育
第二章紅色政權
第一節紅色政權創建
第二節湘贛邊界暨各縣工農兵政府
第三節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設定
第四節紅色項犁政權的整頓
第三章中國紅軍
第一節井岡山紅軍來源
第二節軍隊序列
第三節戰役與重大戰鬥
第四節重大事件
第五節軍事根據地
第六節紅軍物資與後勤
第四章土地革命
第一節邊界土地革命狀況
第二節調查研究
第三節邊界土地占有狀況
第四節邊界土地革命的路線、方針、政策
第五節典型區、鄉分田情況
第六節邊界民眾組織
卷四初期開發與老區建設
第一章墾殖場與管理局設定
第一節井岡山墾殖場的建立
第二節井岡山管理局的設定
第二章井岡山的初期開發
第一節公路建設
第二節森林資源開發
第三節工業的創辦
第四節農牧業的發展
第五節茨坪的開發建設
第六節共大井岡山分校的籌辦
第七節宣傳井岡山革命精神
第三章一代開發建設者
第四章老區建設
第一節扶貧開發
第二節資金投向
第三節投資效益
第四節隊伍建設
卷五黨政群團
第一章中國共產黨井岡山地方組織
第一節中共新遂邊陲黨組織
第二節建國後黨組織
第三節重歸應抹簽大決策
第四節黨的建設
第二章權力機關
第一節工農兵代表大會
第二節市(縣)人民代表大會建立前的權力機構
第三節井岡山市(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井岡山市(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五節視察與調查
第六節代表議案、建議、批評與意見的辦理
第七節人民代表及代表小組活動
第八節鄉(鎮)人民代表大會
第九節重要紀事
第三章行政機關
第一節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
第二節行政機關建設
第三節基層政權建設
第四節政事紀要
第四章參政、議政機關
第一節歷屆政協委員會
第二節政治協商
第三節民主監督
第四節參政議政
第五節諮詢服務
第六節聯誼活動
第五章民眾團體
第一節工人組織
第二節農民組織
第三節青少年組織
第四節婦女組織
第五節科學技術協會
第六節文學藝術聯合會
第七節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八節殘疾人聯合會
卷六軍事
第一章兵役
第一節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兵役
第二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役
第三節建國後的兵役
第二章地方武裝
第一節地方各派武裝
第二節地方革命武裝
第三節軍事炒刪勸教育機構
第四節地主武裝
第五節過境部隊
第三章駐軍及軍事設施
第一節建國前的駐軍
第二節人民解放軍駐軍
第三節軍事機構
第四節軍事設施
第四章民兵
第一節民兵組織
第二節軍事訓練
第三節政治工作
第四節歷屆民兵代表大會
第五節武器裝備
卷七政法監察
第一章公安
第一節治安
第二節偵察
第三節政治保衛
第四節隊伍建設
第二章檢察
第一節刑事檢察
第二節經濟檢察
第三節法紀檢察
第四節監所檢察
第五節控告申訴檢察
第三章審判
第一節機構人員
第二節刑事審判
第三節民事審判
第四節經濟審判
第五節行政審判
第六節審判監督
第七節執行
第八節重大案例
第四章司法
第一節法制宣傳與教育
第二節律師事務所
第三節公證
第四節人民調解
第五章監察
第一節監督檢查
第二節案件查處
第三節廉政建設
卷八經濟管理
第一章計畫管理
第一節編制計畫
第二節執行計畫
第三節市場經濟
第二章統計管理
第一節統計報表
第二節統計調查
第三節統計技術、諮詢服務
第三章物資
第一節物資購進
第二節物資供應
第三節倉儲運輸
第四節廢鋼鐵回收
第五節市場調節
第四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市場管理
第二節企業登記管理
第三節個體工商戶管理
第四節經濟契約管理
第五節經濟檢查
第六節商標註冊管理
第五章價格管理
第一節物價管理
第二節商品價格
第三節非商品收費
第四節價格監督
第六章標準計量管理
第一節計量管理
第二節標準化管理
卷九農業
第一章土地管理
第一節根據地的土地制度
第二節建國初土地分配及耕作
第三節人民公社化的土地經營管理
第四節市區用地的土地管理
第五節農業區劃
第二章作物種植及農技、農機
第一節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
第二節耕作制度與栽培技術
第三節品種改良
第四節植物保護
第五節農具改革和農業機械化
第三章畜牧業
第一節畜禽資源
第二節畜禽繁殖技術
第三節畜禽生產
第四節畜禽飼料
第五節疾病防治
第四章水產業
第一節水產品種
第二節水產養殖
第三節繁殖技術
第四節疾病防治
第五節經營管理
卷十林業
第一章森林分布
第一節主要樹種分布
第二節珍稀樹種
第三節林區
第二章營林
第一節採種育苗
第二節造林撫育
第三節封山育林
第三章森林保護
第一節護林隊伍
第二節護林法規
第三節森林防火
第四節病蟲害防治
第四章木、竹生產
第一節採伐
第二節儲運、調銷
第三節綜合利用
卷十一水利電力
第一章水利
第一節蓄水工程
第二節引水工程
第三節治河工程
第四節水土保持
第二章水電
第一節水電工程
第二節供電工程
第三節電力生產
第四節電力分配
卷十二工業
第一章經營體制
第一節國有工業企業
第二節集體工業企業
第三節合資工業企業
第四節集團制工業企業
第二章工業門類
第一節輕工業
第二節機械電子工業
第三節建材工業
第四節冶金工業
第三章經濟技術協作
第四章產品選介
第五章企業管理
第一節全面質量管理
第二節設備管理
第三節安全管理
第四節職工教育
第六章經濟效益
第七章鄉鎮企業
第一節行業結構
第二節土特產加工
第三節經濟效益
卷十三交通郵電
第一章交通
第一節古道
第二節公路建設
第三節公路管理
第二章公路運輸
第一節公路客運
第二節公路貨運
第三節其它運輸
第四節運輸管理
第五節市內交通
第六節重大交通事故
第三章郵政
第一節根據地通信
第二節郵政通信
第三節集郵
第四章電訊
第一節電信業務
第二節電信傳輸
第三節電訊設備
第四節農村電話
卷十四商業
第一章國內貿易
第一節根據地的商業
第二節國營公司
第三節商品購銷
第二章對外貿易
第一節經營類別
第二節出口商品供貨額
第三節經濟效益
第三章供銷合作社
第一節經濟成分
第二節經營網點及職工隊伍
第三節經營管理
第四章糧油經營
第一節根據地糧食經濟
第二節糧油購銷
第三節糧油儲運
第四節倉庫管理
第五節糧油調運
第六節糧油加工
卷十五財稅金融
第一章財政
第一節財政管理
第二節財政收支
第三節財政監督
第四節改革開放後財政構成及特點
第二章稅務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法規和稅目
第三節稅收征管
第三章審計
第一節審計任務
第二節審計程式
第三節審計成果
第四章金融
第一節錢莊和銀行
第二節貨幣流通
第三節債券
第四節貸款
第五節僑、外匯
第六節儲蓄
第五章保險
第一節城市保險
第二節農村保險
第三節人身保險
卷十六教育
第一章初等教育
第一節幼兒教育
第二節國小教育
第二章中等教育
第一節普通中學
第二節中等職業、專業教育
第三章成人教育
第一節函授、電大、自學考試
第二節職工與農民業餘教育
第四章希望工程
第五章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
第六章機構管理
第一節行政管理
第二節教學管理
第三節經費籌措與管理
卷十七科技文化
第一章科學技術
第一節科技隊伍
第二節科技成果
第三節科普活動
第四節科技推廣
第二章文化
第一節革命根據地文化
第二節民眾文化
第三節文化藝術成就與交流
第四節歷史文物
第三章革命文物
第一節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紀念館、所
第三節館藏文物
第四節紅軍標語
第四章文藝
第一節紅色歌謠
第二節革命故事
第三節民間傳說
第五章檔案
第一節檔案機構
第二節檔案管理
第三節檔案利用
第六章廣播電視
第一節廣播
第二節電視
第三節有線電視
卷十八醫療、衛生、體育
第一章醫療
第一節根據地醫療衛生
第二節衛生醫療機構
第三節中西醫療
第二章衛生防疫
第一節衛生管理
第二節防疫
第三節傳染病與地方病防治
第三章婦幼保健
第一節婦幼衛生
第二節婦女保健
第三節兒童保健
第四章醫藥與藥政
第一節醫藥
第二節藥政
第五章體育
第一節根據地體育與民間體育
第二節民眾體育
第三節體育競賽
第四節體育機構
第五節人才培養和輸送
卷十九城鄉建設
第一章城區建設
第一節城區建築
第二節街道(路)
第三節房地產
第四節市政建設
第五節供水
第六節環境衛生管理
第二章園林綠化
第一節園林綠化建設
第二節園林綠化科研
第三章鄉鎮建設
第一節集鎮建設
第二節民用設施建設
第三節鄉村道路修建
第四章環境保護
第一節自然環衛質量
第二節環衛污染源
第三節“三廢”治理
卷二十風景名勝
第一章風景名勝資源
第一節風景名勝區的位置和資源
第二節風景名勝區的景區、景觀
第三節風景資源的綜合評估
第二章風景名勝保護與規劃
第一節風景名勝區保護
第二節風景名勝區規劃
第三章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
第一節龍潭景區開發建設
第二節主峰、筆架山景區開發建設
第三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開發建設
第四節南山公園開發建設
第五節挹翠湖遊園開發建設
第四章風景名勝區的體制和管理
第一節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及隊伍
第二節風景名勝區經營服務
第三節風景名勝區科教宣傳
卷二十一旅遊接待
第一章接待
第一節管理體制
第二節接待單位
第二章隊伍建設
第一節業務培訓
第二節導遊隊伍
第三章接待量
卷二十二影照雕塑繪畫翰墨
中共中央領導人
1994年8月全國人常委會委員長喬石來井岡山視察
1983年10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省長吳官正陪同下在大井視察
1991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來井岡山視察
1993年4月中共中央黨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來山視察
原任黨和國家領導人
左上 1959年3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謝覺哉在大井村視察
右上 1960年10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在茨坪
左下 1964年5月胡耀邦書記在黃洋界紀念碑前
右下 1965年5月華國鋒主席在大井舊居
1 1965年5月汪東興陪同毛澤東上井岡山
2 1985年7月宋平在黃洋界
3 1987年4月彭真委員長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
4 1995年李德生在大井舊居
井岡山時期老紅軍
1 1958年10月陳正人在大井
2 1961年5月楊至成上將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題詩
3 1965年-1977年張平化、劉俊秀多次來山
4 1970-1996年肖克上將三次上山視察
5 1962年6月謝今古來山
右上 1972年5月楊得志上將在黃坳訪問
左上 1972年賴毅中將在革命博物館回憶赤衛隊活動
左中 1977年4月唐天際中將來山並題字
右下 1977年張宗遜上將在革命博物館
左上 1977年全國政協事主席譚震林在大井
右上 1977年-1996年何長江三次上山,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傳統
右中 1977年-1980年何長江三次上山與民兵講傳統
左下 1977年6月劉型來山,回憶黃洋界戰鬥
右下 1978年11月譚政大將在黃洋界
1 1980年10月李克如重上井岡山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題字
2 1979年12月粟裕大將在井岡山博物館回憶當年戰鬥
3 1984年6月陳士榘上將在大井憶當年
4 1974年-1987年李立(右)、賀敏學(左)多次重上井岡山
1 1986年4月韓偉中將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憶當年
2 1987年10月曹里懷中將與曾志、彭儒來山參加會議
3 1987年10月歐陽毅中將來山並接受採訪
4 1987年10月陳雲中少將回家鄉考察
5 1988年5月宋任窮上將在黃洋界碑前遠眺
井岡山時期老紅軍 黨和國家領導人
左上 1991年9月李真少將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1993年11月王恩茂中將與國務院委員溫家寶來山視察
右中 1992年6月張震上將帶領國防大學師生上山
右下 1960年10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班禪·額爾德尼與李維漢來山,在紅軍烈士墓前獻花致敬
左下 1965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
黨和國家領導人
1 1965年6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在大井訪問
2 1965年6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賽福鼎·艾則孜在茨坪舊居
3 1977年6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井泉(右二)在博物館看歷史影片
4 1984年12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馬文瑞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
5 1985年4月郝建秀來山訪問老紅軍
左上 1985年12月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在黃洋界參觀
右上 1986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在視察山林
右中 1988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倪志福來山並題字
左下 1990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在黃洋界
右下 1991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任重在大井
左上 1991年7月國務員宋健來山並接見演員
右上 1991年7月國務員李鐵映在烈十陵園
左中 1994年5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思卿在本市視察
左下 1995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錫銘在黃洋界
右下 1995年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在龍潭
1 1995年7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在大井舊居
2 1996年3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在大井舊居
3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在茨坪
4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5 1996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在烈士陵園
1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在茨坪舊居
2 1996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在茨坪舊居
3 1996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五光英在茨坪公賣處
4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在茨坪舊居
5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赫在龍潭
6 1996年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邵逸夫在主峰
知名人士
1 1991年9月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在主峰
2 1973年洛伊斯·惠勒斯諾夫人訪問老暴動隊長鄒文楷
3 1995年7月畫家吳冠中在茨坪舊居
4 1977年10月畫家李可染在井岡山賓館
5 1977年5月電影明星趙丹在井岡山賓館
1 1995年5月歌唱家劉秉義在黃洋界高歌《西江月·井岡山》
2 1995年趙忠祥、胡慧中在龍潭
3 1995年田華武警戰士贈送《井岡行》影片
4 鞠萍與井岡山小杜鵑歌舞團在排演
5 游本昌等在黃洋界哨口參觀
左上1995年牛群與井岡山的老紅軍一起唱革命歌曲
右上 姜昆、唐傑忠在工藝美術廠表演
下 1978年10月全國省數民族參觀團在革命博物館參觀
偉人雕塑像選輯
毛澤東
朱德
彭德懷
陳毅
滕代遠
袁文才
王佐
名畫選輯
上 朱毛會師(何孔德)
中 硃砂沖哨口(陸儼少)
左下 梅花(陸儼少)
右下 迎花春(商瀛)
題詞
中共中央毛澤東手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手跡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手跡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手跡
國務院總理李鵬手跡
左上 國家副主席董必武1960年10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全國政協副主席謝覺哉1959年3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1987年4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井岡山老紅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譚震林1977年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肖克1970-1987年多次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宋任窮1988年5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中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陳士榘1984年6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朱良才1987年4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井岡山老紅軍、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張平化1965年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井岡山老紅軍、中將唐天際1977年4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張震1992年率國防大學師生業井岡山並題字
中下 井岡山老紅軍、中將歐陽毅1987年10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1965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1986年3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1994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國防部長張愛萍1987年7月為井岡山碑林題字
右下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南圖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炳森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賈孝通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錢偉長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上 中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舒同1984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中 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1991年9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中 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1990年為井岡山題字
右下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學仲1990年為井岡山題字
上 井岡山老紅軍、少蔣李真1980年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中 陝西高等院校書協會主席孫平1984年冬來井岡山並題字
下 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胡獻雅1987年為井岡山題字
左上 陝西省書協主席劉自櫝1991年為井岡山題字
右上 文化部長藝術局顧問管平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安徽省書協名譽主席劉夜烽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江蘇省書協主席武中奇,1991年為井岡山題字
右上 浙江書法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喻建華,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陝西書法學院創作研究室主任李成海,1988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中國軍事博物館雕塑創作室主任程允賢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江蘇省書法協會副主席賈機關報我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井岡山市副市長尹世珍在中國市長書法大賽中獲獎作品
1 井岡山老紅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19+77-1996年三次上井岡山並題字
2 全國著名畫家陸儼少197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3 中國書協副主席李鐸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4 中國書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書協、主席黃綺1987為井岡山並題字
上 廣東端州書會會長郝鶴君,1985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中 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王遐舉,1986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下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朱關田,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上 浙江美院教授、畫家吳山明,1985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左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雕塑創作室政委張子正,1991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右 青年女書法家上海市協理事周慧珺,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卷二十三詩詞軼事
第一章詩詞選輯
第二章名人軼事
毛澤東主席重上井岡山
朱德委員長重遊舊地
鄧小平訪問井岡山
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井岡山
彭真委員長視察井岡山
李鵬總理視察井岡山
郭沫若攀滕下龍潭
班禪大師上井岡山
末代皇帝參觀井岡山
彭軍長發銀元
“我是伙夫頭”
王佐買燈泡
預祝革命成功--陳毅安烈士遺詩
暴動隊長與半自動步槍
骨歸萬里--悼楊立三同志的一幅輓聯
李名世惟民克允
李尚清布衣創業
張國翰與朝宗中學
尹諧中舉
“兩中羊”的厄運
羅冬生的崛起與覆滅
卷二十四人口社會
第一章人口、民族
第一節人口狀況
第二節人口規模
第三節人口構成
第四節人口變動
第五節計畫生育
第二章民政
第一節優撫
第二節社會救濟
第三章勞動人事
第一節勞動
第二節人事
第三節離退休制度
第四章居民生活
第一節根據地時期的居民生活
第二節農民生活
第三節城鎮居民生活
第五章語言
第一節土籍方言
第二節客籍方言
第三節井岡山語言的發展
第六章風俗
第一節節日禮儀
第二節婚嫁
第三節喪葬
第四節服飾
第五節生產、生活習俗
第六節其他習俗
第七章社會新風
第一節破舊立新
第二節道德風尚
第三節精神文明建設
卷二十五人物
第一章人物傳略
第一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傳略
毛澤東
朱德
陳毅
彭德懷、滕代遠
第二節湘贛邊界黨、政、軍領導人傳略
文根宗
王佐
王爾琢
王次淳
王次楱
王展程
王遂人
毛澤覃
毛科文、鄧允庭
鄧萍
鄧宗海 劉秦
鄧乾元
鄺光前
盧德銘
劉之至
劉仁堪
劉作述
劉寅生
龍壽宇
龍超清 劉輝霄
朱雲卿
朱亦岳
朱昌偕 劉真 王懷 劉天干
伍中豪
伍若蘭
宋喬生
李燦 張純清
李卻非
李奇中
楊開朗
吳仲廉
何長工
何挺穎
余賁民
張威 畢占雲
張子清
孫正人 王佐農
陳東日
陳競進
陳毅安
宛希先
林彪
羅榮桓
胡少海
賀子珍
賀國中
賀國慶
賀教學
唐天際
袁文才
袁德生
徐瘳剛
徐鼎燕
梁軍
黃義藻
黃克誠
黃銼
龔楚
盤圓珠
謝桂標
譚思聰 陳韶
譚家述
譚梓生
譚普祥
譚震林
蔡會文
蔡協民
熊壽祺
戴壽凱
第二章人物簡介
刁輝林
尹升隆
尹書田
李鉅裁
李崇泉
吳月娥
陳雲中
范家驥
羅冬祥
胡明降
胡鈍俞
鄒文楷
王子華
王雲隆
尹道一 尹豪民
朱孔陽
附(一) 小井紅軍醫院傷病員殉難紀實
附(二) 待立傳人物名單
第三章革命烈士名錄
第四章英雄、模範、先進工作者名錄
附錄
編後記
第一節公路建設
第二節森林資源開發
第三節工業的創辦
第四節農牧業的發展
第五節茨坪的開發建設
第六節共大井岡山分校的籌辦
第七節宣傳井岡山革命精神
第三章一代開發建設者
第四章老區建設
第一節扶貧開發
第二節資金投向
第三節投資效益
第四節隊伍建設
卷五黨政群團
第一章中國共產黨井岡山地方組織
第一節中共新遂邊陲黨組織
第二節建國後黨組織
第三節重大決策
第四節黨的建設
第二章權力機關
第一節工農兵代表大會
第二節市(縣)人民代表大會建立前的權力機構
第三節井岡山市(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井岡山市(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五節視察與調查
第六節代表議案、建議、批評與意見的辦理
第七節人民代表及代表小組活動
第八節鄉(鎮)人民代表大會
第九節重要紀事
第三章行政機關
第一節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
第二節行政機關建設
第三節基層政權建設
第四節政事紀要
第四章參政、議政機關
第一節歷屆政協委員會
第二節政治協商
第三節民主監督
第四節參政議政
第五節諮詢服務
第六節聯誼活動
第五章民眾團體
第一節工人組織
第二節農民組織
第三節青少年組織
第四節婦女組織
第五節科學技術協會
第六節文學藝術聯合會
第七節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八節殘疾人聯合會
卷六軍事
第一章兵役
第一節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兵役
第二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役
第三節建國後的兵役
第二章地方武裝
第一節地方各派武裝
第二節地方革命武裝
第三節軍事教育機構
第四節地主武裝
第五節過境部隊
第三章駐軍及軍事設施
第一節建國前的駐軍
第二節人民解放軍駐軍
第三節軍事機構
第四節軍事設施
第四章民兵
第一節民兵組織
第二節軍事訓練
第三節政治工作
第四節歷屆民兵代表大會
第五節武器裝備
卷七政法監察
第一章公安
第一節治安
第二節偵察
第三節政治保衛
第四節隊伍建設
第二章檢察
第一節刑事檢察
第二節經濟檢察
第三節法紀檢察
第四節監所檢察
第五節控告申訴檢察
第三章審判
第一節機構人員
第二節刑事審判
第三節民事審判
第四節經濟審判
第五節行政審判
第六節審判監督
第七節執行
第八節重大案例
第四章司法
第一節法制宣傳與教育
第二節律師事務所
第三節公證
第四節人民調解
第五章監察
第一節監督檢查
第二節案件查處
第三節廉政建設
卷八經濟管理
第一章計畫管理
第一節編制計畫
第二節執行計畫
第三節市場經濟
第二章統計管理
第一節統計報表
第二節統計調查
第三節統計技術、諮詢服務
第三章物資
第一節物資購進
第二節物資供應
第三節倉儲運輸
第四節廢鋼鐵回收
第五節市場調節
第四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市場管理
第二節企業登記管理
第三節個體工商戶管理
第四節經濟契約管理
第五節經濟檢查
第六節商標註冊管理
第五章價格管理
第一節物價管理
第二節商品價格
第三節非商品收費
第四節價格監督
第六章標準計量管理
第一節計量管理
第二節標準化管理
卷九農業
第一章土地管理
第一節根據地的土地制度
第二節建國初土地分配及耕作
第三節人民公社化的土地經營管理
第四節市區用地的土地管理
第五節農業區劃
第二章作物種植及農技、農機
第一節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
第二節耕作制度與栽培技術
第三節品種改良
第四節植物保護
第五節農具改革和農業機械化
第三章畜牧業
第一節畜禽資源
第二節畜禽繁殖技術
第三節畜禽生產
第四節畜禽飼料
第五節疾病防治
第四章水產業
第一節水產品種
第二節水產養殖
第三節繁殖技術
第四節疾病防治
第五節經營管理
卷十林業
第一章森林分布
第一節主要樹種分布
第二節珍稀樹種
第三節林區
第二章營林
第一節採種育苗
第二節造林撫育
第三節封山育林
第三章森林保護
第一節護林隊伍
第二節護林法規
第三節森林防火
第四節病蟲害防治
第四章木、竹生產
第一節採伐
第二節儲運、調銷
第三節綜合利用
卷十一水利電力
第一章水利
第一節蓄水工程
第二節引水工程
第三節治河工程
第四節水土保持
第二章水電
第一節水電工程
第二節供電工程
第三節電力生產
第四節電力分配
卷十二工業
第一章經營體制
第一節國有工業企業
第二節集體工業企業
第三節合資工業企業
第四節集團制工業企業
第二章工業門類
第一節輕工業
第二節機械電子工業
第三節建材工業
第四節冶金工業
第三章經濟技術協作
第四章產品選介
第五章企業管理
第一節全面質量管理
第二節設備管理
第三節安全管理
第四節職工教育
第六章經濟效益
第七章鄉鎮企業
第一節行業結構
第二節土特產加工
第三節經濟效益
卷十三交通郵電
第一章交通
第一節古道
第二節公路建設
第三節公路管理
第二章公路運輸
第一節公路客運
第二節公路貨運
第三節其它運輸
第四節運輸管理
第五節市內交通
第六節重大交通事故
第三章郵政
第一節根據地通信
第二節郵政通信
第三節集郵
第四章電訊
第一節電信業務
第二節電信傳輸
第三節電訊設備
第四節農村電話
卷十四商業
第一章國內貿易
第一節根據地的商業
第二節國營公司
第三節商品購銷
第二章對外貿易
第一節經營類別
第二節出口商品供貨額
第三節經濟效益
第三章供銷合作社
第一節經濟成分
第二節經營網點及職工隊伍
第三節經營管理
第四章糧油經營
第一節根據地糧食經濟
第二節糧油購銷
第三節糧油儲運
第四節倉庫管理
第五節糧油調運
第六節糧油加工
卷十五財稅金融
第一章財政
第一節財政管理
第二節財政收支
第三節財政監督
第四節改革開放後財政構成及特點
第二章稅務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法規和稅目
第三節稅收征管
第三章審計
第一節審計任務
第二節審計程式
第三節審計成果
第四章金融
第一節錢莊和銀行
第二節貨幣流通
第三節債券
第四節貸款
第五節僑、外匯
第六節儲蓄
第五章保險
第一節城市保險
第二節農村保險
第三節人身保險
卷十六教育
第一章初等教育
第一節幼兒教育
第二節國小教育
第二章中等教育
第一節普通中學
第二節中等職業、專業教育
第三章成人教育
第一節函授、電大、自學考試
第二節職工與農民業餘教育
第四章希望工程
第五章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
第六章機構管理
第一節行政管理
第二節教學管理
第三節經費籌措與管理
卷十七科技文化
第一章科學技術
第一節科技隊伍
第二節科技成果
第三節科普活動
第四節科技推廣
第二章文化
第一節革命根據地文化
第二節民眾文化
第三節文化藝術成就與交流
第四節歷史文物
第三章革命文物
第一節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紀念館、所
第三節館藏文物
第四節紅軍標語
第四章文藝
第一節紅色歌謠
第二節革命故事
第三節民間傳說
第五章檔案
第一節檔案機構
第二節檔案管理
第三節檔案利用
第六章廣播電視
第一節廣播
第二節電視
第三節有線電視
卷十八醫療、衛生、體育
第一章醫療
第一節根據地醫療衛生
第二節衛生醫療機構
第三節中西醫療
第二章衛生防疫
第一節衛生管理
第二節防疫
第三節傳染病與地方病防治
第三章婦幼保健
第一節婦幼衛生
第二節婦女保健
第三節兒童保健
第四章醫藥與藥政
第一節醫藥
第二節藥政
第五章體育
第一節根據地體育與民間體育
第二節民眾體育
第三節體育競賽
第四節體育機構
第五節人才培養和輸送
卷十九城鄉建設
第一章城區建設
第一節城區建築
第二節街道(路)
第三節房地產
第四節市政建設
第五節供水
第六節環境衛生管理
第二章園林綠化
第一節園林綠化建設
第二節園林綠化科研
第三章鄉鎮建設
第一節集鎮建設
第二節民用設施建設
第三節鄉村道路修建
第四章環境保護
第一節自然環衛質量
第二節環衛污染源
第三節“三廢”治理
卷二十風景名勝
第一章風景名勝資源
第一節風景名勝區的位置和資源
第二節風景名勝區的景區、景觀
第三節風景資源的綜合評估
第二章風景名勝保護與規劃
第一節風景名勝區保護
第二節風景名勝區規劃
第三章風景名勝區開發建設
第一節龍潭景區開發建設
第二節主峰、筆架山景區開發建設
第三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開發建設
第四節南山公園開發建設
第五節挹翠湖遊園開發建設
第四章風景名勝區的體制和管理
第一節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及隊伍
第二節風景名勝區經營服務
第三節風景名勝區科教宣傳
卷二十一旅遊接待
第一章接待
第一節管理體制
第二節接待單位
第二章隊伍建設
第一節業務培訓
第二節導遊隊伍
第三章接待量
卷二十二影照雕塑繪畫翰墨
中共中央領導人
1994年8月全國人常委會委員長喬石來井岡山視察
1983年10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省長吳官正陪同下在大井視察
1991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來井岡山視察
1993年4月中共中央黨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來山視察
原任黨和國家領導人
左上 1959年3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謝覺哉在大井村視察
右上 1960年10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在茨坪
左下 1964年5月胡耀邦書記在黃洋界紀念碑前
右下 1965年5月華國鋒主席在大井舊居
1 1965年5月汪東興陪同毛澤東上井岡山
2 1985年7月宋平在黃洋界
3 1987年4月彭真委員長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
4 1995年李德生在大井舊居
井岡山時期老紅軍
1 1958年10月陳正人在大井
2 1961年5月楊至成上將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題詩
3 1965年-1977年張平化、劉俊秀多次來山
4 1970-1996年肖克上將三次上山視察
5 1962年6月謝今古來山
右上 1972年5月楊得志上將在黃坳訪問
左上 1972年賴毅中將在革命博物館回憶赤衛隊活動
左中 1977年4月唐天際中將來山並題字
右下 1977年張宗遜上將在革命博物館
左上 1977年全國政協事主席譚震林在大井
右上 1977年-1996年何長江三次上山,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傳統
右中 1977年-1980年何長江三次上山與民兵講傳統
左下 1977年6月劉型來山,回憶黃洋界戰鬥
右下 1978年11月譚政大將在黃洋界
1 1980年10月李克如重上井岡山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題字
2 1979年12月粟裕大將在井岡山博物館回憶當年戰鬥
3 1984年6月陳士榘上將在大井憶當年
4 1974年-1987年李立(右)、賀敏學(左)多次重上井岡山
1 1986年4月韓偉中將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憶當年
2 1987年10月曹里懷中將與曾志、彭儒來山參加會議
3 1987年10月歐陽毅中將來山並接受採訪
4 1987年10月陳雲中少將回家鄉考察
5 1988年5月宋任窮上將在黃洋界碑前遠眺
井岡山時期老紅軍 黨和國家領導人
左上 1991年9月李真少將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1993年11月王恩茂中將與國務院委員溫家寶來山視察
右中 1992年6月張震上將帶領國防大學師生上山
右下 1960年10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班禪·額爾德尼與李維漢來山,在紅軍烈士墓前獻花致敬
左下 1965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
黨和國家領導人
1 1965年6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在大井訪問
2 1965年6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賽福鼎·艾則孜在茨坪舊居
3 1977年6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井泉(右二)在博物館看歷史影片
4 1984年12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馬文瑞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
5 1985年4月郝建秀來山訪問老紅軍
左上 1985年12月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在黃洋界參觀
右上 1986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在視察山林
右中 1988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倪志福來山並題字
左下 1990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在黃洋界
右下 1991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任重在大井
左上 1991年7月國務員宋健來山並接見演員
右上 1991年7月國務員李鐵映在烈十陵園
左中 1994年5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思卿在本市視察
左下 1995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錫銘在黃洋界
右下 1995年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在龍潭
1 1995年7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在大井舊居
2 1996年3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在大井舊居
3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在茨坪
4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5 1996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在烈士陵園
1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在茨坪舊居
2 1996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在茨坪舊居
3 1996年5月全國政協副主席五光英在茨坪公賣處
4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在茨坪舊居
5 199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赫在龍潭
6 1996年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邵逸夫在主峰
知名人士
1 1991年9月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在主峰
2 1973年洛伊斯·惠勒斯諾夫人訪問老暴動隊長鄒文楷
3 1995年7月畫家吳冠中在茨坪舊居
4 1977年10月畫家李可染在井岡山賓館
5 1977年5月電影明星趙丹在井岡山賓館
1 1995年5月歌唱家劉秉義在黃洋界高歌《西江月·井岡山》
2 1995年趙忠祥、胡慧中在龍潭
3 1995年田華武警戰士贈送《井岡行》影片
4 鞠萍與井岡山小杜鵑歌舞團在排演
5 游本昌等在黃洋界哨口參觀
左上1995年牛群與井岡山的老紅軍一起唱革命歌曲
右上 姜昆、唐傑忠在工藝美術廠表演
下 1978年10月全國省數民族參觀團在革命博物館參觀
偉人雕塑像選輯
毛澤東
朱德
彭德懷
陳毅
滕代遠
袁文才
王佐
名畫選輯
上 朱毛會師(何孔德)
中 硃砂沖哨口(陸儼少)
左下 梅花(陸儼少)
右下 迎花春(商瀛)
題詞
中共中央毛澤東手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手跡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手跡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手跡
國務院總理李鵬手跡
左上 國家副主席董必武1960年10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全國政協副主席謝覺哉1959年3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1987年4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井岡山老紅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譚震林1977年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肖克1970-1987年多次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宋任窮1988年5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中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陳士榘1984年6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朱良才1987年4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井岡山老紅軍、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張平化1965年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井岡山老紅軍、中將唐天際1977年4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井岡山老紅軍、上將張震1992年率國防大學師生業井岡山並題字
中下 井岡山老紅軍、中將歐陽毅1987年10月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1965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1986年3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1994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國防部長張愛萍1987年7月為井岡山碑林題字
右下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南圖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上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炳森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賈孝通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錢偉長1996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上 中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舒同1984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中 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1991年9月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中 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1990年為井岡山題字
右下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學仲1990年為井岡山題字
上 井岡山老紅軍、少蔣李真1980年重上井岡山並題字
中 陝西高等院校書協會主席孫平1984年冬來井岡山並題字
下 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胡獻雅1987年為井岡山題字
左上 陝西省書協主席劉自櫝1991年為井岡山題字
右上 文化部長藝術局顧問管平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右下 安徽省書協名譽主席劉夜烽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左上 江蘇省書協主席武中奇,1991年為井岡山題字
右上 浙江書法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喻建華,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左下 陝西書法學院創作研究室主任李成海,1988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中國軍事博物館雕塑創作室主任程允賢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江蘇省書法協會副主席賈機關報我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井岡山市副市長尹世珍在中國市長書法大賽中獲獎作品
1 井岡山老紅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19+77-1996年三次上井岡山並題字
2 全國著名畫家陸儼少197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3 中國書協副主席李鐸1987年來井岡山並題字
4 中國書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書協、主席黃綺1987為井岡山並題字
上 廣東端州書會會長郝鶴君,1985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中 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王遐舉,1986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下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朱關田,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上 浙江美院教授、畫家吳山明,1985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左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雕塑創作室政委張子正,1991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右 青年女書法家上海市協理事周慧珺,1987年為井岡山並題字
卷二十三詩詞軼事
第一章詩詞選輯
第二章名人軼事
毛澤東主席重上井岡山
朱德委員長重遊舊地
鄧小平訪問井岡山
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井岡山
彭真委員長視察井岡山
李鵬總理視察井岡山
郭沫若攀滕下龍潭
班禪大師上井岡山
末代皇帝參觀井岡山
彭軍長發銀元
“我是伙夫頭”
王佐買燈泡
預祝革命成功--陳毅安烈士遺詩
暴動隊長與半自動步槍
骨歸萬里--悼楊立三同志的一幅輓聯
李名世惟民克允
李尚清布衣創業
張國翰與朝宗中學
尹諧中舉
“兩中羊”的厄運
羅冬生的崛起與覆滅
卷二十四人口社會
第一章人口、民族
第一節人口狀況
第二節人口規模
第三節人口構成
第四節人口變動
第五節計畫生育
第二章民政
第一節優撫
第二節社會救濟
第三章勞動人事
第一節勞動
第二節人事
第三節離退休制度
第四章居民生活
第一節根據地時期的居民生活
第二節農民生活
第三節城鎮居民生活
第五章語言
第一節土籍方言
第二節客籍方言
第三節井岡山語言的發展
第六章風俗
第一節節日禮儀
第二節婚嫁
第三節喪葬
第四節服飾
第五節生產、生活習俗
第六節其他習俗
第七章社會新風
第一節破舊立新
第二節道德風尚
第三節精神文明建設
卷二十五人物
第一章人物傳略
第一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傳略
毛澤東
朱德
陳毅
彭德懷、滕代遠
第二節湘贛邊界黨、政、軍領導人傳略
文根宗
王佐
王爾琢
王次淳
王次楱
王展程
王遂人
毛澤覃
毛科文、鄧允庭
鄧萍
鄧宗海 劉秦
鄧乾元
鄺光前
盧德銘
劉之至
劉仁堪
劉作述
劉寅生
龍壽宇
龍超清 劉輝霄
朱雲卿
朱亦岳
朱昌偕 劉真 王懷 劉天干
伍中豪
伍若蘭
宋喬生
李燦 張純清
李卻非
李奇中
楊開朗
吳仲廉
何長工
何挺穎
余賁民
張威 畢占雲
張子清
孫正人 王佐農
陳東日
陳競進
陳毅安
宛希先
林彪
羅榮桓
胡少海
賀子珍
賀國中
賀國慶
賀教學
唐天際
袁文才
袁德生
徐瘳剛
徐鼎燕
梁軍
黃義藻
黃克誠
黃銼
龔楚
盤圓珠
謝桂標
譚思聰 陳韶
譚家述
譚梓生
譚普祥
譚震林
蔡會文
蔡協民
熊壽祺
戴壽凱
第二章人物簡介
刁輝林
尹升隆
尹書田
李鉅裁
李崇泉
吳月娥
陳雲中
范家驥
羅冬祥
胡明降
胡鈍俞
鄒文楷
王子華
王雲隆
尹道一 尹豪民
朱孔陽
附(一) 小井紅軍醫院傷病員殉難紀實
附(二) 待立傳人物名單
第三章革命烈士名錄
第四章英雄、模範、先進工作者名錄
附錄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