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

中國拳術之一,五行通背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白猿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五行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手法有、拍、穿、劈、鑽等,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彈等。套路運動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肩臂撩掛、擊拍輕快、閃展靈活、虛實分明、腰背發力、冷彈脆快、堅韌交錯。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東北師範大學為五行通背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行通背
  • 類型:中國拳術
  • 較早:山西
  • 要求:甩膀抖腕、雙臂摔劈
形成發展
五行通背拳在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
五行通背拳
張策字秀林,直隸香河馬神廟村人,生於公曆1866年,故於1934年。張公幼承家學,聞名桑梓。後至京師又學過內外各家拳術,後拜祁派五行通背拳名家祁信弟子陳慶學習五行通背拳,陳慶故後從師兄王占春習藝9載,藝臻大成,在清末民初華北東北一帶數十年沒有對手。在1934年南京國術大考,被中央國術館聘為副總裁判長。張公在五行通背拳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世稱之為臂聖。張公吸吶各家武術精華,對五行通背拳的改進提高起到了空前絕後的作用,獨成一家。張公門人弟子遍及神州各地,多有成名成家者,其中最優秀者當屬馬熙春。 馬熙春先生,生於1901年,故於1971年,漢族,河北安次縣人。自幼喜好武術,學過少林、八卦等拳種,尤其擅長五行通背拳。先後投訪老師19位,名家9位。後投到五行通背拳大師張策門下,一心專攻五行通背拳,數十年苦心專研,達到爐火純青地步,在通輩拳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多次代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大賽,多次獲獎。在2次全國武術擂台比賽中取得第一名。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市武術協會擔任五行通背拳代表,為各地運動員講解五行通背拳知識。拳法風格特點是以沉長力,快猛力,抖炸力和冷脆力為主,以柔化力,纏絲力,綿長力為輔。著法以滑快細膩,靈活多變而享譽武林。通背門槍、刀、手無不精通,集老祁、少祁之技於一身。一生嚴於律己,為一代通背名師。馬熙春先生在世時,精心培育了他的得意弟子楊書洪。
楊書洪,北京人生於1944年5月自幼酷愛武術,11歲練武術基本功,14歲練中國式摔跤,16歲拜蔣廷信為師練少林拳硬氣功,18歲拜楊茂盛為師練查拳及器械,19歲拜劉洪仲為師練綿粘拳,20歲拜五行通背拳名家馬熙春為師練五行通背拳。楊書洪先生愛武練武一生,除長期隨以上四位老師學藝外,還投訪過京城各派名家十餘名,均受益匪淺,他們是:清朝末科武舉人赫壽岩、三皇炮捶李堯臣、少林名家何德全、長辛店鏢師王老九、少林名家孔兆祥、牛街阿訇陳名祿、石派通背名家馮玉山、楊啟順等。楊書洪先生尊師重道,練藝刻苦,精益求精,幾十年如一日,形成自己風格特點。楊書洪博採眾家之長,摒棄門派之見,對技擊上的各種絕技絕活視如珍寶,苦練勤修,所以技術全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