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草(中藥)

五色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色草,中藥名。為禾本科虉草屬植物五色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全草。植物五色草,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西南及台灣。具有涼血止血,散瘀解毒之功效。主治吐血,咯血,便血,跌打損傷,結膜炎,痢疾,月經不調,紅白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五色草
  • 別稱:馬羊草、筍竹、錦繡莧《全國中草藥彙編》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虉草屬
  • :五色草
  • 分布區域: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西南及台灣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9-15g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微酸,性涼。

功效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

主治

吐血,咯血,便血,跌打損傷,結膜炎,痢疾,月經不調,紅白帶。

相關配伍

治各種出血(胃出血、肺出血、尿血、便血、痔瘡出血、子宮出血),赤痢,癬:內服:煎湯,五色草9-15g;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9-15g。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植物五色草,別名虉草《中國植物志》。為多年生草本,有根莖。稈通常單生或少數叢生,高60-140厘米,有6-8節。葉鞘無毛,下部者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2-3毫米;葉片扁平,幼嫩時微粗糙,長6-30厘米。寬1-1.8厘米。圓錐花序緊密狹窄,長8-15厘米,分枝直向上舉,密生小穗;小穗長4-5毫米,無毛或有微毛;穎沿脊上粗糙,上部有極狹的翼;孕花外稃寬披針形,長3-4毫米,上部有柔毛;內稃舟形,背具1脊,脊的兩側疏生柔毛;花葯長2-2.5毫米;不孕外稃2枚,退化為線性,具柔毛。花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水濕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