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植物)

五色梅(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色梅又名馬纓丹,為馬鞭草科馬纓丹屬直立或半蔓生常綠小灌木。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由多數小花組成一個大的花序,花冠根據品種和開花時間的不同,有黃、紅、粉紅、橙等色,有時還夾雜著藍色,每個花序都五顏六色,故稱五色梅,在適宜條件下五色梅全年都可開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五色梅
  • 拉丁學名:Lantana camara L.
  • 別稱:山大丹、如意草、五彩花、五雷丹、五色繡球、變色草、大紅繡球
  • 二名法:Folium Lantanae Camara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亞目:馬鞭草亞目 Verbenineae
  • 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 馬纓丹屬 Lantana
  • :馬纓丹
  • 分布區域:原產於南美洲、西印度,現世界各國廣為栽培。
  • 英文名:Lantana camara
形態特徵,別名,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培育,養護,管理,病蟲防治,性味功效,1 性味,2 功效,3 毒性,

形態特徵

五色梅為直立或半蔓性灌木, 高1m左右, 莖枝無刺或有下彎鉤刺。全株被短毛, 有一強烈氣味, 故廣州又稱為"臭花簕"。多分枝, 小枝方形。葉對生, 葉卵形至卵狀橢圓形, 葉面多縐, 長3~9厘米, 寬1.5~5厘米, 先端漸尖, 邊緣有鋸齒, 兩面都有糙毛。頭狀花序腋生, 花序梗長於葉柄1~3倍;苞片披針形, 有短柔毛, 花萼管狀, 頂端有極短的齒;花初開時常為黃或粉紅, 繼而變成橘黃或橘紅, 最後呈紅色, 先後開放, 黃紅相間, 猶如綠葉扶彩球, 故亦稱"五色梅"。花期5~10月。果實圓球形, 成熟時紫黑色。
五色梅五色梅

別名

五色梅的別名甚多,如《福建藥物志》、《甘肅中草藥資源志》中的馬櫻(櫻)丹,《本草綱目拾遺》、《赤水玄珠》中的臭牡丹等,現在仍有許多老中醫在用臭牡丹這個名字。其它別名還有五色花(《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臭花檗(《興寧草藥》)、臭花(《南方百草良方》)、如意花(《職工疾病預防手冊》)、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豬屎花(潮州)、臭金鳳、昏花(《嶺南採藥錄》)、五雷箭、穿牆風(《廣西中草藥》)、天蘭草(《湖南藥物志》)、毛神花(《閩南民間草藥》)等。五色梅不但作為中藥在使用,在民族醫學中也使用廣泛,如苗、壯、彝族,而且在苗族中還用銳酒抓、萵杭嘎的別名。

生長環境

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耐乾旱瘠薄,但不耐寒,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生長較好。花期6~10月。性喜溫暖、濕潤、向陽之地。耐乾旱、稍耐陰,不耐寒。在南方基本是露地栽培,北方可作盆栽擺設觀賞。對土質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的沙質土壤生長最好。
五色梅五色梅
該種為熱帶植物,喜高溫高濕,也耐乾熱,抗寒力差,保持氣溫10℃以上,葉片不脫落。忌冰雪,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耐旱耐水濕,對肥力要求不嚴。

分布範圍

產美洲熱帶,中國廣東、海南、福建、台灣、廣西等省區有栽培,且已逸為野生。

栽培技術

培育

盆栽五色梅春季出房前應翻盆,宜施入充足的基肥,並對枝條作適當修剪,如是小苗,要打頂,以促發側枝。對成形後的植株,要注意疏除弱枝、病枝,適當地進行短截,以維持良好的樹形,促發更多的新梢。花後不留籽的,要摘去殘花,以利於下面葉腋再抽出花序,生長期要保持有充足的陽光和濕潤的土壤,不要太乾,特別是開花期間。如太乾燥,則易出現萎蔫現象。影響開花。
五色梅五色梅
5~10月,每7~10天施餅肥水或人糞尿稀液一次,特別是花後應及時追肥,以保持花開不斷。10月底,要移入室內,華東地區可放置在冷室內越冬,若室內陽光充足,溫度在10℃以上還可開花。入室後,要控制澆水,停止施肥。對過長的新梢可作適當短截,以方便存放。

養護

五色梅原產熱帶美洲,我國南方也有少量的野生。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製作好的盆景春至秋的生長季節可放在室外向陽處養護,即使盛夏也不必遮光,但要求通風良好。若光照不足會造成植株徒長,莖枝又細又長,且開花稀少,嚴重影響觀賞。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避免過分乾燥,並注意向葉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每15天左右施一次以磷鉀為主的薄肥,以提供充足的養分,使植株多開花。五色梅生長較快,栽培中應及時剪除影響造型的枝葉,以保持樹形的美觀,每次花後將過長的嫩枝剪短,秋末冬初入房前對植株進行一次重剪,把當年生枝條都適當剪短。
五色梅五色梅
冬季移置室內向陽處,若能維持15℃以上的室溫,植株可正常生長、開花,應適當澆水、施肥和修剪。若保持不了這么高的溫度,節制澆水,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8℃以上即可安全越冬。每年春季翻盆一次,並對植株再進行修剪整形,剪去枯枝、弱枝以及其他影響樹形的枝條。

管理

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為圓頭狀優美樹冠,需經常進行摘心。當幼苗長到約10厘米高時即摘心,促使其從基部萌發分枝,保留3~5個枝條作為主枝,待主枝長到一定長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長均衡。位於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於下部的主枝後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時去枝量略多於下部主枝,這樣各枝間生長勻稱,便形成了圓頭狀株形。植株成形之後,隨著枝條不斷生長,以後要經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結合換盆,把過密枝、纖弱枝、交叉枝及病蟲枝從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條,根據生長情況分別留2~4個芽短裁。開花後及時剪除殘花,以免消耗養分。
五色梅五色梅

病蟲防治

灰霉病
【症狀】:病菌先從花瓣的尖端侵入,發病後,病都呈水漬狀,發軟,褪色,失去光澤,最後花瓣變褐腐爛,花朵脫落。在潮濕的條件下,病部表面產生灰色的霉層。
五色梅五色梅
【傳染途徑】: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拖子,借風雨傳播,侵染危害、低溫高濕,通風不良,利於病害的發展。此病在溫室發生較多。
【防治方法】:
  1. 注意通風,降低濕度,可減輕病害的發生。
  2. 及時摘除搞花,集中燒毀或深埋於土中,以減少病源。
  3. 病害發生初期,可噴衛:1:200波爾多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朴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每兩周1次,噴藥次數因發病情況而定。
葉枯線蟲
【症狀】:葉片受線蟲侵入後,葉色變淡,並有淡褐色斑點,以後逐漸加深到幾乎黑色。隨著病斑擴大,因受主、側脈限制而成為角狀斑。嚴重時整個葉片枯死、卷編,並沿莖桿下垂。大部分線蟲在輕微變色區,已變成深褐色或黑色的葉片上只有少量線蟲。
【傳染途徑】:葉枯線蟲在報部及周圍土壤,病株殘體和野生寄主上越冬。就是在極小的殘葉上,也可在土壤中存活6~7個月。葉枯線蟲全部發育過程都在受侵組織內完成,條件適宜時(22~25℃,濕度足夠),從卵發育到雌成蟲產卵僅14天。一般通過水滴、灌溉水和病健葉接觸傳染,遠距離靠人為傳帶病葉、花、莖、扦插條以及土壤等。從葉上氣孔侵入。
【防治方法】:
  1. 加強檢疫不讓葉線蟲及其繁殖材料傳入無病區。
  2. 園藝防治盆栽用土要禁用病土和草多的土;改進澆水方法,最好不要淋澆,並儘可能保持葉面乾燥,盆花安放要有適當空隙,不使葉子相互接觸。
  3. 藥劑防治可用15%涕滅威顆粒劑,每平方米盆土5~6克,或直徑為25厘米左右的盆用藥2~3克深入土中。或使用3%的呋喃丹,每盆3~5克深入土中。也可在危害期用50%殺螟松乳劑、50%永線酯和50%西維因可濕性粉1000倍液葉面噴灑。

性味功效

1 性味

中藥的性味不單是藥物真實味道的體現, 更多的是藥性 (即四氣五味) 的反應。五色梅的性味在各書中記載有所不同, 但大多認為是五色梅性涼、味辛苦。涼以療熱病, 能清熱解毒;辛能散能透, 透能祛風解表, 散能活血;苦以燥濕, 能祛風濕。

2 功效

解毒消腫, 祛風燥濕, 活血。
1 解毒消腫
用於一切癰疽、丁瘡、發背、多發性癤腫、無名腫毒及瘡潰不愈。使用時可外敷, 用“枝葉搗爛罨之”或者“用枝葉曬乾、研細末, 用蜂蜜調和敷患處”;也可以內服, 用新鮮枝葉搗爛, 新汲水調服, 瀉下黑水愈或用五色梅適量水煎服。此外, 彝族用五色梅搗汁外敷治療松毛蟲咬傷出現的紅腫熱痛;台灣地區用五色梅治療毒蛇咬傷及敷淤腫。亦適用於肺膿瘍、乳腺炎、腮腺炎、火牙痛、肺及頸部淋巴結結核, 甚至肺結核所致出血也有良效。《苗族藥物學》明確指出治療肺結核咯血主要是花, 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報導用五色梅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 效果顯著。
2 祛風燥濕
適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及瘧疾。臨床治療感冒或瘧疾所致的高熱或久熱不退。還可用五色梅根, 水煎, 加糖當茶飲, 預防流感。五色梅清熱除濕之功還可用於治療暑天頭痛 (用根) 、腹痛吐瀉 (用花) 。
還適用於濕疹、藥疹、疥瘡、痔、脫肛。臨床多外用, 煎水浸洗或搗爛外敷。皮膚所有痒疹均可使用, 可見五色梅有直接的止癢之功。還可用於治療陰癢。
適用於淋證, 組方成淋康煎治療濕熱下注的淋證;壯族民間也用五色梅治療淋證, 既可內服也可外洗或洗浴。
3 活血
適用於關節炎 (尤其是風濕性關節痛) 、跌打損傷 (甚至出血) 、痛風。《南少林拳醫匯宗》認為五色梅可活血行瘀, 用於治療胃痛。
4 其他
苗醫認為五色梅具有補體虛的作用。《苗族藥物學》記載具有補虛作用是五色梅的根, 能用於治療虛熱盜汗, 遺精、骨節軟、小兒嗜睡 (氣血不足) 。用五色梅治療瘡潰不愈時, 應考慮到了它的補虛的作用。另外還有降壓、止眩暈的作用, 可用於治療高血壓、眩暈。

3 毒性

在《海南省常見有毒野果彩色圖鑑》中還記載五色梅“枝葉味臭, 有毒”, 使用時要注意不能過量, 孕婦也要忌用。曾有研究者按100g/kg的五色梅灌服小白鼠1次 (相當於成人臨床1天用量的200倍) 。觀察1周內各鼠的行為、體徵、飲食、糞便等。結果均無異常變化, 說明其毒性低。但內服時仍不能過量。建議一般內服乾品根1~2兩 (即25~50g) ;葉6~9g;花3~6g;鮮品可使用30~60g;外用適量, 搗爛或煎水泡洗。
五色梅的毒性主要表現消化系統, 具有肝毒性。動物實驗, 綿羊或小牛服用過量, 可致嚴重的黃疸及對光敏感。人服用過量五色梅會出現流涎、噁心嘔吐、劇烈腹痛, 便秘、大便色黑而臭, 眼及鼻腔分泌物增加, 對光敏感, 步態不穩, 有時可出現發熱、出汗、黃疸等不良反應。一旦出現應立刻停藥, 並送醫院急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