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主病

即青、赤、黃、白、黑五種病色所主的病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色主病
  • 出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診斷學術語。指青、赤、黃、白、黑五種病色所主的病證。

解讀

1、以五色配五臟。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黃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腎病。
2、以五色辨別疾病性質。青主風、主驚、主寒、主痛;赤主熱;黃主濕、主虛;白主血虛、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勞傷。
套用時須結合實際,不宜拘執。

中醫套用

(1)白色
白色內應於肺,為手太陰肺經之本色。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白為氣血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榮於面;或失血耗氣,血脈不充;或暴吐暴下、陽氣暴脫;或外寒侵襲、經脈收引等,皆可致面色發白。
面色淡白無華,唇舌、爪甲均無血色,稱為淡白,多屬血虛證或失血證。
面色白而虛浮,稱晄白,多為陽氣不足,水濕泛濫。
面色白中帶青,稱為蒼白,如伴見形寒腹痛,多為外感寒邪,或陽虛陰盛,陰寒凝滯,經脈拘急;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常為陽氣暴脫的徵候。
(2)黃色
黃色內應於脾,為足太陰脾經之本色。主脾虛、濕證。病人面色發黃,多由脾失健運,氣血不充;或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滯;或水濕蘊結脾胃,熏蒸肝膽;或膽汁瘀積肝膽;或感受疫毒等所致。
面色淡黃,枯稿不澤。肌膚失榮,形肉瘦弱者,稱為萎黃,多因脾胃氣虛,長期慢性失血,小兒疳積,蟲證等,致營血不能上榮所致。
面色黃而虛浮者,稱為黃胖.屬脾虛濕蘊。是因脾運不健,機體失養,水濕內停,泛溢肌膚所致。
面目肌膚一身俱黃者,稱為黃疸,是體內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所致。其中面黃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乃肝膽濕熱熏蒸所致;面黃晦暗如煙燻色者,屬陰黃,多由寒濕內停,困遏脾陽或瘀阻日久而成。
(3)赤色
赤色內應於心,為手少陰心經之本色。主熱證。亦可見於戴陽證。病人面見赤色,多因有熱而面部脈絡擴張,氣血充盈所致,但亦可見於虛陽上越的病人。
滿面通紅者,為赤甚,屬實熱證。是因邪熱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脈絡擴張,氣血充盈所致。
午後兩顴潮紅者,為微赤,屬陰虛證。是因陰虛陽亢,虛火炎上所致。可見於肺癆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顴頰泛紅如妝、游移不定,伴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脈微欲絕,為陰盛格陽,虛陽浮越的戴陽證。是因久病臟腑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上越所致,屬真寒假熱的危重徵象。
(4)青色
青色內應於肝,為足厥陰肝經之本色。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病人面見青色,多由寒凝氣滯,或痛則不通,或瘀血內阻,或筋脈拘急,使面部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瘀阻所致。
面部淡青或青黑者,屬寒盛、痛劇。多因陰寒內盛,或痛則不通,使面部脈絡拘急,氣血凝滯所致,可見於陰寒腹痛等病人。
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氣、心陽虛衰,心血瘀阻,或肺氣閉塞,呼吸不利所致。
若突見面色口唇青紫,甚則青灰,肢涼脈微,則多為心陽暴脫,心血瘀阻的真心痛發作。
肝膽證候,面上常出現青色。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間,又稱蒼黃)者,可見於肝鬱脾虛的病人,多伴見脅下症積作痛;面青赤而晦暗,多為肝鬱化火;面青目赤,多為肝火上炎。
此外,小兒驚風或欲作驚風,多在眉間、鼻柱、唇周顯現青色,多因邪熱亢盛,燔灼筋脈,筋脈拘急,而使面部脈絡血行瘀阻所致,可見於高熱抽搐患兒。
(5)黑色
黑色內應於腎,為足少陰腎經之本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腎為水髒,黑為陰寒水盛之色.腎陽虛衰,水飲不化,陰寒內盛,血失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均可見病人面色發黑。
面色黑而暗淡者,多屬腎陽虛。因陽虛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溫煦所致。
面色黑而乾焦者,多屬腎陰虛。因腎精久耗,陰虛火旺。虛火灼陰,機體失養所致。
眼眶周圍見黑色者,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證。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面部黑褐斑,常見於老年人腎精虛衰。也可見於血瘀、肝鬱氣滯、陰虛火旺等病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