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竹寺

五竹寺

秀峰山—五竹寺位於渭水支流的清源河畔,城南13公里的316國道邊,海拔2330米,屬典型的南部二陰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竹寺
  • 位於:渭水支流的清源河畔
  • 海拔:2330米
  • 原名秀峰岩寺
簡介,旅遊信息,人文歷史,

簡介

原名秀峰岩寺。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大臣郭節隨建文帝朱允炆一行避“靖難之役”,至秀峰岩隱居削髮為僧,植紅、黃、白、綠、藍五色之竹於禪院,自稱“五竹僧”,寺因此得名。後經長期經營,五竹寺已有和尚數百人,後經大小四次變亂,五竹寺現有菩薩殿、三霄殿、清聖祠、財神殿、大佛殿和佛像彩塑,後經修復殿宇16間。五竹寺是一座以佛教為主,兼容儒道德寺廟建築群。遠眺五竹寺,佛窟長廊,臨駕於懸崖之上,一字展現,長廊依石窟鑿石穿孔,立柱架檁,鋪設木板連線佛窟,佛像均塑造於石窟之內。唐代畫家吳道子曾到此地揮毫作畫,後期經戰亂焚毀的三寶壁畫就是出自吳道子之手。石窟絕大多數為天然形成,少數經人工開鑿。佛殿均屬實地虛檐,明椽良瓦,別具風格。佛殿依次為:大佛殿、三大古佛殿、觀音殿、三霄殿、護神殿、清聖祠、馬王殿。沿護欄向下西行至一小山頭,迎面建有一殿宇(兩間關帝廟、一間文昌宮)。
五竹寺五竹寺

旅遊信息

常年氣候濕潤,空氣清新,2萬多畝的原始天然松林,蒼松成林、古木參天;奇峰爭險,青竹吐翠;奇花異草,香氣馥郁;小溪潺潺,清澈見底;懸泉落潭,叮咚如弦。沿山路崎嶇而上,路兩旁松林成蔭,鳥語花香,景色宜人,該山頭常年積雪不化,固有渭源八大景之一的“五竹積雪”。
五竹川原邊可人的秀峰山五竹川原邊可人的秀峰山

人文歷史

“靖難之役”後,明朝的建文帝下落不明。600多年來,成為“明朝第一大迷案”。
明建文帝畫像明建文帝畫像
後世學者對他的下落有兩種猜測,其一是朱棣靖難兵入城,朱允炆焚宮自亡。另一說法便是出家為僧,四海為家。至於出逃去向,史有三說:下西洋、隱雲南、赴絕域。對第一種說法,最不肯相信的人是永樂皇帝朱棣。後一說法,在《明史》諸紀傳中都有或詳或略的記載。有學者根據地方志、遺蹟、遺址等資料考證,認為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等地。西南數省,留有很多有關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但很少有人關注地處內陸的偏遠小縣渭源也有著耐人尋味的傳說。
在民國15年(1926年)陳鴻寶纂修《創修渭源縣誌》中,關於五竹寺有這樣的記載:“秀峰山在鎮南河之南,自明亡君郭節掛錫後,采南山色澤不同竹五種,移植禪院,因自號曰五竹僧,此五竹之所由來也……所以憶前賢,垂後葉,蓋有深意存焉,此五竹寺之所由來也。而秀峰之名,乃移寺于山巔,時始有之耳。”根據渭源老人們口口相傳的說法,曾有位棄位出家的皇帝在五竹寺等處棲身。推想傳說中的這個皇帝和尚,極可能是落髮後的建文帝。傳說中建文帝及郭節等人來到秀峰山,就是因為這裡的山川俊秀安逸,便在此落髮為僧,住了下來。
而郭節曾為寺院移植來五色竹也顯得別有深意,五色竹枝幹為紅、黃、白、綠、藍五色。據說郭節植五色竹頗有深意:竹者,朱也,郭節對竹如對朱允炆,五彩是古天子之氣的象徵。建文帝逃亡之始,從臣有二十二人。按照《明史》載,最貼身的近臣九人,是楊應徵、葉希賢、程濟、馮榷、郭節、宋和、趙天泰、朱景先、王之臣。這最貼身的九人中後來又有幾人分途,散在各處,被人們指認出來。只有程濟、郭節、宋和、趙天泰等數人以及失蹤皇帝,在史書上不知所終。
或許百密一疏,郭節終於躲過了明成祖的天網,在渭源這塊土地上以終天年。
在渭源縣五竹鎮和祁家廟鄉的郭家灣村,如今都有郭節的後代一大族,人丁旺盛。郭家灣有個郭家廟,至今供奉五竹和尚,郭氏尊稱為遠祖。該村世代都有“五竹和尚郭節是吾遠祖,明朝曾保過皇上”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