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損氣

人的情志活動異常,過甚或不及都會導致臟腑氣機的失調而引發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志損氣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黃帝內經》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解讀

《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內經》中五志為怒、喜、思、悲、恐,七情為怒、喜、思、悲(憂)、恐(驚)而古代情與志所代表的意義分界並不明顯,常以情志一詞出現。情志失調,或過甚,或不已,雖各有不同的特點,但共同特徵是引發氣機失調而傷臟腑,這就是五志損氣的意義。

中醫套用

1、 怒則氣上
過於憤怒使肝氣失於條達,疏泄功能失常,肝氣上逆,甚至血隨氣逆,並走於上。由於氣血上逆,可出現面紅而赤,青筋怒張,毛髮豎起,橫眉張目,頭痛腦脹,甚至眩撲厥倒。“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生氣通天論》)。
2、 喜則氣緩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但若狂喜過度,可心氣渙散,精神不能集中,甚則發狂,心悸不寐。
3、思則氣結
思慮過度,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可出現嗜臥、倦怠乏力、不思食、胸膈煩悶、善太息等。
4、悲則氣消
過度悲哀,可致意志消沉,心神沮喪,肺氣消耗。主要表現為心境淒涼,無可奈何,垂頭喪氣,嘆息不止,愁眉不展,面色慘澹,時淚涌而泣,少氣不足以息,肢體麻木,肌肉、筋脈疼痛等。
5、恐則氣下
過於恐怖可使腎氣不固,氣陷於下,精氣內卻,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呆若木雞,甚至二便失禁,或坐臥不安,夜臥不寧,畏首縮腳,如人將捕之。臨床常見病症有:心悸、遺精陽萎、腰脊酸痛等。
可見,七情所傷導致的病證多種多樣,既可表現為心理障礙,也可表現為生理障礙,既可導致功能性的改變,也可導致器質性的損害。這種認識與現代研究結論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中醫學認為,七情不同,其致病性也不同,一般認為,憤怒致病較重,憂思致病緩慢,驚恐致病發病迅速,喜則較少治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