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淮南

五彩淮南

淮南,是中國新型能源基地、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素有 “五彩淮南”之稱,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紅色火電的輸出地、白色豆腐的發源地、藍色生命的起源地、綠色生態的宜居地。全市總人口242.5萬,其中城市人口113.3萬,總面積2585平方公里。轄五區一縣和一個國家級綜合實驗區、三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彩淮南
  • 所在地:安徽省
  • 全市總人口:242.5萬人
  • 轄區面積:258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黑色煤炭,黑色煤炭,大自然饋贈,紅色火電,藍色生命,藍色生命,八公山,白色豆腐,發源地,八公山豆腐,綠色生態,綠色生態,三山鼎立,三水環繞,三城互動,結語,

基本介紹

千里淮河之濱,巍巍八公山麓。
這裡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
這裡是——紅色火電的輸出地;
這裡是——藍色生命的起源地;
這裡是——白色豆腐的發源地;
這裡是——綠色生態的宜居地;
淮南,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在中國的版圖上是東部沿海通向中西部的通道走廊。阜淮鐵路通過津浦線、淮南線、商阜線與京滬、京廣、隴海、京九四大鐵路動脈相貫通。公路運輸四通八達,206國道橫貫全市,京福、合徐、合淮阜高速公路讓淮南與外界的聯繫更快捷。陸路交通距離南京3小時,距離合肥新橋機場不到1個小時,可直飛中國各大城市。淮河水運,通江達海,四季航行。

黑色煤炭

黑色煤炭

淮南大地蘊藏著寶貴的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極為豐富。淮南煤田是中國黃河以南、特別是中國東南地區資源條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規模最大、最後一塊整裝煤田!遠景儲量444億噸,探明儲量153億噸,約占安徽省的71%,華東地區的32%。具有低硫、低磷、高揮發、高發熱、富油等特點,是理想的動力煤和煤化工原料。
近年來,淮南市委、市政府超前謀劃,大力發展煤炭工業。2009年,全市煤炭產量達到8000餘萬噸。到2010年煤炭產量將達到1億噸左右。是全國13個億噸煤炭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稱為“建在金庫上的城市”、“華東工業糧倉”。高大的井架,花園式礦區,現代化採礦技術,孕育出意境不凡、寓意豐富、創新開拓的“煤文化”,成為淮南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

大自然饋贈

淮南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明代,當地居民即開鑿土窯採煤。清末,各地官商紛紛前來建窯採煤,段書雲等淮南煤炭工業的早期開發者,幾經波折最終得以立足,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2月建立起首家股份制企業“大通煤礦公司”,並發展成為以大通煤礦為基地的“華商大通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930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在九龍崗建立“淮南煤礦局”,以九龍崗為中心建礦發展,形成商辦、官辦並存的局面。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軍侵占淮南,日本“三井礦業株式會社”和“三菱礦業株式會社”吞併大通煤礦、淮南煤礦及淮南鐵路,組成“淮南煤礦股份公司”(淮南炭礦株式會社)對淮南煤炭資源大肆進行掠奪性開採。在日本侵略者長達7年的占領期間,掠奪、斷毀煤炭1200餘萬噸,回採率不及40%。
抗日戰爭勝利後,淮南礦路股份有限公司派員接收淮南煤礦,組織恢復生產。至淮南解放,淮南煤礦局共有九龍崗東礦、西礦、大通、八公山等4個礦場,年產煤121萬噸。
1949年1月淮南解放,淮南煤礦收歸公有,1950年5月成立淮南礦務局。三年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在迅速恢復生產的基礎上,對大通、九龍崗、新莊孜(即八公山)煤礦進行挖潛改造,同時開展了大規模的新礦井建設,1959-1963年煤炭產量連續突破1000萬噸,其中1960年為1614萬噸,淮南煤礦作為全國五大煤礦之一,也成為全國老礦區改擴建速度最快的礦區。
經過幾十年的開採,老礦區有效可采儲量減少,產量呈下降趨勢。為了解決老礦區的生產接替問題,1973年11月,潘集新區一號井(潘集一礦)主井開工興建,揭開了潘集——謝橋新礦區大會戰的序幕。1976年12月,潘集二號井(潘集二礦)動工興建,隨即,潘集三號井(潘集三礦)和謝橋煤礦工程先後上馬,淮南煤田的開發向淮河以北平原的深部挺進。
1989年12月,設計年產90萬噸的新集煤礦開工興建,標誌著地方煤炭工業進入向現代化生產邁進的新時期。
1990年底,淮南礦區主要生產礦井10對,年總設計生產能力1125萬噸,實際產煤1005萬噸。建國前40年,淮南礦區僅產原煤1070萬噸,建國後從1949年至1990年的42年間,原煤產量已達3.32億噸,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巨大的能源。
機器轟鳴,車水馬龍,挖掘機伸著長長的“手臂”,大型鏟車高高舉起“手掌”……這是出現在淮南礦區建設中的繁忙景象。近20年來,淮南的煤炭工業發展更是快馬加鞭,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批高產高效的現代化礦井聳立在淮河兩岸,隨著顧橋、劉莊、丁集等現代化大型煤礦竣工投產,2010年淮南煤炭生產能力將達1億噸。
淮南土地下蘊藏著寶貴的資源,煤炭遠景儲量444億噸,探明儲量153億噸,占全國的19%。淮南煤炭具有低硫、低磷、高揮發、高發熱、富油等特點,是理想的動力煤和煤化工原料。一批兩院院士認定淮南煤田是中國黃河以南、特別是中國東南地區資源條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規模最大、最後一塊整裝煤田!淮南由此被稱為一座“建在金庫上的城市”。
淮南礦區具有百年開採歷史。1950年成立淮南礦務局,1998年5月改制為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是淮南境內最大的煤礦企業。公司現有從業人員近80000人。2008年煤炭產量6043萬噸,銷售總收入280億元,上繳稅費26億元。
淮南煤礦是百年老礦,歷史上為國家做過重要貢獻,也曾經是行業中最困難的礦區之一。在扭虧脫困中,國家給予了破產重組、主輔分離等政策,省委、省政府給予了安全基金等三項政策,使企業渡過難關,孕育了新的發展活力。從2003年到2006年,淮南礦業集團抓住發展機遇期,聚集廣大職工的智慧和力量,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就使一個持續五十多年千萬噸的煤炭企業,超常發展成為8000萬噸煤炭生產規模、620萬千瓦電力裝機規模的國家級新型能源基地,煤炭生產規模和職工收入位居行業前列。到2010年,淮南礦業集團將實現建成國家級新型能源基地的目標。
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淮南境內又一重要的煤炭企業。該企業是由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國華能源有限公司、安徽新集煤電(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並由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是以煤炭採選為主、煤電並舉的國家大型一檔企業,是全國520家重點企業、安徽省15家重點企業之一。劉莊煤礦是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阜陽新建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是國家和省“十五”重點建設工程和省“861”計畫建設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區於1989年12月開工建設,在基本建設時期創造性地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按照“以煤養礦、滾動發展、自我造血”的發展方針,用6年半時間建成了660萬噸原煤生產規模,創造了聞名全國煤炭行業的新集發展模式和新集經驗。自1998年8月改制以來,公司的生產經營更是高速發展。
日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公布了2009全國煤炭企業100強名單,國投新集公司2008年營業收入542626萬元位列全國煤炭企業100強第49位、煤炭產量1181萬噸位列全國煤炭企業產量第40位。
煤化工是淮南最有優勢、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鏈。中國化工百強企業之一的安徽淮化集團,生產的濃硝酸產量已居亞洲第一。到2010年淮南將形成百萬噸級甲醇、硝酸以及百萬噸級合成氨、醋酸、二甲醚的生產規模,打造出中國最大的煤化工生產基地。
昔日古戰場,今日能源城——淮南,正以其可觀的煤炭資源儲量、全國十三個億噸煤基地之一的雄姿,傲然屹立於中國的中部安徽,每年為祖國輸送的數千萬噸煤炭從百里能源城流出,數百億度電從凌空飛架的銀線傳送,這裡是“華東的煤電航母”,這裡創造著“黑色的輝煌”。

紅色火電

“五彩淮南”之二:紅色
穿越時光隧道,我們把目光定格在這裡——能源城淮南,這是一座被歷史所銘記的新中國電力工業“搖籃”。“皖電東送”再一次把淮南推到了時代的前台,承載著安徽崛起與東進夢想的第一縷電光,從淮南輸出,綻放在長三角地區的夜空。淮南新上馬的火電機組占“皖電東送”總裝機量的85%以上,是“皖電東送”當之無愧的“領軍主力”。截至2009年底,淮南的發電裝機總容量已達到1000萬千瓦,發電總量460億千瓦時以上。是全國6個煤電基地之一。到2020年,將建成裝機總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時的火電基地。發電能力將超過長江三峽水電站。成為名副其實的“火電三峽”。
淮南,是中國電力工業“搖籃”,是紅色火電的輸出地,是“皖電東送”當之無愧的“領軍主力”。
1930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為開發九龍崗煤礦,購進7.5千瓦直流發電機1台,辦起發電房,淮南電力工業開始萌芽。到1937年,淮南發電裝機容量增至988千瓦,主要用於煤礦通風和照明。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三菱、三井財團為加快掠奪淮南煤炭資源的需要,先後在淮南新建大通發電所和下窯(田家庵)第—、第二兩個發電所。與此同時,22千伏田家庵——大通——九龍崗西礦輸電線路建成送電。至1945年,淮南共裝低溫低壓汽輪發電機組4台,裝機容量6200千瓦,平均發電煤耗達1900克/千瓦時。除用於煤礦通風照明外,發電所開始向田家庵、大通、九龍崗三鎮商號及部分居民供應照明用電。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實現“復興三年”的電力規劃,準南礦路股份有限公司在下窯興建第三發電所,至1948年底,淮南發電裝機容量8200千瓦,有22千伏輸電線路3條共37.1公里,設大通、九龍崗西礦、八公山3個變電所及田家庵升壓站,構成建國前安徽省唯一的區域性電力網,用電結構已開始由單純煤礦工業用電向城市工商業和照明用電轉變。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開發煤炭資源,國家對淮南的電力工業建設投入大量人、財、物力。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國家批准在田家庵發電廠擴建4台國產6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1954年,隨著田家庵——合肥、田家庵——蚌埠兩條35千伏輸電線路的投入運行,開始形成以淮南為中心,聯接合肥、蚌埠兩地區的皖中電網,淮南市在全省的電力中心地位從此確立。1956年,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製造、自行安裝的國產第一台6000千瓦發電機組在田家庵發電廠竣工投產。同年,駐淮南的部屬電力基建隊伍劃歸安徽。此後的30年間,這支電力基建隊伍在施工中不斷成長壯大,為淮南電力工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1959年,全省最大的國產2.5萬千瓦機組在田家庵發電廠建成投產。1年後,1台1.2萬千瓦和2台2.5萬千瓦機組建成投產。1960年淮南的發電設備進入中溫中壓階段,是年淮南市裝機總容量達11.1萬千瓦;同時第一條110千伏電壓等級輸電線路在淮南電網投入運行。此時,淮南不僅是全國五大煤都,並開始成為華東地區的電力基地。
六七十年代,淮南電力工業在曲折中前進。1972年,田家雇發電廠的兩台由我國首次從波蘭進口的12千瓦氫冷發電機組竣工投產,淮南的發電設備進人超高壓、大容量機組的新階段,供電區域已達3.2萬平方公里。至1976年第五期擴建工程結束,田家庵發電廠裝機容量超過60萬千瓦,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分別占當時安徽省火電的28.98%和33.55%。供電區域也擴展到5縣1市。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兩淮煤田大規模開發的同時,設計規模為120萬千瓦和240萬千瓦的洛河、平圩兩個發電廠工程於1982年和1984年相繼破土動工。1986年10月,洛河發電廠第一期工程竣工,它的建成投產,使淮南市的發電裝機容量翻了一番。1988年12月25日,平圩發電廠第一期工程安裝的國產第一台60萬千瓦機組也併網發電。從此,淮南市發電設備進入亞臨界參數階段,裝機總容量超過180萬千瓦,相當於1949年全國裝機總容量。
與洛河發電廠第一期工程建成投產的同時,聯接皖、浙、滬的華東第一條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也開通運行。1990年淮南市的電能通過5條超高壓輸電線路源源不斷地向安徽電網、華東電網輸送,實現了50年代構想的淮南電力北渡淮河、南跨長江、西進大別山、東去琅琊山與華東聯成一片的電力發展規劃。
近20年來,淮南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電力工業,使淮南電力工業突飛猛進,“皖電東送”再一次把淮南推到了時代的前台,淮南新上馬的火電機組占“皖電東送”總裝機量的85%以上,是“皖電東送”當之無愧的“領軍主力”。2009年,淮南的發電裝機總量達到1000萬千瓦,發電總量460億千瓦時。被譽為新中國“電力工業搖籃”的淮南市,現有平圩發電有限公司、洛河發電廠、田家庵發電廠、鳳台發電廠、田集發電廠等主力發電廠5家,總裝機容量840萬千瓦。到2010年淮南總裝機規模將超過1000萬千瓦,建成1000萬千瓦的華東火電基地。到2020年將建成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的火電基地,發電能力將超過長江三峽水電站。
安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田家庵發電廠是淮南建廠最早的電力企業,始建於1941年。目前隸屬於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安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從1954年安裝國產第一台6MW汽輪發電機組至今,經七期擴建改造,2005年進入百萬電廠行列。實現了“老廠變新廠、小廠變大廠”的新跨越,是華東電網的骨幹電廠之一。建廠近70年來,田家庵發電廠累計發電近2000億千瓦時,向安徽乃至全國電力系統輸出工程技術管理人1000多名,為華東地區經濟發展和祖國電力工業的騰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素有安徽電力工業“搖籃”之美譽。
大唐淮南洛河發電廠始建於1982年,現裝機容量為244萬千瓦,機組規模為4台30萬千瓦亞臨界發電機組、2台60萬千瓦超臨界發電機組,分為三期建成。擁有500KV、220KV升壓站各一座,500KV輸電線路四條(其中洛繁線為安徽省第一條500KV輸電線路)、220KV輸電線路六條,是華東電網的主力發電廠之一。
平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於1984年9月25日建廠,1998年由平圩發電廠改制為平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全資劃歸中電國力投資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同年以“中國電力”全資控股子公司在香港上市。一期工程是國家“七五”和安徽省"八五”十大重點工程,國務院十二項重大技術裝備科研項目,安裝2台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其中,1號機組是國產首台60萬千瓦火電機組,分別於1989年和1992年投產,二期工程為“皖電東送”重點工程,公司是安徽省最大的火力發電企業。平電公司三期、四期工程建成後,公司總裝機容量將達到640萬千瓦以上,淮南將擁有中國最大、全國領先的火電航母和中國電力工業的“第—品牌”。
鳳台電廠項目是皖、浙兩省政府為加強能源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的大型煤電一體化項目,是國家“皖電東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均股投資建設,鳳台電廠所發電量將全部供應浙江。
上海電力股份公司和淮南礦業集團共同投資建立淮滬煤電有限公司,在淮南市建設田集電廠。作為坑口電廠而興建的丁集煤礦,可開採儲量12億噸,年產500萬噸優質煤。電廠和煤礦相距僅30公里,實現煤電—體化聯營。這種合作模式首次改變了上海發電用煤全部向外採購的狀況。不僅可以減少運輸消耗,降低發電成本,同時可以減少污染。田集電廠所發電力電量全部供上海。
紅色,在中國是吉祥喜慶的顏色。在這裡,火與電淬鍊出了代表光明與溫暖的紅色。站在舜耕山遠眺,行走在淮河平原,漫步於淮水之濱,一座座高聳雲端的冷卻塔,飛架南北的高壓走廊,萬棟高樓燈火繁星,推進經濟社會車輪鏗鏘向前的不竭動力源泉……,都是電石火光淬鍊出的淮南這座“能源之都”最美麗景致!

藍色生命

藍色生命

“五彩淮南”之三:藍色
從太空俯瞰地球,那是一片深邃飄渺的蔚藍色。這個藍色星球的生命起源在哪裡?1962年發現、1979年命名為“淮南生物群”及其主要組成部分——“淮南蟲”,在人類起源和地質構造方面引起全球關注。1984年莫斯科國際地質大會,將“淮南蟲”定名為“地球上的生命鼻祖”,八公山則被公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這個發現把達爾文《物種起源》關於生命起源不足6億年的提法向前推進了2億多年。
淮南,生命的藍色最初閃現的地方。
數億年前,當地球上別的地方還是一片死寂時,這裡已是生命在蠕動、爬行的氣象萬千的狀貌。這些古生物化石群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它東端分布於上窯山,淮南的古生物化石群的年代分布較為完整,不同的地質年代裡幾乎都有生命軀體的遺留。如果你到上窯山中的龍骨山,就會發現那裡有數億年前新生代的腫骨鹿、劍齒虎、飛鳥與爬鼠等較為高等的動物的骨骼化石;再到九里橋,這裡有最早的寒武紀的須腕類、環節類、三葉蟲等更為原始的動物體化石群,和在西部深山八公山里同類化石遙相呼應。這後一批遠古生命化石在世界各地尚無同類可比,國家權威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它們命名為“淮南蟲”化石,並獲得莫斯科國際地質大會的公認。
隨著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來到古老的八公山下進行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對“淮南生物群”的新一輪研究高潮已經形成。
“淮南生物群”或稱“淮南古生物化石群”是由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教授於1962年發現的,1979年被專家命名的,“淮南生物群”的產生層位在八公山新元古界劉老碑組和九里橋組,它由巨觀藻類、蠕蟲類、分類未定的生物碳化膜化石等組成,以蠕蟲類即“淮南蟲”的發現意義最為重大。在7.4億年以前形成的地層中發現此類生物化石群,意味著後生動物實體化石記錄向前推移了近2億年,為科學家研究後生動物的起源及演化規律等重大生命科學前沿問題,提供了直接的科學依據。澳大利亞著名古生物學家格萊斯納爾教授指出:“這一發現及其研究及成果,標誌著晚前寒武紀古生物學和生物地質學在一些意義重大而又十分困難的問題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進展”。
後生動物即多細胞動物的出現,是生命演化中的第三個重大事件。據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主任嚴家平教授介紹,生命演化中的第一次突破,是有生命的物質出現。這是些圓形或絲狀的細菌與藍藻,距今已有35億年,其化石在澳大利亞、南非等地的岩石中被發現。生命演化中的第二個重大事件,是真核細胞生物的出現。中國科學在24億至25億年前形成的地層中,發現了真核生物化石的存在。而多細胞生物的化石,過去曾在澳大利亞埃迪卡拉5.4億年前形成的岩石中發現,“淮南蟲”所在的岩層結構,是在7.4億年以前已經形成,因此國際古生物學界有充分的依據認定,“淮南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細胞生物化石。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教授錢守榮先生闡述了“淮南蟲”與人類的邏輯關係。錢守榮說,人類是三胚層細胞結構生物。五臟六腑為內層,肌肉、血管為中層,皮膚毛髮為外層;“淮南蟲”也是三胚層細胞結構生物,只不過至為簡單。從細胞學的角度來說,“淮南蟲”與人類的發育有相同之處。在“淮南蟲”出現之後,動物逐漸從無脊椎形態進化為有脊椎形態。先是在海里生長,後來爬上了岸。在大約6000萬年以前,又從卵生動物逐步演變為哺乳動物,最後沿著臘瑪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這條線進化為現代人。在莫斯科國際地質學大會上,科學家基於對“淮南蟲”在生命進程中重要歷史地位的肯定,將八公山定名為“藍色星球的生命搖籃”,將“淮南蟲”定名為“藍色星球的生命鼻祖”。

八公山

以“淮南蟲”為主要成份的“淮南古生物化石群”是上天遺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遺產。在八公山地區,除“古生物化石群”而外,還發現有5億年前的動物及爬跡化石,發現具有國際和國內大區域地層對比意義的典型地質剖面,發現了具有石材特徵的岩溶地貌與獨特的河流侵蝕地貌等地質遺蹟景觀。國際上對地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重要而獨特的地質遺蹟實施有效保護的通行做法,是建立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風景區於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成為全國獲此殊榮的44座名山大川之一,為地質遺蹟的保護、研究和進一步發掘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八公山,生命的起源之山。它不僅因西漢淮南王劉安學道成仙的神話而得名,更是在漫長的地球演化歷史過程中,以其獨特的地質遺蹟和豐富的地質內涵而聞名於世。為保護這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淮南市委、市政府,還有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徐嘉煒教授和安徽理工大學資環系眾多的老專家們,跑省進京,廢寢忘食,700多個斗轉星移,“淮南八公山主要地質遺蹟保護項目”的申請國家批准了,“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了,6000餘件岩石和古生物化石標本與遊客見面了……
地質遺蹟、地質景觀以科普的形式和大眾的語言向遊人展示,豐富著八公山地質公園的內容。在一部記載古老八公山地質歷史的長卷中,人們清淅地看到一層層斜列的沉積岩層,如同一部部斜列的書本,記載著地球滄戀變桑田的軌跡。把“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成一流的地質公園——為了打響“八公山”品牌,樹立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大概念,淮南市政府作出了這一決定。國土資源局根據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與八公山區政府緊密配合,補充新的內容,“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材料得以完善……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淮南蟲”地質遺蹟保護方案》於2007年10月出台,市國土資源局對園內各主要景點及周邊地區劃定了禁採區,取締所有採礦活動;加快了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環境進行了初步治理;“淮南蟲化石”地質遺蹟周圍建成輕鋼漢瓦結構的參觀保護廊,下設了排水溝,科學的保護措施,使這一國寶級的化石遺蹟日益展現出自己應有的科學、旅遊價值……
近年來,淮南市及八公山區充分利用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和淝水之戰古戰場的知名度,努力將八公山建成“生命山、生態山、文化山、文明山”,斥巨資對八公山進行保護性建設,不僅吸引了地質學和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來勘察研究,還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探幽覽勝,從而扯動了消費,刺激了經濟發展。可以相信,八公山這座歷史名山,一定能夠在淮南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上發揮更大的名山效應。
藍色,是這個星球美麗的外衣,生命的藍光最初閃現在淮南。淮南,歷史厚重,文化燦爛。舜,曾在此躬耕,“舜耕山”因此得名;禹在此治理淮水,“淮河第一峽”的峽山口建有禹王亭以作追思。漢初,設定淮南國。“淮南”之名即從此出。漢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鴻篇巨製《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記述了二十四節氣,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曆法參照。此外,還記載了嫦娥奔月、女蝸補天、后羿射日等眾多流傳不衰的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
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區八公山風景區,峰巒起伏,雲蒸霞蔚,蒼翠含煙,一步一景。南塘,留下了宋太祖趙匡胤旌旗蔽日、戰馬馳騁的刀光劍影。忘情谷,勾畫出“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畫廊。“淝水之戰”,誕生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著名成語故事。八公山旅遊區以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絢麗多彩的歷史人文景觀,已成為國內著名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
幾千年的歷史,幾千年的積澱,無不顯示出淮南是塊文明的厚土。

白色豆腐

發源地

“五彩淮南”之四:白色
白色的豆腐,潔白如玉,細嫩可口,發端於2000多年前八公山麓。《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劉安在求仙煉丹的過程中發明了豆腐,演繹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故事。八公山遂成為天下豆腐的發源地。
中國豆腐文化節已經成功舉辦了16屆。目前淮南正在舉辦第17屆中國豆腐文化節。每屆中國豆腐文化節期間,賓客雲集,商賈聚會,群賢畢至,文化盛典,商旅唱戲,人民節日。品嘗豆腐美食,觀覽八公美景,祭拜豆腐始祖,憑弔戰國四君之一春申君楚相黃歇,仰拜戰國百戰名將廉頗。中國豆腐文化節被評為“中國節慶產業十大品牌節慶”,成為淮南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淮南的視窗。
淮南是豆腐的發源地。
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有過多少驚人的發明和發現,出現了多少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發明家。淮南王劉安和他的眾門客,便是這群星燦爛發明家中的佼佼者。風味獨特、質地優良的淮南八公山豆腐創始人,就是淮南王——劉安。劉安和八位門客在壽春城北山上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劉安等在煉丹時,偶爾將石膏點入丹母液即豆漿之中,經化學變化成了豆腐。豆腐從此問世。八公山是中國豆腐的發明地,八公山因此而榮耀,名傳千秋。北山因此改名為“八公山”。
自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至今,八公山豆腐已歷經兩千多年的悠悠歲月。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八公山豆腐歷經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漫長歲月走到新中國,走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並走向全國和世界。

八公山豆腐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西漢劉安發明豆腐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止。豆腐沿著一條古老的道路,走過三國兩晉、南北朝,走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走過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止,歷經2000多年漫長歲月,發展十分緩慢。由於封建社會的落後,八公山豆腐一直沿用傳統落後的手工生產方式,以農家個體作坊生產為主,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陳舊落後。
第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葉。新中國的誕生為八公山豆腐的發展,展開了廣闊的前景,八公山豆腐生產,得到較快發展。20多年裡,鄉村陳舊的手工作坊和城鎮中半機械化生產處於並存狀態。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八公山豆腐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隨著開放改革逐步深化和社會經濟前進發展不斷,八公山豆腐生產,從舊的生產結構模式向著集團化、專業化和現代化邁進。
如今,在古老的八公山下,滾滾淮河岸畔,淮、壽、鳳方圓幾百公里之內,城市街道有幾百家大小豆製品廠,農村集鎮有千家萬戶豆製品作坊,生產豆腐、千張乾子豆腐乳素雞腐竹……龐大的豆製品家族,源源不斷地供應市場。豆腐和豆製品,產銷兩旺,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集市與農貿市場,豆腐和豆製品市場,一片繁華,蒸蒸日上。
八公山豆腐還不斷地向周邊地區,首先是在鳳台、長豐、壽縣等江淮地區進行拓展,並逐步走向全國。
在淮南市區內,東起九龍崗,西到孔集,南至泉山,北至潘集,早已傳遍了八公山豆腐製作法。特別是淮河以北的古溝、祁集、許崗、曹崗、王圩、平圩、丁郢、劉巷、田集、架河等地豆腐業生產非常興旺。與八公山鎮隔河相望的祁集豆腐,早被人們視為八公山豆腐的分支,豆腐和豆製品的風味也非常有特色。有民謠曰:“吃大肉,吃大魚,不如祁集千張皮;哪一朝,哪一代,祁集豆腐都不賴。”
在壽縣,東津、九里、窯口、堰口、保義、石集、正陽關、瓦埠、大順等地的豆腐及豆製品,都同八公山豆腐一脈相承。
鳳台縣城關鎮、大山鎮、城北、劉集等鄉鎮生產的豆腐技法皆源於八公山。
同淮南一山相連並和壽縣毗鄰的長豐縣豆腐與豆製品生產也非常發達,豆腐生產技法也都取經於淮南八公山。
兩千多年前,淮南王劉安發明了八公山豆腐後,首先在沿淮大地上流傳,並逐步推向全國。而今天,中國豆腐已飲譽全球。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豆腐文化引起世界矚目,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華盛頓明星報》稱:“豆腐將像乳酪一樣成為美國最喜歡的食品之一”。美國《經濟展望》雜誌也預言說:“未來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場潛力的食品是中國豆腐”。
“八公山豆腐”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2008年9月12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2008年97號公告,批准對八公山豆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這是我市第1個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產品。八公山豆腐獲準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對於更好地保護我市豆製品產品資源和聲譽,推動豆製品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地理標誌產品申報過程,淮南市質監局在市政府和省質監局領導下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嚴格按照地理標誌申報國家標準要求,認真收集八公山豆腐的歷史資料,根據申報程式起草整理了地理標誌保護申報材料,詳細闡述了八公山豆腐的特色,內容涉及產地範圍、地理特徵、質量特色以及研究、開發、銷售、知名度等多方面。由於準備充分,在國家質檢總局召開的“八公山豆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家審查會上,“八公山豆腐”申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順利地通過了專家審查,在經過國家質檢總局的評審公告期後,正式列入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對象。
國家總局2008年97號公告規定,八公山豆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八公山豆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和壽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八公山豆腐製品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區,田家庵區安成鎮、謝家集區李郢孜鎮、望峰崗街道、唐山鎮,潘集區高皇鎮、平圩鎮、田集街道、潘集鎮、蘆集鎮、祁集鄉、古溝回族鄉、架河鄉,六安市壽縣八公山鄉、壽春鎮、澗溝鎮3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八公山豆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屬於淮南市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淮南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保護範圍屬於壽縣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壽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中國豆腐文化節:是紐帶更是橋樑。
與古老文明相承接的是文化的繁榮。作為豆腐的發源地,今天,淮南正在舉辦第16屆中國豆腐文化節。
中國豆腐文化節榮膺“中國節慶產業十大品牌節慶”,成為淮南向世人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和加大對外開放的視窗。中國豆腐文化節是唯一在台灣海峽兩岸同時舉辦的國家級節慶。
1990年,經台灣豆腐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陳俊龍先生倡議,為紀念豆腐創始人劉安誕辰2169周年,國家商業部、中國豆製品協會和中國烹飪協會於當年9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台灣豆腐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在台北,同時舉辦了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節慶期間將淮南王劉安誕辰日——9月15日,確定為中國豆腐文化節。
2004年,中國豆腐文化節被中國商業會展聯盟授予“品牌展會”榮譽稱號:2005年,中國豆腐文化節被國際節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2006年,國際節慶協會中國安徽代表處正式落戶淮南;2007年,中國豆腐文化節榮獲“中國節慶產業十大品牌節慶”殊榮,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淮南市“中國豆腐之鄉”稱號;2008年,中國豆腐文化節被國家商務部作為全國重點支持展會,在人民網“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評選活動中,中國豆腐文化節獲得“30個最受關注節慶”榮譽;2009年元月,在第四屆(2008)中國節慶產業年會上,中國豆腐文化節再獲“中國節慶產業十大品牌節慶”最高榮譽,並再次被商務部列為2009年內貿領域引導支持展會。
中國豆腐文化節,濃縮了燦爛的楚風漢韻,凝結著濃郁的淮河風情,體現出淮南人民的創新精神,已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經貿橋樑、文化舞台、形象視窗和民眾盛會。實踐證明,中國豆腐文化節的舉辦是卓有成效的,成為淮南走向世界的重要紐帶和橋樑。

綠色生態

綠色生態

“五彩淮南”之五:綠色
綠色,充滿活力和朝氣。八公山、舜耕山、上窯山“三山鼎立”;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環繞”;中心城區、西部城區、山南新區“三城互動”,形成了湖光山色相輝映,山、水、城融為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穿行於城市,樓群挺拔,車流如水,草地如茵,繁花似錦,清風習習,笑容蕩漾在每個人臉上! 進入夜晚,燈光璀璨,流光溢彩,晚風輕拂,一幅安居樂業的和諧美景!

三山鼎立

淮南境內的八公山、舜耕山、上窯山被稱為“三山鼎立”。
方圓100多平方公里的八公山,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裡的綠樹山花讓人陶醉,這裡的清風山嵐讓人沉迷。八公山的草木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聞名於世,著名的淝水之戰留給後人“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典故。八公山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古城以北2公里,是漢代淮南王劉安的主要活動地,這兒曾集中了大量當時國內的一流知識分子,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是在這裡誕生的。八公山因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在此學道成仙的神話和秦晉淝水之戰而聞名遐邇,並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八公山旅遊區位於淮南市八公山區境內,2001年12月10日,八公山旅遊區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12月2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2003年7月31日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八公山風景區依據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風光,以生態休閒旅遊為主題,開發建設和規劃建設中的主要景觀有:漢淮南王宮、升仙台、淝水之戰遺址、白塔寺、白塔、青琅殲館,石林等。
鬱鬱蔥蔥的上窯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小橋廊事點綴其間,樓台館榭隱約可見。古寺的鐘聲迴蕩在山間,千年香火不斷、香客不絕。山下有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壽州窯遺址。上窯公園是一處集生態旅遊、人文景觀、宗教活動、度假休閒、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景區。上窯森林公園內有見諸史志記載的上窯八景,聞名遐邇,是古今遊人樂於盤桓之地,流連忘返之所。
舜耕山是淮南城區中間一條綠色風景線,它就像城市的一條龍脈,聚集著無限的潛能。山北是日新月異的能源城;山南是新規劃建設的政務新區,未來城市發展的空間,為淮南融入省會經濟圈,形成南北互動、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促進合肥、淮南兩市經濟社會的全面融合,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載體。舜耕山自然風景區,主峰海拔297米,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這裡山勢綿延起伏,泉涌林茂,雄奇險峻,擁有原始森林植被5000餘畝,樹木蔭蔭,遮天敝日,風光宜人。主要有以洞山和羅山為主的秀峰、怪石、湧泉、洞穴、湖潭(泉山湖和老龍潭)、古樹等自然景觀以及古寺廟遺址、古寨及跑馬場遺址、革命活動遺址、日本碉堡群、古墓群、古戰場遺址、古建築等人文景觀。在山腳下的山朱村,有一群古建築群,雕樑畫棟,粉牆青瓦,飛檐拱腳,前後四進,這就是晚清四川提督錢鑫的住宅——錢府。

三水環繞

淮河、高塘湖瓦埠湖是纏繞在淮南的三個水系,被稱為“三水環繞”。
淮河,中國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大河。全長約1,000公里,流域面積27萬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以北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及湖北5省。淮河由陸家溝口進入淮南鳳台縣,流至大通區洛河灣橫壩子出市境。淮南市橫跨淮河兩岸,兩岸風景秀美,物產豐富,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之美譽。
高塘湖位於淮河右岸,淮南市上窯鎮南,跨淮南市、鳳陽、長豐、定遠縣。湖面主要屬淮南市,由於窯河在上窯附近受地形限制縮窄,以及河口段受黃泛浸入淤高,中游低洼河段遂擴展成湖,河湖一體。南納洛河、嚴澗河來水,大部為丘陵區,北流,經上窯閘(1965年建)至懷遠縣新城口注入淮河。新城口古稱洛口,窯河亦稱洛河,古稱洛澗。總來水面積1490平方公里。是淮南市水產養殖基地之一。高塘湖北倚上窯山,也是淮南市境一處重要的濕地,極具觀賞價值。
瓦埠湖位於淮河右岸。面積160平方公里,瓦埠湖湖中魚的種類豐富,以放養種類為主,產銀魚,湖內放養家魚。瓦埠湖海拔17米,從白洋淀至錢家灘,南北向長52公里,平均寬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湖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出水流入淮河。

三城互動

淮南有中心城區、西部城區、山南新區,目前,三城互動的格局已經形成。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發動機。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對“更美的城市”與“更好的生活”之間的關係作出了新的闡釋。進入21世紀後,作為城市發展之本的城市建設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建設作為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的重要舉措之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積極實施大建設、大開發、大發展,在全市人民熱切期盼的目光中,能源城的路越來越多, 樓越來越高,城區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洞山隧道的開通,中心城區、西部城區、山南新區三城互動的格局已經形成。
淮南中心城區、西部城區被老百姓俗稱為老城區。根據規劃,老城區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按照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濱河濱湖城市、宜居宜游宜創業城市的建設思路,著力拓展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老城區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的工作目標是,2009-2011年計畫開工114個工程項目,三年內總投資156.3億元。到2011年,努力把老城區建設成一個交通便捷、環境優美、設施配套、功能完善、適宜人居、城市基礎設施水平達到省內一流、與山南新城區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區。
山南新區被老百姓俗稱為新區,山南新區開發建設將按照“政府主導、基礎先行,市場運作、項目拉動,彰顯特色、爭創一流”的發展思路,逐步把山南新區建設成為我市的政治、文化、教育、體育中心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和現代化城市建設樣板區。計畫到2011年,山南新區起步區、高新產業園區、職業教育園區約2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道路及供電、供水、供氣、污水、通訊管網等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基本完善;配套的教育、衛生、體育等公益設施同步跟進;市級機關辦公大樓、淮南二中、科技館、奧體中心等政府牽動性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安徽理工大學新校區、職業教育機構等一批項目相繼開工並陸續投入使用;高新技術園區部分項目相繼入駐;一大批商業、房地產開發項目投入市場;60平方公里主幹路網基本形成,一個現代化新城區的雛形初步呈現。
綠色為淮南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榮譽。淮南市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9.75%、36.55%、11.42平方米,城市品位和檔次明顯提升,市民生活和工作環境更加優雅舒適。一個“城在林中、樓在綠中、居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綠色淮南,一個地綠、天藍、水清的淮南,以無可替代的資源優勢和充滿活力的發展前景吸引了中國和世界的目光。兩型城市:淮南發展的目標無論是經濟發展的轉型,還是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淮南人不斷提到的是“兩型城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是淮南城鄉建設的目標,也是發展的動力。在這個目標引導下,2007年11月,淮南市提出實施“合肥、淮南同城化”戰略,得到合肥市積極回響,並簽署《合肥市與淮南市加強區域合作的框架協定》,2008年5月,淮南正式被省政府納入“合肥經濟圈”規劃建設。今年初,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上升到國家戰略,淮南市依託合淮工業走廊創造性融入到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目前,兩市已簽訂交通、旅遊、外經貿、信息化、司法、環保、商貿、林業等10多個合作協定。“交通一體化”率先突破。合淮同城化成為淮南新一輪發展建設的開始,也是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據淮南市副市長諶偉介紹,在對外開拓發展的同時,淮南市立足市情,科學定位,提出:依託兩帶(沿淮產業帶、合淮工業走廊)、五區(市經濟開發區、煤化工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淮南工業園、鳳台經濟開發區)、多園(縣區工業集聚區)的“T”型工業布局,加快以工業化和城市化雙輪驅動為主戰略、以合淮同城化和城鄉一體化為側翼的“一主兩翼”發展,實施“四煤並舉”(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城市轉型,加速淮南崛起,構建“兩型城市”。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08.8億元,增長13.7%,增幅居全省第4;財政收入75億元,增長24.7%,總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6,主要經濟指標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目標。“兩型城市”不僅引導了淮南市此前的發展,更是今後發展的指針。在《淮南市委關於制定淮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十二五”期間,必須以建設“兩型城市”為方向開拓奮進,堅持“兩型”引領發展,推動“兩型城市”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促進產業“兩型化”,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結語

“彩練當空舞”。 洋溢著240萬淮南人民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彰顯著240萬淮南人民改革開放廣迎四海的信心!
黑色的煤炭、紅色的火電、白色的豆腐、藍色的生命、綠色的家園……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建設一個五彩斑斕、美麗獨特的新淮南!
“五彩淮南”歡迎您!
從1992年起,淮南已成功舉辦了16屆中國豆腐文化節,而伴隨淮南一起成長的“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也凝聚了淮南人太多美好的回憶。
與此同時,今年以“五彩淮南”為主題的第十七屆中國·淮南豆腐文化節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也將於9月15日20時在市體育館隆重舉行。那么,今年的開幕式晚會有哪些亮點呢?9月10日,記者採訪了市大型活動節慶辦公室的副主任張純林,為能源城市民第一時間揭秘本屆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的出色亮點……
幕後班底過硬:名嘴周濤背後掌舵
記者了解到,今年豆腐文化節晚會將以“兩型城市”為主線,以“五彩淮南”為主題,以展示淮南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民俗為基調,以若干名內地及港台聞名歌星加盟演出,再配以絢麗多彩的舞台、燈光即特效,傾力打造一台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
為本屆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幕後掌舵的,可是國內各個領域響噹噹的人物央視名嘴周濤。市節慶辦副主任張純林透露,在市節慶辦的盛情邀請下,央視名嘴周濤愉悅地答應了擔任本屆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的總導演、總策劃,國內聞名主持人朱軍、張凱麗擔任晚會主持。在晚會的編排過程中,周濤結合了本屆豆腐文化節的整體構思,創作了《五彩星空》、《話說豆腐》、《太陽家園》等具有淮南本土化氣息的節目,同時也正是這些具有本土化節目的創作把整台晚會的舞美推向了Gao*潮,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晚會創作理念。
今年的豆腐節開幕式晚會絕對值得觀眾期待。據張純林介紹,本屆豆腐文化節的舞美設計理念看似簡潔,但其中卻利用了很多技術手段,用以淋漓盡致地展現“五彩淮南”內涵所在,屆時觀眾可現場感受到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獨特舞台的魅力。
硬體設施過硬:春晚用的LED搬上晚會
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市節慶辦的負責人張純林卻說,本屆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完全不存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開幕式晚會中絢麗震撼的舞美效果絕對是一個突出亮點,因為開幕式晚會上用的都是國內頂級的舞台設備。其中,舞台上的大型LED高清螢幕是春晚中經常使用的設備,如此先進的LED高清螢幕在歷屆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中使用尚屬首次。
說到本屆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中的LED高清螢幕,張純林興奮地告訴記者:“光從名稱上看,大家可能還沒有那么深刻的熟悉。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高清的大型LED幕布上,小小的發光泡會隨著現場節目的節奏而變換出各種各樣的顏色。要知道,全國的最好的LED現在可都集中在筆者們淮南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了,到時會有多么的壯觀,大家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張純林還告訴記者,為了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和音響效果,開幕式晚會還用到了多台國際先進的舞美設備作為主體背景的LED液晶顯示屏的襯托,這些舞美設備無論在清楚度、亮度還是色彩飽和度上都是當今國內最先進的,整台晚會也將通過一系列的舞台道具來提升節目的視覺效果,將完美地為觀眾呈現出 一幅“五彩淮南”的漂亮畫卷。
明星陣容過硬:各路明星“一勺燴”
採訪中記者看到了一份最新的開幕式晚會節目單上面顯示,音樂詩畫《五彩星空》將拉開整台晚會的序幕,機智表演《話說豆腐》、極致綿羊音《獅子座》、流行經典《兩個人的煙火》、《愛的代價》、《天路》等節目將輪番上演,最後晚會在尾聲大型情景歌舞《太陽家園》中落下帷幕。
在演出陣容上,除了有中國空政文工團、二炮文工團等優秀演出團體以外,在本屆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中還有安徽省歌舞團、淮南市歌舞團也將在開幕式上進行出色的表演。在節目編排上,整台晚會在也體現了展現“五彩淮南”風貌的創作理念,節目之間將穿插介紹“黑、白、紅、綠、藍”五個篇章演繹五彩畫卷,用“激情、夢幻、魅力、生態、和諧”的五彩畫卷展現“五彩淮南”。整台晚會中洋溢的濃郁而又深厚淮南本土歷史文化氣息,無不處處體現淮南所持有的“五彩”元素。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燴”不同。今年的豆腐文化節開幕式晚會明星齊“燴”淮南,演繹的不僅僅是出色紛呈的節目,更是一場震撼視覺+文化底蘊的盛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