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式中戰車

五式中戰車(日語:五式中戦車 チリ)是日本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所研製的一種中型坦克,其比當時日本擁有的最先進中戰車—四式中戰車來的更重型、戰鬥力更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式中戰車
  • 外文名:五式中戦車(ごしきちゅうせんしゃ)
  • 總重量:37公噸
  • 全長:8.467米
  • 寬度:3.05米
  • 日文名:五式中戦車
  • 羅馬字:Go Shiki Chiyu Sen Shiya
歷史與發展,設計,戰鬥紀錄,基本規格,

歷史與發展

五式中戰車的原型車於1945年5月完成,該車並未有武裝。此項目很快地因為人力短缺與資源不足而被棄置,改將資源集中於較為小型和實際的四式中戰車。如同其他許多日本在大戰後期所開發的武器,因為缺乏原料而無法生產,以及因為盟軍的猛烈轟炸嚴重妨礙而遲遲無法脫離原型階段。
被美軍所繳獲、尚未完成的五式戰車樣車被美軍所繳獲、尚未完成的五式戰車樣車

設計

五式中戰車有著四式戰車的加長型底盤,有8個路輪而非四式的7個。使用的是日本的通用履帶、前部驅動輪與後部惰輪的設計。五式戰車也有著斜面裝甲,車前裝甲最大厚度為75毫米。
五式戰車起初設計是以柴油引擎為動力,但直到戰爭結束前尚未開發出足夠動力的引擎,因此將陸軍淘汰的九八式輕轟炸機的Ha-9II乙型發動機備料改裝成戰車用,並安裝車輛用變速裝置;Ha-9發動機為德國BMW VI發動機技術轉移給川崎重工生產之型號,蘇聯的於1930年代初期生產的BT-7輕坦克、T-28坦克、T-35重型坦克之M-17發動機也是以BMW系V型汽缸空用發動機轉用而成。然而測試時,空中標準最大出力800匹馬力的川崎九八式ハ9-II乙引擎,在戰車上的出力卻僅有550匹馬力。
引擎室的設計仿造M3輕坦克,引擎室的上方與尾部下方設定可開式大型倉蓋,可以簡單的將引擎吊出節省後勤壓力。
武裝方面,原本預計要裝載與四式戰車相同的五式75毫米戰車炮(以四式7.5厘米高射炮改良而成),並搭配半自動裝填系統降低成員負擔。次要武裝為一門副炮—一式37毫米戰車炮和一具同軸九七式車載重機槍,後者主要用來對付步兵的近距離接戰。
五式中戰存在88炮論爭,有人認為日本在中國戰場繳獲德制88mm高射炮後開發了99式八厘高射炮,並在後期想將此炮戰車化用於五式中戰。目前資料表明,尚未有任何支持此說法的檔案,根據近衛第三師團資料,99式八厘高射炮在發射穿甲彈時,500m穿深為120mm(測試鋼板種類不明),與五式七厘半戰車炮比並無優勢,但炮重量增加60%,后座力增加,加裝於戰車中會帶來裝填困難,后座力大等問題,日軍不太可能提出88炮搭載計畫。

戰鬥紀錄

如同四式中戰車,五式戰車也是被預計作為本土決戰的最後防禦武器來對付盟軍的登入。陸軍將領計畫將五式戰車編入大型的裝甲師單位中,把入侵者趕回海里,但直到終戰時,仍沒有一輛五式戰車被完整的生產出來(仍在等待配裝主炮)。
唯一的原型車被美軍所繳獲,但其後下落不明。有人認為美軍將其裝甲拆下用於朝戰中。

基本規格

總重量
37公噸
全長
8.467米(含炮,車體7.3米)
寬度
3.05米
全高
3.10米
操作人數
6人(有說法為5人)
裝甲厚度、類型
12-75毫米
主要武器
試製五式75毫米戰車炮長管型
搭載100發炮彈
次要武器
一式37毫米戰車炮一挺,102發備彈
九七式車載重機槍一挺,5000發備彈
發動機
Ha-9II乙型V型液冷12汽缸汽油引擎
由川崎九八式發動機改造
輸出功率
550匹馬力
懸掛系統
平衡式連動懸吊
最大行動距離
250 千米
最高速度
45 千米/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