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內蟲

五倍子內蟲

五倍子內蟲,中藥名。為倍蚜科倍蚜屬昆蟲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或倍蛋蚜Melaphis paitan Tsai et Tang在蟲癭中的幼蟲。角倍蚜及倍蛋蚜,均分布於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的等地。具有清肝明目之功效。主治目赤爛弦。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五倍子內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半翅目
  • :倍蚜科
  • :倍蚜屬
  • :角倍蚜、倍蛋蚜
  • 採收時間:5~6月。
  • 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本草綱目一本通》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性,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昆蟲角倍蚜或倍蛋蚜在蟲癭中的幼蟲。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入肝經。

功效

清肝明目。

主治

目赤爛弦。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細末,點眼。

炮製

採集加工:5~6月,採集肚倍,取幼蟲。

形態特性

1、角倍蚜,成蟲有無翅型及有翅型兩種。有翅型成蟲均為雌蟲,全體灰黑色,長約2 毫米,頭部觸角5節,第三節最長,感覺芽分界明顯,缺緣毛。翅2對,透明,前翅長約3毫米,痣紋長鐮狀。足3對。腹部略呈圓錐形。無翅型成蟲,雄者色綠,雌者色褐,口器退化。本種的寄主植物為鹽膚木。當早春鹽膚木樹萌發幼芽時,蚜蟲的春季遷移蚜(越冬幼蚜羽化後的有翅胎生雌蟲),便在葉芽上產生有性的雌雄無翅蚜蟲,經交配後產生無翅單性雌蟲,稱之為“乾母”。“乾母”侵入樹的幼嫩組織,刺激組織膨大而形成的疣狀蟲癭,稱為“角倍”。“乾母”在成癭期間,旺盛地營單性生殖,在蟲癭中產生許多幼蟲,於9~10月間,逐漸形成有翅成蟲,稱之為秋季遷移蚜。此時蟲癭自然爆裂,秋季遷移蚜便從蟲癭中飛出,到第二寄主谷鮮類提燈鮮科茶盞苔,及其同屬植物(又稱冬寄主),進行無性生殖,產生幼小蚜蟲。此種幼蚜固定在寄主的莖上,分泌蠟質,包圍整個蟲體,形成白色的球狀繭而越冬;至第二年春季,越冬幼蚜在繭內成長為有翅成蟲,即存季遷移蚜,又飛到鹽膚木上進行繁殖。
2、倍蛋蚜,形態及生活史與角倍蚜相似,惟秋季遷移蚜的觸角,第三節較第五節略短,感覺芽境界不明;蟲癭蛋形,稱“肚倍”。寄主植物為青麩楊及紅麩楊。

相關論述

《綱目》:“治赤眼爛弦,同爐甘石末,乳細點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