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白衣觀音像頁

五代白衣觀音像頁

《五代白衣觀音像頁》是一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敦煌遺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衣觀音像頁
  • 年代:五代
  • 尺寸:縱52cm,橫55.2cm
  • 材料:絹本
  • 收藏: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文物欣賞,文物經歷,白衣觀音,意義,

基本信息

名稱:
年代: 五代
尺寸: 縱52cm,橫55.2cm
作者: 敦煌遺畫
類別: 觀音
材料: 絹本
收藏:故宮博物院

文物欣賞

白衣觀音像頁  白衣觀音像頁,五代,絹本,設色,縱52cm,橫55.2cm。敦煌遺畫。
畫面左側為白衣觀音,面微向右,屈腿坐於方形束腰台座上。頭束高髻,戴化佛冠,頂披白紗,項飾瓔珞,內著紅色僧祇支,外穿白色田相袈裟。面相豐滿,造型已呈女性化。右手執柳枝,左手下垂提淨瓶搭於左膝上,跣足踏蓮花。觀音頭上部有傘形華蓋,身後有頭光、身光。神態自然安詳。六方柱形仰蓮台上供養盆花牡丹。右側畫一男性供養人,面朝觀音,跪於方毯上,頭戴幞頭,衣淡黃色袍,束玉帶,手持鵲尾香爐,清煙繚繞。後立一侍童,梳雙髻,右手持扇,左手抱包袱。上方祥雲中現仰蓮座四股金剛杵,再上現童子飛天,乘祥雲作傾盆散花狀,有坿葉仙桃散布空際。背景處有朱紅色憑欄一排,觀音與供養人之間有長方形榜題框一則,內無字。此畫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相互呼應。線條以鐵線描為主,遒勁有力,敷色以青、紅、白為主,部分頭飾和飄帶描金,色調富麗濃艷。

文物經歷

白衣觀音又名白處觀音、白住處觀音,是觀音菩薩呈現的諸多相貌之一。白色喻純淨,象徵菩提之心,表示觀音胸懷菩提之心。據《觀世音現身種種願除一切陀羅尼》經中說,供養此觀音時套用白淨的細布畫觀世音形像——身著白衣,坐蓮座上,一手持蓮花,一手提淨瓶。據說誦念白衣觀音經咒後白衣觀音即可出現,而且能隨供者所欲求願悉得。因此,白衣觀音也是密宗經常供奉的觀音菩薩之一。中國古代許多畫家都曾畫過白衣觀音像,元、明以後這個題材較為流行。在敦煌遺畫中,白衣觀音像並不多見,此畫為國內僅見的早期作品。
這件敦煌遺畫於1951年初由蘇琢章先生捐獻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4月間曾展出於川西文物展覽會,當時被認為是“國內現存最好的一張敦煌石室發現品”。之後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1954年展出於故宮博物院繪畫館第一陳列室--皇極殿。1959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歷代藝術館,《白衣觀音像》頁作為歷代藝術珍品在基本陳列中展出。曾收入《中國美術全集·隋唐五代卷》和《故宮博物院歷代藝術館陳列圖目》二書。

白衣觀音

佛教把觀世音形象塑造得很莊嚴,既神聖,又慈祥,給人以可敬可親的感覺。據認為,《圖畫普門品》中描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以白衣觀音的形象,最使人肅然起敬。這尊像又名“大白衣”、“白處觀音”。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蓮之中,因而就其衣飾名為“白衣”,就其住處名為“白處”。白衣顯示聖潔、淳淨的菩提之心。《大日經疏》說:“半拏囉嚩悉寧,譯雲‘白處’,以此尊常在白蓮華中,故以為名……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
白衣觀音白衣觀音

意義

《觀世音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也有這樣的說法:“若造像觀音,坐華屋,著五色衣,胡跪拿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著白衣,上向菩薩。”穿白衣而聽佛說法,用以表示聽從心地的純淨無邪和對佛的尊崇。

《鹹淳臨安志》記載:“晉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觀音大士像。錢忠懿王夢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經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為‘白衣觀音’。”這位託夢於錢忠懿的觀音菩薩,便是身穿白衣。洪皓在《松漠紀聞》中,也談到觀音菩薩常身白衣,並說長白山是白衣觀音的居處。雖然有些牽強附會,但說明了佛教信徒的一種心理:認為觀世音菩薩及其衣飾、住處都是潔白無瑕的。

由於佛教徒對白衣觀音的尊崇和敬仰,所以人們塑造了大量的白衣觀音像,民間還用絲線在織物上剌繡出觀世音像。唐代的剌繡工藝高度發達,並廣泛套用於繡佛像和佛經。在《白樂天集》中,記有繡佛三事:一繡阿彌陀佛,金身螺髻,玉毫紺目;一繡救苦觀音菩薩,長五尺二寸,寬一尺八寸,白衣飄忽,神采奕奕;還有一幅也是繡阿彌陀佛,技藝更加成熟,臻於化境。武則天當權時,曾下令製作織成錦及剌繡佛像、觀音菩薩像四百餘幅,分送各個寺院及鄰國。可見當時從官方到民間,從佛門到世俗,對佛和觀音菩薩是如何崇拜,也可見觀音白衣形象的流傳是何等廣泛。
張大千 白衣觀音張大千 白衣觀音
佛教認為,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脅侍,是協助阿彌陀佛善男信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據說觀音為完成這項神聖使命,必是身穿白衣。元代有位陶氏十六娘,是江蘇常熟徐村人。她年方二十六,便失去了丈夫,沒有女兒,獨自寡居,一心愿往生淨土,平時日日誦讀《觀音普門品》。有一次她夢見一個白衣人,手持一朵白蓮花給她吃。醒來後,心神大異於往常。她便開始每天面對西方,念誦《彌陀經》。念佛剛三年,見佛現光明,佛經的函套上有一個像子大小的火團。她怕水團燒著佛經,連忙用手去撲滅。手碰到火團,火團卻變成了一顆舍利。當她壽終彌留之際,聲稱看到白衣觀音來迎,便含笑別眾而去,似乎對死沒有一點恐懼和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