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若木

于若木

于若木(1919年4月15日——2006年2月28日),原名於陸華,是著名營養學家,陳雲同志的夫人,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母親。1919年4月15日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原籍山東淄博。1986年她先後被聘為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微量元素與健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等,她是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于若木
  • 別名:陸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濟南
  • 出生日期:1919年
  • 逝世日期:2006年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陳雲同志夫人
    著名營養學家
人物生平,婚戀內情,研究成果,學生營養,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10月被分配在陝北公學學習。
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同年3月與陳雲同志結為革命伴侶。
1943年12月調西北財經辦事處任機要秘書。
1950年5月,于若木調中央財經委員會專家聯絡室從事翻譯工作。
1957年調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資料室工作。
1961年擔任陳雲同志秘書。
1979年9月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辦公室主任。
1981年1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科技組顧問。
1986年她先後被聘為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微量元素與健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等。她是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於老十分關注中國人民的硒營養和恩施硒資源的開發利用,並且身體力行,親臨恩施考察,親自撰寫文章,協助招商引資,接見州、市領導促進開發工作。她發出的“要像抓補碘一樣抓補硒!”的呼籲,已成為營養學界的共識,也為恩施硒產品開闢了廣闊的市場。
1991年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教授參加恩施州硒資源綜合開發研討會時提出“醫療方法中有轉地療養的辦法,康復旅遊將是旅遊業中受歡迎的一種旅遊,只要改善交通條件,恩施利用硒資源,開展康復旅遊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
1992年8月18日,于若木教授在科技日報發表“硒--生命的重要元素”的署名文章,稱“湖北恩施市,得天獨厚,土壤中富硒,人民健康長壽,百歲老人多、兒童聰明、智商高、學習成績好,恩施的姑娘秀美、水靈、活潑、開朗、目光有神,被稱作硒姑娘。恩施市癌症發病率很低。”
原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研究員、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2007年2月28日,紀念我國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我國營養界的一些專家及於老的親朋好友80餘人出席了座談會。

婚戀內情

那時,陳雲住在延安城裡的一個窯洞裡。于若木去了之後,就在窯洞門口擺了張辦公桌,值個班。陳雲有什麼話,就替他傳達一下。陳雲要找醫生,她跑去喊。調到陳雲身邊,于若木有時一面對他進行滴鼻子藥水一類的護理工作,一面幫他處理雜事。不到1個月,陳雲病癒了。
于若木
在這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陳雲和她之間產生了感情。
這還得從1939年的3封信說起。這3封信是在陳雲逝世後,薄一波之子薄熙成在北京集郵市場上發現的。有一封是陳雲寫的;有一封是于若木寫的,內中都涉及了陳雲和于若木的婚戀;另一封則是于若木的妹妹寫的。
薄熙成立即花2000元,買下這3封非同一般的信,轉贈給陳雲之子陳元。陳元把信交給母親于若木。于若木驚喜萬分,這幾封半個多世紀前的信,居然能夠完璧歸趙!
這幾封彌足珍貴的信件,真實地記錄了陳雲和于若木當時在延安的婚戀情況。
剛到陳雲那兒時,陳雲就詢問于若木的經歷,隨後也介紹了自己的歷史,有了初步的認識。于若木後來回憶說:“我們最初只是相互介紹自己的身世和經歷,彼此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後來,比較熟悉了,談的話題就多了起來,從理想、工作談到生活、愛好。”空閒時,他們在一起聊天,陳雲得知于若木會唱歌時,便請于若木唱歌給他聽。于若木十分大方地唱了一首當時流行的蘇聯歌曲《祖國進行曲》:“我們的祖國多么遼闊廣大……”悅耳的歌聲在窯洞中迴蕩。
一次,陳雲問起于若木有沒有愛人,談過戀愛沒有。于若木羞澀地回答:“我還不懂。”陳雲便小心地說,他現在也沒有愛人,問她願不願意交個朋友。
相處久了,陳雲向于若木傾訴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說:“我是個老實人,做事情從來老老實實,你也是個老實人。老實人跟老實人一起能夠合得來。”
不久,于若木的二哥於道源專程趕到延安。陳雲認真、坦誠地向於道源講述了他和于若木相識的經過,並把對方看作女方家長的代表,鄭重地徵求於道源對兩人婚事的意見。於道源久聞陳雲之名,深知他是一位很踏實、很穩重、立場堅定的革命者,對他們的結合表示完全贊成。
1938年3月一個普通的日子,陳雲和于若木在延安結婚了。婚禮非常簡單,陳雲與于若木都不喜歡鋪張此事。結婚的那天晚上,陳雲花了1塊多錢,買了些糖果、瓜子、紅棗、花生之類的東西,請中央組織部的同志來熱鬧了一下。大家坐在一起,紛紛向陳雲夫婦致以熱烈的祝賀,有的還即興表演了節目。于若木在晚年回憶說:“事後,訊息傳開,有人要陳雲同志請客。他當時雖然手裡有點錢,請得起客,但他不願意擺場面,所以沒有請。”
1939年5月28日,于若木在信中向大哥報告了她和陳雲的婚戀情形:“你問我們小家庭的生活狀況么?這裡無所謂‘家庭’。陳雲同志在工作,我在學習。他住在機關里,我住在學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裡住一天,這是延安所謂‘住禮拜六’。”“我和他是這樣認識的:前年冬他回國後看到西北的情形很興奮,工作過勞使流鼻血之舊病復發,過度的流血病勢相當嚴重,病中需要找一老實可靠的人看護,在學校里便找到了我。(後來,)病人與看護的關係轉到了夫婦的關係。”“雖然他大了我14歲,但是我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忠實的人,做事負責任,從不隨便,脾氣很好,用理性處理問題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兩人能力地位相差太遠,在他面前愈顯得自己的幼稚無能。”
于若木在信中還寫道:“這裡的生活,除了吃飯穿衣是公家供給外,還發幾塊錢的津貼。”“你問我們要什麼書籍,我們不需要什麼書籍,我對你有這樣一個希望:希望你送陳雲同志一支鋼筆,因為他沒有。不過,這個希望是在你能力所及的條件下,就是你的債還完以後與寄回家裡錢以後有剩餘的時候。(如果關稅太重或郵寄不便時也請勿寄)。”
于若木
在於若木寫上面那封信的前一個星期的一個晚上,陳雲給于道泉早寫了一封信。信的一開頭,陳雲寫道:“昨天接到由甘肅轉來您(于道泉)從倫敦來的信,很高興。”在說了一大通抗日形勢之後,陳雲才向這位未曾謀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紹:“說了半天,也想介紹一下我自己是怎樣一個人。我是江蘇人,出身於貧苦的家庭,5歲時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業而後,無力繼續學業,即在上海書店為學徒有7年余,此後10餘年東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歐返國,病中與陸華認識,於去年3月結婚。我們在政治與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適,惟年齡相差太遠,今年我已35歲。”
陳雲和于若木結婚不久,鄧小平從太行山回到延安,他知道這個事情後,馬上就作了一首打油詩:“千里姻緣一線牽,鼻痛帶來美姻緣,中山政策女秘書,先生路線看護員。”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陳於二人相識相戀的經過。其中,後兩句是說孫中山跟宋慶齡的結合最初緣起於宋慶齡擔任孫中山的秘書,而陳雲尋找醫療看護結果也促成姻緣。
于若木
子:陳元陳方

研究成果

80年代初,于若木涉足營養學領域並進行探索研究,先後匯集出版了《于若木文集》和《于若木論學生營養》等專著,倡導實施了護苗工程、大豆行動計畫、學生營養餐及學生飲用奶計畫等工程,為營養食品的發展、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做出了重要貢獻。歷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研究員,中國保健食品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首任會長,《中國學生營養報》總編輯等職,成為中國著名營養教育家。
于若木

學生營養

於老感到營養學科當時不太被人們重視,但它又關係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出於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1983年,于若木在《紅旗》雜誌上發表了《營養——關係人民體質的大事》一文,向有關部門吹響了要重視國民營養的號角。於老和鄧書讀、高影君、施承斌、朱培賦等一批營養學家一起向有關部門呼籲重視學生營養宣傳教育工作,並熱情關懷中國學生營養健康組織的創建工作。在於若木的關懷下,1989年1月15日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了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成立大會,於老作為首任會長主持了第一屆促進會的日常工作。於老還和一些同志一起提出並經衛生部1990年批准,將每年的5月20日作為“營養日”,2001年又經衛生部、教育部批准為“中國學生營養日”。
于若木
為使有關學生營養與健康工作的計畫與構想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並引起各界的關注和支持,1991年初,於老親自主持制訂了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護苗系統工程”,並報請衛生部、教育部列入中國《2000年預防保健戰略目標》計畫,後兩部同意納入行政工作計畫中執行,在全國取得較大成效。2002年,中國兒童中心也將“護苗工程”作為貫徹《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的一項措施立項實施。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於老聽到全國有不少地區的學校因多種原因停止了學生奶和豆奶的供應,感到非常焦急,在2003年6月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上書提出“後非典時期堅持實施國家學生飲用奶計畫”的建議。溫家寶總理親自在該建議上批示了學生奶(包括豆奶)供應的四條原則,即保證奶品(包括豆奶)質量,堅持民眾自願,運用市場機制,不能強求一律;國務委員陳至立也批示“按四條原則指導下一步工作”。中央領導的批示為推助學生營養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推動學生營養餐和學生奶(豆奶)工作的開展,於老不顧年老體邁,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為開展學生營養餐試點工作的省市提出具體指導意見,並力所能及地協助解決在營養餐推行工作中的具體困難。同時,對保健食品企業在開發學生營養健康產品中所遇到的困難,她也不辭辛苦地親自過問,並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幫助。於老把自己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發現的問題適時向中央領導反映,以期引起重視和關注。1999年,她向江澤民總書記等反映學生營養餐及學生奶推廣中的困難,江總書記1999年3月在北京市視察工作時提出,“……要在中小學生中推廣學生營養餐,北京要帶頭把這個工作搞好,還要在全國推廣”,極大地推動了北京市學生營養餐工作的發展。
於老除了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青少年的健康外,還身體力行做出表率,她曾把自己有限的存款拿出來,通過學生營養促進會購買豆漿機捐獻給有關學校。
1998年8月,《中國學生營養小報》報社決定由創辦地安徽蚌埠移址北京,並向全國公開發行。報紙從申請移址到全國發行,幾經周折;每當出現難題時,擔任該報總編輯的於老總是設法幫助解決,甚至自己親自到中宣部新聞出版署等部門幫助協調解決問題。在工商局註冊時需要註冊資金30萬元;正當大家為資金的問題絞盡腦汁時,于若木率先從自己的離休工資中拿出1萬元,並鼓勵大家一起籌資。在於老的帶動下,鄧書讀、高影君等專家、教授紛紛拿出自己的存款踴躍出資,很快籌得資金53萬元。《中國學生營養小報》(後改為《中國學生營養報》,現為《中國學生健康報》)終於在北京面向全國發行,真正肩負起了宣傳學生營養和健康知識的重任。
于若木

社會評價

于若木是中國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陳雲同志的夫人,她是我國著名的營養學家。 在於老的辦公室,有一幅醒目的養生格言:多讀書以養膽氣,少憂慮以養心氣,戒發怒以養肝氣,薄滋味以養胃氣,惟謹慎以養神氣,順時令以養元氣,須慷慨以養浩氣,胸豁達以養正氣,傲冰霜以養骨氣,當忍讓以養和氣,應謙恭以養銳氣,莫怠懈以養志氣。 於老會向來訪的每一位客人,精闢地闡述這“十二氣”的真諦,侃侃道來,令人深切地感受到這位革命老人高尚的人品和偉岸的人格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