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復旦大學教師)

于娟(復旦大學教師)

于娟,女,出生於1978年,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

2009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後,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並發出“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的感嘆,引起網友關注和熱議。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個人著作,人物活動,社會影響,

人物經歷

任職:回國任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
家庭情況:一個大學副教授的妻子,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
生病情況: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2日于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再遠的飛行也要著陸,再長的旅行總會回家。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
感悟生命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摘自於娟部落格
這是于娟“癌症日記”中被網友轉載最多的段落之一,近日來悄然打動了許多人,短短兩周,她名為“活著就是王道”的部落格吸引了100多萬的訪問人次,平淡而誠摯的文字讓每一篇博文下滿是祝福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乳腺癌晚期患者。這位32歲的復旦大學女教師,在2010年元旦左右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已轉移到全身軀幹骨。她在健康狀況稍好的時候,開始回憶並記錄下癌症治療的點點滴滴。在短短文字的後面,卻是一個樂觀堅強並相信奇蹟的女兒、妻子和媽媽。
于娟並不願意有人關注她。她所希望的,是有人關注她用生命寫下的文字,希望有人能夠透過她的文字關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從“于娟日記”在社會上熱議以來,也引發了我們對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思考,如何才能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探討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了如今人們關注的話題。
寧津:既然我們都無法“早知道”
于娟堅持每天兩次更新部落格,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且坦白說後悔自己曾經這樣——“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獃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但很遺憾的是,很多網友,一邊看著于娟的部落格,一邊重複著跟過去的于娟同樣的生活,只因為他們還沒有感到“生命臨界點”的危機。
相比網友們的“明知故犯”,在“生命日記”之外,其實更令人警醒的是,在中國,像于娟這樣的人,可算是“優等生”、“優等白領”的典型,但她認為自己考的GT證書“毫無價值”,考研是“堂而皇之”,毫不誇張地說,這也間接反映出了我們生命教育的缺失。我們的教育,更加偏重分數和考試,而對“人生”、“生命”較少涉及。很多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優等生”,只知道沿著家長和老師指點的方向努力,考大學、考研究生、考博士、找一份好工作、結婚生子,直到有致命性的危機出現,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過去的很多努力都是沒有意義的!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父母,把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當原本成績出眾的孩子因沒有考進理想的大學選擇了逆反甚至輕生,他們才知道後悔:早知道會這樣,我當初就不該逼他。還有很多子女,平時忙於工作,忙於小家庭,直到父母病重,他們才覺得遺憾:早知道會這樣,我肯定會抽出時間來多陪陪父母。
“早知道會這樣”,這已經成了我們痛悔時最常用的句式。當然我們也都清楚,我們都無法“早知道”,所以我們能做的,也正是于娟老師一再提醒我們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以不會令自己將來後悔的方式去生活。
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蘋果公司CEO賈伯斯提供了出色的答案。2005年賈伯斯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提到,他17歲的時候讀到這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么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當答案連續多天是‘No’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 ”賈伯斯只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但這並不妨礙他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歲與人合作創辦蘋果公司,三十多年來一直是IT界的風雲人物,這是一個常人在改變著自己不平凡的生活。
楊文: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不管怎樣生活,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做著到。只是,一直都活在壓力下,而丟掉了原本自己心底想要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就好像總是缺失了什麼。一個活著,喜歡的是夜夜笙歌也好,喜歡的是週遊世界也好,總該要拖著自己的身體去做。活著精彩才是王道。不該在失去的時候才懂的珍惜,雖然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卻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相反的事兒了。其實我們都在寫著“生命日記”,用著自己的生命去書寫自己的生活。
記得一個中年喪妻的畫家,有一次淚流滿面地跟我說:活著真好。 對比那些不幸的人,我們才能知道做一個健健康康的普通人的快樂。所以于娟的存在,是作為一個悲情人物,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生命的真實價值。別人連活下去的權力都被剝奪了,別人在睡夢中都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我們還抱怨啥,還憤怒啥,還不平衡啥。于娟,我很佩服她。謝謝她給我們的啟示。這就是要我們在忙碌的同時,多擠出些時間思考一下,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是浮躁?是急功近利?還是像洗腳妹默默無聞中資助那么多學子一樣平凡中見神奇?
阿布:總是失去了才懂珍惜
于娟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許多人在患上不治之症以後都以書或網路的方式警醒世人,並轉告自己的感悟。但悖論是,如不親身經歷,大多數人還是不會“悔改”,“毫無必要”的壓榨或消耗自己的生命總是理所當然,等身體垮掉時,又才幡然醒悟自己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紀德在小說《背德者》里說:“人們最動人心弦的作品,總是痛苦的產物。幸福有什麼可講的呢?除了經營以及後來又毀掉幸福的情況,的確不值得一講。”
很多東西,只有當我們快要失去的時候才倍感珍貴。生命如是,感情如是,親情也如是。我們總是期待著天荒地老、地久天長,卻不懂得去經營和珍惜,等到真正大徹大悟的時候卻為時已晚。如此看來,還是知足為好,人生追求什麼完美?能夠每天快快樂樂的活著就是最好的了。
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平時身體好的時候沒想過生老病死,離別感傷。若是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倒計時,和親人朋友的相處時間已經屈指可數,恐怕每個人心中湧起的除了絕望之外更多的是空白。生命太脆弱,用健康代價換來的那些所謂的物質在生命面前顯得尤其渺小。走到最後一刻才明白最寶貴的應該是什麼,于娟所說的所謂“浮雲”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只有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之時才能意識到自己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
朱玲:幸福是什麼?
早睡早起,規律的作息時間有益健康,這句話所有的人都會承認,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工作的壓力需要我們去承受,各種交際活動需要我們去應酬,數不盡的生活欲求需要我們去爭取,日新月異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掌握,應接不暇的網路資源誘惑我們去點擊……使我們不得不將白天延長進夜晚,由不得自己。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早睡早起已經離我們遠去。看了于娟《生命日記》,相信每個人都會很震撼,但是看過之後,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作息規律。
紀福黛:濟世若有方,人生則無悔!
2004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格言經典》中,收錄了紀福黛撰寫的數條格言,而她自己最喜愛的,就是這一句“濟世若有方,人生則無悔”。
“有夢就有明天,樹影搖曳,輕風習習,在一片中草藥種植田地中,矗立著一幢整潔安靜的樓房,住著來自全國的癌症患者,他們每天一起相互鼓勵,相互交流抗癌經驗,並且在這裡快樂地工作著。呵呵,這就是我一直在構畫的康復圖。”。
哈佛大學有一個教授,他的課很受歡迎,名字就叫幸福是什麼。很多學生去聽了以後,紛紛表示,這門哲學課將會影響自己的一生。而現在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有多少人是活得很不明白,“要浪漫,先浪費”,是不是所有的人生的幸福和快樂,都要“先浪費”呢?房子、車子、金錢、權力、名利等等,很多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還有“結婚要婚房的丈母娘”,這些人真得知道什麼是幸福嗎?
很多人對幸福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為了追逐一切浮華的東西,忘了自己的生存之本,忘了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忘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許,人應該懂得幸福的真正意義,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得到幸福。據《東方早報》報導,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請不要認為這個故事有點老套,病中日記里反思的積勞成疾的生活細節,會給同樣背負生活壓力的你我一些提醒。
日記主題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乳腺癌晚期患者。
短短的幾行字,是于娟的個人簡介,而短短文字的後面,卻是一個樂觀堅強並相信奇蹟的女兒、妻子和媽媽。“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于娟說。
癌症?和我怎么會有關係
現在的于娟很慶幸自己活著,因為早在1年多前,她被判斷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我相信,我會成為奇蹟。”于娟在微博里寫著,“無所謂病痛,人沒有不能承受的痛苦,還活著,我就已經很知足了。”
2009年12月27日,長期自恃身體十分健康的于娟被確診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了這個家,她是家中的獨女,考大學讀碩讀博留學,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難道就要戛然而止?
于娟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何會得癌症?這個名詞她從來沒有想到會和自己聯繫在一起,在她看來,她得乳腺癌的機率是如此之小:“第一,我沒有遺傳;第二,我的體質很好;第三,我剛生完孩子餵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歲以上人群,我只有31歲。”
但是現實就是這么殘酷,醫生確診是乳腺癌晚期,最多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
病魔,將這個小康之家瞬間擊垮,所需藥物25000元一支,每21天就要注射一支;1萬多元一盒的藥,只夠吃1個療程14天……為了治病,家裡為她賣掉了僅有的60平方米房子和父母在山東老家的房子,現在全家人租房子過活,一家三口和老公的姐姐全家住在一起,還有公公婆婆、于娟的爸爸,還在老家山東工作的媽媽只能斷斷續續過來。
病魔,也讓這個家庭更緊緊地走到一起,1年多同死神的搏鬥中,于娟和她的家人樂觀、堅強、淡定、決不放棄。
熬夜!真的等於慢性自殺
在於娟看來,她需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癌症,並遠離它。
帶著這個想法,于娟開設了一個部落格,部落格名叫“活著就是王道”,儘管需要休息,但是她還是堅持每天早晚更新兩次部落格,記錄下病中的一些情況,對癌症的情況的介紹,並反思當時的生活方式:“我認識的所有人都晚睡,身體都不錯,但是晚睡的確非常不好,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網聊、BBS灌水、蹦迪、吃飯、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獃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下午5-7點酉時 腎經當令 晚上7-9點戌時 心包經當令 9-11點亥時 三焦經當令 11-1點子時 膽經當令 凌晨1-3點丑時 肝經當令 3-5點寅時 肺經當令 5-7點卯時 大腸經當令 當令是當值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些個時間,是這些器官起了主要的作用。人體不能在這些時候干擾這些器官工作。”
“23時至次日3時,是肝臟活動能力最強的時段,也是肝臟最佳的排毒時期,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肝臟受損足以損害全身。所以,‘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的說法並不誇張。因此,醫生建議人們從23時左右開始上床睡覺,次日1至3時進入深睡眠狀態,好好地養足肝血。”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積的結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感悟:請多關心自己身體
于娟說她現在每天更新部落格,是用命在寫,由於醫藥費過於昂貴,朋友們有感於她的堅強,更多的校友知道了情況,幫她建立了微博並發起了募捐。
“我不希望我的日記成為一個募捐箱,雖然我很需要錢,但是不希望讓別人誤解我這是一種募捐的行為。”于娟說,命比錢更重要,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她用命記錄下的文字後能夠有所啟發,更關心自己的身體,更了解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足夠了。

個人著作

5月23日的于娟遺著《此生未完成》圖書首發式上,現場的五百本書在一個小時內被搶購一空。
在韓國、在台灣,此書同國內一樣長期占據著排行榜的位置,甚至有一個真誠的團隊想把你的文字和故事改編成電影,至2012年4月18日,出版社提供的最新印數是25萬冊。

人物活動

當年于娟去挪威學習環境經濟,中間死說活說要讓媽媽也來歐洲看看,不惜每天半夜四點在及膝的大雪中送報紙攢錢。在女兒居住的奧斯陸湖邊,她們看到鬱鬱蔥蔥的挪威的森林。女兒說,“好不?”媽媽說,“真好。”“我們把挪威森林搬回去吧!”在2011年辭世,被媒體往往冠以復旦大學癌症女博士的的于娟,除了為後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記”以及一本《此生未完成》外,還有一片生長在山區的“挪威的森林”。這片森林,完成的是于娟的遺願,匯聚的是她的父母以及眾多公益人士的愛心。
由於在協調苗木的事情,于娟的母親還沒有趕過來。在村委的門口,村委委員徐勇介紹,龍尾莊村三面環山,由原來的5個自然村、500多戶村民組成,村子的多數土地以果樹種植為主。“黃連木的種植在我們村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村西北角的山後面,一個是在村東北角。現在主要的能源林就是指東北角的,離村子有2公里遠。”徐勇向記者指了指方位說到。
據之前媒體報導,于娟生前曾在挪威奧斯陸留學,專業從事生物質能源政策研究,並對挪威的森林情有獨鐘。回國後,她曾反覆思考發展能源林對於綠化、碳匯、可再生能源、山區脫貧的重要意義。在於娟的規劃中,希望能結合她在學校的項目研究,在家鄉山東濟寧建立一個能源林研究基地,深入研究以黃連木為代表的能源林推廣栽種的投入、產出,對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進行定量化評估,了解並解決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和政策問題,以推動能源林在山東和全國範圍的發展。她生前和復旦、挪威的導師均討論過這個想法並得到支持,還多次與母親提起如何將其付諸於實踐。
于娟的遺願在她母親的幫助下正在逐步實現。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農村能源和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基地已經落戶龍尾莊村。

社會影響

于娟走了,留下了死亡教育。死亡是個人們忌諱但又不得不談的話題,“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都是中國教育界的敏感領域。正統教育由於不知道如何涉及這些敏感話題而放棄,從而將學生對於這些領域的好奇感和不知所措丟給其他的不科學方式來侵占,導致的結果就是:年輕人自殺以及少女懷孕狀況的惡化。迴避式教育,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教育方式,有關方面在“死亡”問題上的模糊其詞,其實是妖魔化、神秘化了“死亡”這個事件。我們都知道,“死亡”這個事件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頻繁地均衡地發生著,就機率上來說,其實不過就是“普通事件”。
人本能地害怕死亡,不過當于娟和陸幼青的生命進入理論上的倒計時之後,他們反而會放開去了解死亡、擁抱死亡,其本質其實還是出於對於生命的眷戀。了解死亡,排除對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懼感,會讓活著的人更好地享受生命。無論是“生命日記”還是《死亡日記》,都用很平靜的筆觸提到了親情、愛情、友情,甚至窗邊的綠色,在死亡門前,他們對於各種事物重視的程度,其實也是我們現在應該珍惜的。
同屬於東方文化的日本,頻繁的地震給那個國度的人帶來了天然的“死亡教育”,一部電影《入殮師》也在中國引起了對死亡的思考。在“死亡教育”的領域,曾經有學校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也有學校帶著學生參觀火葬場,還有前往養老院進行臨終關懷……雖然有些措施曾引起爭議,但至少我們在這個領域已經有所行動。如今,于娟的微博和部落格繼續留存在網路上,如此鮮活生動的文字會讓讀者得到最好的教育:以理性看待死亡,然後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