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鏖戰菲律賓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鏖戰菲律賓

《鏖戰菲律賓》根據史實,真實再現了菲律賓之戰的全過程。 太平洋恐也難盛下日本法西斯的貪慾,和著《日之丸》、《君之代》最美妙的麻醉樂曲,日本軍國主義在製造難以計數的災難的同時,也一步步走向可恥命運的終結。於是,那蒼翠欲滴、盛開尼拉特花和優雅蘭草的土地菲律賓,不幸成為人類歷史上無法忘卻的命運交匯點。不惜以國家命運為賭注的日本帝國,雖然有視死如歸的“神風特工隊”和精心制定的“捷”作戰計畫,卻在麥克阿斯“我回來了”的宣告聲中,灰飛煙滅。 《鏖戰菲律賓》原著由班傑明·埃勒曼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鏖戰菲律賓
  • 作者:班傑明•埃勒曼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社
  • 頁數:263頁
  • 開本:16
  • 外文名:The Battle of Philippine
  • 譯者:杜秀娟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009048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叢書以二戰中的重大戰役為切入點,通過對各個戰役的階段性記錄,來展示整個戰爭的進程,從而對二戰進行重點回顧和深入思考。
班傑明·埃勒曼所著的《鏖戰菲律賓》為其中一冊:雷伊泰灣海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立體海戰。馬尼拉戰役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城市戰。菲律賓戰役首開大規模飛機“自殺”進攻的戰爭惡劇。

媒體推薦

“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團結在我周圍,挺身而出戰鬥吧……讓我們以上帝的名義去實現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向著正義的道路前進。”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
“戰爭規律是殘酷的。對方以壓倒優勢的空海陸兵力,可以隨時隨地地合理而且有組織地發揮其炫耀強大物質力量的戰鬥力;而我方則以殘破不堪的軍事力量來對付,每每眼見勝利在望而敗退下來。”
——日本歷史學家服部卓四郎
“菲律賓戰役,尤其是他的海上爭奪,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是結束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美國歷史學家鮑德溫

圖書目錄

第1章 燃燒的群島
NO.1 “十字架”上的島國
NO.2 槍口下的“解放”
NO.3 “東亞共榮”起狼煙
NO.4 我還要回去
第2章 麥克阿瑟的恥辱
NO.1 東山再起
NO.2 海軍和陸軍鬧翻了
NO.3 總統拍板
第3章 大日本海軍的夢想
NO.1 日本海軍的崛起
NO.2 “海空”論與“空海”論
NO.3 血洗太平洋
第4章 大賭局
NO.1 雞蛋撞石頭的戰鬥
NO.2 靜悄悄的瞬間奇襲
NO.3 憤怒的“公牛”哈爾西
NO.4 守株待兔
NO.5 上帝眷佑我們
第5章 登入雷伊泰灣
NO.1 我回來了
NO.2 致命內訌
NO.3 狹路相逢
NO.4 皇軍的最後瘋狂
第6章 向呂宋進軍
NO.1 民都洛登入
NO.2 垂死掙扎的“神風特攻”
NO.3 林加延灣登入
第7章 馬尼拉戰役
NO.1 飛奪科雷吉多爾
NO.2 一支飛兵天降
NO.3 奇襲洛斯巴諾斯
NO.4 激戰馬尼拉
第8章 盟軍在滇緬
NO.1 打通“史迪威公路”
NO.2 遲來的進攻
NO.3 “飛虎隊”與“駝峰”航線
第9章 最後的勝利
NO.1 抵抗烽火
NO.2 秋風中的落葉
NO.3 馬尼拉審判

文摘

1942年3月20日,澳大利亞南部海岸,阿得雷德港。
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歐式城市,人們的生活節奏輕快而又安逸,全然不像紐約那樣匆忙而又慌亂。城市的四周是成片成片的森林。萬綠叢中,珠光寶氣的女人在大街上四處招搖,從大街的一角望去,薔薇花瓣帽、粉紅網罩帽、頭巾式無邊帽,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港口的賓館裡熱鬧非凡,來自澳大利亞各地和美洲的記者,都想抓住這一歷史性機會,以名人來使自己出名。
隨著列車從遠方駛來,站台上人頭攢動。列車還沒有停穩,記者們已經衝上了火車。治安警排成兩隊,從車門口兩邊開始分人。幾個上車的記者被轟了出來。然後,麥克阿瑟和瓊先後出現在車門口,所有的目光和鏡頭都對準了他。
麥克阿瑟從來喜歡這種場面,他擺好了慣用的姿勢。以勝利者的面貌出現在公眾面前。此時,他尚不清楚,義大利的報紙正在用“懦夫”來形容他,日本人則稱他為“逃兵”,德國的畫報則用一幅“腳底下抹油的將軍”來諷刺他。他揮動手臂,大聲說:“我出來了,但是我還要回去。”可能麥克阿瑟一生中只說過這樣一句樸實的話。而就是這句話,最終被載入了史冊,並成了千千萬萬人熟悉的語言。
細心的記者發現,在這個講話中,麥克阿瑟使用的是“我”而不是“我們”。這句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喜歡他的人認為,這是一句充滿信念的鼓動口號;而不喜歡他的人則認為,在這樣的場合,以這樣的話來突出個人,是一種傲慢和狂妄,是華而不實,虛偽,好大喜功和自我標榜。也許,他的部下們對這句話的解釋是最有權威的:將軍的“我”代表的是“我們”。
麥克阿瑟充滿了激情,他的眼裡露出了希望之火:“從今天,即1942年3月20日星期五起,我們在太平洋上的連續失敗已經進入尾聲了,強大的盟國的力量一定會衝過太平洋,最終打敗敵人,徹底消滅日本帝國。”
人群沸騰了。麥克阿瑟的聲音傳遍了從澳大利亞的沙漠林屋到紐約大街貧民窟的角角落落。麥克阿瑟雖然是巴丹敗軍之將,但在國內卻是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人們沒有過於糾纏他在菲律賓的失敗,而是極力描述他如何打響了反擊日本人的第一槍。正是他的這一“大膽”行為,為美國贏得了時間,樹立了信心。正因此,一股強大的“麥克阿瑟熱”席捲了整個英語世界。美國參議員們建議把6月13日命名為“麥克阿瑟日”,以紀念他1899年的這一天考入西點軍校。國會以253票的壓倒多數通過了授予麥克阿瑟榮譽勳章,連歷屆美國總統也沒有獲得過這種創記錄的票數。當羅斯福選擇威廉·李海上將當他的首席軍事顧問時,《時代》周刊憤憤不平地指出:“要是老百姓投票的話,責無旁貸的是麥克阿瑟。”一向板著面孔的《紐約時報》也改變了以往程式化的理性模式,稱麥克阿瑟“混合了好萊塢塑造的忠實士兵理察·戴維斯的理想主義色彩。”《民族》雜誌也不甘落後,在雜誌扉頁上寫道:“國民對領導人最欽佩的心理素質,就是‘將軍’那樣的鬥士性格。”新聞界則把他奉為偉大的統帥,對他在那樣的環境中竟有“如此廣闊而深邃的洞察力”,竟能“如此激發和領導他的士兵前進”不勝驚訝?澳大利亞本地報社的積極性也充分調動起來了。它們用頭版整面篇幅刊登了麥克阿瑟的頭像。麥克阿瑟在倫農旅館辦公室的電話號碼是B-3211,任何公民有興趣撥打這個號碼,接線生會彬彬有禮地回答:“哈羅,這裡是巴丹”。《紐約太陽報》記者發自倫敦的專訪訊息說:“自從電影明星瓦倫丁諾之後,還沒有哪一個人像麥克阿瑟那樣家喻戶曉,倫敦報紙動輒把他比做納爾遜和德雷克。”連蘇聯《真理報》和《訊息報》也在頭版顯赫地位發表評論員文章,說麥克阿瑟“像蘇聯士兵一樣勇敢。”
但是,麥克阿瑟還有一個巨大的用處,直到戰爭結束,麥克阿瑟才發現自己的這一妙用。原來,美國商人們發現,一些家長喜歡給自己的孩子起名為“麥克阿瑟”,因為這個名字是勇敢和勝利的代名詞。他們靈機一動,推出了款式新穎的“麥克阿瑟服”、“麥克阿瑟蠟像”、“麥克阿瑟牌甜豌豆”、“麥克阿瑟牌鐵鎖”等商品。一些建築師和經紀人也願意冠用這一稱呼,一時間,“麥克阿瑟大橋”、“麥克阿瑟水壩”、“麥克阿瑟大廈”、“麥克阿瑟歌舞晚會”等等,不勝枚舉。連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也發表演說,祝賀他勝利突圍、榮任新職,稱他的突圍成功“將拉開美國反攻的序幕”。
然而,麥克阿瑟能實現他反攻菲律賓的宏偉諾言嗎?
戰爭中的鮮花雖然貨真價實,但麥克阿瑟很快發現,事情原來不像他想像的那樣簡單。他來到澳大利亞,原本想找到一支強大的陸軍和空軍,然後率領他們打回菲律賓,解救被圍困在巴丹和科雷吉多爾的部隊。但他所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澳大利亞能夠征戰的青年已經開往北非打仗去了,只有3萬民兵可供調遣。但是,這些人中好些人連槍也沒正經摸過。只有150架破舊飛機,而且大都已經老化,不用說參戰,就是飛上天空,也勉為其難。海軍有6艘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是英國及美國從菲律賓逃出來的烏合之眾。P28-32

序言

人類,從開天闢地以來,就以追求而存在。人類追求美好,追求和平,追求真善美。但是,從法西斯誕生以來,人類的命運就進入了殘酷的歷史爭奪中。
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死亡遊戲,是人類命運的大較量。亘古以來,人類還從來沒有面臨過如此驚險的抉擇。面對突如其來的瘋狂挑戰,正義者沒有選擇投降,他們選擇了戰爭,選擇了暴力的應戰樣式。
於是,在人類作戰史上,源自人類靈感的鋼鐵怪獸——艦艇,像“狼群”一樣出沒在美麗的島群上,漂浮在洶湧澎湃的大洋中,咆嘯和怒吼在雷電交織的夜裡!那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是生與死的大搏鬥,是賭博!
菲律賓戰役,作為太平洋戰場空前大戰的一個決定性環節,就這么匆匆登場。沒有序幕,沒有序曲,沒有節奏,有的只是狂風暴雨和萬炮齊鳴,死亡和殺戮。血與火!
在這場孕育了人類歷史上最大海戰的浴血爭奪中,日本法西斯像從潘多拉盒子裡放出來的魔鬼,將其爪牙伸向了東南亞,問鼎南半球,染指太平洋。當日軍晃著軍刀向南進發時,《君之代》和《日之丸》成了日本武士最美妙的麻醉曲。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用刺刀挑起了自己幾個世紀的夢想。曾幾何時,來自南方前線的一連串“勝利”變成了日本民族的“驕傲”,就連日本妓女也忘情地歡呼這一“神話般的勝利”。
然而,日本帝國真的“崛起”了嗎?表面上,它已經擁有了數倍於自己的國土。但是,他的野心已使他走火入魔,它的瘋狂已為世人咬牙切齒;它的野心之大,已經連太平洋都難以裝下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日本軍閥無休止的貪慾,觸發了太平洋另一根憤怒的神經——美國。這個在菲律賓遭受“恥辱”的後發帝國主義國家,用它最完善的軍事機器,向日本法西斯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反擊。
兩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在遼闊的大洋上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搏鬥。日本,這個素以武士道精神著稱的國家,要以國家命運作賭注,同美國決一死戰。美國,則以倔強、果敢、堅定的麥克阿瑟為首,走向了人類歷史上永遠難以忘卻的命運的交匯點——菲律賓。
在菲律賓,既有日本陸軍的輝煌時刻,也有日本陸軍的悽慘景象;既有日本海軍的狂妄囂張,也有日本海軍的覆滅傾亡;既有日本空軍的狂熱期望,也有日本空軍的極端絕望。當然美軍也不例外,他們,正用自己青春的雙手書寫20世紀美國海洋時代的到來。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個異常輝煌與慘痛的經歷。從跌跌撞撞的太平洋攻勢的發動,到越島攻擊優勢的形成,再到菲律賓發生的大規模殲滅戰,美軍用勇猛無比的戰鬥精神,以銳不可擋的強大艦隊,向日軍發起了一次又一次進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而日本,在失敗的命運下,步步退卻,屢敗而又屢戰,屢戰而又屢敗。日軍的敢死衝鋒,在無奈的命運的支配下。成了自虐的最好自白。菲律賓的島群,從暗紅色的陰霾,迎來了霞光燦爛的黎明。
菲律賓戰役表明,人類是不幸的。人類之不幸是遇到了異常狠毒的法西斯“惡狼”。它們公然與人類為敵,破壞人類生存的基礎和追求的希望,妄想把他人置於捆綁的牢籠中,供之驅使。與不幸相比較,菲律賓戰役表明人類又是偉大的。它的偉大不在於勝利,而在於宣告了一個全新的太平洋時代的到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